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达尔文共进晚餐》的读后感大全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是一本由[英] 乔纳森·西尔弗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尔弗顿详细分析了每一种当代主食背后的社会学、选择育种和营养进化……这趟从动物到蔬菜再到啤酒的旅行,将给那些非常雄心勃勃的美食家提供一些可以细细品味的东西。
这是一次有科学依据的餐桌之旅,展示了我们的食物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当然,还有适者生存)来到我们身边的……西尔弗顿充满热情地展开研究……他的讨论范围从贝类采集、面包制作到园艺……到味觉的遗传基础,以及可食用植物的基因多样性…对于爱读书、喜欢科学的美食家来说,这是一顿美味的餐点。
在食物种类如此繁多,烹饪手法如此高超的今天,人类居然还在为下一顿饭吃什么而发愁,不知那些为了求生存而艰难度日的祖先得知这一消息会如何看待我们。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无效问题。不过没关系,尽管我们无从得知祖先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先去探究一下食物的祖先。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化生态学教授乔纳森·西尔弗顿的《与达尔文共进晚餐》一书中,乔纳森教授引用大量的数据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食物是如何成长的,它们的祖先是谁,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变成人类日常生活的盘中之餐的。
如果你正在为下一餐吃什么而发愁,不妨暂时先放下这方面的焦虑,跟着乔纳森教授来一场食物进化之旅。阅读这本科普性极强的书籍,就像了解我们人类自己一样。
吃饱求生存,吃好求口味,吃的营养求健康。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食物进化论。
养育人类的食物,或许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被赋予如此丰富的意义。它从单一功能——填饱肚子,摇身一变成为集人类营养、健康、愉悦、社交甚至标识个性的载体。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原来对量的满足过渡到对质的追求,而没有创新,就无法支撑这一过程的实现。”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饮食需求大国,人们为了吃费尽心思,而其创造出的美味早已扬名海外。八大菜系精益求精,异域特色不胜枚举。或许每个中国人的旅游地图,归根结底就是一份美食地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虽为英国教授乔纳森所著,但本书最大的特点不是介绍饮食,而是追根溯源,带我们领略各类食物的进化历史以及发展现状。
这一顿晚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组合,可供挑选的食品大致有如下几类——海滨生活的贝类,从旷野里走进烤箱再进入味蕾的面包,散发浓郁香味的汤品,必不可少的肉类和蔬菜,连烹饪需要的香草和香料都在其列,当然不能缺少一点酒和饭后甜点,如果你是乳制品爱好者的话,奶酪也在其中。
从食不果腹的困境中走出来许久的我们,选择从来很多,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或许你可以更从容的选择,换句话说,你可以做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不管过去多久,我想好好吃饭依然是每个人乃至每个家庭最朴素的需求。相较于忍受胃病的折磨,我们当然更愿意选择由食品加工商为我们创造的无数“美味”。即使我们都知道它们与健康无益。
如今,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坐下平静地讨论食物,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围绕食物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从未消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平等地获得食物,这依然是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之一。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的重大突破,新技术带来的新的改变,新的生活方式催生出新式食品的诞生,这些或许让我们离食物更近,或许与之相反。
不管我读过几本与食物相关的书籍,我还是无法掌控三餐——这或许是一个永远在吃食堂的幸存者的无奈。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读后感(三):食物进化论
如果你想了解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去看《人类简史》,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的起源,可以读历史书,但是如果你想了解食物起源进化,就可以读这本书,来看看食物是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吧。
