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10篇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是一本由[英] 阿拉斯泰尔•里德 / [美] 鲍勃•吉尔著作,56.00元出版的4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一):如果你有一只蝴蝶,你会用来做什么?
一只蝴蝶会有什么作用呢?可以捉来观察,画下美丽翅膀的样子?还是做成标本,留住它的鲜艳色彩?在著名诗人里德和设计师鲍勃眼中,一只蝴蝶可以成为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部画风简单明晰的绘本,一个奇思妙想的故事,让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想象。虽然是一个绘本故事,但是《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却靠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吸引了无数小朋友和大朋友。
小孩子看了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新奇有趣,可能会想如果是自己会换到什么,也可能想看看这只神奇的蝴蝶到底长什么样子。而大人看了这本书后,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了。 比如我就会惊叹和羡慕作者的想象力,也会感叹微小事物的影响力有时真的可以无限大。 1. 一只蝴蝶让我们变成了孩子 紧扣的双手中有一只小小的蝴蝶,蝴蝶的主人想用它来换其他东西。这是典型的孩子式的思维方式,一下子将每个看书的人带入到了孩子的世界。
带着好奇心往下看,你会发现一只蝴蝶的能量竟能有这么大。他并没有单纯地拿蝴蝶去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一步步连续交换了下去。
蝴蝶换来了许愿骨,许愿骨换到了旗子,接下来就是草帽、海马、一搜装在瓶子里的船、糖果机……。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这真是个可爱的孩子,总想换一些新奇的玩具。
但接下来的交换,就开始向着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方向飞去了。最终的交换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像一个孩子能想到的,可是最后时刻的反转,又会让你觉得,这真是一个单纯又可爱的孩子。
2. 奇妙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这本书想象力奇妙,一次次交换,既是那么的奇特,又看起来非常合理。
想象力真的能够创造无限可能。有一名加拿大青年用一枚艺术品曲别针,通过一步步交换,最终竟然换到了一套双层公寓。 这件真实发生的事跟书里的故事极其相似,有人说他一定是看过这本书。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也有机会得到非凡的成果。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马云……,这些人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创意开始,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果。
就像广告词里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
3. 不要轻视微不足道的小事物 一只小小的蝴蝶,居然能够变成那样无法想象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只著名的蝴蝶。
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就是蝴蝶效应,它可以说是达到了微小事物造成巨大影响的极致。
有时候,不重视微小事物的后果真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就像一首古老的寓言说的那样: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它叙述了一段真实而又残酷的历史。就因为一枚小小的铁钉,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败亡,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微小事物有时候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做事情时,千万不能忽略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一个小小的失误,有可能会让你抱憾终生。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也能折射出诸多哲理。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你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呢?
快拿起这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吧!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二):每个“你愿意用什么换”都在说“我想要”
千万不要低估字少的书,它们往往是通向有趣脑内世界的邀请函。这个脑内世界多半不是作者的,而是你自己的。
1
这是一本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书,只用5分钟就可以翻完。
但如果翻完就算读完,就什么也读不到。
这本书看上去讲了个“交换”的故事:
“你愿意用什么来换我手里的蝴蝶呢?”说到“愿意用什么来换”,书中出现了很多东西,而且越来越厉害,从许愿骨、风筝、纸灯笼,到瀑布、森林、雪山,再到自己的岛,以及一切
如果你还没有看这个故事,我建议你,小小的给这些东西做个分类。
2
当一个人对你说“你愿意用什么来换”时,他真正想的是:“看看里面是否有我想要的。”
当一个人对你说“你可以用什么来换”时,他真正想的是:“这是我想要的。”
你可以从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中,窥到他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屠猫记》里看到过的一段有趣的内容:
为什么欧洲的老童话里,主人公拿到能实现愿望的魔法棒,马上想到的都是:大吃一顿。
而大吃的美食,又总是烤鸡。
因为这些童话诞生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食不果腹。他们围在一起讲故事,与其说在追求创作的成就感,不如说是借助这种方式过干瘾,类似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从来就没见过什么好吃的,他们能想象的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烤鸡。
回到《你愿意用什么来换我的蝴蝶?》上,我们可以从里面出现的东西上猜出什么呢?
