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龙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龙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9-10-30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龙蛋》经典读后感10篇

  《龙蛋》是一本由[美]罗伯特·福沃德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龙蛋》读后感(一):【雨枫试读】当你注视着龙蛋时,龙蛋也在注视着你

  首先感谢须书和出版社的赠书,这是我接触过最硬核的科幻小说了,从第二页开始就看不懂了,尽管有不少不理解地方,但是有趣故事还是把我带入了这个神奇世界中。

  故事大概讲述了一名学生在为她的论文做各种数据分析,意外发现一颗中子星——龙蛋正飞向太阳系人类坐上飞船前去探测中子星却惊喜地发现上面居然存在智能生物——奇拉(龙蛋星人不就是龙的传人吗?哈哈)。这本书就是龙蛋的文明发展史,奇拉从原始的文明开始,渐渐掌握数学制造工具研究天文发展宗教传递信息记录知识。。。从奇拉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类的影子,龙蛋文明的演变就像是地球文明发展史的浓缩版。不同的是他们的居住环境是中子星,磁轴为东西向,几乎和赤道重合。在强大重力影响下,沿着磁场线方向东西方向)行走很容易跨越磁场线方向(南北方向)行走则异常困难,因而南北方向被称为:难方。龙蛋上的生命速度相当于人类的一百万倍,真是天上一日,地下数千年,在这种特殊设定下和人类传授知识的干预下,出现了在一天内龙蛋文明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科技远远领先地球的奇特现象

  故事以人类和奇拉两条故事线的方式进行,主要以奇拉的生活为主。硬核的知识融入到了奇拉的日常生活中,所以阅读时候不但不会枯燥,而且还自然而然接受了中子星的特性。甚至还有不少乐趣,例如奇拉把太阳和人类飞船当作神明祭拜的滑稽场面就令人忍俊不禁

  与许多第一类接触题材的科幻不同,不是外星人为了抢夺资源而和人类打个你死我活俗套桥段,反而人类和外星人成为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人类向奇拉传授了知识,当奇拉的文明超越人类后也反过来当人类的老师。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携手共进才是文明碰撞理想状态。这种另类写法可谓科幻界的一股清流了。

  作者罗伯特•福沃德是一个物理学博士,也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本“一本伪装成小说的中子星教科书作品了吧,而且还是处女作!正是这种与众不同构思、教科书般硬核的科学知识、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得这本80年代的科幻小说至今依然闪闪发光。

  《龙蛋》读后感(二):被杀死的天选之子

  《龙蛋》只不过是小说版的中子星物理教科书。首先,这是一本过于“硬菜”的科幻小说。对我这么一个偶尔看点《北京折叠》《乡村教师》之类的人,这是一本过于硬核的书,以至于读完一部分之后,就被那些和中子星相关的知识击败了。无论它被那些彪炳史册的科幻巨头如何奉为经典,我都很难读下来。

  但这并不表示这是一本“夹杂着各类科学知识的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它仍旧是一本正统的小说,尽管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在一个偶然又透露着必然观测中,人类发现了一个距离太阳120个天文单位的星。当然,这并不是一颗死寂了亿万年的红矮星,而是有智慧生物存在的中子星,人类决定前去探索这个未知的外星文明。

  在这个引力巨大星星上面,时间流逝相当之缓慢。在建立联系之后,这个叫奇拉的智慧生物很快地学习了人类的全部知识,并且科技水平也远远地超越了人类。但并没有什么黑漆漆的外星文明举着猎枪要把这些愚蠢的地球人所奴役,更多的是,很多友好交流。在故事的最后,奇拉甚至将自己先进技术加密传输给了人类。两个文明交流的结果,竟然只是敬畏彼此。

  这多么像美苏冷战背景下的某种美好想象,这多么地美好却又不堪一击

  作者将故事的更多篇幅集中在展现奇拉文明的展现中。他构筑了一个文明演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全新的宇宙,在奇拉发展的历史中,也伴随着阵痛和绞杀,那些用血铸就的演进也是一个镜像的人类文明。

  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觉得精彩的是奇拉族裔中一个叫“粉目”的小角色。他因为对生存的质疑中悟到了伟大的“光神”,变成了“天选之子”。作为天选之子,他被众人吹捧你,也因为被众人吹捧,最后被杀死。

