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娜·卡列尼娜:远不止于爱情的生命拷问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安娜·卡列尼娜:远不止于爱情的生命拷问

2019-12-02 08:45:15 作者:约瑟的家 来源:约瑟的家v 阅读:载入中…

​安娜·卡列尼娜:远不止于爱情的生命拷问

    写在前面

  Rainbow Bridge

  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都在于其进入现实超越现实的出死入生,它们试图为有限而又困窘的现实探寻出一条道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皆有此特点,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他远非只是要讲述一个爱情主题悲剧故事,而是在其中渗透自己对于生命终极拷问追求。本文是王人义牧师安娜组文的第三篇,前两篇见文末相关链接。 

 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安娜面对自己酿造的爱情残局,以为与丈夫离婚就能重建她被冲昏了头脑的爱情,其实,当她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已经无药可救,当她只把爱情的追求建立在自我的需要感受之上,就注定走向灭亡的命运,因为任何爱情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一个人的爱情观,与她的人生观世界观紧紧联系在一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会有怎样的爱情观。托尔斯泰非常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在述说安娜的悲剧故事的同时,还为一个与安娜有着相似家庭社会背景的同龄男青年列文,留下了很大的故事空间。以便从两个人不同的生命道路和追求,深刻分析产生安娜式悲剧的原因,为这本书的读者指出一条远离悲剧,以致于美好的生命道路。年轻时的托尔斯泰。 

  01

  小说中的列文与现实中的托尔斯泰

安娜是一个为现实而活的人,她生命的幸福意义全来自于现实,渥伦斯基的突然出现,点燃了她正日益感到厌倦疲乏生活,旋即,她便奋不顾身投入到这全新的经历和感受之中,甚至在人生重要选择决定面前,都没有顾及到儿子和后来的女儿面对的处境作为一个聪明女人,她之所以这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全然基于她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认识。 如果人这一辈子价值完全在于这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任何人都会义无反顾、尽其所能地为其付出一切代价,安娜就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人生,并追求自己存在的意义的。 人的生命果然是在于这几十年的价值吗?与安娜不同,列文并没有屈服于自己认知的有限,用欲望满足来填充自己的时间,而是一直在生命的意义这个重要问题探索思索。 列文有着与安娜相似的贵族家庭的出身背景,这种身份决定了他属于与安娜一样的上流社会,他甚至还深受唯物主义影响,一度因此而非常消极。但他并没有像安娜和渥伦斯基一样,因放任自流而被卷入到现实社会的旋涡,在其中醉生梦死,而是厌弃了贵族社会的虚荣浮华坚持迷茫混沌之中寻找真我。 与其说列文是在自己迷茫的人生中寻找真我,不如说是托尔斯泰在借着列文这个人物在寻找自己。托尔斯泰有着与列文一样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他在列文的这个年龄时代,有着如书中的列文类似的生活感受和经历,除了有些内容是为了故事需要而虚设的之外,列文几乎就是他自己当年的影子。 托尔斯泰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发现一张写满字的纸片,上面写着他在列文那个年龄苦苦思索的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是: 1、为什么要生?2、我的生存以及所有别人生存的原因何在?3、我的生存和别人的生存有何目的4、我内心感觉到的善与恶的分离有何意义?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离?5、我该怎样生活?6、死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拯救自己 这六个问题全然体现在小说中列文的烦恼苦闷之中,也以强烈对比方式表达在安娜的悲剧里。每个人都必须像列文一样,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生命的问题,不能像安娜一样不假思索地投入自己不知道的人生,否则只能为不了解的人生付出生命的代价。 

  02

  托尔斯泰借列文所表达的生命追求

 托尔斯泰的六个问题,全部都表现在列文的故事之中。我努力尝试结合这六个问题和列文的故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为什么要生,为什么要死?