一只蝴蝶,小小的,不知面貌。起初,它换到一根骨头。你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次小心翼翼的交换——微小之物兑换微小之物。但在这之后,用来换蝴蝶的东西就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许愿骨、风筝、纸灯笼、旗子、草帽、伞、海马(淘宝有售)、一队锡兵、97枚邮票、650支牙签、印着自己名字的衬衫。瓶中船、糖果机、圆号、枪热气球、电车、两匹木马(看图是蛮大的木马)、小型动物园 高塔、小型军队、小镇 瀑布、森林、雪山、冰山、丛林、沙漠、星星最后是→一个小世界:
自己的岛,一切※作者应该过得不错,你看他没有用蝴蝶换烤鸡,又或者在创作这个故事时,他吃的饱饱的。
3
故事的结尾,手松了,蝴蝶飞走了。
你也许会想到黄粱一梦,想到那些年和朋友们一起发的白日梦:“如果我中了500万,我就买……",想到某些宗教中的“一切归于虚空”。
但我觉得,蝴蝶飞走的结尾更像在说:
你看,你最最最想要的终极愿望,不是一直都在那里吗?就算没有蝴蝶,你也仍然拥有它们啊。
瀑布、森林、雪山、沙漠、星星……不属于任何人,又属于所有人。
至于自由,人的身体能被囚禁,心灵却不能,就算非常非常有权力的人站在你面前要求你必须想什么、不想什么,你还是可以自由地想东想西。
想蝴蝶飞过来,蝴蝶飞走了,想原来蝴蝶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任何人。
4
人嘛,经常会忘记自己的珍爱之物,忘记自己已经拥有了珍爱之物。
你愿意用蝴蝶换什么呢?
千万不要低估字少的书,它们往往是通向有趣脑内世界的邀请函。这个脑内世界多半不是作者的,而是你自己的。
英语里有句话:”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
怦然心动。
如果和小朋友一起看这本书,给他讲上面这些他恐怕不愿意听。
这时不妨这样使用这本书
读完一遍故事,回忆一下,书中出现了哪些东西
哪些东西书里画了,哪些没有画。
你想为书中提到的这些事物涂上什么颜色?
可以把书中没有画的事物,画出来吗?
C问答游戏
如果你有一只蝴蝶,是什么样的蝴蝶呢?
如果你有一只蝴蝶,你想用它换什么?然后呢,你想用换到的东西换什么?
我这个大人也蛮想和朋友们一起玩这个问答的。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三):曲别针可以换别墅,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会怎样做?当你问小朋友这个问题,多半他们会回答你,让爸爸妈妈买。在他们看来很天经地义的回答,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是一本16开布面封面的绘本。故事情节有趣,画面简洁生动,讲的是一个人用他手里的蝴蝶,换东西的故事。它不仅适合于小朋友看,也适合于大人看。一个是考察你的想象力,另一个是颠覆你对于物品交换和拥有的看法。可以带领小朋友读过后,用自己的语言、画画、身边的玩具来玩,或者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看看他们之间用什么换。
作者由英国的阿拉斯泰尔.里德撰文,美国的鲍勃.吉尔作图。里德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诗人和南美文学学者,为《纽约客》撰稿,他以翻译博尔赫斯和聂鲁达闻名,他共出版了四十多本诗集、翻译和游记作品,他的作品包括《为了照亮我的房子》(To Lighten My House), 《风化:诗歌和翻译》(Weathering: Poems and Translations)等等。
鲍勃.吉尔是世界著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1960年,他和艾伦•弗莱彻、科林•福布斯一起开创了五角设计公司(Pentagram)的前身。1967年,他重新开始了自由职业生涯,担任插画家、设计师、教师、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他还出版了许多关于平面设计的著作和文章,独立代表作有《平面设计变得困难》(Graphic Design Made Difficult),《平面设计作为第二语言》(Graphic Design as a Second Language),《鲍勃•吉尔,到目前为止》(Bob Gill, So Far),合著代表作有《平面设计:视觉比较》(Graphic Design: Visual Comparisons )等等。他的童书代表作还有《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 。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用一只蝴蝶可以换什么的故事开始,从一根许愿骨,或者一个国旗,一顶帽子,然后拿帽子可以换一把绿色的伞、或者一只海马,再拿海马换一队锡兵或者97枚邮票或者650支牙签或者印着我名字的衬衫或者换一个装在瓶子的船,然后换糖果机,再换一杆枪,……最后换来了——一座岛,然后交换交换交换,就拥有了一切。这是个很美妙的故事,重点在于你能想到什么,然后想要什么。
当小朋友哭闹要东西的时候,停下来,帮他们想想这是你想要的还是需要的?