之前微博很火的一句话:希望芒果加油进化,把中间的核进化掉,虽然现在你很好吃,我很满意了,但是希望你加油呀! 其实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水果,都是我们人类通过选种或者杂交,一代又一代耕种培育出来的,所以使得果实产量高,果肉多汁甜美。 我们从素食蔬菜说起。 目前有超过4000种不同的植物作为食物或者调料被我们食用,他们其中的大多数都进化出了抵御食用者的有害化学物质。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云南的各种菌类,如果烹饪温度不达标,人很可能会出现中毒。
而烹饪,会使食物的毒性降到可以承受的程度,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达到的效果都是渐进性的,不过人工选择速度快的多。比如说西红柿,西红柿的野生祖先是被鸟类四处散播的小浆果,而现在我们吃的品种,已经比其祖先尺寸大的多,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华农兄弟的视频,他们去山上采野生柿子,没有平常柿子的一半大,很酸,但是很有“柿子”的味道,我们在选种时,所以提高了食物的品质,也可能会丢失一些食物原本的味道,对于西红柿的选种培育中,也要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整体调整基因组成要比分别调整单一特性容易的多,好比基因序列是一个大乐团,调整整个乐团的音准度,比单一调整每个乐手容易的多。 荤食。 肉类和鱼类能使我们获得蛋白质,人类肌体无法组成的必要氨基酸,铁锌维生素b12等等。其中有一些成分,如果光靠吃植物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为了得到充足的肉,我们开始圈养动物,有些动物也慢慢在我们的驯化当中,从被猎杀的野生动物变成了家养动物,像野猪和鸡这样的物种就被驯化了很多次,而其他许多物种,却从未被驯服过。提到动物免不了就要想到寄生虫,人类与这些寄生虫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上百万年前。我们一直在与寄生虫作斗争。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方法,一是注意卫生,避免接触家畜,及含有虫卵的粪便。二是烹饪中要杀死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如果你喜欢吃半熟多肉,那么需要依靠食物链中的良好环境,通过屠宰场的肉品检验。而有些寄生虫,如猪带绦虫,似乎已经对烹饪有了一定的耐受性,从这小小的猪带绦虫也证实了达尔文进化论里最出名的那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得不感叹一句,在人物进化的过程当中,影响食物的各种条件也在变化。 海鲜是一种几乎永不过时食品。人类食用贻贝历史至少有16.5万年甚至更久。海产品产生了脂肪酸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因此这种食物在我们进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营养价值。贝类曾经用来缓解饥荒的食物,直到最近才成为一种昂贵的美食。 说一下这本书的特点,字数多,密集,并无插图,硬知识很多,真的是实名制推荐,这本书并不是让你多吃粗粮多喝水、多运动的养生书,而是一场思想盛宴,告诉你桌子上的饭菜,人类选育以及食物自我进化的所有由来。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读后感(四):这里有一份,来自达尔文先生的晚宴邀请函。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我们毎天都要吃饭,一日三餐,每一顿都很重要,可是我们却很少去关心食物本身,瓜果蔬菜也好,蛋奶鱼虾也好,它们是怎么成长的,祖先是什么,是什么让它们成为我们面前的这道盘中餐,以及那关于自然选择,还是人工干预,让它们成为更美味高产的食物,还有我们谈到人工选择就色变,觉得它天生就比自然选择低一等,甚至认为是人工选择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了,吃了或许还会有害。
而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这方面的困惑,那我推荐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与达尔文共进晚餐》。
书从一封晚宴邀请函写起,从鸡蛋、牛奶和面粉有什么共同点讲起,带我们参加一场特别的晚宴,这将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所有的饭菜都在大脑中,它可以是你想吃的各种食物,像肉类、蔬菜、贝类、鱼类、面包及汤品,还有各类奶酪、甜点、香料和酒,以及我们意想不到的未来的食物。
我们从一种平常压根不会去设想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的食物,就像一场新奇而华丽的冒险,一场食物进化的历史,一点都不比我们人类进化的历史逊色,甚至可以说是更加的精彩纷呈,跟着作者的文字,和进化论之父查尔斯.达尔文一起用餐吧。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谁优谁劣?书中提到,《物种起源》的第一章就是关于动植物驯化的,达尔文认为,育种者用来培育新品种的人工选择过程就类似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进化过程,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在妨碍进化,而是与之合作,如书中所说,
