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之城之红日亭》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温暖之城之红日亭》是一部由王硕执导,奚美娟 / 吴彦姝 / 高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暖之城之红日亭》观后感(一):红日亭
《红日亭》,这部电影,看着就像是温州自己制作的宣传温州地标——红日亭的电影。后来查了一下,的确是由鹿城区委宣传部担任监制单位,鹿城区慈善总会、温州一心智业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鹿城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联合摄制。
这片子整体来看,质量还算不错的。主角选的好,整部片子全靠女主奚美娟,和另一个阿婆金阿婆的演技撑着,就这2个人的演技是生动自然的。
查了一下,奚美娟是中国文联副主席、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国家一级演员,曾在《假女真情》、《红色康乃馨》、《坐庄》等影视剧中有着出色表演;金阿婆的扮演者吴彦姝,也是2017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入围获得者。怪不得整部片子,就她们2个是能让人入戏的。
其他人吧,简直就是大写的尴尬,分分钟让人出戏。就说非常重要的阿国,看着就不像是智障,明显是装的。还有非常容易激动的老头陈老伯,我都怀疑是不是直接找红日亭的义工演的。
陶慧敏,出现时间太短,戏份太少,最后一句台词太尴尬,什么叫我不能拒绝一个叫我妈妈的孩子,这年头都能乱认亲了嘛?所以我也没给好评。
孙女的表演也很一般,有点做作。红日亭其他义工是都叫的真实义工本色演出的吧,非常怀疑,所以不作评价了。
剧情上,还是比较真实的,中间还根据2011年,90岁的谢彩弟老人做寿不摆酒设宴,把子女给自己做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长寿面这一真实事件编了个陈老伯出来。拍摄地是真实的红日亭,附近很多建筑都看着很熟悉,非常有亲切感。
主题是征求失足的智障少年阿国,就感觉阿国和高老师的感情建立的太快了点,但后面阿国闹出的钱飞飞的乌龙,逻辑上没有错误,但高老师在温州寻找阿国,就单靠一人走着走着,能找到也比较凑巧的。中间的抗台救灾,前面风大雨大还挺真实,车开到了救灾点就没雨啦?而且一个乡镇的避灾安置点一般在学校,要发救灾品也应该在学校发,送到各个教室给灾民手上,在一个桥上发救灾物品,也是比较奇怪的。
电影为了故事性,有点不合理也正常吧。整体来说,就一部温州自己监制的慈善电影,还是不错看的。金阿婆的几段都泪点满满,感动人。
《温暖之城之红日亭》观后感(二):红日亭,于一粥一茶里见情见味
12月5日,参加了电影《红日亭》首映,对于温州人来说,这个地点并不陌生,从民间到官方,都有人参与,大家都给予了这个地方很高的关注度。通常,我们都会直接给这样的电影定义为“主旋律”,然后会可能会皱下眉并不会有想看的欲望……当我看见坐我边上的胖蜀黍纸巾都揉成了一团,还在不断地默默擦着眼角,我想这就是电影《红日亭》的魅力所在了:平凡、纯粹。
红日亭,是温州慈善的地标,而温州红日亭的精神更是被温州人带到了全国:夏有伏茶冬有粥。电影《红日亭》的剧情简介一目了然,甚至可以说有点土,难得在于过程的演绎。公益最怕什么?作秀。电影《红日亭》在银屏里,给人展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真实感,里面有义工们的喜怒哀愁、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做义工的意义:知恩报恩、舒压解绪。
曹秀梅放着家里的残障老公、杂货店老板放着生意不做、高春梅放着国外的天伦之乐……你会发现,电影里并不会刻意去升华某种精神,或者是渲染高尚的品德,比起帮助他人,他们在帮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于“自助”,而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生。也激起我们对公益的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做公益?公益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更特别的是在于获得而不是付出。
不得不佩服的老戏骨的演技、还有傻子阿国的演技,将人物刻画得很有感染力,配上镜头的运用,动情之处引得人心头发热、忍不住泪汪汪。
剧照一老一少,无论是故事里还是故事外,都展示一种传承的力量。如果只如剧情简介,电影就显得十分单薄,实际上在电影里,传承的精神在贯穿始终。一盏马灯、一个魔方,是故事串联的道具。我们从中能够看懂高春梅、看懂阿国,以及看懂像他们一样的好人们,每个人的背后其实都有自己的故事。之前看到过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人这一世活的就是人情和人味,只要能守住对你最好的,让你心里热乎乎的那个人比什么都强。
