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鸥》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海鸥》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19-12-25 23: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鸥》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海鸥》是一部由迈克尔·迈耶执导,伊丽莎白·莫斯 / 西尔莎·罗南 / 梅尔·温宁汉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鸥》影评(一):不负责观后感

  为啥电影设定在1904的莫斯科但演员都操着一口美音?摄影好看,每次billy/罗南走在田野上我都感觉像在看时装品牌春夏大片(想到billy拍的prada…)他俩也真的是很有chemistry,看完chesil beach后看到他俩再次共演激动了好一会。moss女士演的真真真好,虽然戏都不多,但是在餐桌前跟Boris那段,又细微,又有挣扎,耐看!

  以及同为创作者,最戳的永远都是最末nina跟Constantin的对话。“最重要的是endurance”,“可是如果我对自己作品没有faith怎么办”。说到心里去了。

  今天很丧了我居然还在这里写pretentious的影评:/

  《海鸥》影评(二):《海鸥》:俄国版的琼瑶剧

  人是一种脆弱动物,常常会自我怀疑

  诺贝文学奖盛赞爱丽丝·门罗(我最喜欢作家之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契科夫”——言下之意是她比契科夫还差了一点儿。这部电影《海鸥》改编自契科夫的四幕喜剧(不是悲剧?),因此我是带着崇敬心情开始观看这部电影的。一开始的湖景和山间别墅镜头美得惊艳,也略显失真。显然导演是属于经典学院派,接下来的叙事和镜头运用起承转合也算中规中矩吧。可我实在无法忍受那些刻意的剧情,比如Nina告辞众人,下楼梯突然停下来,房间里的一群人立马在背后议论:“ 她爸取了一个后妈,家里财产个子儿也没留给她。” 唉,这些巧合的情节简直就是把观众当傻瓜!一位虚荣心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非常苛刻,却对情人Boris的劈腿无比宽容?这是什么人性逻辑呢?又如,湖边未见飞鸟成行掠过,康斯坦丁却突然打死一只海鸥。我当时心想,操!这海鸥哪来的?剧中唯一让人称道的是Boris对Nina谈起自己的作家生活:“那简直是一种折磨。。。” 我估摸这一段独白大概是契科夫自己的真实感受吧?很诚恳!不过总体而言,通篇唠叨的就是 “你爱我,我不爱你;我爱你,你却不爱我。你玩弄了我,还是爱你。” 这让我仿佛看了一部俄国版的琼瑶剧!前几天读陀思妥耶也夫斯基的《罪与罚》,里面也有很多的台词情节显得极其不合常理。这俩位爷可是俄国文学泰斗啊!到底是我欣赏水平太差太挑剔偏激还是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大文豪们和主流文学评论家脑子问题

  我开始怀疑自己和这个世界了。

  《海鸥》影评(三):少年维特之求不得

  “那个时候多好,一切都透明澄澈”,一战前的俄罗斯美丽乡村湖边美丽的一座度夏别墅,这里有天才的却忧郁愤怒得像维特一样的少年,和他所爱的一身棉布蕾丝衫裙渴望舞台获得盛名少女,他们相爱的时候一切都好。少年的妈妈才算一个知名演员,带来一个更知名的作家。少年是缺爱的,像他舅舅对他妈说的:“你很慷慨”,当然反话,钱都花在华服和情人身上了,而那情人却引诱了少女。或者说是少女对人世充满了憧憬,被他声名所惑,幻想着闪闪发光的成功生活,被崇拜、被需要,ps,这也是一个不被家人所爱的孩子,母亲早死,父亲拿了母亲的遗产继母,她一个子儿也拿不到。

  剧情发展很快,转眼两年后的冬夜,一行人重聚别墅,少年的舅舅快死了,少年已成文坛新秀,作家还在女演员身边,人们看他的表情有些复杂。在此前少年的讲述里我们知道少女妮娜如约投奔了作家,生了孩子,夭折了,被抛弃,在三流剧团辛苦奔波,拒绝乞丐一样苦求见面的少年。而作家,又回到了少年母亲身边。夜里妮娜来访,眼神憔悴身形凄楚,却声称“我们现在都功成名就”,仍然拒绝了少年,因为还爱着那个伤害她贬低她的人。她不停地说:“Im the seagull”(两年前夏天被少年打死那只),“Im just tired”。

  妮娜走后,少年再一次用枪自尽,看样子,这次成功了。想给编剧刀片,然而不能,契诃夫已经死了很久了。

  其间还有管家女儿爱少年,教师爱管家女,管家婆爱医生,“慷慨的”名演员只给三个女仆一个卢布等等细节篇幅短,背景美,明暗冲突十足。

  少年为什么自杀,我想是他舅舅说的“年轻的人嘛,他觉得自己哪里都不被需要”,死前他焚了稿,他的写作追求成功都是为了妮娜吗?

