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读后感10篇
《两地书》是一本由鲁迅 / 许广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地书》读后感(一):《两地书》——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交谈
总有一些感情,来得很平淡,却也刻骨绵长。他和她,从一封求教信开始,慢慢萌发情愫。不在身边的日子,彼此的思念越加强烈。他在别人的眼中,是战士,是导师,是文豪;她在别人的眼中,是少女,是学生,是进步分子……但在彼此的眼中,他是她的小白象,她是他的小刺猬……他们谈时事、谈生活、谈理想,谈得都是与情无关的事,却又事事关情。他是鲁迅,她是许广平。这是他们的书信,也是一个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故事。
鲁迅其他的作品都在写别人,只有《两地书》是在和别人一起写自己。书中的鲁迅不再是“横眉冷对”的战士,而是一个“我可以爱”的暖男。他会因为想要与许广平继续通信,而开始磨叽到没话找话的地步;他会因为当时的物价很高,而精打细算,怕他的小鬼难以为继;他也会埋怨许广平不给他写公开信……他会自谈与许广平在一起承受了很多的流言蜚语,但也抑制不住对许广平的思念;他会放下架子,求人为许广平、为她的家人谋工作;他也会因为忍受不了异地的相思之苦,而南下来到许广平工作的城市……
一部“百科全书”式情书集,像《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好看。这里有爱情,有民风,有时政,有文学,有思想,有人性……民国时期的爱情不止有林徽因和梁思成、沈从文和张兆和……还有鲁迅和许广平。
《两地书》读后感(二):两地书,一生情
鲁迅,无需多言。他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亚洲的,更是全世界的。在中国他是白话文学小说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是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亚洲,他对于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世界,他是在文学圣坛上熠熠生辉的战士。
许广平的名字,如果没有和鲁迅连在一起,或许并不为大家所牢记。许广平是显赫的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许拜庭的后人。她和刘和珍携手并肩战斗,是学生运动的骨干。但我们更多的是记得她是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是鲁迅的学生、终身的伴侣和战友。
《两地书》这本书信结集正是鲁迅和许广平由相识到相知,由相恋到相爱,由同患苦难到生死不渝的见证。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人亦师亦友思想上的交流,第二、三部分是二人由相爱到结婚后的书信往来,更多的是谈论家庭琐事和时事工作。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听了鲁迅一年多的授课,按捺不住心中的敬仰,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也成为她和鲁迅这场忘年师生恋开端。在许广平的这封信里,可以看出她对鲁迅满满的崇拜,敬仰,就像现在很多迷妹看到帅锅一样,是那种满眼小星星的凝视。
她称自己是一个“受了鲁迅快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听讲的,是当鲁迅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坐位,在听讲时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并且迷恋鲁迅“在仰首吸那卷着一丝丝醉人的黄叶,喷出一缕缕香雾迷漫”,更希望先生“收录她作个无时、地界限的指南诱导!”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教诲的学生。
这封信,有着一个进步女青年对真知的渴望,也有对先生无所不知的景仰,还有那么几分小女孩的祈求撒娇。这封信传到鲁迅手里,鲁迅自然被这个在课堂认真,活泼,有主见的学生的大胆所吸引。