  在科幻的历史中,永远都藏着残酷一面,也正因为此,我们才发现这是对世界最真实的想象。

  “很显然,花瓣植物只是想看着天空而已。如果种子留在地壳上,它们就能看到天,于是就心满意足,不去想要长大,但如果你拿走天空,它们就不开心了,然后就可以破开自己坚硬表演外套,一直长到能看到天为止。”

  《龙蛋》读后感(三):硬科幻的一种浪漫《龙蛋》

  感谢猪神和科幻世界的赠书,让我在这般机缘巧合之下看一本我很有可能买来翻了几页后就弃置书柜数年的实力硬科幻小说。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全本读完,体验到硬科幻的那种远不同于软科幻的异样的浪漫。

  故事的背景是一颗中子星,这颗中子星在被地球上的科学家发现后,被命名为龙蛋,而龙蛋上面存在着一种智慧生命——奇拉,因为中子星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670亿倍,体积则远小于地球,因此也就在时间度量上有着天差地别,地球上的一小时相当于龙蛋上的几百年。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背景内容了,虽说小说是进行了双线叙述,但作者还是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龙蛋上的奇拉们的进化史,当然这段奇拉的进化史,作者也是脱胎于地球上的人类史代入至中子星的环境下进行加工。当然因为地球上的人类史发展着实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因此想要全部写入小说中,则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作者也用了相当讨巧的手法,就比如宗教的传教,真正的传教难度以及时间长度也是十几页纸不足描述出来的,而作者也用了圣光普照对于奇拉们的沐浴效果来简化了奇拉成为信众的过程,当然这所谓的圣光竟是人类的雷达扫描,我不敢确定作者这种写作用意,不敢妄自揣测。

  这本小说一直被唤作硬科幻中的佳作,其中有关人类方面描写,无论是在通过搜集的数据察觉到龙蛋的存在还是日后他们对于龙蛋的勘探,其中的科学术语数量都是相当多,我在初读之时也是坑坑巴巴,所以这也是我文初所写的这本书很可能是我买来后翻了几页就弃置一旁的小说了,但坚持读完后我却理解了硬科幻的那种特别的浪漫。

  在这本小说起初的设定,2020年雅克琳娜是在加州理工的苏联-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深空研究中心发现那颗中子星导致的测量数据产生了异样,有时候就得感慨,即使科幻作家对于未来科技的预测以及预见性会让读者感觉到想象的自由,却依然无法预测到现实生活中的形势发展,苏联的分裂和中国崛起可能那时候的人都不能预料到吧。

  在小说的最后的结尾,人类与奇拉们开始有了联系,人类也将自己掌握的科技技术传递给奇拉,却发现因为时间度量不同的奇拉们在人类时间内很快攻破了人类的科技难题,这种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的信心,以及相信假以时日科技的发展可能都会让那时的科幻作家瞠目结舌

  《龙蛋》读后感(四):《龙蛋》读书笔记

  读完的第一本英文科原著。《American Gods》应当算是奇幻

  科幻作家的旨趣是差异极大的,明显可以看出他们从创作中的不同方面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出发,《龙蛋》的作者福沃德,身为一位物理学家,就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派,从细节技术中得到智力上的满足。从发现龙蛋的过程中,女博士对不同波段的天文望远镜进行的微操,到龙蛋远征使用六个compensator来抵消中子星引力潮汐,更不用说开头那巨细靡遗的中子星物理教学。在阅读过程中,我觉得作者最得意的一笔就是那六个compensator小行星外加一个充当运输电梯作用的小行星,因为两者,尤其是前者,被反复提及。可能作者早已无数次地设想过人类近距离观察中子星,并为此细致设计了全部流程,终于在书中一股脑地交给读者。

  相比之下,作者对于中子星上生命起源阐述就没那么令人信服了,基本上是用核子替代分子机制则基本照搬分子生物。作者对于龙蛋上蛮荒时期的描写更是冗长之极,若不是有个人类远征队吊着胃口,读者是决计读不下去的。但闪光点仍是有的,且仍然是技术细节,那就是中子星的自转轴与磁极连线是垂直的,由此带来了两种经纬系统,也塑造了中子星上生物(cheela)的世界观。中子星上一切东西都是椭圆形的,长轴是磁力线方向;cheela们沿着磁力线走是轻松的,切割磁力线方向则是“hard direction”;cheela们在迁徙过程中遇到磁场紊乱区域,所谓 lost region,只能通过科里奥利力导航

