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索取
人生在世,付出与索取,终归是无法避免的事。然而付出的目的是什么,最终能够索取到的,又是什么呢?或者不如换个方式去提问:付出与索取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毕竟也有人会告诉你,付出只是为了付出本身,一旦有了索取之意,付出也不能够称之为付出了。这句话固然是没错的。但亦无法将付出与索取完完全全的分割开来。如同硬币。只有一面的硬币,与其说不能称之为“硬币”,倒不如说,这样的事物于世界上并不存在——有硬币的这一面,就必然会有硬币的另外一面。付出即使并非为了索取,也必然伴随着索取。重要的并不是「不索取」,而是辨别索取的方向。当索取是向内的,是向着自己索取那原本就存在于内心之中的,有关付出的快乐。无论如何,你都会找到。因其原本就存在,并非是任何人,任何事物的给予。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并未感受到,也只是那份快乐,被蒙上了一层尘土——即:认为付出的快乐,是外来的。是自己有所行动,而后他人因自己的行动而带来的反馈。所谓日复一日的修行,恰恰就是洒扫心中这样向外探求的“尘土”。洒扫之功,譬如整理房间。房间一日不整理,便要杂乱。房间的尘土一日不洒扫,就要多上一层。洒扫多多少少是件费力的事,但干净整洁的房间,终究是会出现的。向内去寻找付出的快乐,亦是如此。多多少少有些费工夫,然而心上的尘土被洒扫干净了,付出的快乐终究是会出现的。当你于整理房间的循环之中,渐渐能够把整理房间“费力”的情绪,也洒扫干净,体会到整理本身的快乐,那么清洁的过程,和干净的结果,都会让你感到愉悦。那便是修行的终点,无终也无始。付出的快乐,亦是如此。洒扫清净了心上尘,便能看见付出的快乐。当你如此日复一日,将洒扫本身的不耐与抵触,也消磨干净,那么所有的过程,对你来说,都甘之如饴。你感到如此完整。你觉知到所有的过程皆如此圆成。可是,当索取开始向外,往往就意味着争夺。那是从别人身上,拿走些什么,放到自己的身边。每个人都有“付出”的天性。如同每个人都拥有“守护”的天性一般。当付出变得不再是自愿,守护必然相伴而生。开始的时候,守护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然而,当争夺超过了那条中线,守护的,就必然会变成自己的世界。所有关系的分崩离析,大多就是从这样的“越界”开始。然而,越界是不容易被察觉的。除非你开始关注自己,是否有常常说起这样的言语:如果我做什么,那么你会怎样?为什么我对你这样好,而你却无动于衷?起心动念之时,其实不必多做些什么。只是观察那些起的心,与动的念。只是如此观察,即使不做任何主动的思考,然而自己的真与妄,自己的是与非,却再也无法瞒你。如同一个人,天生就能够辨别得出尘土与洁净一般。他要做的,只是把目光望向那里——只要能勇敢望向那里,就定然会分得清楚。剩下的,就只是洒扫而已。<END>
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