人工选择对于动植物进化过程的控制,和工程师通过运河、大坝和堤防来塑造地貌,借助重力将水引向预定的方向,从而控制河流流向。关于未来的食物的战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食物在未来的进化中将主要取决于两个挑战:人口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我们要培育出的未来食物,必须要养活更多的人,而且还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去做。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应对未来挑战的方法就是转基因,它能够增加产量,减少虫害,更适应环境,就目前来看,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安全无病毒的。作者提到:
包括转基因在内的所有形式的动植物培育,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并不是因为这项技术原本就比其他育种技术风险更大,而是因为新奇事物总是伴随着风险。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很多的恐惧是因为未知,这次的晚宴,我就带你参观到这里,更多的精彩要你自己去书里看啦。
End。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读后感(五):《与达尔文共进晚餐》——长到多大吃什么
就像一个人不到生命的终结之日,都无法回答自己究竟“能长到多大”是一样的,人类迄今为止依旧无法说清,在进化之路上,人类到底是“吃了什么,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之所以会这样问的人,从来都是希望能在看似简单的吃饭过程中轻轻松松就做出调整,然后便可能赶上别人,他们也常是“快速瘦身食谱”的读者。那么,这类愿望真的那么容易成真吗? 这时,如果能受邀参加一场在进化论方面极有研究的人主办的丰盛晚宴,能一饱口腹之欲,又能一边解开心中的疑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晚宴的主办者自己本来就擅长讲故事。不难想象,随着一盘盘菜次序被送上来,现场受邀的嘉宾们也开始一步步深入了解人类和随后进入人类食谱范围的动植物的一系列演变过程,一场晚宴则会顺利地一步步走向高潮。 晚宴开始时,自然要先介绍邀请到的嘉宾,即“烹饪动物”,不至于让非素食者失望。实际上,素食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但对于在进化之路上的人类来说,如果不是肉类提供了大量的能量,以及对肉类的需求,很可能人类现在的身体构造和思维模式还是另一种样子。 随后,晚宴将按次序流水端上相应菜肴。一些希望少吃肉减少其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又折衷于追求美味的人,也会迅速在作为头盘的贝类、作为主食的面包和颇具“鲜味”的汤品里找到安慰,甚至可能会一本正经地在随后端上来的作为副菜的鱼和作为主菜的肉食后,慢条斯理地讲一些养生知识,说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因为习惯当然都不是一天之内养成的,而贝类和植物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被人类拿来食用,这期间也是经历了地域性的探索和漫长的“驯化”过程的,以及人们尝到了“鲜味”后,不自觉地想要在其他材料做成的菜品中,想重现“鲜味”的努力。鱼独特的气味和各类肉食在我们的神经进化上给出了怎样的影响,则需要比较专业的解释,这可就是主人在书中的重头戏了…… 之后的一两道精心挑选的配菜和甜点除了能彰显晚宴主人的匠心或“顺带”展示一下其能从远方带来稀有的香料的能力(这是西方人曾引以为傲的宴会点睛之笔),更是一场晚宴进入放纵自我阶段的序幕——因为接下来,饮酒会让人的身体和思维都变得更加活跃,也更难自我控制(谁让基因里就这么写着呢,刚开始吃这顿美味大餐时,主人就提到过了,莫非这一会儿就忘了?) 轻松又有点争议的餐后话题一向不好找,能紧扣刚刚晚宴主题的,自然是利于社交中彰显主人和客人机智多才又关乎未来食物的,最能惹起人的兴趣。未来的食物是会被人类影响的更多,还是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体验和享受,恐怕真的要看人类“长到多大”,从精神上,到对空间和时间方面的未来的认知上的感悟,才能确定了。而这本书烹制的这一餐丰盛的精神晚宴,也将会长久留在每一个刚享受过其带来的振动的人心中吧。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读后感(六):我和达尔文共进晚餐
我与达尔文共进晚餐 看书名就像接到了通知,兴奋不已,毕竟,作为资深吃货,能荣幸与达尔文共进晚餐简直达到了吃货此生就餐事业的巅。峰。
这是英国爱丁堡大学进化生态学教授乔纳森•西尔弗顿策划的一场丰盛异常的思想的盛宴。教授发出了《晚宴邀请函》。
晚宴邀请函请看《晚宴邀请函》: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达尔文共进一次晚餐。“这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所有的饭菜都在大脑中。”晚餐超级正规丰盛哦,看我们的晚宴菜单:头盘,主食,汤品,副菜,主菜,配菜,甜品,饮品。真是一场美食之旅。而吃不是主题,故事和知识才是,吃的东西的来源以及它们的进化历史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认识我们的食物,我们每一种食物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故事。
“这次晚餐所有原料都保证新鲜,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食材,偶尔也有难得一见的惊喜。你可以按照书中安排的顺序一一品尝,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按照你自己确定的顺序“随意点单”。
现在,请跟随我入席,祝你胃口大开!”
哈哈哈,太开心了,我来了,按照我的意愿自由点餐!
