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之城堡》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梦之城堡》的观后感10篇

2019-11-09 23:0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之城堡》的观后感10篇

  《梦之城堡》是一部由雷萨·米尔卡里米执导,哈穆德·贝哈德 / Zhila Shahi / Akbar Aei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梦之城堡》观后感(一):梦之城堡

  2019.06.24#SIFF2019#金爵奖最佳影片,本届电影节看的最后一部片子导演最后空降也是意外之喜。说来其实全片矛盾冲突并不十分激烈,以至于片尾戛然而止还有点没缓过神。想想这其实这也是导演的妙处艺术来源生活,而生活本就是平淡的。逃离父亲重病母亲、无措的后母、懵懂孩子……这样一系列人物串起的故事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它是如此真实。最后,也并没有父亲幡然醒悟痛哭流涕,带着孩子从此过上美好生活的大高调,有的只是父亲把事实真相告诉了孩子。那么,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呢?不得而知,因为这本就是生活,既然这样过来,也会这样下去,只是偶尔遇见拐角,看你如何让抉择而已,没有注定幸福,也不存在既定的苦难。就如同导演所说的,他想表达的,其实只是一个平凡女人,为了爱情所做的种种而已。另外,演妹妹小女孩可爱了。

  《梦之城堡》观后感(二):北电导演艺讲座QA环节

  选取了部分问答贴上来,供大家讨论学习Q:孩子戏很难拍,你是怎么指导孩子演员

  A:我有很多年的拍摄经验,拍了35年孩子了。在选角的时候选聪明的孩子,就可以跟他们讲故事

  Q:导演即是导演,又是制片人。最后一个5分钟镜头因为有密度,拍了三个星期。如何控制成本

  A:我是一个为了艺术付出的导演,会不计成本的拍,所以我也不是特别有钱。我同时也是剪辑,所以我不会拍太多。资金方面我通过视频平台预付资金,用了70万美元拍摄,导演费没有一分钱。

  Q:结尾的戛然而止是后期剪的时候想到的,还是前期策划

  A:是后期剪辑的。最后是两个故事。1,男人小孩叫下去救狐狸。这是我们都看见的表面2,这个男的之前撞人逃逸,现在没逃,去帮助狐狸。这两个场景是很像的。所以这这里停止。剧本原来写,男子夜色中一直走到黑.

  Q:车在路上走是用航拍?为什么用这个镜头

  A:你可以想像成孩子妈妈视角,在看他们。

  Q:伊朗审查制度你怎么看?

  A:伊朗不能有暴力在里面,之前谣传中国审查制度很夸张,我来到中国了解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在审查制度之下,总有优秀电影人能在规则下拍出好电影。

  《梦之城堡》观后感(三):为什么这部影片能拿走今年金爵奖三项重磅大奖

  因为评委主席来自土耳其,地缘接近性可能让主席对这部伊朗电影更有认同感

  锡兰说,很高兴自己喜欢的影片做了争取,影帝双黄蛋大概就是争取的结果?毕竟男主可是演过伊朗前总统内贾德的伊朗一线男演员。

  影片讲述了一个“渣男”回头的故事,男主本来是肇事逃逸犯,在监狱呆了三年后索性抛妻弃子。妻子住院生命垂危时,他想的是回到妻子妹妹家取妻子的车子卖了赚钱,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因为男主的两个孩子寄养在妹妹家,给妹妹一家生活带来了影响。男主不得不带上两个不想认的娃回家,一路上遇到了妻子前老板、妻子弟弟、自己情人交警等。

  套用现在流行说法,这部电影无疑是部“大男主戏”。套上的公路外壳,是男主成长蜕变的外化。

  旅程过程中,不在场的妻子通过孩子们回忆、妻子前雇主评价、自己情人的吃醋实现在场。影片的英文名是Shirin's Castle(希琳的城堡),这个名字一方面呼应剧情:母亲希琳一直向孩子们编织父亲的谎言,称父亲给他们买自行车、还建造了一座城堡。另一方面,希琳是伊朗历史上一名王妃,希琳本人是基督徒,但还是排除层层阻碍,嫁给了当时的国王考斯洛。由此,希琳在众多伊朗艺术作品中成为忠贞爱情的代表。导演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典故让观众找回爱情的感觉。影片中,无论是妻子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男主来了断,还是男主暴打骚扰过妻子的雇主,都证明男主与妻子的彼此相爱。不在场的女主像一股洋流,每一次的“出现”都推动暗线爱情线的涌动。