  人类,以及太阳,是cheela的神。人类给外星生物当神的情节,似乎只有欧美作家会写。这可能是民族心态差异,因为西方人的确在很多地方当过类似于神的东西。实在很难想象中国作家会写一个人类启蒙外星生物的故事。我们更习惯抵抗比我们强大得多的文明的叙事。

  Cheela由于是核子构成的,从人类视角来看,他们的时间流速比人类快一百万倍。因此cheela们可以用几十个小时的时间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星际航行。可惜作者用一种和平到几乎简单的心态略过了“人-神”换位的过程。当cheela们发现,在自己面前,这些曾经神灵其实只是任其宰割的雕像时,其社会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书中用完美的利他主义避开了这个问题。当然,cheela和人类所需要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或许就不会带来黑暗战争吧。

  《龙蛋》读后感(五):【雨枫试读】星球文明的幻想

  罗伯特.福沃德像一个理工科书呆子开篇即用纪录片文字般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一颗超新星爆发和塌缩,在枯燥无味的文字中,一颗中子星发生,生命偶然地在超重力环境中演化,其进程与地球生命的演化极为相似。可是由于环境的不同,这颗星球上的生物与我们人类迥然不同,他们渺小如尘,时刻身处超重力和致密磁场的环境中。

  如同人类从非洲草原走向世界,奇拉从火山区域慢慢向难向前进,两种文明的进化相映成趣。奇拉文明处处与人类的进化相似,却又处处不同,从社会形态、进化方向上,两个文明都因各自身处的星球环境而诞生了相适应的状态。罗伯特一连串的设想推理,都奠定在扎实天体物理知识基础之上,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文明,这也是本文被称为硬科幻作品的原因。基于科学理论的推演让科幻的迷人色彩在科学的枯燥文字中散发光彩,故事渐入佳境

  当中子星飞临太阳系时,人类在偶然的观测机遇下发现了它的存在,此时的奇拉文明还处于原始的狩猎时代,他们对于自然认知尚欠,甚至无法描述星空中的异常景象,奇拉建造了巨大的圣殿以赞颂伟大的光神,这也成为了人类发现奇拉文明的契机

  此时,罗伯特为我们埋伏的第二个悬念揭晓,两个文明角色倒置。相遇的两个世界开始沟通,彼此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正反馈链条,亿万年前的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诞生改变了地球的进化方向,人类得以诞生;科技跃进使得人类发现了茫茫星海中的中子星,为两星物种的相遇创造了契机;航天员启迪了奇拉科技文明的飞跃,而反过来,飞速发展的奇拉文明也在反哺着人类。这是无垠宇宙中最美好的相遇诗篇经历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经历了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经历了异形世界的冷酷残忍,能够看到两个星球文明彼此环抱、互相温暖的故事,实在让人感动

  两个势力悬殊、迥然不同的文明在深空中建立联系、彼此扶持,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影响对方改造自己,这或许是罗伯特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将此套用到目前的地球家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纷争隔阂此起彼伏,是否能够打破和消弭藩篱,将是地球持续发展和技术突进的关键

  《龙蛋》是一部优秀的硬科幻作品,既蕴含丰富的天体物理学知识,并以此为基石创造了惊艳的异种星球文明,又有浪漫文明进化史,不论是人类,还是奇拉,都是在无数个偶然中走到今天。地球和龙蛋的相遇,这是用最硬核的概念编织出最柔软动人的宇宙感情

  《龙蛋》读后感(六):【雨枫试读】人类和中子星的交流

  人类的好奇心无穷无尽的,上至无限宇宙下至海底地心,人类都想探索一番:那里有无生命?是否可以跟我们人类交流?有时候,人们反其道而行之,人们想象,假如有一个地方有生命,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情形?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交流?这就是科幻小说。

  《龙蛋》应该是科幻小说的出类拔萃之作,相当相当的硬核。作家本人是物理学家,书中所有细节都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计算为背景,所以相当硬核。另一方面龙蛋是一颗中子星,其星体主体是大量简并态的中子聚集而成的,其密度和致密度是地球无法比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当相当硬核。

  由于《龙蛋》几乎像教科书一样(作者自评),所以我在这里愿意尽量将之与我们熟悉的文字进行联系,以期使之更易懂。从整体故事结构上,《龙蛋》很类似法国小说《蚂蚁帝国》,都是在讲人类与另一个物种的沟通,巧合的是另一个物种还极微小。更巧合的是,另一物种并不因为自己体型微小而自惭形秽,反而能和人类平等相待坦诚交流。蚂蚁用其气味智慧折服了人类,而蛋星人则是用百万倍的进化速度超越了人类文明,反过头来指导帮助人类。但由于其启蒙来自人类,。所以并没有小看人类,反而对人类充满感激。