从创始人孙阿姨的施粥开始,金阿婆守住了、高春梅守住了、张艾嘉守住了……也曾怀疑也曾彷徨,当高春梅问金阿婆:阿国的痴傻会不会真的是装的?金阿婆回复:如果是装的那就最好了,少受很多罪。这就是传说中的慈悲吧,在红日亭的里大多数的义工们反对收留一个会偷钱的傻子时,当高春梅对自己的决定有所担忧时,金阿婆一语道出了真相,给予了高春梅坚持的力量。而当阿国参与赈灾时,他也学着将自己雨衣以及随心携带的魔方送给了灾区小女孩,这便是一种爱的延续与传递,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忧心的刘建设在此时露出了笑颜,意味着他真正接纳了阿国,相信了高春梅的决定,也真正维护了红日亭。
影片的结尾自是皆大欢喜的,同时又是回归到最平凡不过的日常。电影里大概传承三代,现实生活里,红日亭的公益行为已经持续了四十年。做好事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的好事;做公益也不难,难得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曾间断,将琐碎乏味的日常工作做出了各种滋味。
正如影片最后定格镜头,高春梅的邀请:来,喝完粥吧!人生千姿百态,有空的话不妨来温州的红日亭看看,做做义工,也许不经意间便能在一粥一茶里见人性。
《温暖之城之红日亭》观后感(三):《红日亭》本身是善行
红日亭电影海报《红日亭》挺让我意外的,一是筹拍多年,以为流产了,就像美好的理想和创意通常不了了之,然而昨日《红日亭》盛大首映,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八年前我参加电影《红日亭》的讨论会,后来有了倪维行的脚本。昨天播映的是另外一个版本,但延续了倪维行剧本中的诸多故事元素。如果我没记错,八年前讨论会那一天正是培军的生日,培军之所以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启动电影《红日亭》,实际上多年前他就埋下了信心的伏笔。二是本土题材的电影能够拍的如此精彩,实质上开创了本土电影制作的一个新路子。
电影《红日亭》以温州的慈善地标“红日亭”作为电影背景,但又不拘泥于“红日亭”的一时一地一事,而是以“红日亭”作为故事剧场来演绎一个收留和转化智障青年的故事,把《红日亭》拍成一部行善的电影,丰富和提升了行善的内涵。可以说,《红日亭》是对温州“善行天下”的一个高度概括,是镜子,亦是窗口。电影多线索并进,除了转化智障孤儿、高春梅一家的转变,当然电影也交代了红日亭三代传承的线索。
电影《红日亭》之所以很感人,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善实质上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地方真正是爱和善的荒漠,也没有哪一个人是不能被爱和善融化的,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善的因子,善行是人善之本能。电影正是以一个行善的故事来激发起人内心中的善念,所以它才会感动那么多人。所以说主旋律电影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拍好。电影中有几处让我禁不住落泪的时候,我偷偷看了一下坐在我旁边的姑娘,已经用纸巾遮面。
电影的故事非常精巧,如同一波三折的小小说,或如精致的盆景,可见剧组在剧本的打磨上的确是花了功夫。《红日亭》不是那种大轮廓、大捭阖、大动作的电影,而是将故事的秘密系于极微小之处,比如阿国拿钱、藏钱,他以为把钱藏到显示屏之后,金阿婆的名字就会“飞上去”,但却是故事关键的细节。这样的电影你只有细细的去看,你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奥妙,如同你鉴赏一个盆景。
电影中还有许多精彩的片段,智障儿童阿国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一张画像建立了他和“妈妈”的联系,这才有了高春梅的女儿从国外回来,阿国与之相见的催泪一幕。在这个桥段中,陶慧敏的表演堪称优秀,她的不解、疑惑、纠结和犹豫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如果太短起不到催泪的效果,如果太长也就突破了观众的情感阈值。电影中还有很多忍俊不禁的片段,最为精彩的就是阿国动不动要背残疾李捷尿尿。电影中的多处对白也堪称精彩。《红日亭》之所以让人很感动,离不开有一个妥当的剧本,当然还有奚美娟、陶慧敏的表演。
总之《红日亭》是一部让人很感动,甚至会让你落泪的电影。让人哭比让人笑要困难许多。当然,我并不以电影是否感人作为一部好电影评判的标准,但这样能够打动人心、能够让人的情感激荡的电影在目前的电影市场已经越来越稀缺,弥足珍贵。
《红日亭》是一部有非市场资金投入的电影,而且拍摄的是本土题材,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这给电影创作带来难度,而且这么多年来少有成功的范例。微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和网络市场之后,很多政府机构或者企事业团体被这种新鲜的形式所吸引,也会砸钱去拍摄微电影,但是很多微电影拍成之日即是湮灭之时,但吴培军的这部《红日亭》却能够立足本地,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电影成为温州“善行天下”一个极为浓缩却也精彩的概括。本土题材的电影必须要立足本土,然而又要超越本土,最后反哺本土,这也是本土题材电影要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