  爱情为辅,家庭为主。男主的渣更多体现在对家庭的不负责上,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想逃,一而再再而三抛弃孩子。直到后来,两个萌出天际的娃让他慢慢意识到家庭的意义。先是宣誓主权般的“我娃的小脚我来洗”,然后是听到交警求情说自己也有家庭后不再揭发对方,男主的家庭责任感越来越强。当暮色四合,男主终于向孩子们坦白抛弃他们的过往昏暗光线划分白天与黑夜,也为男主的蜕变画上坐标。直至影片结束,男主在夜色中再次撞上不明物体,在孩子泪眼婆娑的要求下,他打开车门下车查看,一个学会承担责任的男人终于上场了。

  整个蜕变过程中,你可以清晰看到男主越来越坚定眼神,逐渐背负起的责任似乎通过演员形体就可以感知到。直至结尾,你已经很难不喜欢上这个侧脸像汤姆·哈迪、有儿女柔情浪子了。

  影片环环相扣,一路上遇到的事情此起彼伏推动男主翻过渣男的山丘三明治手机道具使用狭小的车内空间角色间的接触密集情绪得以放大摄影机俯瞰旅程的远景给影片赋予伊朗电影特有的忧伤悲悯;慢慢揭秘的叙事风格让影片免于陷入通俗剧的陷阱

  尽管是一部温情的家庭片,但仍能看到导演在各种不经意的小角落塞进对伊朗社会的体察:妻子妹妹作为女工的超负荷工作贪污交警体现出腐败成疾。作为一部只有86分钟的电影,在家庭、爱情、社会等多个维度上都进行阐述,可谓精悍而难得,导演不愧是伊朗拍家庭片的老手。也难怪影片在上海拿奖之前就已经在伊朗本国的曙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等多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

  《梦之城堡》观后感(四):一部伊朗电影的影像传统

  

儿童电影

作为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扬名立万的法宝,伊朗儿童电影已经获得无数的赞誉。以《小鞋子》的大获全胜为代表,伊朗儿童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达至顶峰。进入21世纪,随着电影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与世界影坛交流的愈加紧密,伊朗导演不再更多关注儿童电影的拍摄,伊朗影坛呈现多姿多彩样貌。儿童电影虽然不再是伊朗电影的主流,但儿童在伊朗电影中的戏份依然厚重

  《梦之城堡》是一部讲述家庭困境情感纠葛的电影,涉及大量儿童的戏份。儿童在家庭电影中并非必不可少,但因为儿童在《梦之城堡》中起到提供信息、推动情节调节气氛重要作用,他们还是存在了。两位小演员以真挚表演征服了观众,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如我们在其他伊朗儿童电影中所看到的儿童形象纯真自然,与大人的交流坦率真诚

车-空间

  阿巴斯以自己孤绝的创造几乎定义了一类独特的空间——车-空间,从《生生长流》这部讲述伊朗大地人民生活状态的电影到剧情片遗作《如沐爱河》,阿巴斯都在呈现车-空间的独特。我们或是看到主人公孤独地驾车行驶在平原山岭上(《随风而逝》《樱桃滋味》),或是将车厢变为呈现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的独特空间(《十》《合法副本》)。

  帕纳西以虚实结合的《出租车》致敬恩师,并继续将车-空间呈现在近作《三幅面孔》中。《梦之城堡》有异曲同工之妙,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公路电影,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情节都发生车厢中。通过在路途设置停车点,来一步步推进故事;同时通过车厢内展开对话交代人物关系和呈现红尘往事。这是阿巴斯留给伊朗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宝贵遗产

致敬阿巴斯

  《梦之城堡》另一处可以看成致敬阿巴斯的地方是女主角的名字。“希林”这个名字,让我们回想起的不正是阿巴斯的的实验杰作《希林公主》。独辟蹊径地呈现观影空间、让观众通过声音想象影像空间,从而完成观影活动,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观众虽然没有看见“希林公主”(只听见),却知道了关于她的完整故事。

  《梦之城堡》中母亲希林始终未出现,仅以名字响切在观众脑海。但通过剧情铺陈,观众能完整地想象这位叫希林的伊朗女性身上甘于为爱牺牲品性。整部电影所呈现的脱节空间便是在她的视觉注目衔接而成的,这是一种消失角色的灵异目光(灵异是因为病危),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有过丰富多样的呈现。

接棒法哈蒂

  自《一次别离》在柏林击败贝拉塔尔的封镜之作《都灵之马》勇夺三项大奖,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起,伊朗电影迎来了新的类型,即反映伊朗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电影。如果说之前的电影,无论是儿童电影,还是其他导演拍摄的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往往拘泥于新现实主义反映普通人生活的教条,那么由法哈蒂开始,一种之前不被关注的伊朗中产阶级肖像开始呈示在世人面前。

