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小阳春的读后感大全
《初冬小阳春》是一本由郑民钦 编著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一):心 之 俳 句
自己最早接触俳句还是因为樱桃小丸子,因为小丸子的爷爷有藏就很喜欢写俳句,“这件大衣,是我孙女儿帮我选的,好大衣”、“用火盆烤年糕,孙女好高兴,味道香喷喷”,这些来自有藏的心之俳句,总能让画面外的我会心一笑。虽然都是很简单地描述了一件事,一种心情,可是用上了俳句的形式,就是让人回味无穷。
上网查了一下俳句,日本官方说法是,俳句的原型是中国古代汉诗中的绝句,俳句与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咱们的老祖宗可以用几句话描述世界万千,俳句得其“真传”,自然也不在话下。
《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拿到手里,首先,这个书名就透露出淡淡的美,而书中精选的名家俳句与浮世绘画作,更将这种美渲染到极致。“清晨雪纷飞,独啃鲑鱼干。”“院子满落叶,陶醉抱冬日。”,世界上最短的诗,只通过寥寥几字,就可以将人带入到那种情境中去,不仅仅有景,更有境,更有情。早晨起来,屋外早已下起了大雪,望着纷飞的雪花,啃着手中的鲑鱼子,寂寞吗?不,应该说是怡然自得更恰当。尽管每天清扫,可院子中还是不经意间就积满了落叶,踩在软软的落叶上,感受着冬日暖阳的点点温暖,这是只有初冬才能真切感受到的惬意,让人不禁陶醉其中。“俳句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季节感”,本书的“季语”我想就是“冬”了,不过看完这本,也更期待“春”“夏”“秋”又会是何等的风光霁月,能将一整季的美浓缩再浓缩,却能放大再放大,这就是俳句与诗歌的独有魅力了吧~
如此之强的感染力,我想,除了俳句大家们的深厚功力,与翻译老师的文学造诣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俳句这种短小精悍的类目,更需要译者耗费心力情感。真的要感谢郑民钦老师,至少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切实地体会到了以前大学上课时老师提到的翻译“信达雅”,既能还原这种美,更能渲染这种美,很赞!
感觉这本《初冬小阳春》真的是和这个冬天很配,一杯热茗,一个午后,一个沙发,一个温暖的家,望着窗上的薄薄霜意,进入俳句营造的氛围,感觉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吟诵出自己的心之俳句~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二):风雪夜归人
第一场雪已经如期而至,天地之间一望无际的白色,也只有大雪纷飞时才真正的感受的冬天的到来。冬天对于北方的孩子或许有着不同的意义,年幼时穿上大棉袄,带上帽子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带上旧轮胎,爬犁,冰尜,开始了冬天的游戏。每到冬天,第一场雪的来临我总是想起一首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个荒凉而又寒冷的冬天,围坐在小火炉旁,等待着那个未知的将来,是否问出的那句“能饮一杯无”换来的是肯定的回答。雪是冬天的象征,富士山上的雪,北海道的雪,那些关于爱情的印记。
一年四季,冬天似乎是结尾,奔波一年的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候有着短暂的休息,很多节日也在这个时候。翻开一本书,聆听一下它们的故事,或许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关于诗词,日本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俳句则是被我们所熟悉的。日本的俳句是短诗,往往是一句或者两句构成的,因其短小易懂而被人们传诵。“初冬寒风吹到头,化为大海波涛声”一句话这一寒冷凛冽的冬风呼啸而来,让我们感受冬风温度。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日剧中我们总是能听到他们对于冬天的喜爱。松尾芭蕉写下“清晨雪纷飞,独啃鲑鱼干”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候他的孤独与落寞,在清晨醒来,身边没有他人的孤独。日本的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人的心之风景,在无数个形单影只的日子里,只有这些诗句陪伴着我们。
