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机怎么办?家长如何节制孩子?
此刻,你是否会心一笑?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脑,家里的电视是黑白的,电视节目是稀缺的,物质是匮乏的,吃顿肉都是奢侈的……
但童年也是快乐的。那些年,上山采野果,下河摸鱼虾,和小伙伴一起玩自制的陀螺……身上衣服永远是脏的。
大概9岁开始,暑假农忙时就被大人带着一起下田劳作,11岁就上山砍柴,自己学着生火,踮着脚尖在高高的灶台上学着煮饭……皮肤晒得黝黑,父亲说:“苦吗?怕吗?怕苦怕累就得努力读书,考出去,才能改变命运。”
今天看到有家长问: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如何才能让孩子少看电视少玩手机?
2.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多余的时间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对孩子的未来更有帮助?
孩子为什么喜欢看电视、玩手机?这和成年人刷抖音、玩网游的原因有何不同吗?
答案显而易见,都是为了轻松、快乐、享受,即“趋乐”;同时,这些“乐”可以让人暂时忘掉眼前的“苟且”(学业、难题、分数、工作、生活压力……),即“避苦”。
很多成年人都曾吐槽:“抖音一时爽,抖后两行泪”,总是情不自禁沉迷其中,刷到“天荒地老”,而后是无尽的空虚与悔恨。
我那纯朴的农民父母说不出太多高深的大道理,但他们让我吃过苦,感受过粗砺的生活,然后只轻轻地说了那样一句话,就重重地扎根进我的心里。后来我每每心生倦怠时,都主动给自己“拧紧发条”,头悬梁锥刺股,哪还敢想着贪玩?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千万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而是要教会他们去渴望大海的无垠和高深莫测。——《小王子》
3.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心中的那片“海”?
电子产品对孩子成长有哪些危害?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近年来,越来越多孩子的童年陪伴,被“电子保姆”所取待,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以下简要罗列,言不赘述:
1.近视。
2.注意力不集中、不爱思考
电视节目或视频内容动态变幻,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并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
电视画面、声音等信息内容不断变幻,使孩子的大脑应接不暇,来不及思考便跳到下一帧,逐渐养成被动接收的习惯。
久而久之,当让他看到不变的内容(例如老师上课)时,容易变得注意力不集中。
当今很多家庭养出了小胖墩,除了物质水平提高后营养过剩的因素,更多是由于很多孩子被电子产品“绑架”,宅家久坐,缺乏运动。而肥胖又是儿童性早熟的一大诱因。
4.扰乱睡眠,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孩子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时,由于暴露在光线下(尤其是蓝光下),加之观看屏幕上刺激的内容,会延迟或扰乱睡眠,从而影响其在学校的表现。
5.不利于孩子早期大脑发育,同时导致孩子现实感缺失,社交障碍
任何屏幕互动,都比不上面对面的亲子互动,后者更有利于孩子早期大脑的发育,包括认知、语言、逻辑推理等各种能力的发展等。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与同龄人互动,在交往中相互学习。与电子产品亲密接触而疏于和小伙伴的面对面交流,会造成孩子现实感的缺失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
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合理时长是多久?如何节制?
注意!是“节制”在一个合理的时长,并非“杜绝”。
如今线上优质的视频和教育资源很多,即使不让孩子玩游戏,家长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让孩子在智能设备上学习。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表过专题文章,呼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鼓励他们“少坐、多玩”(sit less and play more),并且建议以2岁为分水岭:
2岁以下不建议孩子在智能媒体,包括看电视、看视频、玩电脑游戏时久坐;
2岁以上的孩子需要将屏幕时间限制在每天1小时内,且越少越好。
美国儿科学会曾推荐过一套“媒体计划”的控制方法,只需输入孩子的年龄,就会跳出来硬性规定的最低“睡眠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
在此基础上,家长可自由选择其他项目的时长,包括但不限于每天给孩子安排户外活动、家庭时光、自由玩耍、亲子阅读等等,从而“挤占”掉单纯的屏幕时间。
以2-5岁的孩子为例,用“时间分配”的思路去解决“屏幕时间过多”的问题——
【推荐】睡眠时间至少11小时
【剩下】仅剩2小时
这2小时如果能这样安排:
【阅读】0.5小时亲子阅读
【游戏】0.5小时孩子的自由活动(例如搭建乐高、拼图游戏等)
【剩下】仅剩0.5小时屏幕时间
——刚好达标!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心中的那片“海”?
1.高质量陪伴的亲子时光
亲子陪伴的时光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跟孩子一起搭积木、玩乐高;
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跟孩子玩捉迷藏;
带孩子到户外放风筝;
无论玩什么,只有一个重点,父母也放下手机,远离电子产品。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地高质量陪伴,才是最好的亲子时光。
如果这个过程中,父母还是手机不离身、心不在焉,等于告诉孩子,手机比这些游戏更有趣,手机比孩子更重要。此后,父母再如何训导电子产品的危害,孩子都很难真心接受。
2.父母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逐步引导孩子培养一项运动兴趣与专长
父母亲自带领孩子的运动过程,更能令孩子全情投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体验,帮孩子培养一项运动技能,当兴趣变成特长,那种掌控感和成就感可以使兴趣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