不过,鲁迅的回信是很谨慎,也是谦虚的,他的回信带着一种长者的慈爱,不仅为许广平释疑解惑,也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自己也有很多困惑和担忧,他说:“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坑,自己对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鲁迅告诉许广平自己对付苦闷的法子: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鲁迅的回复和幽默,拉平了许广平和他师生间的隔阂,于是许广平更加频繁地和老师通过书信进行探讨。随着交流的日益增多,二人的情感也越来越轻松,越来越亲密。直到有一天,许广平取笑鲁迅醉酒后“拳击‘某籍’小姐”,又“按小鬼(许广平)之头”,这种顽皮的信件,竟让鲁迅乐此不疲地连写了几封信辩解,相互取笑。在这事件以后,鲁迅和许广平在真正意义上心心相印,没有隔阂了。
鲁迅的这段师生恋在家里和社会上均引起很大的波澜。受到了很多舆论攻击,这其中也包括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但是,爱情和相知让两个人情感愈加坚韧,直到海婴的诞生,才让两个人的婚姻得到认可。在这个期间,两个人的信件,一如既往,谈论北伐,关心时事,他们之间的称呼也越来越亲密。对于鲁迅来说,许广平是他与黑暗斗争中难得的依靠,也是在他于腐朽麻木的社会坚持的后盾。
鲁迅的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但是,在《两地书》里面,我看到的却是鲁迅作为他自己的一面,在他们的信中,我们也看到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微镜头。严格来说《两地书》不比《曾国藩家书》给人以教诲,虽然他们之间有着相同的表述。但是,《两地书》是一个文化斗士最为接地气的记录,这是鲁迅和许广平真实的私人信件,在我们偷窥他们的生活时,我很感慨他们的勇气和坚贞,也很为他们平实,不再带有硝烟弥漫的私语中的关怀而感动。尤其,在许广平后半生为鲁迅的作品推广所做的努力,一直在为鲁迅的未竟之事业而奔波,她的去世也是因为鲁迅的书信手稿被盗而愤极而终。
这个结局,更让这本《两地书》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两地书,一生情。
鲁迅曾为妻子许广平题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10年后,许广平写下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两地书》读后感(三):两地书:鲁迅的自白和表白
《两地书》的起源,是许广平“冒昧”地向鲁迅请教一些问题,以试图解答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迷茫。
但是,在迷茫的时代,不仅是许广平迷茫,便是人生导师鲁迅,本身也是迷茫的。他每每与人笔战,每每警醒世人,而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很坦诚地承认:
“苦痛是总与人生联带的,但也有离开的时候,就是当熟睡之际。醒的时候要免去若干苦痛,中国的老法子是“骄傲”与“玩世不恭”,我觉得我自己就有这毛病,不大好。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胜于无糖,但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里,这一节只好交白卷了。”
“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这种迎难而退却又自以胜利的方式,很像鲁迅自己笔下的代表人物,阿Q。
鲁迅的这种坦诚,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就体现了,他说这本书对自己和许广平来说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其他人却没有意思。
恰恰相反,其实,鲁迅这本最特别的书,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他从来没队别人如此全方位的坦诚过,更没有如此真正的表现过爱情。
两地书是鲁迅最独特的一本书,就在于,它既是鲁迅的自白之书,也是鲁迅的表白之书。
鲁迅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斗士的形象,甚至后来被人解读为领袖的形象,但是,在《两地书》里,他处处都在向许广平坦陈自己的无奈、没法子、无聊、失望……
在其他地方,鲁迅是鼓舞别人的,是激励别人的,在这本书的开始,许广平也是来寻鼓舞寻激励的,但是,鲁迅说——我也需要安慰……
他敞开了心扉——对一个小女生——大概,爱情的萌芽,就从这里开始了吧。
不然,你在回头看看这篇文章开头放的那一张图片^_^(鲁迅向许广平表忠心,决定对其他女生目不斜视。)
他一本正经地说话,有时候却又带点调皮的性质,比如他说:“一面又觉得无聊,又疑心自己有些暮气,“小鬼”年青,当然是有锐气的,可有更好,更有聊的法子么?”