《风雅俳句夏.初冬小阳春》是郑民钦先生所编著的风雅俳句的最后一辑,以这一年的冬天结尾,期待着春天的再次到来。在这本书里依旧收录着日本最为著名的诗人,作家的经典俳句,被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正冈子规、夏目漱石、尾崎红叶等等我们熟悉的作家,在他们的一生的著作中,俳句依旧是值得提起的。而对于我们来说,在阅读俳句的时候能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这套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日文原句,中文翻译,更有对诗词的赏析,和精美的插图。郑民钦先生对于日本文化的了解,将俳句以中国诗词的形式进行的翻译大大的增加了其美感。如果没有时间看书的小伙伴也可以扫码去听,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感受俳句的美好。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三):美不胜收的冬日季语
第一印象太重要了,松尾芭蕉是我在一个叫做《日和》的漫画中第一次听到的,这位俳句之神芭蕉桑在中文配音的动画里异常搞怪,以至于每每读到芭蕉的俳句都有一种跳脱感和莫名的愉快。
虽然在人物的性格是反差的,但心系远方的生活志趣是有契合的。拿到这本《初冬小阳雪》让我欣喜,里面不仅有芭蕉的几篇俳谐,也有更多大家的作品。通过对俳句由来和翻译的梳理与鉴赏,再一次感受到诗化之美,东方艺术在中国之于日本的传承演化,走入了别样的形态和规则,却始终不变的是元素与风味,在日文原版的俳句中那些汉字,虽读不通顺,却包含意境,这感知自然拓印于精短文字之间的神韵,是人类表达情志的精化所在。
说到季语,我当然会选择当下季节的《初冬小阳雪》来匹配此时的阅读情趣,正值天津刚刚下过一场小雪,这本小书正巧搭上了一些感觉,也许井原西鹤的俳句更能留住我在他的意境里沉醉——荒野草木枯,何人采撷茅草花。遗落小木梳。
有些人看不懂画,也许也读不懂诗词。但是在我们的大脑中总会有一些场景,如果真的把自己扔进这个场景中,你会在自己的想象里有完全真实的画面感,它是动态的,或许还有怎样的背景,想象的环境,你能臆想到那位遗落木梳的姑娘和一点色彩的草花,一丝冷意,一丝温存,淡淡落寞,淡淡哀伤。在凄美的冬日景致中,她不在画面里,可也在画面里,诗词(俳句)如妙染,动静皆在你心。
其实在诗人的心中是要符合自己内心秩序的,就自然到如季节更替一般,不被察觉,却要分明,要被欣赏。总是能在日本作家的文字里找到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物哀的品质,由衷的感慨其根深蒂固,如生命,似信仰。我们感慨人生的时候总会回望,却容易丢失当下的瞬间。有幸读了新版的《奥之细道》,在芭蕉的旅程里,没有惊奇之笔,只有恬淡之意。在平常中找寻真正的自己和乐趣之所在,与生俱来的童真之心看到的一切都将美好起来,这些俳句的能量也正如你所能及的自然之道,都将是你感知能力的一部分,越简单越快乐,可并不容易实现。
现代出版社译了很多日本文学,这次出的风雅俳句系列更是惊喜,从不同文学题材与角度深入日本文学的精神与价值,赏析诗文情志,洞悉精妙之处,谦卑的态度让我们更能改善当下的文化环境,饱尝吸收这些养分,这个系列是再好不过的范本了。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四):冬季了,天冷了,下雪了
说到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想到的就太多了,古诗词当中《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还有数也数不尽的唐诗宋词元曲。可能很多人都能随口背几句古诗词,但是对于现代诗可能就背不出来了,但是北岛、顾城、海子这些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还是耳熟能详的。
《风雅俳句冬,初冬小阳春》,看到书名,并不知道俳句是什么。开篇的俳句的魅力部分第一段就告诉读者,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的魅力这一部分可谓是干货满满,介绍了俳句的起源,俳句的发展,季语的作用和发展。俳句的结构和主题,俳句传入中国和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这一部分让读者对俳句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有助于后续的阅读。