  一部《龙蛋》就是一部蛋星人文明发展简史,但由于作者是人类,所以蛋星人的历史难于脱去人类的影子。例如,原始蛋星人用龙牙将迅猛兽开膛破肚,然后极其兴奋地用龙牙反复刺击迅猛兽。这个场面岂非在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苍白的小蛋星人能感知人类扫描中子星的高能X光,他利用这个技能成为宗教领袖,而人类停止扫描,他无法继续展示神迹,被其他蛋星人长老杀死示众。这一段明显是对圣经的模仿。文中还有很多片段借鉴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不过有一点还是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蛋星人所有成功的领袖都是雌性,既高大勇猛,又沉着睿智。而唯一一次雄性要掌权了,作为继承人的王子被干掉了。也许作者觉得这种高速进化的文明中,女性更有优势吧。

  最后谈谈最难的部分。中子星是恒星爆炸后的遗迹,密度极高,重力极大。所以作者想象中子星上的文明生物时,按照重力成比例地缩小了人类身材。但是如此压缩之后,生物太矮了,很难想象变化和发展,那么变化和发展只能在平面上进行。这样创造出近乎二维的智慧生命。由于作者是物理学大拿,所以各种物理学新发展和新概念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我最欣赏的是微型黑洞,作者将之用作蛋星人的宇宙飞船,构思独特。这个概念我在霍金的书中读到过,霍金将之设想成武器。

  《龙蛋》读后感(七):【雨枫试读】一场太空交流之旅

  喜欢看科幻小说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本《龙蛋》啦。本书描写的是关于人类和另一颗星球中子星上的生物奇拉建立联系的故事。其中包含了诸多太空研究、中子星、太阳系、飞船、外星生物等元素。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福沃德是美国物理学家及科幻小说家,用其专业的物理学知识,给这本书的科幻内容打了一剂强心针。就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本伪装成小说的中子星教科书”。

  那故事的主角,这颗中子星,龙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星球呢?中子星,直径二十公里,重力场有670亿个g,自转轴为绕南北轴自转,自转速度199ms/r,时间流速倍率:一百万,地球1秒=中子星5天,方位为易方和难方。在经过好多万年的进化,中子星上开始慢慢出现植物、动物。当然,由于重力场的原因,他们的身体都是被撑成扁扁的椭圆。他们的名字叫做奇拉。

  故事的开始起源于一位航天研究员发现了这颗中子星,也就是龙蛋。于是在后续的年份里,人类开始研究这颗星球。在我们人类发展的同时,蛋星上的奇拉也在快速的发展着,要知道,他们的时间是我们的一百万倍呀。

  书中详细地描写了奇拉的发展史。而这何尝不是我们人类的发展史呢?从无知的生物,到慢慢的有知识有文化,有部落,有部落冲突,有改朝换代,有文明发展的过程。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在奇拉发现光神,然后试图和外来的生物,也就是“人类”开始联系之后。这人类之后给奇拉传输水晶,奇拉吸收人类给予的知识。而在故事的结局,奇拉的发展速度已经完全远超于人类。在回传给人类的水晶中,部分内容还采取了加密。因为在对未知物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还是得依靠自己的力量。人类和奇拉都知道这个道理。这样,科技文明也才能继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吧。两个文明的碰撞,两种生物的思想知识交流,擦出的火花是多么让人振奋。

  这个道理,现在作为母亲的我也是很认同了,在孩子的长大过程中,尽情让他探索,在困惑、不解的时候,先让他自己解决,在适时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样的做法才能正面地有助于孩子成长。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关于人类和另一个外星生物的隔太空交流,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掠夺,没有战争,这是一次和平的文明文化交流。当宇航员看透过飞船,看到奇拉在小艇上,只有5mm大小的时候,这次交流更是神一样的级别了吧。我觉得这个场面肯定很震撼。很期待这本书可以拍成电影。

  人类和外星生物在诺大的银河系共存。也是可以实现的吧。看腻了英雄联盟,战争的,这本书可以解解腻哦。现在,或许在我们未知的某个星球上,是不是也会有着很多生物呢?