从之前的“广平兄”到“小鬼”,其中的亲昵之意已经跃然纸上,而所谓的“有聊的法子”,大概只需要许广平多来些信,就这么天长地久地聊下去吧。“有聊”嘛,在我看来,不过是“与有情人聊可聊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此时,便已无可逆转。
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从来不是伪文艺青年式的腻腻歪歪。虽然他们之间也有——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许广平);也有——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鲁迅);但他们的信中,谈论的最多的,依然是国家、社会、文学,以及未来。陆游曾写过“位卑不敢忘忧国”,换到鲁迅和许广平这里,便是“恋爱不敢忘忧国”,可见,鲁迅是真真正正的“民族的良心”和“民族的脊梁”。
对于鲁迅的自白这一方面,不仅有鲁迅的自爆其脆弱和迷茫,也有其自爆其可爱,如——“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给了我两个小伤,一股上,一膝旁,可是并不深,至多不过一分。”为了显示自己身体好,跳过铁丝网的篱笆,结果大腿和膝盖都被划伤了。然后,又说很快就痊愈了,证明自己身体棒棒哒。
对于许广平的劝阻,他还有理有据的反驳道——“对于跳铁丝栏,亦拟不加诰诫,因为我所学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动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刺谬的。”
除此之外,因为嫌路远,对于生理问题,他经常就地解决——“我到邮政代办处的路,大约有八十步,再加八十步,才到便所,所以我一天总要走过三四回,因为我须去小解,而它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窥,毫不费事。天一黑,就不到那里去了,就在楼下的草地上了事。此地的生活法,就是如此散漫,真是闻所未闻。我因为多住了几天,渐渐习惯,而且骂来了一些用具,又自买了一些用具,又自雇了一个用人,好得多了,近几天有几个初到的教员,被迎进在一间冷房里,口干则无水,要小便则须旅行,还在“茫茫若丧家之狗”哩。”
鲁迅的“自白”如此可爱,这让他完全有别于那个曾经被塑造的形象,曾经被定义后传达给我们的形象。而这“自白”之中,也恰恰是一种别样的“表白”——我把我最秘不示人的一面展示给你,只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
鲁迅虽然最终喊出了那句“我可以爱”,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之间,依然是含蓄的,依然是以一种只有彼此之间独有的默契去心照不宣的相爱。
《两地书》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它展现了一个奇妙的鲁迅,更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恋爱方式。
这就是鲁迅的魅力,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藏男人”,只不过,这些宝藏,最好去从他的书里探寻——尤其是这本最特别的《两地书》——而非网上零零散散的——“我说过这句话”。
《两地书》读后感(四):《两地书》: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曾说,从前慢,生活,日头,邮件都慢。然而在那样慢的光景里,却留下了那么多珍贵,浪漫,私密的话语及信件。说起两地书,你们更多地会想到谁?是那个调皮地把信写在五线谱上的王小波;还是那些语重心长,循循善诱的《傅雷家书》;亦或是透露着治世之理,治国之道的《曾国藩家书》?
但其中一人的书信,或许我们很少有人会忆起。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爱国热血战士,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思想家,是一个伟大的民主斗争者。但就是有这样一本书信集,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他,一个柔情的,温暖的,平凡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鲁迅,也是在这些平凡的书信间,令我们看到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岁里,从前的慢,和从前的爱。
在那个世界里,甜甜腻腻的爱有多么珍贵,就如同《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那些蜜糖一般的清甜,但在《两地书》中,更多的我们还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生活中的那些革命之外的真情。从战争聊到局势,从群众聊到民主,从现实聊到人生...在这一来一回,一笔一信间,都流淌着幸福而美好的情谊。