《风雅俳句冬,初冬小阳春》,书中每一篇俳句篇幅形式都是:作者名字,俳句的日语原著,汉语俳句,作者简介,季语,赏析,有些俳句后配有精美的插图。作者简介,有作者俳句的风格,生平,著作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俳句的意思。俳句多为两三句话,通过两三句话就可以描绘出优美的景色,还有一些仅仅只有一句话。可能读者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赏析部分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俳句的含义,我个人建议阅读完俳句还是要先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然后再看赏析。由于俳句是从我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并不觉得陌生。
《风雅俳句冬,初冬小阳春》书中的俳句,大多是写寒冷,写雪,身在祖国北方的我,现在已经进入冬天,我在阅读这本的过程中都感觉冷。本书当中像河东碧梧桐的:母亲哟,戴着手套锯木炭。像这样大白话的俳句在本书中非常少。和我国那些优美的诗词相比,这样的俳句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美感。本书中也有很多让我比较喜欢的俳句,松本孝的:梦中能乐舞翩跹,却是隆冬蛰伏时。野泽凡兆的:茫茫原野雪,长长一细流。依然喜欢夏目漱石的俳句:冬日狂风寒,夕阳吹落梅。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隐含着对自己人生未来的困惑和不安。但是很多读者可能都和我一样并不懂日语,就本书的内容而言,文字优美的俳句也不少,但不知道是翻译的功劳,还是原著本身就很优美,对于想要真正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含义,有能力的一定要看原著。
背面有一些中外作家对俳句进行了评价,对俳句的评价非常高,这些评价也介绍了俳句的来源以及俳句的特点。习惯了日本的漫画,习惯了东野圭吾,这次习惯了日本的俳句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五):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初读日本诽句,感觉有点不懂,看了翻译才有点理解。这些诽句字数极短,但它的意境给人想象的空间无限广阔。
这一套日本诽句,有四本,写的是春夏秋冬系列的,现在我读的是初冬小阳春,看名字好像带了两个季节,冬和春,其实看过这本诽句,才知道写的是冬季的一些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体验感受,大概就是在冬季如此寒冷的情况下,看到这些诽句,还是可以感受春天一般的温暖。
其实这些诽句叙述人的情感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要了解当时写诽句的人,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以及在诽句中的人和物,它究竟想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现。
由于一本诽句,内容太多,所以我选了其中两个片段,第一个杉田久女是一位女诽人创作的,写的是一位妻子之前对丈夫的热爱,拒绝了有钱人的追求,到后来的经常与丈夫的争吵,引发一些的失望,借用玩偶之家的娜拉比喻,比喻妻子一些苦闷无法倾述,很好反映了当时封建传统社会的女子婚姻,即使妻子对丈夫有很多不满,也不能放弃这个家庭。
第二个西东三鬼写的是漆黑的火车,满载士兵出征。这个漆黑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受,同时还带点害怕的氛围,满载士兵,说明日本征兵极多,看这些诽句的介绍,这个片段与我们当时东北被日本侵占有关,此刻的依然满载,代表战争还没结束,反映了诽人的厌战情感。
如果深读这些诽句,会有一些片段,让你感同身受,也让你了解不同于你时代的大家做一些事情的感受,都有点来源生活,回归生活。
所谓神奇之处就是,这些诽句虽然跟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但是都会有共鸣之处,人的情感上共鸣,多么的让人惊喜。
之前虽然没接触过这些诽句,现在一旦接触了,就会发现这些诽句个人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认知,简单通俗点就是,知识的海洋的让人遨游。
如果有幸可以去日本旅游一下,比较好奇这些诽句其中的景象,现在是不是还存在着,能不能有诽句中的情感,要是在现实社会中有一些原因去不了,看这些诽句,想象一下,又何乐不为。
这些诽句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现在读起来吧!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六):晚来天欲雪,能吟一句无?