  《龙蛋》读后感(八):《龙蛋》与作者福沃德 (by李克勤)

  本文发于《科幻世界·译文版》2018年第9期

  如果你觉得这一篇精彩绝伦,好久没看过这么过瘾的书了——握个手吧,你是真正的科幻小说爱好者。 身为真正的科幻小说爱好者,阅读过程中,你一定多次核对小说涉及的时间——当然,小说最后已经直接给出了答案:一百万倍。还有大小比例,你肯定也反复琢磨过,对吗?小说里没有直接给出数字,但那个名叫清明思想家的奇拉与人类见面时,他乘坐的飞掠艇直径只有五毫米。也就是说,陪伴了我们这么久的奇拉,大小应该跟一粒芝麻差不多。 如此渺小的生命,却又如此伟大,如此壮丽。不到二十年,走过了人类文明数以万年计的整个文明史。 这个过程压缩在一本小说中。这,就是科幻小说,尤其是硬科幻小说的魅力。 看过书的应该都猜得到,作者肯定是个理工科。罗伯特·L.福沃德,美国人,1932年出生,2002年去世。马里兰大学博士,论文题目是《论动态重力井的探测》。职业是航空航天工程师,工作单位是休斯飞机公司。退休后又和人开了家从事太空业务的公司,主要研究太空系索、太空电梯、太阳风帆之类的东西。 站在科幻爱好者的角度,感觉这位先生毕生的正式职业,就是为《龙蛋》这本小说做准备! 但《龙蛋》的创作并不顺利。 按说不至于。首先,咱们的知识储备尽够了。专业就是这个,靠它吃饭。其次还有人脉。拉里·尼文知道吧?《环形世界》作者,著名科幻作家。福沃德跟他关系不错,相当铁。帮拉里·尼文核对他小说里的科学理论,还跟他联手开科幻小说讲座——拉里·尼文讲小说,福沃德讲科学。 到福沃德自己提笔写小说的时候,很自然的,他希望跟拉里·尼文合作。一方面,合作创作在科幻小说写作中很常见。另一方面,估计还有借力一把的意思。毕竟这是福沃德第一次写小说,应该有点胆怯、不自信吧——在此声明,这是我猜的哈。 拉里·尼文同意了,但很快又反悔了。当时他正在写《路西法之锤》,实在抽不出时间。 罗伯特·福沃德一咬牙(也是我猜的),算球,自己来! 第一稿终于写出来了。然后被枪毙。 辗转了几家出版社,人家婉转地跟他提建议:那什么,要不,你还是让拉里·尼文改写一下吧——看样子大家都知道这俩关系不错。 理工科的,写作这门手艺,估计那时还比较生。 最后出了个贵人,德尔·雷伊,就是那个开了家出版社,专出幻想文学的著名编辑。他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福沃德连着改写了两稿,终于出版。 (身为文科生,看到这个过程,心里隐隐有点暗爽。理工再强,写东西还是离不了我辈呀。德尔·雷伊可是地地道道的文科生!) 《龙蛋》大获成功。 扬眉吐气的福沃德发出一声理工科的怒吼:“《龙蛋》其实是一本中子星物理教科书,只是伪装成了小说。” 嗯嗯。

  《龙蛋》读后感(九):【雨枫试读】共存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很少会注意并且赞同书籍腰封上的推荐。但是,在阅读完美国科幻作家罗伯特·福沃德创作的《龙蛋》之后,我仔细看了腰封上的每一个字,并意识到大部分推荐语是完全值得肯定的。这本书确实脑洞大开、确实要对物理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是为真正的科幻小说粉丝写的。尤其是:真正诠释“任何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不由得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刚刚看的弗洛·文奇作品《真名实姓》,两者区别在于,《真名实姓》是对网络世界极具前瞻性的影响,《龙蛋》则是剖析中子星的同时,对文明这一概念做出极富个人特色的阐述。

  事实上《龙蛋》一书情节非常简单,宇宙深处超新星爆炸,中子星诞生,在磁场的推动下横穿银河系,开始一场宛如宿命般的旅程。地球上的人类学家发现中子星,并试图与之联系,发现中子星上存在一种智慧生命——奇拉。由于星球体积、密度甚至是时间度量都完全不同,人类与奇拉展开了堪称漫长的交流,彼此都在交流中获得巨大的收获。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福沃德对于中子星的种种阐述,无疑教科书。