提到鲁迅,想必大家的印象里还是那一个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严肃的“戴胡子先生”。那些耳熟能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亦或是能脱口而出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都能勾起我们对于鲁迅先生的记忆与幻想。
郭沫若曾说:“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事实上,大多数人眼里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丰富的学识,一根笔杆说尽天下不平事;用幽深的笔调和触底的洞察力,书写着人类内心最深处的人性的挣扎;在其他艺术领域,鲁迅也丝毫不落后,著名的北京大学校徽上的图案也是由鲁迅先生亲自设计描绘。即使这样赫赫的功绩和履历,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他的路也走得并不顺遂。
1893年,原为翰林出身的祖父周介孚因为科场案件而入狱,至此,鲁迅的家道中落,开始面临数不清道不尽的世态炎凉。小小的他,因为父亲身患重病,常常出入于药店和商铺,却因为身份低微而时常遭人白眼。在往后的家族分家中,几个叔伯也因为各自利益,将最小的财产和房屋分给鲁迅,致使他愤而拒绝签字。这些往事,后来或多或少都被鲁迅写进了书里。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里就曾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他说:“一片祥和的表面下,很多人都在做着吃人的勾当。这个社会中有吃人的人,有被吃的人,也有可能被吃但还要吃别人的人。而这些吃人的人都不愿承认和被揭穿他们吃人的本质和真相,一旦有人质疑,他们便凶神恶煞地盯着那个人,摆出一副极不友好的姿态。”正是因为儿时不被善待的过往,才让鲁迅先生对这个一百年前那个封建礼教依旧残存的旧社会有着刻骨铭心的体悟。所以他用笔揭开这个虚伪的黑暗世界,企图唤醒国人那颗沉睡的麻木的心。
后来,胡适先生也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鲁迅的坚毅果敢是从文字间流畅出来,直抵人心的。可原是如此刚烈的一个人,在他的人生中也不缺那些口诛笔伐,在那个封建的礼教森严的时代里,鲁迅想要冲破大社会,大压制,实际又是如此艰难,而这份艰难,还要从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说起。
对于鲁迅来说,他生命中最重要,也绕不开的三个女人,一是他的母亲,鲁瑞;另外两个即是他的两任妻子,朱安与许广平。
与许多封建家庭一样,鲁迅的婚姻是出自父母之命。他的母亲鲁瑞在鲁迅的人生中的重要性自是不必言说,她善良又坚毅,开朗又豁达,对小小的鲁迅来说,就是一个坚强的后盾。在鲁迅的文字里多的是那些“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衷肠与气概,但在封建大家长鲁瑞的面前,母亲从始至终都是道高一尺。
在陈忠实老先生的《白鹿原》中就描绘过鹿兆鹏与其第一任妻子冷秋月的悲惨形婚。在那样一个闭塞的世界里,新思想,新自由,都抵不过一个封建大家长的一道命令。所以,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下,鲁迅和比他大3岁的朱安女士成婚了。
但这明显的新旧对立与鲁迅内心的不齿和叛逆,最终让这段婚姻走向悲剧。乃至到人生的最后,朱安也只能成为这个家庭中的牺牲品,她的一生都陪伴在鲁迅母亲鲁瑞的身边,但身边却独独缺少了一个丈夫,鲁迅。
鲁迅本以为他的人生终将这样孤寂地度过,不曾想,有这样一个灵巧,大胆,乖觉的女子会从文字间虏获他的心。
那个夜晚,鲁迅坐在桌子边的藤椅上,许广平女士伸手握住了鲁迅的手,鲁迅同时也缓缓地回握,并轻轻开口,“你战胜了。”而这场战争的源头实是一堆书信。
1914年11月3日,许广平女士打响了这场与老师鲁迅之间的第一仗,她在信后写着,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她在信中谈及最近课堂的收获,期待的课程,以及心中的苦闷,以求得到鲁迅的回信和解答。而后在回信中,鲁迅提到:
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这样真实而深刻的话语,在两人的笔信间不断如潮水般地此消彼长。“一来复一信”,这些文字,时而温柔,时而尖锐,时而真实,时而深刻。
就这样,在那样孤寂的年岁里,许广平的坚持和乐观,勇敢与智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世界里,都不断给予了鲁迅先生莫大的帮助与抚慰。“灵台无计逃神矢”,两人没有风花雪月,却多了一份心灵的契合和安定。