点餐我先来了解一下wo吧!wo就是参加点餐宴的任何一员。烹饪造就人类。人类会烹饪的习性如何进化来的?我们的类人猿近亲几乎都是素食者,吃水果吃树叶……后来开始吃草籽菜根及肉食,直立人已经开始荤素搭配生熟都吃了,人类学会用火促进了食物链的扩大和精细化,食物的烹饪也为我们人类提供驱动一个大脑所需的能量,人类的文明也至此开始了。
美好的食物开始用餐吧,我喜欢葡萄酒,先从饮品开始吧。我平常会喝葡萄酒,但对于葡萄酒的酿造进化过程,酿酒葡萄的进化以及酿酒酵母的进化一点也不了解,而为什么有些人酒量很好而有些人一点不能喝酒也很感奇怪。品过这一章后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爱吃鱼。就来看看“鱼—气味”。“鱼放三天发臭,客住三天讨嫌”。鱼新鲜气味就淡,时间久了就腥臭了。我还是喜欢新鲜鱼。当然,有很多地方的特产腌鱼,熏鱼,鱼酱……还是很美味的。人为什么对气味很敏感?鱼又是如何进化到现在如今众多的品种的?各种鱼的营养与其进化过程有何关系?嗯嗯,这些你都想知道,那就《和达尔文共进晚餐》吧。
酒—陶醉美食烹饪就餐如何能少了肉。食用肉类的行为塑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肉类和鱼类是我们能获得的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食物,能够提供人体需要但机体组织无法自行合成的所有必须氨基酸。肉类还能提供均衡饮食所需的其他基本成分。肉类从何而来,人类如何从狩猎到驯化动物成为家畜家禽的?而野生动物是如何在驯化过程中改造温顺的?
肉吃点主食和蔬菜吧。人类如何发现了谷物,又是如何种植驯化,如何脱壳研磨最后做成各类面食的?地球上众多的植物人类又是如何发现可食用,如何去除原有毒性,又如何人工选择并种植成功的?吃也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哦。
美食面食美食还有汤品,乳制品,贝类食品,香料香草,甜品……
还有未来的食物……
感兴趣也来参加晚宴吧!
这一餐吃得太饱了。关键是生物基础有点差,消化起来困难。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读后感(七):活着与美食:请你吃饭的人,不是爱你的人,就是想睡你的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认为吃饭不过是为了活着。这种想法在日复一日的办公室午餐时感觉尤甚,楼下那些每日重复的餐厅和菜单,想想都很倒胃口。它们难吃吗?难吃。难吃为什么还吃?有的不那么难吃一点;有的也许算好吃一点吧;别的也没有选择啊!
事实上真的没有选择吗?楼下的餐厅明明有中餐、法餐、日料、印度菜种种,中餐甚至又分川粤鲁淮扬不同菜系,鸡肉、牛肉、猪肉;数不清的蔬菜水果变换着花样,然而,挑剔的食客似乎仍然不够满足。于是我就开始想,这究竟是我的过错还是食物的过错?
显然,是我的过错。食物怎么可能有过错呢?即便是它有过错,也无非错在被人类选择成为食物吧。而既然是我的过错,为什么人类已经进化到这般程度,却仍然没有解决食物的问题呢?如果人类不用吃饭,不就没有这个每天都要面对的烦恼了吗?