在买买买很平常的今天,不需要过节,你就可以随时下单购买你想要的东西。作为小朋友一定会有很多的玩具,但是他最想要哪一个?可能不是立刻就回答的问题。因为选择太多了!同样问大人也一样,你想要的一定是你需要的吗?
这个问题需要很深的思考。比如一个人口渴了,他需要的是水。但是他可能想要果汁、饮料,水果、冰淇淋、茶、咖啡等等。可见你需要的和想要的并不划等号。同样,小朋友也永远不满足他所拥有的玩具,永远对橱窗里的那一个抱有虎视耽耽的希望。对于大人们来讲,我们手里或者我们家里的东西也并不是所有都是需要的,很多是为了便宜屯集而冲动购买的,看看二手网站上那些交易的物品就知道了。所以,我们要区分想要的还是需要的,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囤积和浪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绘本在引导我们思考,一只蝴蝶最后可以换一切,我们生来两手空空,最后空手而去,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
共享的世界里,你想要的一定要买吗?
在共享经济的今天,很多东西都可以不需要拥有只需要使用就可以了。像车子、衣服、雨伞、厨房等等很多东西都不需要拥有所有权,换句话说,这种物品归属方式的改变同样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的划分。共享车主,二手物品经营者,旅行体验师,试睡师等等这些职业都是原来没有的,是在资源物品重新划分属性的基础上新出来的,所以,凡事用买的方式肯定不是唯一选择。很多东西,你不需要拥有,只需要使用就可以了,甚至于更有创意的想法不是用买的方式。未来属于有想象力的人,没有想象力肯定要落后的。这个《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绘本在引导我们思考,想要的一定要买吗?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其他的可能呢?
曲别针换别墅,物物平等,能换什么取决于你的想象力。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这个故事里,物物平等,什么都可以换。能换什么取决于你的想象力,没有任何评判标准,没有金钱的概念和限制,只要是物品就可以交换。
物物平等交换,这也是社会运作的根本原理。可是,现实中,我们用了多少评判的标准和偏见去对待物品?这个是地摊货,这个是奢侈品,穿这个就显得高贵,用那个就显得没品味……我们在给孩子讲述的过程,就是在传达这样的思想和概念,以至于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见到路人会指点江山,在大街上都会说出,那个要饭的穷死样。这样的行为和观点不来自他们自己,而是来自大人。所以,我们大人要反省,当商业和广告铺天盖地,当买买买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给他们传递什么?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用一个曲别针开始换,最后竟然换到了一个别墅。这个过程是不可思议的。我的蝴蝶能换什么也是不确定的,你可以有自己的版本。
想象力没有边界,没有评判,而我们现实中的很多限制和约束也是自己加的,所以,如何保持想象力,是每个大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个小小的问题,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会引发多少思考呢?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四):一场交换游戏让我们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路上看到一块破旧的马蹄铁,便让彼得捡起来。
彼得觉得马蹄铁毫无用处,于是假装没听见。
耶稣自己捡起马蹄铁,路过城镇时他到铁匠铺换了三文钱,然后用钱买了十八颗樱桃。
二人在荒野穿行时,彼得又渴又饿,耶稣故意让藏于袖子里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慌忙捡起来吃掉。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不堪地捡了十八次。
破旧的马蹄铁→三文钱→十八颗樱桃,这场深谋远虑的交换,让彼得缓解了饥渴,也成就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英国诗人阿拉斯泰尔•里德在半个世纪前,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交换的故事——《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阿拉斯泰尔•里德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诗人和南美文学学者,以翻译博尔赫斯和聂鲁达的诗作而闻名,出版了四十多本诗集和游记作品。
作者在《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一书中开启了一段奇妙的交换之旅,从一只蝴蝶开始交换,竟能换到糖果机、热气球、动物园……一切。然而,最终蝴蝶竟然飞走了。作者用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带给每个人的却是不同思考。
01天马行空的诗歌体故事,历久弥新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呢?