《红日亭》电影首映之日,也是善良被羞辱的一天,当全城在寻找一个失联的少年,最后被告知这是一场由孩子的妈妈所导演的闹剧。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善良被误解,被欺骗、被羞辱。昨日的《红日亭》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这个小城激起爱的硝烟。也像电影的最后,奚美娟对着银屏之外的人说:“喝一碗粥吧”, 那么温暖。
《红日亭》是一部温暖的电影,适合在冬天观看。最后要祝贺并感谢电影的发起人和制片人吴培军先生,《红日亭》本身就是一个善行,一个需要爱和坚持的善行。
2018年12月6日
《温暖之城之红日亭》观后感(四):快进来,送你免费电影票,这部电影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
最近这几天,阅片无数的所长认清了一个比较扎心的现实,那就是即便你踏破各大影院门槛,充遍各大视频网站至少半年以上的会员,让各大资源网站侵占所有的硬盘内存,还是会有一些优秀电影,你是看不到的。就在这即将穷途末路的时候,所长发现了一个叫“移动电影院”的APP。当然,大家可能并不会觉得稀奇,都是手机不离手的人,用手机看个电影也不是啥新鲜事,但这款APP的特别在于它上面的影片都是还处于密钥期、正在公映的电影,甚至还有去年掀起了很大热度、至今还未在优爱腾三大平台露面的《阿修罗》!并且在使用这款APP观影的时候,你甚至能随时跟进入同场次观影的人用弹幕交流互动,特别有意思。
https://h5.smartcinema.com.cn/invitation-card/ticket.html?roomId=111183&ticketCode=ZA7PGH8N
就目前感受,使用这款APP的观影体验还是挺不错的,常规的自己观影模式就不说了,还可以邀请朋友进入同场次观影。如果进入了它独有的大咖专场,甚至能在当场大咖的字幕讲解引导下观影,映前映后还可以跟当场大咖互动交流。这些都是在传统院线中无法获得的观影体验,大家可以先下载感受一下,随着片源的不断增加,也会有不少优秀的影片逐渐进入大家视野。今天所长送票,下载客户端,跟所长一起来看看这部奚美娟老师主演的《红日亭》,更由所长来担任本场的大咖,带大家一边聊天一边观影,一起体验移动电影院“专场”的魅力。
所长这次招待大家看的影片叫《温暖之城之红日亭》,影片风格看似可能跟寻常的院线电影有所不同,缺乏惯有的娱乐性,也没有明星效应。奚美娟、高明、陶慧敏这些演技派的出现也非常容易让观众暴露年龄。虽然所长年纪也不大,但对这几位演员出现在演员列表中还是心里非常有底的,所以所长冒着暴露年龄的危险选择了这部电影来为大家开专场放映,希望大家能在片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部有不错的演员加持并带有转旋律气质的电影到底好不好看呢?如果以先入为主的固有印象对这样的影片做出判断,恐怕很多观众会后悔,你可以说它没什么“意思”,但一定不会说它不好看,沉闷。
少了点艺术上的加工,多了点平实的叙述,真实的背景,真实的情节、着眼于当下,除了红日亭救助智障少年阿国的主线之外,故事在细节相当写实与生活化,比如排队施粥的场景,队伍中除了老人小孩,能看到一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是来温州工作的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义工大婶称他们为“新温州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温州这个城市的进步与包容。同时,“红日亭”这个地方,也就是这部电影慈善主题的标的也变得更具象了,它服务于老人,也服务于所有人,简单的一碗粥、一碗面、却是一个能慰藉心灵的像家一样的港湾。
电影中还有许多体现真实人文的细节,都很值得我们去看,比如那个把自己子女给自己过寿宴的钱捐出来给红日亭的陈老伯,他想用这钱为自己在红日亭举办寿宴,让所有人分享他的长寿面。据说这一段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并融入进来的,就是当地在2011年发生的一件事,90岁的谢彩弟老人做寿不摆酒设宴,把子女给自己做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自己的长寿面。所以这样的人文故事很有意思,不在当地生活真的不容易感受得到。
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有迹可循的电影。百度“红日亭”,就会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地方,还有这个地方的文化,还有那种传递出的慈善氛围。电影用这个真实的地方为背景讲了一个救助改编智障少年的故事,很巧妙,主题也表达得很到位。看后让人心生温暖。虽然电影从故事到演员到场景真实得像纪录片,又像是一部宣传片,但它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本身的核心形态是最能让观者动容的地方。
《温暖之城之红日亭》观后感(五):《红日亭》观后感:帮助别人的人就是好人