01 活着:美食与命运的起点
人类为什么要吃饭,这个问题其实很早就困扰我了。你可以冠冕堂皇的回答因为人类需要补充营养和能量,以便维持生命所需的基本元素。可是,人类为什么没有进化成像石头一样的物质或种类呢?这个问题没法去争辩。
既然必须要吃饭,那么接下来就是吃什么的问题了。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的生物吃起了植物,人们称它为草食动物;有的动物吃起了肉类,人们称它为食肉动物。恐龙里面,有的吃植物,有的吃肉类,从那个时候起就已经有了这种分化。如果继续往前推,没人能够说的清楚最早的生物到底是吃草还是吃肉;但是继续往后推看,答案却显而易见,越是顶端的生物,吃的种类越是庞杂。到了人这里,就什么都吃了。
什么都吃这个说法并不一定全对。说它对的,从整个人类的层面来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的确都没能逃脱被人类吃掉的命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素食主义者和挑食的人有了极其正当而充分的理由。不同的族群吃不同的食物,不同的个体同样饮食差异明显。除了大家都要吃东西以外,吃什么似乎不再具有共同点了。
《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这本书尝试描述和回答的正式基于上述的这一段内容,在庞杂繁多的食物中,人类的饮食习惯究竟有什么特点?从整个进化的过程看,人类为什么会选择这些食物?最后,食物与美食、活着与命运究竟是如何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看似宏大,然而细节之处却有着生趣。
02 贝类:人类走向全球的佐证
在《与达尔文共进晚餐》这本书中,作者按照西方的用餐习惯,将所要讲述的食物种类按照头盘、主食、汤品等顺序进行排布,其中最先提到的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一个品类:贝类。
根据目前发掘出的考古遗存,埃塞俄比亚的露西算是比较早的一批。露西的发现地点是在一处山谷之中,距离大海尚有一段距离。按照正常的猜测逻辑,远古人类最开始的食物应当是热带树上的果子,就像大猩猩吃的香蕉一样。尽管动物的味道比较鲜美,能量也许更加充足,但毕竟捕捉的难度更大,而且是在人类掌握了火之后才会显得普及。那么,在水果与肉类之间,也许有一个空窗期或者起到弥补、引导作用的食物,这样一说的话,贝类倒是很有可能充当起这样的角色。
首先,贝类比起鱼类更加容易捕捉,而且吃起来更为方便简单一些。其次,贝类不仅出现在大海之中,内陆的河道里也是有可能分布的。加上河流的最终去向往往是大海,人类的迁徙又离不开水源,这么想来,贝类也许真的在人类走出非洲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食物补给与路线引导的作用。
03 面包:比生火更重要的进化标志
尽管全世界分布着那么多族群,然而生活了几十万年的人类却至今只有小麦、大米以及零散的玉米、土豆、木薯等主食,相比起动物与蔬菜,种类可谓少之又少。
然而,比起学会生火烘烤肉食,对人类影响更大的进步也许是学会了种植小麦。从非洲中东到西亚远东,小麦在温带一路传播。人类因为种植了小麦而不再奔波迁徙,于是渐渐安顿下来,并最终发展出房屋、村落、城邦与国家。说小麦是文明的起源似乎也毫不为过。
从前我只觉得,小麦这种物种也许是中国特有,即便不是中国特有,也算是在中国被发扬到最大。从包子饺子到麻花馍馍,每一个到过山西陕西或者西北东北的人,都会被面食的强大吸引力而征服。然而,千万不要抱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民族自豪感,其实在中亚地区、在中东和非洲,面食的花样同样繁多,味道同样美妙而难以抗拒。
不过,虽然种植的作用异常重要,但是也千万不能小看了生火的发明,毕竟正是有了火,我们才可以吃到或蒸或煮或闷或烤的面食啊!同时,也千万不要忘了另外两只没有学会种植而继续迁徙的人们。
04 蔬菜:文明的多样性
在众多的食物类目中,蔬菜的种类应该是最多的。如果去到外地或者外国旅行,你会发现云南的菜市上有数不清的菌菇,而意大利和法国的集市上,各种叫不上名的蔬菜同样也是随处可见。从小在中国生长的我们,总被教育中国地大物博,似乎常见的食物都是原生于中国,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的绝大部分的原产地都在国外。
说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地区,南美。在我们日常所见的食物中,土豆、玉米、辣椒、番茄、西葫芦、菠萝、木瓜等都原生于南美。人们都知道它们是被西方殖民者所传播而来,也知道南美人是很久很久之前从白令海峡穿越而去。但是,目前有一种新的说法,南美洲的原住民也许是从太平洋的诸岛漂流过去的。在大海上漂流那么多天似乎不易,然而徒步穿越白令海峡同样难度不小啊,两者相比,未必是白令海峡这条路来的顺畅。再想想贝壳作为食物的说法,以及周遭罕至的复活节岛上的巨石文明,也许太平洋的这条路的确比白令海峡更为靠谱。