历经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沉淀,依然被奉为经典,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深深为之折服。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就是这样一部历久弥新的好作品。
本书初版是在1960年,2008年费顿出版社将其再版,2019年中文版与中国的读者见面。虽然穿越了个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让人无法忽视。
书的第一页是一双紧扣的手,下面用简洁的对话开场:
“我手里有一只蝴蝶,你愿意用什么来换它?” “我会给你一根许愿骨。”就这样,交换之旅正式开启。这是一场让人心跳的交换游戏,作者脑洞大开,充分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如果不翻阅下去,你根本猜不到下一次交换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奇妙的交换过程吧:
蝴蝶→许愿骨→旗子→草帽→海马→装在瓶子里的船→糖果机→圆号→枪→热气球→有轨电车→两匹木马和小型动物园→高塔→小型军队→小镇→森林→一座岛→一切
一只蝴蝶竟然换来了想要的一切,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样的交换却映射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用寒窗苦读换来学历,用学历换来工作,用工作换来收入、成就……每个人的人生就这样在一次次地交换中,体现出各自的价值。
所以说,这个故事看起来充满幻想,却植根于现实。
前面提到作者是一位诗人,所以他创作的文字极富诗意。比如:
我要拿森林换什么呢? 也许是八座雪山, 或是十一座高耸的冰山, 或是一片草木茂盛的丛林, 或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 或是两颗星星。 不过我想我宁愿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岛,四周全是大海。这种意境唯美、韵律感十足的文字,不仅朗朗上口,便于孩子诵读,也极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所以,与其说作者创作了一个故事,不如说他创作了一首叙事诗。
无论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诗歌体的文字,还是历久弥新的价值,都体现出了本书的独特魅力。
02孩子和大人不同的认知,极富深意
这本书的蓝色封面上赫然印着金色的书名:“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封底印着两行小字:“如果你有一只蝴蝶,你会用它来换什么?”
这种首尾呼应的不同问法,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解读的视角,也激发了读者多角度的思考。
我们再来重温一遍交换清单:
蝴蝶→许愿骨→旗子→草帽→海马→装在瓶子里的船→糖果机→圆号→枪→热气球→有轨电车→两匹木马和小型动物园→高塔→小型军队→小镇→森林→一座岛→一切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交换物一次比一次价值更高。一开始只是旗子、草帽这种小物品,后来是动物园、小镇、一座岛,甚至是想要的一切。
用童真的眼光来看,这一切往往与价值无关,只是一场有趣的交换游戏,想到什么就去交换什么。
这是大人和孩子认知的不同。
电影《大话西游》中有一句经典对白:“我猜中了开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用这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结局再合适不过。
结尾与开场一样,用的也是对话体:
“让我看看你的蝴蝶。” “你瞧。”当那双紧扣的手打开时,一只绿色的蝴蝶,翩然起舞,越飞越远。
故事戛然而止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思考。
你会不会觉得懊悔、沮丧呢?本来可以拥有一切,可是转眼成空。
你会不会觉得惊喜、快乐呢?那只被一直束缚着的蝴蝶,得到了自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网上看到一位作者记录了一件真实的小事:
有一次带女儿拜佛,我看见她双手合十,认真地对菩萨说:“菩萨,祝你健康。”
我们去拜佛,往往是为自己和家人祈福。小女孩却没有一点私心,虔诚地祝愿菩萨健康。她天真无邪、真诚无私的话语,令大人们不禁汗颜。
在世俗生活中摸爬滚打久了,很多人渐渐变得老练、精明而务实,习惯索取而鲜有付出,时常希翼着用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益,就像用一只蝴蝶换取到一切那样。
当很多人抱着这样的人生态度,这个世界必然是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糟糕。
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却一语惊醒梦中人。