  虽然情节简单,但其蕴含的意义却不简单。关于中子星的种种阐述,让人大开眼界;奇拉的进化史,让人震撼;人类与奇拉的交流,让人浮想联翩。毫无疑问,进化与文明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关键词。从植物演变为动物的渺小生物——奇拉,虽然受限于中子星的特质,却也具有人类一般的发展史,从原始走向先进,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宗教转向科技。人类出于对外星智慧生命的好奇与尊敬,接触之后不断将人类文明传输给奇拉,帮助奇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明。某种程度而言,,中子星与奇拉都是人类科技的孵化园。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人类灌输的高科技,对于因压力而匍匐在地的奇拉而言,无疑是神一般的存在。

  对我来说,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灌输与帮助,生物演变加文明史,无非是人类发展史的翻版或者镜像而已。《龙蛋》就不会让我感到震撼,因为这只是又一本与外星智慧生命接触的普通科幻小说。显然,罗伯特·福沃德无意让自己的处女作显得如此平庸。他对于时差的想象极富创意,是全书的亮点。因为时间的不对等,当龙蛋上的奇拉们收获知识,并将之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科技之后,最终竟然超越了人类,并反馈给人类。在硬如磐石的科幻小说里看到这样的创意,实在是惊喜。

  事实上对于时差的描写,相对论暂且不提,中国文学史上也早有提及。南朝任昉所著《诉异记》一则,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人下棋入迷,等想起要回家时,才发现世间物是人非,山中一日世上已千年。《西游记》七十七回,佛祖也曾说过: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可见,对于时间的认知和展开,东西方都有脑洞大开的描述。

  一切文明都可以和谐共存,科技无限制,罗伯特·福沃德写出了一本让人过目难忘的处女作。

  《龙蛋》读后感(十):世界之外的世界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看科幻作品很重要。

  这位朋友年近五旬,但思维还是非常活跃,从实业跃迁到变化最快的,最需要学习能力的IT行业。他的经验是说,可以通过阅读科幻小说,来达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于是我买了前一年的科幻小说,但并没有太多触动,直到2018年9月这一期的龙蛋。

  首先,你要理解一层知识,必须要有在次层之下的,下层底层知识的积累。否则这些知识对你来讲,就没有触动。

  举个例子来说,你如果没有对威尼期历史知识的了解,你到威尼斯看到的就是最普通的一些水上建筑。没法理解威尼斯帝国的伟大。如果你没有对罗马帝国的理解,你到罗马看到的就是一些碎砖残瓦。

  同样的,理解龙蛋这样的硬科幻,历史演化的小说,也同样需要相关知识背景。

  为什么很多人对龙蛋评价不高,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缺乏背后的背景知识。

  这个话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如果原来就是背景知识,但一本书的信息密度太少,一直在讲同一个知识点,那也会很浪费时间。

  换个角度讲,如果你一直停留于原来的知识圈,没有办法突进到上一层,那也是一直在浪费时间。

  其次,科幻小说的意义,的确在于开拓相像力和思路。

  我们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信息圈,于是你就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方式。这形成了我们的世界,也形成了我们的认知束缚。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圈层,这是一个命题。

  刚才看到高山大学的一篇推文,古生物学家斯科特、桑普森说,人体内,包括你我,是由十万个细胞构成的。但同时,还有一百万亿个细菌生活在我们身上。就是说,从数量上来讲90%以上的构成,不是我们自己。它的数量,高于人类的总数,甚至是高于银河系的恒星数字。

  从这个角度讲,也许,我们自己并不是自己,我们是细菌的搭建物,我们是细菌的世界体。微观的世界,也许正与我们不可理解的方式进行的交换。

  龙蛋里的中子星世界,也是类似的逻辑,按此方式在运行中。以一种碳基生命无法理解,无法相像的方式运行中。这个世界,因我们相像而存在,这也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最后,我们其实无法认清我们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错误,并不清楚未来的方向。

  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故事来寻找到自己。

  在这篇文章中,印象最深的那个先知,因为基因变异,能够感受到人类射线的先知。正是因为他,才在中子星表面建立了圣殿,建立了人类与中子星文明的联结。这不就是人类的耶酥基督么。整个中子星发展史,其实正是人类史的重演。

  由此,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过程和问题。由此,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中子星人最后已经遍历了宇宙的所有角落,那也正是我们未来的梦想,我们的未来正是星辰大海。确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