然而不管如何,白令海峡也好、太平洋诸岛也好,它们都是沿着海边行进的。大海有着异常开阔的包容之感,让那些不会种植小麦的人也能得以生存;而生存在陆地之上的不会种植小麦的人似乎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将人类最为传统的肉食继续发扬光大,并且直至今日,依然主宰着人类的餐桌主菜。
05 未来:向美食或深渊进发
如果仔细想想,尽管人类的饮食已经很是复杂,但是那么多年以来,似乎总的品种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人们最爱吃的肉食依然主要是猪、牛、羊、鸡,蔬菜中的生菜和小白菜长得很是类似,全世界的人似乎都接受了牛乳,所有的国家似乎也都熟悉了外国餐厅的存在。
尽管街头上有各式各样的餐厅,但是现代人类的胃口是如此的挑剔,难道人类没有尝试过为自己增加新的食物种类吗?答案其实也是有的,只不过新的名字并没有流行起来。比如红富士依然还是被叫作苹果,书上提到的1850年繁育出的番茄新品种“特罗菲”最终依然屈服于人类的叫法而被称作番茄。这些食物的发明改进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能有更好的美食体验,似乎美食是人类努力进步的一个方向;然而,为什么人们不接受新的名字,大概也是人类的安全考虑使然吧——相较于一种新的美味食物,也许将它用原有的食物名字命名更给人安全感吧,毕竟在美食和安全之间,人类仍然倾向于安全。
这或许也是转基因大豆产生争议的深层次原因所在。如果转基因大豆仅仅叫作大豆,可能没有人会对它产生疑虑,就好像前段时间国人偷梁换柱将某种人工养殖的鱼称为三文鱼一样。作者是称赞和支持转基因大豆的,他给出的说法是转基因大豆不过是将大豆的缺陷基因加以修改,使得它不容易招致虫病或者其他病种,事实上目的是为了人类的饮食安全。可是,反对的人同样也是出发自人类的饮食安全,万一这些转基因的食物进入到人类的生命循环之中,万一有不可避免的风险,谁来为此承担呢?
06 番外:几个有趣的点
阅读一本书的乐趣自然不仅仅是写一些读后感,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小知识或者小细节可以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灵感。比如我感兴趣的几个点:
1.书中提及的五味是:酸甜苦咸鲜,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酸甜苦辣咸”五味略有不同。辣味和鲜味倒是可以延展思考的一个角度。
2.发现新大陆的初衷真的是为了寻找香料吗?虽然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颇多,但是假如正如书上所说,征服阿兹特克人的埃尔南·科尔特斯曾经说过不找到香料誓不罢休的鬼话,那么香料的地位和征服新大陆的故事也许可以重新再来研读一番了。
3.类人猿曾经最初的食物真的是果实吗?虽然没有考古依据,但是书上提到了一个佐证:相比于葡萄糖,果糖的味道更甜,而成熟的水果中的主要糖分就是果糖,因此它对动物有更强的吸引力,类人猿自然也避免不了这种被引诱的情况。也许,亚当和夏娃并非被毒蛇所引诱,而是被富含果糖的苹果所吸引吧。
4.哺乳动物的乳汁并非可以直接被人类吸收,而是需要增加一个步骤,将乳糖转化为葡萄糖。其原因在于,葡萄糖容易滋生细菌,假如乳汁在母体内不小心感染细菌的话,很容易对下一代产生致命的影响。生命的进化,的确妙不可言啊!不过书中提到的另一个问题也很有趣,生物究竟是什么时候长出乳头来的呢?男人并不哺乳,为什么乳头没有消失呢?
5.我们常常觉得,西方人喝酒不容易醉,东方人喝酒容易醉。原来真是的情况是,西方人的体内缺少一种叫作ADH1B*2的基因突变,没有这种突变基因的人不容易感觉到醉,但一旦喝醉就意味着已经喝了很多了,这也是欧美国家多酒鬼的原因。而东方人喝酒容易醉的表述也不是很准确,其一,拥有这种突变基因的人只在中国和日本常见,其他的东方人仍然善于喝酒;其次,并非所有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有这种突变基因,其分布只占75%罢了,也就是说,在中国和日本,仍然有1/4的人群会像欧美人一样成为酒鬼。——李白之所以成为酒鬼诗仙,也许跟他的中亚基因有关?
6.分享食物的行为只在两种情况中发生,一种是亲缘关系,另一种就是性爱关系。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如果哪天一个关系一般的外人请你吃饭,那么千万记住了,这种情况基本就是想跟你发生性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