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蔡康永,我看错你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蔡康永,我看错你了

2019-11-18 06:45:11 作者:飞白 来源:精读 阅读:载入中…

蔡康永,我看错你了

  今天是精读陪伴终身成长的第2227天

  01

  很多人知道蔡康永,是通过那个红遍大江南北综艺节目《康熙来了》,我也一样

  我不是《康熙》的死忠粉,但学生时代也断断续续看过几期。

  那时的蔡康永,永远是厚厚的白色刘海,加上肩膀少不了的那只玩具鸟,造型浮夸又怪异

  这就是我对蔡康永的全部印象

  直到我看了《奇葩说》,却再也无法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他怪异的造型上。

  他的博学、他的情商、他说起话来的温和与不容辩驳,彻底推翻了我对他之前的印象

  更让人圈粉的是,在新一季的《奇葩说》上,我还发现了他温柔贴心一面

  第六季里的1V1生存战,2个人对杠只能留一个,这样高达50%的淘汰率,把这个高强度压力又充满挑战的节目特性展现淋漓尽致选手们都非常痛苦紧张

  最后一波被淘汰的新人里,有一个叫Shary的姑娘,因为留恋舞台,不禁落泪。

  她说,以前很少有机会让别人听自己讲话,因此很珍惜《奇葩说》舞台上这个表达的机会,即便只有3分钟,也弥足珍贵

  本来说完感言,选手就可以正常退场了,结果蔡康永做了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举动

  他问议长马东,自己是否可以走下去看看选手的模样,因为距离太远,他一直不清楚他们到底长什么样。

  获得马东的同意后,蔡康永直接走到哭得最伤心的Shary面前,仔细打量,最后,给每位选手一个温暖拥抱

  他是真的想记住选手的模样吗?

  当然不是,他不过是听出了Shary的不舍和期待理解渴望,然后对症下药表示安抚鼓励

  这就是蔡康永式的温柔

  不用太多苍白言语,只一眼,就看穿别人的伪装不易,然后体贴周到照顾对方情绪,让所有人都感到舒服

  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辩手颜如晶最后以49比51惜败给肖骁,无缘BBKing 。

  蔡康永看出了颜如晶的难过,于是对她说:“比赛就是要赢,比赛输没有什么可开心的,但如果我非输不可,我希望输一场51:49的比赛。”

  一句话,不仅安慰了颜如晶,还让原本遗憾事情有了与众不同意义。顿时让人感觉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杨澜曾经在访谈里问蔡康永:“为什么你在微博上写出的东西总是那么励志?”

  他是这样回答的:“发出不满声音的人,已经够多了,每九十九个人在抱怨时候,总要有一个人出来,是从来都不埋怨,只是愿意讲出一些让别人在失望的时候,稍感安慰的话来。”

  他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大概就是为什么他早就看透世事,却仍然选择世界温柔以待的原因吧。

  02

  马东曾这样评价蔡康永:“他是一位朋友型的辩手,总是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觉情况下跟着他的思路走。”

  这正是蔡康永的人格魅力所在

  辩论过程中,他的言词并没有多激烈情感也没有多浓厚,但这娓娓道来间,总能让人感到背后凿凿的力量

  对于这种力量,马东形容得很准确:他杀你都没有刀,他靠一杯水,但足以烫死你。

  但就是这样的温柔一刀,许多人却愿意挨。

  其实,这就他的说话之道。

  亚里士多德曾经总结沟通的三要素情感(pathos)、逻辑(logos)、信誉(ethos)。

  情感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

  这里的情感,就是创造温暖的磁场:“我不想伤害你。” 

  西蒙·兰卡斯特在《感召力》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在为著名政治家企业首席执行官演讲稿的过程中的发现:调动控制大众,我们需要功夫的不是对方的耳朵,而是对方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中,其中有一层叫情感脑,它接收到的信号往往是:“我和你共情,所以我认同你。” 

  蔡康永就是一个把情感拿捏得刚好,接着迅速俘获听众情感脑的演讲者

  记得上一季《奇葩说》中,对于知识要不要垄断问题,蔡康永的观点是,如果知识共享了,可以帮助到很多人,这些人都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享受拥有知识的好处,比如穷人

  对此,他举到了一个普通人癌症,却买不起药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药厂研发出一款投入了大量人力时间成本治疗癌症的药,高定价也是应该的,或者说是无可奈何的。

  因为药厂需要更多的资金研究更新更强的药,去解决多疑杂症

  但这样的定价,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完全承受不起的。

  “所以,药厂定价那么贵,垄断了知识有道理,然后药厂并不是没有良心,说你们永远都不可以使用我这款药,他会开放,几年后,20年,60年,70年……(定价会便宜到普通人能买得起)”

