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一场烂婚姻,放弃了400万女生的梦想
本文配图选自苏明娟、凤彦红、玉卓玛等相关图片以及电视剧《其实并不在乎你》剧照。
点击下方音频即可收听童尧老师的温情朗读 / 电台配乐:水木年华《一生有你》
照片里的女孩在漆黑破败的背景里手握铅笔头直视前方,最让人震撼的是她那双清澈的眼睛,仿佛在灰暗的背景中燃烧起炽烈的渴望。
照片的名字,叫做“我要上学”。
镜头里的主人公与我年纪相仿,名叫苏明娟,当年意外地因为这张照片走红成为全国人民都认识的“大眼睛”。
她从小出生于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渔、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又拮据的乡村生活,被拍下那年才7岁,在张湾小学读一年级。
因为抓拍得极其传神动人,这张照片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著名公益活动“希望工程”的宣传标识,也成了这个伟大计划的火种。从1989年发起,它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宗旨是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援建,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更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赋予了许多穷孩子崭新的人生希望。
苏明娟就是其中之一,她受惠于这个时代善举,同时也传承了关爱,不断回馈给需要帮助的人。
2002年,她考入安徽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系统工作,一直致力于帮扶贫困生,刚进入大学就致信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要求把每学期定额发给她的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参加工作后,更是每年都会花1000元资助贫困生,从未间断。
她说:“我们这批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孩子是非常幸运的,所以必须感恩,并尽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多做一些好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这几天一则公益广告上线就刷屏了,很多大V纷纷主动转发,它的主题是关于“春蕾计划”的。
它和希望工程同样诞生在 1989年,是由全国妇联领导,通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专门救助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项目。
当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传统习俗的原因,在我国特别是贫困山区尚有少数文盲存在,而女性占文盲总数的2/3以上;失学儿童中,女童约占2/3。
春蕾计划当年的宣传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今年的女孩就是未来的母亲。
所以,让那些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女孩们能够接受教育,是整个民族的大事。
整整30年过去,这项专门针对女性的帮助计划已经资助了超过369万名贫困女童上学,援建了1811所春蕾学校,有2784万人投身其中捐赠,募集的善款共有21亿元,更开展了以女童心理需求和心灵成长为切入点的“春蕾陪伴”项目。
我认真地看了两遍全长六分多钟的公益广告片,拍得很棒,建议大家有时间也可以看看。
尤其是那个当年春蕾班资助的女孩长大后面临大城市好工作和留在偏远学校当一名基层教师的抉择时,和十年前一样坚定地留下来,让人湿了眼眶。
每一点帮助都在改变世界,有许多和情节中相似的现实故事正在发生。
比如来自广西融水县的红瑶族老师凤彦红。
她是“春蕾计划”最早的受益者之一,大专毕业后扎根瑶寨20多年,担任代课和聘用教师。如今,她与另一位老师一起,守着云雾环绕的融水县白云乡林王小学,虽然这里只有20多个孩子。
▲白云乡林王小学
她说:“从小我就想,要是能教几个自己民族的孩子,那真是很美的事。”
和所有老师一样,她曾期待桃李满天下,但又曾多次拒绝其他小学的邀请,原因只有一个:
“我实在舍不得这些孩子。”
还有如同镜头里的那对姐妹一样的藏族姑娘,西藏当雄县父母双亡的孤儿玉卓玛在现实中得到“春蕾计划”来自空军的资助,顺利完成小学至大学学业。
玉卓玛对来之不易的机会非常感激,用勤奋的汗水回报着社会的关爱,有一次,她夜里点蜡烛在寝室温习功课,看着看着睡着了,蜡烛把她的桌子和头发都烧了。