12月5号在温州看了电影《红日亭》的首映,不论是剧本的打磨、镜头的选取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电影里说不尽的是温州元素与温州情怀。红日亭施粥的故事一直潜伏在故事脉络里,施粥只是一个具体化了的善与爱的表达,马灯陆陆续续出现表达的是这颗善心永远光辉,粥与灯所折射出来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观影当天去了红日亭,见到了影片的原型人物孙兰香阿姨,她在讲述施粥以及在这个过程里遇到的一些困难的时候脸上一直是带着笑容的,这是很难想象的。早晨最早的时候是3:30起床,熬上粥,做上小咸菜,那天谁生日了还会煎个蛋……这不仅仅是起早贪黑的事,还有细心与用心。而她却不是苦不堪言、一副疲态的样子,她轻松自在、极为乐观,说的最多的是“习惯了”,我想这也许是真正体验了助人为乐的美好感觉的样子吧。直到问她想过放下或是离开吗?她笑着低下头不说话,有些哽咽,然后抬起头说“我舍不得离开”。没有更为细化的理由,就是舍不得,但这特别触动我的心,简简单单的平凡,日复一日的奉献,哪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哪里还需要什么震动人心的举动?有的是快乐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震撼人的地方。
看完电影我意识到这可能是艺术化了的红日亭,却不是艺术化了的“孙兰香”,因为生活里的她就是如此的洋溢着暖心的微笑啊。
在前一天的沙龙上,奚美娟老师在谈到这部作品时就表达了自己是非常讨厌概念化的人物的,而《红日亭》里的高春梅一角在观众的第一印象里她是很容易概念化,就是典型的好人好事范例,一般电影在表现人物时很难突破,演员在表达时也很容易固化角色。但欣赏过影片之后会发现其实高春梅属于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的人物,除去红日亭的义工身份,从妻子、母亲以及外婆等等的角度都可以说一说这个人物的独特之处。还想说一句的是,奚老师在这部电影里是“跑”的状态,看着都替她感觉到累,但她脚步依然匆忙。辛苦辛苦,高春梅!
也许这不仅仅是温暖系列电影的开始,还是表现先进人物的一种新的方式。电影很温暖,也很俏皮,不刻意赚取眼泪,旨在用细节打动人:
比如高春梅给阿国洗头的唯美片段,纯粹的眼神里能投射出来的完全是一种对母爱的渴望;比如高春梅跟阿国讲人是一撇一捺的组成,是互相支撑依靠的选择;比如金阿婆与高春梅的两次生死对话的片段,那不灭的马灯似心灯,我一度认为金阿婆闭上眼睛后那盏马灯会灭,后来发现并没有,突然领悟到孙婆婆手里的那盏马灯怎么可能灭?有高春梅在,有阿国在,有刘建设在,有秀妹在甚或有张一凡在,这盏灯永远不会灭;比如高春梅无奈离开红日亭时大雨磅礴,她手里的那柄红色雨伞的特写镜头触动观众的内心,爱,是遮风挡雨,她声嘶力竭的要表达的是施粥的本意到底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仅仅施赠一碗粥,而是施赠一颗善意的心,有了这样一颗心,助人便不再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比如外孙女张一凡对她说:西方国家提倡的是帮助别人先帮助自己,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还能帮助别人,人在有的时候是要自私点的。高春梅是有些不接受的,但是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在那一刻,思考着的高春梅让我感动,新旧思想或是对于乐于助人的不同理解,在这里看似有冲突,实则是一种互相影响与传承;比如阿国大叫阿婆的名字没有飞上去,阿婆的名字没有飞上去,眼泪哗的一下就下来了,金阿婆说“钱没有丢,只是放错了地方。用这些钱换回一个阿国,值得。”金阿婆在大爱的世界里活成了一尊菩萨式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哲人,但金阿婆不是哲人,她也曾像高春梅一样日复一日的在红日亭施粥传善,所以她的善良与爱里比高春梅多出来的部分是时光老人赠予她的祥和与从容;比如洪灾后那一点点亮起的万家灯火,是希望、是美好;比如金阿婆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字幕栏里,大家眼含热泪,阿国手舞足蹈的跳着舞着……爱,很简单,很简单,感动,就在一瞬间。
善良里的判断力,高春梅有,所以在她力排众议失败后,即使不得已离开红日亭的情况下,她也坚持自己对助人的理解,可以说她固执,但更可以看得出她的精准判断力以及对金阿婆的“慈悲不分等级,要普度众生”的理解。
被她影响的还有自己远居国外的女儿,“妈,你还没教会我,如何拒绝别人的请求”,根在,助人的基因在,爱就从来不会缺席。
当然,影片的不足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剪辑师在开头不采取快节奏的表现方式,或许电影喊口号的嫌疑全无。另一方面,阿国本性并不坏,所以这种救赎不在“人性”的范畴里施展,更多的是时间与耐心以及关怀的结果,所以难度系数以及为之而生发出的“力排众议”也都稍显牵强。
最后,依然期待《红日亭》早日走上全国院线,值得一看的电影,很生活化的一部电影。
奚老师与导演在首映式上把鲜花献给了孙兰香阿姨,她一直都记得她在台下,这一个小举动很温暖!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