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郭敬明落泪:我很少被夸奖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郭敬明落泪:我很少被夸奖

2019-11-17 11:45:22 作者:刘昭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郭敬明落泪:我很少被夸奖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最近正在看「演员请就位」,这是一个类似「演员的诞生」那样的综艺节目。虽然比拼的都是演员的演技,但前者相比后者,显然焦点更多会在选角的四大导演上。

  于是,这是我头一次认认真真地看到郭敬明——小四。

  跟其他人一样,我对小四的认知还只停留在“畅销书作家”的名头上,对于他什么时候成为了导演,还变成了一个可以和其他大咖级别的导演们并席而坐的人,我却是一无所知。于是,相对俊男靓女的演员们,小四更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几期看下来,我的感受在慢慢发生变化。从最开始对他的不屑,到他真情流露时的动容,再到他对演员们的屡屡“挑剔”,一个逐渐立体的小四就在我的面前清晰起来。于是我看到了这样的他:1.无法被忽视不管小四在这档综艺里做了什么,有一点的确是真实的,那就是:我们无法忽视他。尽管有大导演们坐阵,也因为各自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大地吸引了我们,但不得不说的是,我们的关注点一定会有一部分始终在小四身上。甚至演员的表演,都常常比不过表演过后,小四那一蹙眉的神态和他的侃侃而谈。所以,他才是真正的流量所在。如果不去评价他说的是对是错,是否偏激是否专业,单纯从“关注”来看,他已经获得成功了。于是我想,这对小四来说一定很重要精神动力学看,一个人急于得到关注,是因为关注会最大化的获得存在感这种感觉容易理解,当所有人都看着你,你必然会在那一刻感受到聚焦的快感,因为聚焦的内容就是自己。而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各种方式体会自己的存在,比如吃、做事、和他人交谈等等,因为这些都会带来一些感受,而感受本身就是我们存在的证明。但对于有些人,这些可能远远不够。他需要注视,甚至是集中大量的注视才可能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但如此,却恰恰证明了他的荒芜因为良性的存在感,是可以在任何一个细节上获得的。所以我们不必太用力,就能够在生活中感知到自我。但若一个人只能从“过高的标准”(毕竟所有人都聚焦在你身上并不是常态才能得到,那么日常生活显然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小四在拼,努力寻求所有人的关注,是好是坏不重要,是对是错也不重要,是否让别人感到不舒服更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自己在这个“场”里,就没有人能忽视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注视”的需求会过于强烈答案一般会回到母婴时期。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母亲的注视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他在此时未必能感知到母亲的存在,但为了婴儿的需求而提供的一切,本质上都有重要意义当母亲给予温柔目光和集中关注时,首先就会让婴儿感受到这个世界安全的,而随着慢慢长大,他也会从这样的注视中,建立起自我的最初概念但若这一切都相反,比如母亲习惯忽略婴儿,也避免去看他,那么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危险、令人恐惧,甚至难以建立自我。所以如此长大的未来,要得到“关注”的渴求就会无比强烈,但另一方面却又对自己没有太多信心。小四的某些表现,就凸现了这样的心境:在他屡屡甩出专业词汇的时候,反而暴露出自己的信心不足。而翻看他这几年的人生轨迹,也能略有察觉。因为相比其他的畅销书作家,他显然倾向制造更多的关注度,无论是好是坏,都一定走在风口浪尖上。而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内在需求。2.控制是恐惧失控在「妖猫传」的排演中,我们看到了小四的精益求精。甚至在其他导演都觉得不错情况下,他也没有特别满意。而原因在于那两位演员并没有严格按照他的意愿来。于是,小四的失望不满溢于言表。也许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刻对小四肃然起敬,因为他们看到了他认真的一面但从演员的愧疚和战战兢兢不自信状态里,我却有另一种不同的感受。那就是:控制。在小四的眼里,我想他很难关注和在意这些人“真实的面貌”,而是他们都是自己的“工具”。工具这个词在这里并非贬义,它只是体现了一种“功能”,而演员在戏里本质上就是要提供功能的,导演,也只不过在更好的“使用”演员来实现功能。但不同的是,小四的控制感太强了。他说戏,是要细致到每一个细节的。他要求演员,也一定要做到这些细节。