  也许看上去都是“youth”病,但赤裸裸的是那对世俗自私中年人掠夺了他们的青春,一枪击毙了如海鸥一样自由快乐的年轻时光,留下枯槁的少女和死去的少年。

  《海鸥》影评(四):“I’m the Seagull.”

  Witty, poignant, and humorously bitter. A grieving gaze into the shattered dreams and our tireless search for self-worthiness. Human hearts are hardlysettled.

  每个角色都很有意思,这当然得益于Chekov的原著;他创造的的人物自然都有血有骨有肉,鲜活饱满,有着复杂而迷人内核。Group dynamic and personal tragedy unfold truthfully. 能量积蓄影片最后的半个小时寒意幻灭渐次而来。

  Glorious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from Bening, Moss, and Howle. Saoirse Ronan在离开country之前稍显无趣,两年后在Konstantin的讲述中,和他在书房短短的五分钟里都特别棒,她的眼神已经不一样了。Stunning cinematography, production design, and landscape. All the night scenes have this elegant painterly-look.Gorgeously scored.

  影片有明显话剧感。几乎所有场景发生在summer house里,树林里,湖边,以及湖上。空间地域限制更是让每个人境遇都有了一丝claustrophobic之感。那些微风渐起、清凉、不谙尘世男女内心惆怅与无望的夏夜也真是非动人

  There are so much universal pain and heartbreaks in thelast scene between Nina and Konstantin.That 5-minute (roughly) is lyrically excruciating.“I’m the Seagull.” She repeats a few times.That was rather an anguish realization.

  结尾完美

  《海鸥》影评(五):If You Ever Need My Life, Come and Take It.

  JIFF2019@红星太平洋,今年北影第一部(不幸也是最后一部)补上了去年没看的海鸥。

  是我喜欢的摄影对白配乐!电影结束那一瞬间感到不可诉说的一种触动和unsettlement。开头结尾也呼应了台词的circle of life,莎莎最后那段monologue太动人了,可惜没找到完整的,自己再看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整个家庭给我的感觉完全就是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场刊里那句“a family that can only endure by enduring”,整个都是morbid的状态。很多细节都有模糊体会,却不知道体会了什么,比如Nina永远穿白裙子和Masha永远穿黑裙子,以及除了显而易见的海鸥象征着Nina,对契诃夫的学习还没入门,整个剧本都想好好学习,自勉

  当所有人演技在线的时候,对戏和群戏真是一种享受。贝宁真是戏精本精,奥斯卡你欠她的!!莎莎奉献出继2015布鲁克林之后最棒的表演,她又是有灵气的那个她了,但是发现海鸥就是15年拍的心情有点复杂,这两年觉得她失了一些灵气。莎莎和Billy Howle又演情侣了,真是孽缘(虽然On Chesil Beach是在这之后拍的……Billy在这里比On Chesil Beach里好看太多了!演得也精彩可爱!我着迷了!莎莎和Billy配合一众美国卡司一起说美音,然而配上19世纪俄国的故事感觉微妙

  “I know now. I understand at last, Constantine, that for us, whether we write or act, it is not the honour and glory of which I have dreamt that is important, it is the strength to endure. One must know how to bear one's cross, and one must have faith. I believe, and so do not suffer so much, and when I think of my calling I do not fear life."

  《海鸥》影评(六):海鸥与爱情

  

妮娜:

一个追求名誉、舞台的女性,她为了偶像鲍里斯抛弃了旧日的恋人,抛弃了之前美好安逸的乡村生活,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前往了莫斯科去寻求她的光芒,但是她又找到了什么?她真的走上了舞台,但她不过是坐在三等车厢场子接受没有鉴赏力的观众粗鲁的挑剔的不入流演员,她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反倒是陷入对偶像鲍里斯的崇拜式的爱情中无法自拔,最后甚至因为这种崇拜式的爱情磨灭了昔日恋人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向往

康斯坦丁:

