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发表时间:2016-09-23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2016年2月1日,湖南省首个以个人命名的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公募性基金会——田工道德建设基金会成立,常德武陵区人民政府捐赠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获得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一位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命名,传播德、传播善、传递自强、传递责任,就是这样一个基金会成立的消息,迅速占据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本人愚见,获得如此之大的关注并非依靠媒体,而是来源于人们内心中对善德的尊崇和敬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就在于此。
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首先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如果物欲横流、社会乱套,市场经济也难以为继。因此,要以厚德载市场经济。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但面临着多重风险和挑战,中国如果不自强,何以抗击风险、稳定发展?所以我们看到,在刚刚结束的G20峰会上,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开出了药方,负责任、有担当,让中国从全球治理边缘走向核心。
其次是社会呼唤这种精神的力量。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厚广博的胸怀,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当下倡导这种精神的社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概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要和谐协调的深刻认识,是播种和谐的种子。
再次,青年需要养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学堂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叫《君子》,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们养成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为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脊梁,挺起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君子人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的人格养成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民本情怀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