《风雅俳句 初冬小阳春》是翻译家、学者郑民钦编著的俳句集,本书是第四本,以冬季为主题。选取了很多有名的俳句大家或者文学家的俳句作品,以作家名字排序,每一首俳句标注了日语发音,中文翻译,还附注了作者简介和创作的背景介绍,编排的内容非常详实、周到。不仅日语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也便于对俳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翻阅。
传统俳句,除了“季语”这个题眼的特色,也以篇幅短小精悍著称。一般很少表现政治、社会等重大课题,大多抒发个人对自然、生活的体验感受,是一种个体情绪的表达。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季语”的提示,看出创作者要表达的季节性主题或者主要事物。由于俳句传承自中国的绝句,承袭了中国文人引经据典的习惯,因此风雅风格的俳句中有时会化用其他诗词中的词句。例如:つき白き師走は子路が寝覚め哉(腊月月色白,子路睡醒时。)作者芭蕉引用了孔子的贤明弟子子路,跟皎洁的月色比较,互为衬托,风清月白与高洁品德相得益彰。
受限于篇幅和五七五的格式,俳句的语言富有密度,非常含蓄,类似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艺术效果,需要读者根据作者的文字解说或者当时个人经历进行脑补,才能真正体会其精妙和余韵。经过“俳谐三祖”、“俳圣”芭蕉、新思潮引发的革新运动,时至今日俳句早已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具有强烈的风土性和艺术性。不仅有专业俳人创作,社会报刊也常常举办俳句大赛,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使之充满了活力。
虽然它是独特的文体,且创作时多以日本人的生活风俗习惯为背景,对于不熟悉日语或者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而言,阅读时要深层次的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文学的美感具有相通性,如同音乐、美术等作品一样,虽然表现形式多样、语言不同,但其传达的精神和韵味能够被接纳和理解。比如松尾芭蕉的这首:夜着は重し呉天に雪を見るあらん(寒夜睡衣重,莫非吴天雪?)冬夜里裹着衣服睡觉,突然觉得衣物沉重,遥想起远方,大约是天气变化下雪了吧?通过描写衣物薄,人的体温感觉变化,侧面描写了冬夜之冷。宋代词人柳永的《忆帝京》里有一句:“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同样从衣物少,体感冷的角度描写了冬季的酷寒。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思乡孤寂之情。
著名科学家霍金在《卫报》记者采访时问他一生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感动的事,他回答:“遥远的相似性。”在文学的领域中,这种感动就是文学情感的共通性吧。希望本书的读者都能在翻阅时体会到文学的美好与遥远的相似性,兴起时不如靠着红泥小火炉,饮一杯绿蚁新醅酒,吟一句自创的生活俳句,岂不快哉?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七):《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体会不一样的文化
据说今年是暖冬,的确有点,这已经大雪节气过去了,气温也还不算太低。阳光好的时候仿佛置身春天,这样的季节,有闲情雅致时烹一壶茶,捧一本书,如何不惬意。看到这本《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样的美好画面。
日本的文化,很多来源于中国文化,但是又有些变化,带了自己的特色。俳句,这一题材之前其实我并不了解。看了这本书的介绍才知道,来源于中国古诗,但是没有那么讲究格式,感觉上更有点像是我们现代的散文诗。
翻开这本书,了解之后才知道,俳句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这么少的字数,要表达出意思,还要工整,还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呢。
此外,每首俳句都是要有一个季语的,“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比如这本《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中的季语,大多都是和冬天有关的:雪,寒夜,初冬,被子,等等。
因为不懂日文,所以只能看中文翻译了,很遗憾,标题是没有翻译的,所以有时候稍稍影响了我的理解。如果是懂点日文的人阅读,应该感觉会更好吧。试着用翻译软件来看标题,突然就理解了译者的想法,有些标题翻译过来还真不那么像标题。由衷觉得做好这本书的翻译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书中摘录了很多日本知名俳句作者的俳句,每一首下面有对应的作者生平介绍。这感觉和我们平常看的古诗书很是类似,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创作的环境,以及作者的想法。