  说他最后是为妮娜而死,不如说妮娜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母亲与鲍里斯的第二次到来,所有的对话都与先前的那一次重合,连来的理由一致,是因为舅舅濒临死亡。就连康斯坦丁与鲍里斯的对话也如出一辙,或者,不如说是故意的一致,故意的重复,尽管剧中人物有发展,康斯坦丁的写作生涯较先前有所推进,他已经能在刊物发表文章了,但鲍里斯或者说是象征着一种肯定的鲍里斯还是像先前一样,没有读过他的文章回程上的火车上读这个说法,亦不过是一个敷衍恭维,亦或者,甚至连先前说的莫斯科的读者在意他的近况等亦不过是如第一次一样的礼节性的恭维,经过了两年时间,康斯坦丁还是没能成为他想要成为的名作家。最后,他把稿子烧了,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亦或许,是因为他觉得那些决定着能给予他肯定与宽慰的人亦如鲍里斯,并不会真的去了解作家的想法

  而妮娜,则是最后压垮他的那根稻草。尽管生活坎坷,没能实现梦想,惨遭抛弃,但妮娜爱的仍旧还是鲍里斯,这没法不让康斯坦丁绝望。亦或者,妮娜爱的本就不是康斯坦丁,也从来不是鲍里斯,而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那些事物。一开始爱康斯坦丁,爱的不过是康斯坦丁背后所代表的她的演员的梦想,而当时康斯坦丁又是那个小村庄中最接近她的梦想,最独特的那么一个人。而鲍里斯又正好是在康斯坦丁失意的时间前后节点出现,康斯坦丁戏剧失败使得康斯坦丁无法再成为她梦想的化身,无法再承载起她的梦想,无法再镀上她的梦想的那层光环,反倒是代表着她的梦想的可能迎来的破灭,所以她在那段时间回避着康斯坦丁。而她的偶像鲍里斯的出现,正好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缺,他和他身后所代表的那种成名后闪闪发光的生活对她具有极大魔力,所以这也是她义无反顾地跳入火坑,或者最终鼓起勇气去追随那种她向往的生活的理由。

玛莎:

  玛莎深切地爱着康斯坦丁,与其说她爱的是康斯坦丁,不如说是康斯坦丁身上的,或者说他代表的一种冲破生活桎梏思想。玛莎永远穿着黑色衣服,她为的是悼念生活的可悲。从这一点上讲,他们两人可以说是非常契合的,朴素安逸的生活都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海鸥》影评(七):谁能不爱契诃夫

  伊莲娜在屋内唱歌那一幕一下子让我红了眼睛,我似乎马上理解了那年乌镇看波兰羊之歌剧团版《樱桃园》所没能理解的事。革命来临之前的绝望,末世狂欢,爱欲与美,旧世界和新世界,困顿与毁灭,对终极意义的热烈追求……可能还有好多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事情,但是你明白作者(契诃夫)在这一刻击中你了。

  影片主要讲的是一对畸形共生的母子, 母亲伊莲娜是个女演员, 康斯坦丁是个想要成为作家并且渴求得到承认(可能尤其是他母亲承认)的软弱而暴烈的年轻人。演康斯坦丁的男演员长了一张英式的面孔,很让人想起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必须承认一开始的美式口音让人出戏,和我想象中严肃而深沉的俄罗斯人差距太大, 俄式氛围完全靠音乐推动,尤其人物待人接物都带着特有的美式浮夸(比如一见面就跟狗狗一样又亲又舔以此表现亲昵),让人感觉违和。

  但是契诃夫的台词真是好啊,随便一句话就值得咀嚼和回味。文学真的是永恒的,经典的文本即使演员只表现到了60分,也差不到哪里去。前半段其实还不错,后半段突然变得狗血起来,一旦建立起来那种纯文学氛围被破坏以后,同样的台词再念起来可能就变成了琼瑶剧,对于契诃夫这样的作品来说,我觉得不可原谅。

  而且整个片子的节奏始终有一种很赶的节奏,就好比玛莎,我明白她的脸和眼泪是想告诉观众一种“求而不得”的痛苦,但实在是太缺乏铺垫了,痛苦也不是你反复告诉别人“你痛苦”来表现的,看了其他评论可能是对原剧本的删减造成的。调度方面好几个地方其实还蛮舞台剧的,说不上好坏,但是结尾我实在是不喜欢,安妮特贝宁那一阵出神儿还不错,但是同时插入罗南念白的表现方式实在糟糕,算是暴露了导演真正的level。

