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鲜背后都有不可承受之重
01
前天,央视曝光了一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阅兵直播中,那些“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解说员的真实状态。
这次阅兵,央视共用了43种外语、4种方言,5种少数民族语言解说报道。
这两位平时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而国庆当天,他们在准备直播时的状态是这样的: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阅兵解说非比寻常,精神要高度集中,不能出一点差错,全程以“秒”计算,差一秒、一步都不行。
而且播音和我们平时说话不一样,要一直提着气才能高亢洪亮,铿锵有力。
我们平时大声说话说多了都头晕,更不用说他们这样字正腔圆、气息饱满,近3小时几乎不间断的解说了。
另外,解说词也有多种预案。
解说员不止要保持声音的完美,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解说词。
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总撰稿池浚说:“整个撰稿过程,我们一共修改了140稿,一个脚本平均有2万多字。一版算一本的话,集结起来有300万字的文字量。”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为了能观察到现场各方情况,直播时,他们顶着大太阳站着播了3个多小时。
他们手中的直播稿件,更是改了十几遍,最终有82页,近4万字。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还有一个小插曲:
晚上的联欢活动直播中,俄语主播徐延民被一阵风迷了左眼,瞬间眼泪直流,睁不开眼。徐延民强忍不适,紧紧闭着左眼,睁大了右眼盯着手中文稿进行播报。“我当时心里挺紧张的,没法用手去揉眼睛,只能硬挺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成了直播任务。”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徐延民(右)
02
当然,这只是我们能看到的一小部分付出。
一定还有太多太多不容易,不为人知。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看到事情表面的光鲜,总以为别人都成功得如此简单。
其实,一个人想做成一件卓越的事,想成为一个卓越的人,从来都是艰难的。
同样在阅兵盛典上风光无限的女排教练郎平,在排球场上磨炼了46年。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25岁退役时,她的膝关节就已经磨损得像70岁的老人。她说,“女儿向我跑来时,我都不敢抱她,我怕抱不动她。”
现在59岁的郎平,有腿伤、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腰椎盘突出……她自嘲“身上没有一个部位是完好的”。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这是郎平因受伤而变形的小拇指。也是她浑身伤病中很不起眼的一个。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再来看孙杨的手。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因为他从五岁开始游泳,每天至少要游一万米,指纹就这么在艰苦枯燥的训练中,一丝一毫地被水磨平了。
所有的卓越背后,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承受。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03
在广州健身圈里,有一个很红的老人。
他叫沈华,96岁了,但依然每天出入健身房,各种高难度器械都不在话下。
也因此,他保持着极好的精神状态,近百岁高龄,还一身肌肉,标准的引体向上能做十几个,让人叹为观止。
阅兵结束一周后,央视曝光幕后照片:所有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承受
那时他体质有点弱,经常感冒,于是在70岁那年,他痛下决心,开始健身。
之后,老人坚持每天晚上十点前睡觉,早晨四点多起床活动身体,下午去健身房健身。
就这样坚持了二十多年。
成果显而易见。在同龄人大多已经过世,或者卧床不起的年纪,他依然生龙活虎,谈笑风生。
道理当然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只是大部分人没有人家那份毅力和决心。
别说老人了,我们这么年轻还不是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办了十几张健身卡也没坚持过,喊了一千次减肥也没成功过,想了一万次运动也都不了了之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什么道理都懂,想的也都特别好,但一到运动时间就犯懒了,一看见好吃的就忍不住了,连早点睡觉这等小事都做不到。
那你说,凭什么健健康康活到96岁的,是你?
04
事业也一样。
他们科去年来了两个新医生:一个很朴实的女孩子,一个吊儿郎当的男孩。
女孩子特认真,主任要求手写手术记录,不许打印,她老老实实写了厚厚的一大本。
主任说了明天要开会讨论哪个病例,她查资料查到半夜,第二天准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领导和同事都很看好她。虽然她闷闷的不爱说话,但那个认真劲儿,让人觉得是个靠得住的人。
男孩子就不行了,各种偷懒耍滑,心思也不在工作上,查房时不停地看手机,要么就跟小护士眉来眼去的。业务能力当然也很弱,不时有患者投诉他,主任对他尤其不放心。
急诊是个苦活,男孩子当然不乐意,愁眉苦脸去找主任求情,说想留在心内科。
后来开会,主任提起这个男孩子,话说得特别直白:想留下,你得有能力啊,就这么吊儿郎当地混日子,干啥啥不行,然后红口白牙说我想留下,谁留你?医院也不是你妈,一切为你着想,我们有自己的利益要维护。
后来这个男孩子,急诊也没留下,去了一家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