此外还加上了译者的赏析,从译者的角度带我们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以及深藏的含义。中间引用了很多日本文化的典故,也对俳句作者的其他作品做了引用。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俳句意思,另一方面也是能够更好体会作者的想法。作为对日本文化并不是特别了解的我来说,通过这些还能学到更多关于日本的文化,还真是一举多得呢。
此书中诗人 松尾芭蕉的俳句有好几首,书名“风雅”也是来源于他。寥寥几句,却能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冬日景象。
他所写的《雪 の朝独リ干鮭 を嚙得タリ》中,还借鉴了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胸怀大志,忍受贫困生活的作者形象,跃然纸上。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横井也有的这首《親 の名に傘貸してやる時 雨 かな》,直译的意思是“借雨伞给父母的名字”。内容很简单,只有两句话:“不意遭阵雨,借伞先问其父名。”
译者在赏析中把这短短两句写成了一个小故事,市井生活的小场景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现代生活比较快节奏,不妨偶尔读一读这样的俳句,体会一下不一样的心境。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八):从俳句中看日本的冬天
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知道俳句是什么,一些喜欢日本文化的人,对俳句的理解,又会相当深刻。我第一次知道日本绯句好像是在看日本小说《失乐园》的时候,作者在男主或是女主等待彼此的时候,在字里行间的空隙里,在秋色晚风的时光里,加上一两首日本俳句来表达人物心情,因为我看的是翻译版,而俳句翻译成中文的感觉就像是中国的唐诗。那时候我就在想:原来日本的诗词叫俳句。这次看到这个系列的俳句集,就迫不及待的翻阅了。
这一系列书,是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题目做的俳句集,作者是中国人,起初我还纳闷,为什么是中国人在写俳句,作者是编著,并不是他学习了俳句写法在练习俳句,而是他将日本俳句名家的名品,做了编著和讲解。这一点从体例上说,有点像是我们中国的《唐诗三百首》。
在说书中的俳句魅力之前,我先要说个最近震撼我的关于书关于诗的例子,有一位一直坚持诗和远方的外卖小哥,毕业后在送外卖的日子里坚持背诵阅读一本《唐诗三百首》,不知道他用了多长的时间,刻苦和努力,因为兴趣所在,这些并不是他的负担,反而诗歌是他琐碎生活的一剂良药,后来他的才华被人发现,在诗词类的综艺节目中一举夺魁,他在诗歌方面的积累要远远的超过很多专科毕业的学生。这个世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不放弃努力。
一本书有很多作用,一首诗歌也是。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句。作者为每首俳句都做了详细的讲解,看完这本书之后,除了能学到俳句的基本知识,了解到它的韵律和美,同时我们对于“冬天”这个季节也会有更多的感触和视角,很多大师的作品都赞颂了它,或者借助冬天的雪花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我觉的这本书是在寒冬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吧。通过一个个的俳句将读者带到作者当时的情境中去。在书中邂逅池西言水、北原白秋、川端茅舍、芝不器男等俳句大师。
还有一点好奇就是,关于日语与中文之间的翻译的,真的是很奇妙的,我一直以为中文算是最简洁的语言了,要知道有时候一句话翻译成英文要说好多,诗句、文言文又比其他中文更简洁。按照这个逻辑,应该是长长的俳句被翻译成简短的中文,但是实际上很多情况是短短的俳句被翻译成了长长的中文。看来日语和中文的关系也是很值得再去学习下的。
这一系列书都很不错,如果会点日语,读起来就更加锦上添花了。冬天的日本,会让人想到富士山吧。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九):冬日温暖
冬日,阳光变得稀有,总让人倍感慵懒与伤怀。
四季里唯有冬日的寒冷与漫天飞雪让人驻留,却始终无法抵挡天马行空的思维;只有冬日最能点燃人们内心积累了几季的愁思与撕裂,这白茫茫的世界,万物沉寂,没有一丝生气,亘古的孤独在这一刻迸发,无色的大自然映衬着形单影只的人们,在人世界显得多么寂寥。
雪白的世界,或围炉共话睹物思人,或就着烛光独酌,或踏上艰辛的漫漫旅程。
印象中,我国古代文人在描写冬日的诗句里总是带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唐代柳宗元在《江雪》中写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崔涂在《除夜》中写到: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到: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他们把对命运的不公,亲人的离别,人世的曲折,借景抒情短短数言却已饱含深刻所思,对自我,对血缘,对劳动人民的怜爱,交织成一首首伟大的诗篇。