如果我们学会像孩子那样,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用纯净的童心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而美好。就如同最后蝴蝶获得了自由,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
真的,有时候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师。
03大胆复古的钢笔画,打造绘画游戏
本书的插画师是来自美国的鲍勃•吉尔,他生于1931年,是世界著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他的另一部童书代表作是《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
鲍勃•吉尔用钢笔作画,既大胆复古,又创意十足,使《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充满时代的质感且不过时。
鲍勃•吉尔不仅仅是在为阿拉斯泰尔•里德的故事配插图,其独特多变的艺术创意,更是让绘画增加了游戏的功能。
其一,记忆游戏。看完书后可以让孩子尝试说出,书中共出现了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是文字中提及的,但没有画出来的,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其二,数学游戏。可以让孩子数一数文字中共出现了多少东西,画出了多少东西,训练孩子的数学能力。
其三,色彩游戏。鲍勃•吉尔在色彩的运用上极为简洁,分别运用了红、黄、绿、黑和白五种颜色。书中哪些东西是绿色的,哪些是红色的,哪些是黄色的,哪些是黑白色的,让孩子逐个分辨出来,激发孩子的色彩敏感度。
其四,填色游戏。书中出现了多个黑白图,比如:手、许愿骨、热气球的吊篮、岛屿,让孩子试着为这些黑白图填上喜欢的颜色,培养孩子的填色能力。
其五,绘画游戏。书中没有画出来的东西,试着让孩子画出来,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
陈丹青说:“看一副画重要不是道理,而是惊喜。”
鲍勃•吉尔的绘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本书中既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也有纯真质朴的童趣,还有曾经梦想的蓝图,更有出其不意的结局。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想,什么样的启示。
人们在评论《哈姆雷特》时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用这句话评论《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也不为过,它同样让每个人获得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真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
作者简介:小静,童书编辑,从童话中寻找现实的影子,从故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读后感(五):谁的人生不是一次又一次的交换呢?
蓝色布面精装,封面是复古钢笔插画,书名也很有韵味,反正拿到样书,就全方位喜欢。我很想立刻读,但还是忍住了,摸到书封的刹那,它的质感令我产生一个矫情的想法:一定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仔细翻阅它,一页一页,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布纹的感觉太棒了!所以,我戴上耳机,找了一首最喜欢的轻音乐,仿佛从办公室穿越而去,在优美的旋律中,我打开了这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
常看常新的美妙故事
这书可以说是一个故事,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诗。实际上这本书的文字作者阿拉斯泰尔·里德真的就是诗人,以翻译博尔赫斯和聂鲁达闻名,出过四十多本诗集,曾为“纽约客”撰稿。在这本书中,他用简洁且童真的语言,讲了一个关于交换的美妙故事,但诗性十足。
阿拉斯泰尔•里德出生于1926年,在2014年去世。他的这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幻蝶?》初版是在1960年。后因其卓越的艺术价值,被著名艺术出版商费顿出版社于2008年再版。算起来可以算是一本“旧书”,但我拿到简体中文版的时候,依然被其永不过时的内核而打动。
这本书的情节非常简单:
开篇画面是一双手捂着蝴蝶,下面有一句话,也是书名的来源,即“我手里有一只蝴蝶,你愿意用什么来换它?”
然后是另外一个人的话:“我会给你一根许愿骨。”配着这句话的是一张钢笔画的Y型骨头。
接着,拥有一只蝴蝶的人问:“我要一根许愿骨做什么呢?”