  演员方面,贝宁挺好的,生生挽回了几分美式英语带来的不适,也很喜欢演贝宁哥哥的老头,他整个人往树林的兽皮沙发上一坐,就特别能让人信服。罗南这次真的不行,不仅扮相不好看,演的实在也是一言难尽。如果说前面的段落只能算不过不失,最后和康斯坦丁重逢那场(那么重要的)戏实在是太糟糕了,台词说的那么草率,眼泪显得那么廉价,把原来的悲剧性的空虚一下子都抹去了。其实这一幕讲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契诃夫借妮娜之口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耐力,仿佛这能解决一切困顿和不如意,但是一个没有才华的人,他的坚持有意义吗?或许康斯坦丁是想明白了这一点,才最终第二次扣动扳机?

  这些问题都太迷人了,让人忍不住马上去买了契诃夫的原作来研究。

  作为舞台剧的《海鸥》其实已经被改编过无数次了,特别是布图索夫的版本看的人热血沸腾,好想看看他是如何演绎“喜剧”版的海鸥(这部剧究竟喜剧在哪里,这也是看原作之前的一大疑问)。

  即使这样一个拍成5-6分的片子,也足以让人看完后失语(落)1个小时。好了,我看原作去了。

  《海鸥》影评(八):最重要的是忍耐力

  《海鸥》:如何将话剧拍成电影。   《海鸥》改编自俄国大作家契诃夫的同名剧本,该片主体讲述了妮娜、康斯坦丁、鲍里斯之间的三角恋故事,但契诃夫果然是契诃夫,《海鸥》没有一丝狗血,甚至会让人忘记爱情的主体,而将本片看成严肃的剧情片。除了开头结尾较大的时间跨度,这与对人物的塑造也有很大关系。   康斯坦丁是个很有潜力的小伙子,谈得一手好琴,也颇具写作天赋,可是他的母亲却不愿给他出去打拼的资金,反而将家产用于过名流生活,这造成了康斯坦丁忧郁易怒的性格,正像他叔叔说的,康斯坦丁只是在害怕,害怕自己的碌碌无为,他的生活没有目标。这一点是造成康斯坦丁多次想自杀的根本原因。   而妮娜是个典型的天真少女,她母亲早逝,继母又霸占了他父亲的财产,几乎一无所有的她却梦想成为一个万人瞩目的女演员,进一步说,她真正想要的不是舞台,而是声望,有了声望,贫穷,饥饿她都能接受。所以妮娜的生活也是蒙着阴影的,不同的是,妮娜有追求,也就有活下去的动力。   鲍里斯则是个名利双收的成功作家,刚出场时,他是康斯坦丁母亲的情人,但他的名气很快将妮娜的心给钩去,从鲍里斯头发的数量来看,他至少有35岁,而妮娜顶多18,可妮娜也不管和康斯坦丁的海誓山盟了,以不符她年龄的熟练套路讲鲍里斯迷的死去活来,这边两人泛舟游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那边康斯坦丁开枪自杀,不过只擦破了头皮。   一开始我也不能理解康斯坦丁的自杀举动,人家跟你女朋友划个船你就自杀?但仔细想想,康斯坦丁一辈子都活在她母亲的禁锢中,妮娜可能是他生命力唯一的光明,加之他本人就是个很冲动的人,自杀也合情合理。   影片的第一部分到妮娜与鲍里斯的私奔结束,而第二部分直接跳跃到两人的感情破裂,期间妮娜真的成为一个女演员,虽然不成功,但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名声,康斯坦丁也成为了一个作家,两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时隔两年的重逢,并不是那么愉快。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妮娜的冲动造成的。   妮娜被对鲍里斯的爱冲昏了头脑,放弃一切与之私奔,完全没有考虑未来,其实妮娜根本就不了解鲍里斯,只是被他的名气吸引,谁知鲍里斯是个完全不负责任的负心汉,在妮娜流产后将其抛弃,更糟的是,妮娜竟然始终爱着鲍里斯,即使是得知他的真面目后,她依然对他一片痴情。   为了让这份痴情更加饱满,契诃夫还特意安排了几个配角的感情纠葛来作衬托,这确实是一份正常人难以理解的情感,但它却符合妮娜的性格。   在最后妮娜与康斯坦丁的对话中,妮娜说,我现在明白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名声,而是忍耐力。妮娜忍耐了所有的艰辛,她不在乎自己的贫穷,也不想斩断自己对鲍里斯的爱恋,即使观众寥寥无几她也要在台上尽情表演,即使鲍里斯抛弃了她,她依然爱着他,她始终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也许在我们看来妮娜过着悲惨的生活,但对于她本人来说,她愿意拥有这样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看上去很凄惨的妮娜活了下去,而看似什么都不缺的康斯坦丁选择了自杀,同样是痴情人,妮娜选择了忍耐,而康斯坦丁选择了放弃。   倘若是个老人观看本片,一定会说年轻人事真多。仔细想想,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都是由“冲动”二字造成的,再者,康斯坦丁真的非妮娜不爱吗?妮娜真的不能放下鲍里斯吗?爱恋与婚姻不是一回事,可惜两人都没领悟这个道理,他们就像天真烂漫的海鸥,无忧无虑的翱翔于天际,却不知自己飞入了猎人的射程……   