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遇到横祸,大家决不另眼相看,但若坐过牢监,到过战场,则即使他是一个万分平凡的人,人们也总看得特别一点。我们对于这些信,也正是这样。鲁迅在《两地书》的序言中如是说,这些书信压过箱底,打过官司,遇过炮火,所以在此时看来,他们总是显得有些特别,有些可爱。可以说,这些小小的信件,蕴藏着历史的真实,真切的情感,也孕育着他们在乱世中所想,所遇的大智慧。
有人说,他读了鲁迅50年,写了一本书;也有人说,他读了鲁迅70年,形成了这么一句话:鲁迅是个凡人。创作来源于生活,在书信间的生活中,就此,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平凡,柔情,敏感的鲁迅。
《两地书》读后感(五):看了鲁迅和许广平的情书才知道,原来鲁迅是一个“禁欲系”大叔
民国时期,中国诞生了许多光彩熠熠的文人雅士,他们留下的不朽著作照亮了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在这些文人中,不乏风流倜谠人物,如以浪漫著称的徐志摩,以多情示人的胡适,以绝情凉薄闻名的胡兰成。他们的感情世界让人眼花缭乱,构成了民国时期街头巷尾最香艳的谈资。
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一生刚直不阿,感情世界也一样磊落。他把自己的大半生全部付诸笔端,用文字来批判那个暗黑的社会,并妄图在硝烟弥漫的旧中国中闯出一条新路来。他的思虑中留给儿女情长的部分实在太少,以致于人们需要拿着放大镜,才可以在他和爱人的书信集《两地书》里发现一丁点温柔的齁甜,他就是鲁迅。
《两地书》收编了鲁迅和许广平在1925年到1929年之间往来的书信。五年间,记载了许广平从一个学生到妻子、母亲身份的转变过程。她和鲁迅之间的故事从学生许广平的主动出击请教开始,他们谈天说地,聊教育,谈社会,针砭时事,直到鲁迅被热烈的许广平俘获,在相隔的两地遥寄彼此生活的琐细,再到婚后离别的牵绊。
他们之间的书信质朴而平淡,全书中,鲁迅最动人的一句情话也莫过于:
“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许广平的这份爱,鲁迅很被动,从“不敢爱”到“可以爱”,鲁迅的内心像是终于冲破了一扇禁忌之门。了解鲁迅所处的家国天下情势后,你才可以真正理解这份“不敢”背后的禁欲意义。
01医者疗身,文人攻心,沉睡的旧中国需要有识之士来唤醒
诗人臧克家在他的代表作《有的人》中写道: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首诗是为鲁迅而作,写于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臧克家把反动势力作威作福的丑态和鲁迅的“孺子牛”精神作对比,既批判了压迫者,又颂扬了一个大公无私的鲁迅。时至今天,鲁迅的这种奉献精神依然长留人们心间,它是鲁迅的形象写照。
鲁迅身上标签很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是一位民主战士。
他生于旧官僚地主世家,历经家道中落,看透人情冷暖。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学的是西方最先进的社科文化知识。这些经历给与他深刻的影响,大大拓展了视野。
如果说一开始学医的初衷是为了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那么后来,他写文则是为了从精神层面拯救这头沉睡的雄狮。
因此他主张:文章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还要锋利而切实,用不着什么雅。
文学在鲁迅看来,从来不是个人的闲适消遣读物,文学是有阶级性的。也因此,鲁迅和一大批以梁实秋、林语堂等为代表的文人产生了文学道路上的分歧。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不少文人在政治上持中立态度,比起党派角逐和社会斗争,他们更关心文学反映的人性特点以及带来的生活情趣。这批文人并非是不知道国难苦重,也不是不关心社会和政治。他们只是想要在严酷的环境里觅得一处喘息之地。
比如,林语堂觉得“快乐无罪”,而鲁迅认为那是“享乐主义”。在他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重,鲁迅把林语堂富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比作文人雅士案头的清供和书房中的小摆设,他痛斥林语堂之流是“靠着低诉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
在今天看来,这两条文学道路并无对错之分,只是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想境遇造就了他们看待国家与个人命运的不同眼光。不过是一部分人想要苦中作乐,而鲁迅是要在苦中尝苦,并最终倾覆掉这层苦,让生活回甘。在国难和破碎的家园面前,个人欲望被鲁迅压到了最底层,它是不耻的,罪恶的。