冬日里读着来自日本的俳句,这同样受到我国古代诗词特别是绝句深远影响的短句,不断翻看着,听着,虽不能完全体会日语发音的门道和美妙所在,但也试着身临其境,不得不感叹在这短小精悍的句子里所饱含的大千世界,在这一片被海洋环绕的岛国之中,雄壮远思与细腻甜美共存。
池西言水的俳句写到:初冬寒风吹到头,化为大海波涛声。风声和波涛声交织着,似在湖边,却更向往着大海,冬日的寒风继续吹,吹走了多少烦恼,又吹来了多少让人不知所措的未来?井原西鹤的俳句写到:荒野草木枯,何人采撷茅草花,遗落小木梳。心里不禁一颤,这份情感是何等的悠远绵长,茫茫雪地里的一把遗落的小木梳,会是哪位妙龄女子丢下的呢?她是因为贪玩,还是为了给情人留下一个暗号?松尾芭蕉在他的俳句里写到:寒夜听橹声,击浪回响冰肠断,孤寂泪涕零。真可谓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旅途中的感怀悄然悠远。作为一位女俳人,斯波园女显得更为男性化一些,凸显出当时难得的对于爱恋主动的女性视角,却在世事中显得是那么无奈:寒夜待灯下,剑眉渐可怕。
相互启发,却又各自开出不同的花朵,为这冬日平添了一丝温暖气息和一份独特色彩。
《初冬小阳春》读后感(十):给寒冬带来暖意
正值初冬时节,暖阳隔窗照着,屋内暖洋洋,丝毫感觉不到冬的寒意,这种感觉正如“初冬小阳春”这句俳句。小阳春本来是指的是孟冬(立冬至小雪节令)期间一段温暖如春的天气,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大雪节气,但是还停留在“小阳春”的温和中。
把这句话作为这本“风雅俳句”的书标题,一来点明了这些俳句写的是“冬天”,二来,这句话本身就很诗情画意。《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这本书封面和这个系列的其他本一样都非常清新,近处是被覆盖着雪的竹叶,远处是白了头的富士山,冬的意境扑面而来。但
俳句,作为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在日本的地位如同中国的古诗词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一般,它的原型就是中国古代汉诗中的绝句,它的意境和汉诗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日本的俳句大师中,我比较熟悉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他们的作品看到比较多,事实上,对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也不是很熟悉,只是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可见他们在日本的俳句界有着不可抹灭的地位。
在这本《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中,就收录了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以及其他多位日本俳句诗人,如:正冈子规、前田普罗等的俳句作品。还有没想到擅长写小说的夏目漱石也写过俳句,他们的俳句作品也都有收录在这本书中。
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隐隐之中透露着禅味,将那些刹那定格为永恒。短短的十七字音里,包括了季语,“风雅俳句”这个系列就是很明显地按照季语进行编排的,按四季分本,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书中的这些俳句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季语通常带着日本民众对故乡、童年等的怀念眷恋之情。
收录于《风雅俳句:初冬小阳春》这本书里的俳句就是带着明显的“冬”季语的,是对冬天的歌颂,对冬天的赞美,但凡发生于冬天里的故事和抒发冬天里的情感,都凝结在这些简短而精彩的俳句中。在这本书中,按俳句作者及他们的长幼顺序进行编排的,按这样的时间顺序,不仅知道了俳句作者的出现前后顺序,也通过他们及他们的作品大致了解日本俳句的发展动态。
纵观日本俳句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在日本俳句界,还是以男性俳人为主导,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优秀的女俳人的清新娟秀且优雅的作品,女俳人的创作风格,给日本俳坛注入了新风尚。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斯波园女、杉田久女等女俳人的作品。
书中,不仅收录了每位俳人的俳句作品,还说明了这些俳句的季语,以及对该俳句进行赏析,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每首俳句的内涵。读着会觉得精彩极了,不禁就跟着大声朗诵起来。比如“入冬初降雨,猿也思蓑衣”,好有意境,冬天降雨冷了,连猿猴也想要穿蓑衣了,别有一番情趣。这首俳句是大名鼎鼎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作品。日本的俳圣听着和中国的诗圣是相似的地位,地位之崇高,从他的作品里可见。就连我们中国读者读到这样的俳句都喜出望外了,更何况日本的民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