  《海鸥》影评(九):“海鸥”的意象分析(电影VS原著)

  《海鸥》是根据俄罗斯作家契科夫的一部四幕喜剧所改编的同名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俄国庄园中的“琐事”。人物不多,故事也不复杂,但每个细节都饱含深意。

  《海鸥》中的“海鸥”一定是有隐喻的。但到底隐喻了什么呢?

  联想了一下,海鸥有翅膀,可以自由飞翔;身子虽小却可以搏击风浪;候鸟,随季节不同而迁徙;喜欢“群居”;与人类相比,实在渺小;美丽、纯洁……

  【完整图文详见: 影/ 人人皆为“海鸥”】

  海鸥在剧中的出现

  1. 海鸥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是某一天康斯坦丁(Konstantin)用枪将它打下,说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像杀死那只海鸥一样杀死自己。然而,妮娜(Nina)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原著里,妮娜还把海鸥拿起来看了看,说:“你说的话都充满了象征,这只海鸥,我猜恐怕也是另一个象征,但是,对不起,我不懂……”

  2. 海鸥在电影中的第二次出现是作家与妮娜泛舟湖上,回来时遇到那只死掉的海鸥。作家问妮娜那是什么,妮娜跟他说是康斯坦丁杀的。作家就此编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一直住在湖边,像只海鸥一样自由、快乐。有一天来了一个男人……

  电影里没有再说下去。在契诃夫的剧本中,作家说,那个男人觉得没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就把那个女孩杀了,像这只海鸥一样。

  3. 海鸥在电影中的最后一次出现并没有以实形,而是借妮娜之口。妮娜在飞蛾扑火般爱上作家后,无论在感情还是演艺事业上都遭受了巨大折磨。有一天,她狼狈地回乡见到康斯坦丁,跟他倾诉衷肠,不断地说自己就是海鸥,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海鸥。

  如果说,康斯坦丁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会如同死去的海鸥,那么,此时的妮娜也终于明白了自己如同海鸥一般的命运。

  4. 实际上,妮娜作为一只海鸥的形象,早在一开始就已显露。她在表演康斯坦丁的剧本时,穿着一身白裙子,站在高处,仿佛一只翱翔的海鸥。她的前面是一块幕布,她深情地朗诵着:“人、狮子、老鹰、鹧鸪……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生物。总之,所有的生命……”

  原著的描写是,妮娜全身白色衣服,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这个画面则像一只停留在石头上的海鸥。

  另外,原著中还有一处提到海鸥,但电影没有交代。作家曾经让管家把那只死掉的海鸥做成标本。但是两年后,作家再次回到山庄,管家说标本还给他保留着呢,可作家已经不记得了。这个标本的命运或许正如同妮娜在作家心中的位置,时过境迁,了无痕迹。

  不同人物的海鸥形象

  除了妮娜以外,每个角色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海鸥的隐喻。比如:

  伊里娜(Irina),一只自由的海鸥。她性格开朗,事业有成。热爱生活,追求爱,喜欢漂亮的衣服。工作时在城里,休息时回乡下。腻了回城里,烦了去乡下。就像一只可以自由迁徙的海鸥。

  玛莎(Masha),一只从未飞翔的海鸥。她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总会留下一些金句。影片一开始,小学老师(她后来的老公)问她,为什么一直穿黑色,她说,在哀悼自己的生活。作家要离开山庄时,她让作家以后给她寄书,题名不要套话,就写to Masha,可以加上她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或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她就像一只永远待在湖边角落的海鸥,从没有飞过这片湖去看看那边的风景,完全沉浸在自己给自己所种下的痛苦里。正如伊里娜所说,她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没有生活。