 安娜从来没有思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死亡的阴影几次覆盖在她头上,一次是在莫斯科火车站看见有一妇女卧轨而死,一次是她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几乎难产而死,都没有引起她的注意和引发她的思考,等到她自己倒在铁轨之上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列文一直都在思想。他不断地在各种主义人文思想、哲学理念,甚至社会实践中探索和追求,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存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如果我必然要死,那么,我的死对于我整个人生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在小说中,安娜、渥伦斯基、安娜的哥哥、列文那个有成就哥哥,和为了消极寻找自由贫困潦倒的哥哥等等人物,都反射出托尔斯泰对人生的思考,并投射到列文身上。当列文从这些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看重的生命价值的时候,他仍然在自己的工作和对社会的改良的实践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他像一只困兽在自我有限的牢笼挣扎,直到有一天,他的亲哥哥尼古拉垂死的那一瞬间,他才发现自己原来活着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在死亡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后来在一次与一个普通农民的偶然对话中,他猛然醒悟,原来生命的意义是他出生的时候,借着他父母信仰赏赐给了他,同时,上帝也借着祂自己的慈悲注入人的心灵,让人天然地具有善良心肠,并在人的生命实践中成就人活着的意义。上帝的存在,和上帝赋予人生命的本质,便是人生与死的全部意义。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列文曾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看作任何一个昆虫或者动物,都是一个“按照物理化学生物学定律,正在发生质变化”的进化过程,然而让他始终不得其解,并最后困扰他使他昼夜难寐的是,这一切生物和生命“从什么进化来的?进化成什么呢?永无休止的进化和斗争……好像在无穷之中可能有什么趋向和斗争似的!而使我惊奇的是,尽管我尽力沿着这条思路深思熟虑,但是人生的意义,我的冲动和欲望的意义却仍然没有向我显示。” 列文“在唯物主义者那里得不到解答,于是他就反复阅读柏拉图、斯宾诺沙、康德、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的著作,这些哲学家并不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生。”但这些绕着圈子晦涩理念仍然使他对人生的意义不得其解,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 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活着就毫无价值,托尔斯泰用以下话语刻划出列文的心情,也刻划出他自己在信仰道路上徘徊之时的状态和思想:“那是他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在所有人面前,在他自己面前,除了痛苦、死亡和永远世间忘却以外一无所有,于是他断定这样活下去是不可能的,他要么得把生命解释清楚,使它不要像是什么恶魔恶意嘲笑,要么就得自杀。" 

  内心善与恶的争斗

 我内心里感觉到的善与恶的分离有何意义?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离? 让列文,也是让托尔斯泰自己产生思维转机的,是对善与恶的思考。这段思考是由他与来自一个遥远村落的普通农民奥费多尔的偶然对话引发的。在奥费多尔的村庄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善良人,他对贫穷人有着绝对善心,这个善心不以自己的需要为根据,而是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人的需要,且全然不在乎自己的付出。引发列文深思的正在于此。 按照进化论适者生存丛林原则,人不需要善良,因为善良对人在进化中的优胜劣汰没有一点好处,所以恶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人在生存环境之中,一直处于不断地竞争状态,所以,没有给善良留下些微生存空间。简言之,人是不可能善良的,也没有必要善良,这不符合进化中的人的本来属性。 可为什么在人的自然天性中,善与恶是分离的,并未顺应优胜劣汰的自然原则呢?也就是说,人可以在本来应该恶的时候,竟然表现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和意义的善良,那么,这善良的天性不是进化的产物。如果不是进化的产物,它又从何而来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上帝并为上帝而活