  说完,薛教授接过话,理性回应:“最多20年,它从申请开始,然后审批的时间占很长,最后他真正赚钱的大概只有六七年的样子。”

  然而,蔡康永的一句“你觉得你家人等胰脏癌的药可以等六七年吗” 就让全场鼓掌沉默不语

  薛教授讲理性,并且拥有强大的逻辑,但大多数人的特征永远是,情感脑先行,理性脑在后。

  而蔡康永的这种温柔和强大的共情能力,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思维方式

  因此也更容易动人说服人。

  03

  咨询师戴愫在《微交谈》一书中提到一个让沟通双方感到幸福原则:与他人同频共振

  这种同频共振,说的就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

  比如,与伴侣孩子一起外出游玩的时光,总是记忆中最幸福片段

  为什么?

  因为你们的情绪和体验是同频的,在出发前你们共同期待,在困难前你们一起紧张,在美景前,你们同时放飞自我。

  蔡康永的高共情能力最终达到的,就是这种同频共振的效果

  然而,蔡康永的温柔,并不只是以情服人,他也有理性、讲逻辑的一面,也有自己坚持的原则

  记得《奇葩说》里有这样一个辩题:要牺牲贾玲救大家吗?

  这个辩题的背景是:假设有一个大魔王把所有选手和观众都抓到了一艘船上,把贾玲关到了另一艘船上。

  第一艘船上有一个按钮,如果按了,贾玲的船会爆炸,大家就能获得自由;如果不按,大家的船就会沉,所有人都会死,但是贾玲会得救。

  这时候在第一艘船上的你,会不会牺牲掉贾玲救大家?

  高晓松选择了反方:不会按;和他对立方的蔡康永只能选择正方:会按。

  但辩论到了最后,他却选择了叛变,从正方变成了反方。

  因为他说,当他发现场上的观众选择“会按”的人居多时,他吓坏了。

  他认为,这个时候辩论已经不重要,但向年轻人传递自己真心信仰更重更。

  他说:“你按下那个纽是作为,你不按那个钮是不作为。我们人最基本的底线是守住那个不作为。”

  还有一次,遇到的辩题是“该不该向父母出柜?”

  作为一个已经出柜多年的人,蔡康永竟然选择了反方:不该。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早年出柜的他,成了圈内“导师”一样的人物演艺圈只要有人想出柜,就会去问他意见,如果不是那么熟的,也会偷偷透过朋友绕来绕去地请教他。

  他直言,自己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站在孤单立场上,他希望有人陪他。但出于理性考虑,他通常会阻拦这些想要出柜的人。

  因为他深知出柜后需要经历怎样的曲折艰辛,他不确定他们是否能面对未知的压力和负担,也不想让他们陷入同样窘迫境地

  所以他往往会忍住鼓励他们,并对他们说:“最好先不要。当你因此受到各种打击的时候,我帮不上你,也不确定你是不是可以挺过来。”

  多么体贴、温情又动人的回答啊!

  他的冷静清醒,正好又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沟通三要素中的“逻辑”和“信誉”。

  逻辑,就是展现清晰思考能力,分得清推论和事实,不被情感裹挟

  信誉,是绽放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特质,他统统都具备,这样一个懂人情、通世故,又温柔体面的人,说出来的话怎么会不让人喜欢呢?

  马东说,在跟蔡康永私下交往后,会发现,温柔其实只是蔡康永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在温柔底下,是他讲原则、通世故的冷峻坚持。

  “冷峻”这个词,我觉得特别恰当

  与他搭档多年的小S就说:“舞台下的他,好像有一层透明的膜罩着,非常有距离感。”

  原来私底下,蔡康永从来不接小S的私人电话,也不和她私人聚餐,因为他觉得,保持距离,才能增加两个人之间的“新鲜感”。

  但如果小S遇到困难,他一定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陪伴、安慰,成为朋友背后坚实靠山

  小S说,每次她遇到困难的时候,蔡康永都会出现,告诉她怎么解决,给她鼓励和动力

  有人说,是蔡康永的冷,成就了他的暖。

  正是因为他努力地保持着和这个热闹世界的距离,才能确保他的独立性

  如他自己所说,正是因为对无关之人的冷淡,才成全了对亲近之人的温暖。

  他的这种冷峻而温柔的态度,大概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希望每个人都能如他一般,看透世事,明明白白,却依然温柔以待。

  ↓怎样不知不觉,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