但如此程度参与和要求,对演员们却是巨大压力。可小四丝毫没有看到,或者就算看到,我想他也不会顾及。在他的内心里,他们真的只是一个工具,没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权利,他们不过是自己实现目标的一个部分,而当这个部分没有严格地落在他指定位置上时,他就会异常愤怒在这一点上,隔壁的陈导呈现了另一种样貌。他是“看”演员的,在他的眼里演员都是具有自己特点的人,他们的个性如何、有怎样的特质、对演戏有怎样的领悟,这些都在他的观察之内。当他看清了这个人,就会明白他适合什么样的戏,他的潜力会到什么程度。并且在对于戏的理解方面,他也会给演员极大的自由度。所以宽容、理解、鼓励,是陈导的三大标签。而这,恰恰就是小四所缺乏的。一个什么样的人需要控制、甚至要事无巨细的控制?答案是:失控的人。当一个人对他人、外界都没有丝毫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内心里对外界充满了恐惧时,他就需要控制和极度控制。因为只有如此,才会略有安心。所以他看不到别人,只能看到危机。而危机就来自于他人和自己不同的声音观点、感受。如果在自己建立的体系框架里,他不是全然的主导者,而可能被他人影响和左右时,这就会引发他的失控。当然,这样的人也难以信任他人。据说在他的公司里,曾经出现过危机,手下的几员大将离开自己搭建了新的平台。虽然这在任何一家公司里都不算特例,但看到如今的小四,我就会理解这些人的离开,可能是因为什么。陈导的世界是安然的,所以他会放下控制,演员们在他这里也有种被一个温柔的母亲保护抚慰之感。但小四的世界是动荡和恐惧的,不仅无法保护他人,本质上他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人。3.我渴求这个世界的认同在小四组里,《亲爱的》同样来自于他的全权教导,甚至一些小细节也被他大胆改动过了,但显然,这些并没有得到现场导演们的认可为此还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在当时的画面里,我们都能看到小四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似乎他快绷不住自己了,而此时陈导一番肯定话语,却让这个场面有了转折,小四瞬间流了泪。作为旁观者相信很多人都与我一样诧异。被批评的确让人不舒服,但就算肯定,也不至于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所以小四的激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可恰恰如此,却让小四的另一面呈现出来:他是多么的需要被认可。没有人不需要被认可。因为本质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映照”。如果自己的某些感受、思想行为被他人所质疑,常常我们也容易因此怀疑自己:这样是不是不对。虽然被认可是正常需求,但若这种需求过于强烈,甚至会到超过现实逻辑的程度时,却意味着在这个人的心里,有一个很难被认可的自己。所以小四的表现,就让我们产生了怀疑。怀疑在他的优秀背后,藏着一个并不是那么优秀的自己,或者在他如此被质疑牵动和被肯定落泪的背后,那个自己显然很脆弱。被认可,同样可以追溯到早年父母孩子互动上。因为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就相当于一面镜子,映照着孩子的所有存在。当孩子随着自我的建立,开始逐渐展露自己的感受、思想与意识时,这时父母的反馈至关重要如果父母是接纳孩子的,就会对孩子的表现去鼓励、肯定和支持,而孩子的自我就会趋向于越发坚定完善但若父母难以接纳孩子,甚至表现的过于苛刻、挑剔和否定,那么孩子的自我就会变得退缩和摇摇欲坠而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一生都要去寻求肯定来支撑自我。小四的发展经历就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迹象:他的努力与坚持背后是无比强烈的渴望,但他经历的坎坷却也镜像般的呈现了“被认可和接纳有多么艰难”。这些一如早年的隐喻,就会在他的人生里不断重现,直到在他的内心里,自己被全然接纳。小四落泪的时候说,他很少得到过这样的夸奖。于是人们纷纷跑到他的微博下留言,试着去理解和安慰他。仿佛在他向世界展露脆弱的这一刻,人们的内心也随之柔软了起来。这是非常美好的画面,我也十分感动。但我却知道,对于小四而言,他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来自外界的包容,而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包容与放过,因为唯有如此,才会真正安然。作者介绍:刘昭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动力取向。华大应用心研究院签约咨询师;音乐治疗师;自由撰稿人,国家期刊《心理与健康栏目作者。RECOMMEND推荐阅读1.“少年之恶”从何而来?| 7岁女孩眼睛被塞十几张纸片2.女人逆袭丛“黑化”开始3.父母之间的冷暴力,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