 当时,列文对奥费尔多口中那位善良人的作为不以为然,这个人不仅从来不剥削人,而且还借钱给有需要的人,别人不能偿还他也不追究,于是列文问奥费尔多:“但是他为什么不要人家还钱呢?” 奥费尔多回答:“哦,可见人跟人不同啊!有一种人只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活着,就拿米秋赫说吧,他只想填满肚皮,但是福卡内奇可是个老实人。他为了灵魂而活着。他记着上帝。” 列文刚开始对这句话的反应非常不屑,人怎么可能不为自己的需要,而是为自己都无法定义的上帝而活,这是多么荒谬无稽呵!所以,他本能的尖叫起来:“他怎么记着上帝呢?他怎么为灵魂活着呢?” 然而,回到家里之后,他从吉蒂姐姐制止孩子们错误一事中得到启发。孩子们恶作剧地把牛奶从高处往口中灌,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牛奶误入气管,有殃及生命的危险,就算是他们的妈妈严厉地制止了这种行为,他们也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后果严重,因此对母亲的行为大为不满。 人对上帝的事情也是一样。人只知道自己所明白的事,而把自己仅仅知道的那么一点事情当做全部真理,并且还像一个愚蠢的孩子,对自己的无知津津乐道。正如自己不理解人为什么产生善与恶的分离一样,这是神创造人之初赋予其的神性,与人堕落后的罪性水火不容结果,人虽然不能理解,但已经在人的生命中根深蒂固了! 一旦冲破自己有限的格局,列文立即明白过来:“是的,我所知道的东西,我不是凭着理智知道的,而是因为赐给我了,显示给我了,而且我是从记在心里的、由于信奉教会所宣布的主要的东西而知道的。”解决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列文感到无比轻松喜悦,托尔斯泰用下面的话语描述了当时列文的心情: 列文激动透不过气来,于是扭过身去,拿起手杖迅速地走回家去了。一听到那个农民说普拉东为他的灵魂正直地、按照上帝的意旨活着,一些模糊的、但是意义重大的思想就涌上他的心头,好像从封锁着它们的地方挣脱出来一样,全都朝着一个目标冲去,在他的脑海里回旋着,以它们的光彩弄得他头昏目眩。 

  人生存的真正原因和目的

 我的生存以及所有别人的生存的原因和目的何在?这个问题是托尔斯泰之所以要书写《安娜》的一个重要原因。 安娜只为自己而活。她不可能为她的丈夫活,为此她挣脱了婚姻枷锁;她也没有为儿女而活,虽然她表现出对儿女那么多的温情,但在与自己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她还是选择满足自己;她也不可能为她爱的人而活,当渥伦斯基陷入自己无法预计的困顿,无法按安娜希望得到的爱去爱她的时候,她存积在心里所有的爱都转变成为了恨,甚至以自寻短见方法向渥伦斯基作最后的复仇,为的是让自己成为对方永远的痛。 安娜得到了她所要的一切,但她同时也失去了她好不容易抓在手中的一切。她的人生除了借着托尔斯泰的小说,给世界上无数人带来一声叹息之外,毫无意义。 那么,人的生存,以及所有别人生存的原因和目的又是什么呢?托尔斯泰借着朴实农民奥费尔多的口给出唯一答案:人应为上帝,为灵魂而活!因为生命是由神创造的,生命的本质灵魂是超越于世界而存在的,是永恒的,有着永恒的价值。 人在这个世界的生命过程,只是通往永恒的一个阶梯,最终都必将归入永恒,或是永远的生,或是永远的死。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为自己在永恒之中的生命负责,也应该以从神那里得到的善良为他人而活,让更多人找到永恒生命的价值,这就是生存的意义,也是我们为他们活着的意义。

  03

  后记:一点遗憾

 每本书都有作者在这本书中的写作意图,《安娜》这本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安娜震撼人心灵的死,启发人思考自我生命意义的问题,并借着列文的故事,给予人读者寻找自我生命意义的方向。 由于篇幅和主题有限,作者对“我的生存以及所有别人生存的原因和目的何在”的问题,并没有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内容,作较为详细表述,但在托尔斯泰的另一本书《战争和平》中,他用大量的故事和论文一样的表述,详尽地谈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战争与和平》是一本不容易读完的书,敬请每个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在其中找到答案。

  更多阅读

✟ 安娜·卡列尼娜:百年间被误读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人文主义宗教牺牲品✟ 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阳光下的人生,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回到常识,不做社畜✟ 我太难了!?我们仍然有用吗?

  阅读约瑟的家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