  法哈蒂在带来新类型的同时,也带来了刻画人物的新手法:通过两难困境细腻地呈现人物的内心冲突。《梦之城堡》中的家庭虽然无法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家庭困境和情感这些主题被特别凸显,这是法哈蒂开辟的道路,在阿巴斯、马基迪或帕纳西的电影中并不常见。同时,《梦之城堡》的男主角不断陷入两难冲突,虽然没有特别表现,但通过情境设计,观众能够对他的内心冲突产生共鸣

  《梦之城堡》观后感(五):“对于剧作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结合导演映后交流整理)

  1、人物设置: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介于爱恨之间,介于善恶之间,需要一层一层剥离后才能看到人物的全貌

  2、情感设置: 影片的情感是节制/控制的。节制/控制控制的反而是更难的。(塔尔科夫斯基也持这种观点

  3、儿童戏的指导: 儿童戏的拍摄更多的是要依靠在前期选角的时候就选择可以出戏的小孩子

  4、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在拍摄现场给予充分肯定,甚至不惜“指桑骂槐”地指责摄影师,以给非职业演员建立自信适应环境时间。最终他们会表演的很棒。

  5、结尾的设置: “戛然而止”的结尾很吸引人。导演前期并非有意如此设置,而是在剪辑时觉得故事在此处已经讲完,继续的话只会画蛇添足,所以是在剪辑台上重新决定的这个结局。(剧本原来的结局:男子在夜色中一直走到黑处尽头)

  6、片尾的“昏”(带密度拍摄)的摄制问题: 片中5min左右的呈现,导演花了3个星期拍摄。

  7、导演的同时也是制片人,在片场平衡问题: 导演自身并不平衡这个问题,只是作为导演的他,不计成本的拍,而作为制片人的他并没有给导演支付一分钱导演费。

  8、影片资金来源问题: 影片通过预售各平台的播映版权来取得预收款,以此作为影片的制作资金。

  9、影片成本问题: 该影片的制作成本70万美元左右。

  10、片中的唯一航拍镜头的用意: 导演并未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让学生回答,并最终借用了学生的回答:死去的妈妈的视角,在看他们(父亲与两个孩子的关系趋向缓和)。

  11、台词问题: 影片中的台词很多很长,但是是剧情所需,并不是可说可不说的废话。(电影中不是台词越少越好,而是不需要的台词越好越好)

  12、人物关系设置: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是一层一层透露给观众的,而不是直接一上来就交待彻底。父亲与姨母 → 父亲与子女 → 父亲与现任妻子 → 父亲与岳父/小舅子,以及一直存在与言语/台词中的父亲与前妻的关系

  13、“车”的设置: 影片中的戏剧空间——车,即使封闭的又不是封闭的。透过车窗,可以看大来往的车辆说明它与社会发生着关系,但同时,车本身就是一个私人的空间。所以车的本身就带有着戏剧冲突。 另外,车在影片中,女儿一直称呼其为“公司”(女儿称自己是公关哥哥负责财务),说明车更像一个家庭,这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对其有权利。(女儿:“我只允许爸爸开这个车”)(学生回答的“妈妈留给孩子的梦之城堡”是属于过度解读。但同时也从接受角度给出了一种现象启示

  14、与《小王子》的关系: 影片中“羊”、“花”、“水彩”等设置是对《小王子》的映射。

  15、影片的源头: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导演看到的一个画面,而这个画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拍摄前的七八年)。基于此,导演想要写一个故事,一个剧本,从而有了这部电影。(导演:一个在加油站看到的瞬间)

  16、以小见大: 影片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出发,举重若轻地呈现了伊朗社会的风貌。以小见大更有力量

  17、影片表达社会性: 不要为了社会性而社会性,即不要为了去写社会问题而写社会问题。(导演说)“找到故事的唯一性是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画面的不可遗忘瞬间,社会性对于一个有关照的作者,其实会自动加入进来。”

  18、审查制度对导演的束缚: 审查制度对导演其实并不能构成束缚。伊朗的审查制度只是因为一些宗教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暴力镜头不能在影片中呈现什么的,但导演总能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19、“伴侣”的设置: 男主人公的“伴侣”走了以后并没有再重新出现。导演的考虑是:将两场爱情(男主人公与前妻、男主人公与“伴侣”)进行并置,进行一个比较。“伴侣”和男方关系是契约型,再次出现和不出现都很正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