最终她得偿所愿,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被空军特招入伍,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蓝色军服,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军官。回忆往昔,她总会哽咽:“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不幸当中的幸运孩子。虽然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但是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人,给了我很多的爱。”
▲玉卓玛
之所以像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这样的公益项目意义深远,是因为除了能帮以片中主角为代表的孩子们完成教育,更重要的是重建学习知识的通道,让她们有能力对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之所以提到明智,是因为除了那些由于家庭原因没有机会接受完整教育的女孩们,也有明明具备良好的学习资源却一时冲动而放弃了美好前程的姑娘。
同样是前些天,一条贫困女子向社会请求援助的消息也被众人关注。
帮助弱势群体是件大家义不容辞的事,而在这则新闻里陷入生活泥潭的女主角却让人唏嘘。
这位姓张的姑娘是吉林人,十年前刚上大一,放假时偶遇了同乡赵姓男子,一见钟情,迅速确定了恋爱关系,可她不知道,这是人生厄运的开始。
大三那年,她忽然忍受不了因为上学而和男友异地的状态,毅然决然地决定中断学业和男友结婚。
她的父母当然是震惊和愤怒的,劝阻无效之后坚决表示不同意,可被爱情彻底冲昏了头脑的张姑娘居然模仿了狗血偶像剧的情节趁着父母不备把户口本从家里偷了出来,然后和男友去民政局闪电般地打了结婚证。
父母比她人生阅历丰富许多,仿佛已经可以预料这桩婚姻的结果,以至于绝望地拒绝参加她的婚礼。
结婚仅两年她们就有了女儿,而这两个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没有准备好的年轻夫妻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问题束手无策,刚结婚时的你侬我侬彻底被现实消磨了个干净。
随着日常的烦恼越来越多,她拼尽全力也要嫁的那个男人也逐渐露出了真面目,首先是开始打骂她,之后在她的退让下变本加厉,曾经用辍学换来的甜蜜彻底幻灭 ,生活里充斥的只有暴力。
最终,这场婚姻只持续了短短四年,她就不堪忍受和丈夫离婚,虽然逃离了前夫的拳头,却被迫接受净身出户还带着3岁女儿的苛刻条件。
从此,她的日子像走上了一路滑轨的下坡路,回到娘家只能把孩子交给父母,自己出去工作,可因为当初的草率,没有学历的她只能从事最基本的清洁工作。
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今年5月,她年仅7岁的女儿忽然身上淤青,嘴唇发白,最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她悲痛欲绝,想过找前夫求助,可对方丝毫没有骨肉亲情可言,不但漠不关心还彻底拉黑了她的电话,断绝了联系。
而这个曾经让她放弃未来的男人就连离婚时承诺的每月仅仅500元抚养费,也从来没有给过。
她清洁工作的工资本来就不高,只有1500元,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孩子生病请假她连这份工作也没有保住,彻底没了生活来源。
尽管父母全力支持,四处借钱,可孩子一直呆在昂贵的隔离病房救治,凑起来的那点钱根本是杯水车薪,她最终只能不再顾及面子而向社会求助救救孩子。
回想当年的选择,她悔恨到无法控制地哭泣,说:“走到今天都是因为我那时年少无知,憧憬一见钟情的爱情,才把自己一步步推到了今天这样艰难的地步”。
这位张姑娘的故事之所以发人深省,是因为有时候,主观意愿比客观条件导致的糟糕结果更让人惋惜。
她曾放弃的大学教育,在很多出生就缺乏学习资源的女孩眼里,该是多么梦寐以求的机会啊。
命运在宏观上还是公平的,人生的得失很多就在于一念之间,努力从来不会被辜负,而放弃就意味着失去可能性。
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份毕业证书,更是在漫长的前路上点燃那盏灯,给予探索的勇气和能力,让你走得更坚定。
愿我们都为此努力,珍惜每个机会,同时不忘用成长后的力所能及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最后想说,人生虽然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如同微博上春蕾计划公益广告下评论里被点赞最多的一条所言:
吴瑟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签约作者。十年广告人,情感界行走的毒鸡汤制造机,以男人视角理解女性主义,擅长温柔地讲道理,一个不讨厌的直男,作品集《凹凸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