另一个人就回答:你可以换风筝、灯笼或者旗子。而旗子又可以换草帽。草帽又可以换绿色的雨伞,或者海马。
到这里,这个换来换去的想象游戏就进行了下去。海马可以换好多东西,比如一个瓶中船,瓶中船可以换糖果机,就这样一个换一个,到最后换到了一切。
△就像上面这样,一物换一物换来了全世界当你还在震惊于这种想象游戏与现实某些事情的关联时,捂着蝴蝶的那只手凑了过来,双手张开,蝴蝶飞走了。你可以说那个孩子失去了宝贵的蝴蝶,但也可以说他得到了一只自由的蝴蝶。
而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正是阅读这本书的乐趣所在。
如果说,阿拉斯泰尔•里德的文字让整个故事充满灵动的想象,那么世界著名插画师鲍勃•吉尔的插画,则让这本书的想象变得真实可见。两人的配合令这个故事的浪漫情绪溢满纸面,也让这个简单的故事,充满思考的余地。
我看的时候,至少想到了两点。
创意能激发创意
首先,单纯从文本上看,拥有蝴蝶的人最开始并没有那么一长串的想象,他仅仅是要进行一次划算的交换,他想用蝴蝶换点东西。但是他对面的这个人很厉害,在他觉得许愿骨不那么值的情况下,对面的这个人说,你换到了许愿骨,还可以用许愿骨换别的。
于是这一点启发了拥有蝴蝶的人,他开始想象用一只蝴蝶经过无数次交换,滚雪球般,由小及大,积少成多,从蝴蝶换到许愿骨,到帽子,到有轨列车等等等等,到最后换来了一切。
灵感传染灵感,创意激发创意,这是交流的意义所在。它让我们看到自己单独想象时,难以看到的景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认为真正的伙伴就是要相互激发,成就彼此。
交换创造无限可能
第二点,这个换法如果是不合理的夸张,就不能令人信服,但这本书从一只蝴蝶换到拥有一切,整个逻辑读起来却显得颇为合理。尽管最后,蝴蝶从那个人手里飞走了。但整个故事依然拥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其实也是这首诗的力量所在。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只蝴蝶换到一切的例子,并不罕见。
可能,对于不少人来说,日常的体验更像是这个故事的倒叙版:你可能拥有很多,但随着钱的贬值和东西的折旧,你的汽车卖了,只能换个电脑;而电脑卖掉后,只能换个IPad;Ipad卖掉只能吃顿好的……一切是越来越来少的。
但你想过没有?一些巧妙的交换,其实每天都在发生。比如,用一个程序,换了几万块钱,用几万块钱换来一个小公司,用一个小公司换来一个操作系统,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起先拥有一只“蝴蝶”,最后拥有一个帝国的人叫比尔盖茨。
其实,通过交易手段获取财富的人,可以说各个都是这种交换游戏的高手。
这方面最登峰造极的,是一个叫凯尔·麦克唐纳的人,它用一根曲别针开始,与人交换,经过
⭕️一支鱼形钢笔
⭕️一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
⭕️一只科尔曼牌的烤炉
⭕️一个发电机
⭕️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百威啤酒的啤酒桶
⭕️一辆雪上汽车
⭕️一次花销不菲的旅行
⭕️1995年生产的泰龙敞篷车
⭕️音乐家工作室录制唱片的一份合同
这样的路径后,他将获得的合同给了一个歌手,那个歌手为了这次机会,送了他一套双层公寓!!!
△图为凯尔·麦克唐纳和他的“蝴蝶”这可不是瞎编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有兴趣的可以直接去搜一下。这个事儿跟这个1960年的绘本情节极其相似。因此,我都怀疑凯尔·麦克唐纳是不是受了这本书的启发。虽然最后他并没有赢得全世界,但从一根曲别针换到一套双层公寓,这也挺惊人的吧。
所以,这个故事,仔细品,真的是道出很多生活真相。
当然,这两个角度并不能全部涵盖这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的内涵。
我们前面说,“多维度的解读视角,正是阅读这本书的乐趣所在”。你看完这个介绍,有什么想法呢?
针锋相对,亦可沟通
总之,这本书就像一个神秘的谜团,看着很简单,可是我总是觉得里面隐藏了一些要紧的答案。我反复读它,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我的孩子六岁多,她还没有我上面说的这样的想法,但是她同样觉得故事有趣。第一次听完这个故事,她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当我问她每一步交换时的可能性时,她逐渐推翻了之前的想法。
那么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她还不太能想清楚。但“感觉到不对劲”,正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我很高兴她能为此而感到困惑。
更多的视角我就不再啰嗦,但最后有一个小细节,还是想分享一下。第一页出现的捂着蝴蝶的手,在倒数第二页往前移动了一点点。
而在最后,那双手的方向已经跟前面的截然相反了。有些时候,沟通和交流能让相对立的人取得共识。
不是吗?
我的年度最佳童书,就选这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吧!我敢打赌,你看完的感想肯定跟我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