提到鲁迅的感情生活,朱安是他绕不过去的一个女子。鲁迅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一句话道尽鲁迅内心的无奈与苦楚。鲁迅对朱安有同情,有绝情,却无半点爱的念想。
他们缔结婚约时,鲁母一手操办,鲁迅豪不知情。结婚更是在母亲称病的诱骗下,匆匆从日本回国,被动走完婚礼行程。从订婚到结婚,朱安等待了7年,这漫长的岁月里朱安还是那个朱安,包小脚,目不识丁,岁月只是让她徒长了年岁。而这期间的鲁迅,在大洋彼国接受着西方先进的思想教育,和朱安的差距与日俱增。
他断发,穿西装,致力于抛弃自身所有象征着野蛮落后的标志,但朱安这个他避之不及的封建符号却抛不掉,这其中有人和时局的阻挠因素,也有对母亲的那份忠孝。
代表着封建和守旧的一方看似获胜了,却也亲手埋葬了朱安的大好年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鲁迅。自此之后,他的爱并没有自由,他不爱朱安,却也很难再去爱别人。他把内心对于自由,对于美好情愫的渴望都打包入殓,连同朱安他名称言顺的妻也一并放入禁欲的辖地。
他的好友郁达夫曾在《回忆鲁迅》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天寒地冻的季节,鲁迅经常只穿一条单裤。他其实并不是不怕冷,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和鞭策自己。那时的鲁迅,刚与朱安完婚不久,他既不愿意与其同床共枕,也不愿意和朱安有言语往来。因此,他用“挨冻”来抵抗自己的包办婚姻,也抵抗来自朱安的女性吸引。
后来的三十年,直至鲁迅去世,他和朱安之间仍然没有夫妻之实。这让人联想到相同时期有着相同经历的的胡适,和鲁迅不同的是,胡适接受了安放在自己身上的非自主婚姻,和妻子江冬秀生儿育女,相伴到老。但同时,他的一生有多个红颜知已和爱人。在婚姻里,他并没有守住忠与真。
胡适是圆融的,而鲁迅多桀骜和棱角。在婚姻和感情上苛以待己的鲁迅,惩罚了自己的顺从,并作好了牺牲一生幸福的准备,直到遇见了她。
03一生与一人相守,平凡的爱情有着最隽永的底色
英国诗人勃朗宁曾写过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中年男老师和自己年轻的女学生互相吸引,但是老师却觉得他们之间不能相爱,因为不相称。直至暮年,相爱的两个人仍然心有戚戚。终于,一个念头出现了,他们觉得“神未必这样想”,就这样,在神的旨意下,他们总算可以相爱了。
这个故事出现在北师大的教材中,那时鲁迅是授课的老师,许广平是他大二的学生。可能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神未必这样想”这句话后来也被许广平引用,她把这句话又回赠给了老师鲁迅。
这一年许广平27岁,鲁迅44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以及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鲁迅原本在内心早已放弃爱的权利。在他看来,爱很奢侈,也很遥远,自己不配享有。
他的好友孙伏园也曾说:“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的。他受的是很严格的科学训练,因而他不相信许多精神生活。他常对人说:‘我不知什么叫爱’。
然而一边是道德上的批判,法律上的束缚,以及复杂的社会舆论压力,一边是少女许广平的笃定与热烈。任中年鲁迅如何自持,原本那颗怀抱牺牲小我幸福,成全大我的心也渐渐有了动摇。毕竟这样的女子真的可遇不可求,她那么勇敢,那么鲜活,而且他们都是同一壕沟里的战士,一起进退与共。
这份爱的冲击释放出巨大的力量,鲁迅和这股力量相持许久,终于某天他在许广平的再次表白下,紧握住爱人的手,说出了那句“你战胜了”。看似是许广平靠自己不懈的努力赢得了这场爱情,其实何尝不是禁欲的鲁迅战胜了自己的心魔,冲破内忧外患的阻力,为自己把握住了幸福,终得人生的圆满丰富。
不知什么是爱的鲁迅其实内心自有深情,《两地书》里他们谈教育,论时事,也谈琐细的见闻处境,你很难找到关于“爱”和“想念”的字眼,但字里行间分明透着牵挂和羁绊。
就像鲁迅在信中写的: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而不喜欢放进街边绿色的邮筒,我总会担心那会慢一点。”这些话没有“我爱你”那么直白,也不如“我想你”来得直接。之于旁者,《两地书》中的情话是清淡的。而之于当事人,这样极简平淡的话语中蕴含的意味足以让人回味经年。借用鲁迅在自序中的话:“这一本书,在我们自己,一时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别人,却并不如此。”
有人用“平凡”来形容这场爱的痕迹,实在恰到好处。平凡是世间最容易被忽视的底色之一,平凡的日子自有生活的烟火气息,平凡的书信里留下的是永恒。
《两地书》中看鲁迅,他很伟大,也很平凡,很真实直率,同时也极尽克制和清心。如果说他把雷电般的激昂全部投向了社会中的魑魅魍魉,那么留给爱人的则是水的温柔,山和海的沉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