  索林(Sorin),一只迟暮的海鸥。索林是个很可爱的老头,也是这部电影中喜剧色彩比较突出的一个角色。他总是一副醉醺醺、懒洋洋的样子,正说着话都能睡着。他一生中没有实现什么梦想,作家、演说、结婚,没一个成功的。唯有成为议员,还是在自己意料之外。他在城里工作了几十年,最后却不得不回到乡下,终老于此,就像飞不动的海鸥回到原点。

  作为海鸥的康斯坦丁

  在十个左右的出场人物中,最能与妮娜这只海鸥形成对比的,自然是康斯坦丁。他是一只孤独的、受挫的、迷失的悲情海鸥。

  康斯坦丁是一个并不快乐的青年,总是被忧郁笼罩。电影中,除了最初与妮娜相爱的那些甜蜜时刻,此后的他几乎都是一副沉重表情。他还试图自杀过一次,未果。

  在原著中,还有多处用康斯坦丁的话直接表达了他的不快乐。他说他之所以杀海鸥,是因为自己不快乐。他说自己头上仿佛有根针,一直刺痛着他的自尊。他说他自己一个人,没有一个人的感情可以给予他温暖,他觉得很冷,好像生活在牢里一般。

  他的不快乐有很多原因。他的舅舅索林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却自己住下乡下,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没人需要他,他只是害怕。

『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住在这么偏远的乡下地方,没有钱,没有地位,没有前途,也没有工作,他觉得丢脸,也害怕自己无所事事。』

  ◎ 总结起来,康斯坦丁就是一个“三无”青年:

  ▪ 没有工作,仅仅依靠自家的庄园过活,生活费用全部由母亲承担,自己身为主人之子,也不用任何劳动。

  ▪ 没有特长,喜欢写作,但他的作品并不被认可,甚至遭到嘲笑。虽然家庭医生对他做出了一定肯定,但也指出,他的作品还是有些不成熟。

  ▪ 没有爱人。虽然看上去大家都很爱他,但并不是他所希望的爱。玛莎爱他,他不以为意。他爱妮娜,曾经妮娜也爱他,然而妮娜的心最终又给了作家。

  索林建议伊里娜将他送出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伊里娜则说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实际上,在原著中,康斯坦丁曾指出母亲有一大笔存款,只是不给他。

  他与母亲之间有太多矛盾。母亲从来不曾看过他的文字,就否定他的写作,说他在胡说八道。他也一直认为母亲的表演是低级、庸俗的,台词都是些陈词滥调,尽管母亲经常扮演莎士比亚剧中的女主角。儿子还说妈妈是吝啬鬼,妈妈则说儿子是寄生虫。

  原著中还有康斯坦丁的一段自白,表现了他在母亲面前的“卑微”和“碍眼”。他觉得母亲身边都是名流,而他大学只上了三年就辍学,没有工作,没有才华,也没有钱。别人跟他客气,只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而且,她并不愿意见到他,也不愿意在公共场合中让他出现在自己身边,因为如果他在,就会在无形中宣告她的年龄。

  尽管如此,同妮娜相比,他所遭受的痛苦也并非更为沉重。妮娜辛辛苦苦地奔波演戏,被父亲和继母逐出家门,被作家无情抛弃,连孩子也夭折。但为什么最后妮娜没有自杀,他却自杀了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妮娜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动力,而康斯坦丁没有。这一段电影中也有表现,但原著的对话则更为生动:

妮娜:……我觉得我的灵魂变得一天比一天坚强……我现在知道了,了解了,在我们的工作上,康斯坦丁——不管是表演还是写作——重要的不是名声,也不是荣耀,不是我过去所梦想的那些东西,而是忍耐的能力,要能忍耐别人的生气以及有信心。我现在有信心,不再觉得那么痛苦,一想到我所从事的工作,我对生活就不再那么害怕了。康斯坦丁(悲哀地):你已经找到了你的道路,你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可是我还在意象和梦想的混乱中漂浮不定,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或为谁而写……我没有信心,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然后,妮娜跟他约定,等她成为著名女演员的时候,一定要去看她。

  如果爱情可以给人动力,看着自己的爱人已“升华”至此,那么康斯坦丁应该鼓起勇气,紧追上爱人的步伐才是。但压倒康斯坦丁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妮娜还依然爱着作家。于是,在送走妮娜以后,他再次选择了自杀。这次成功了。

  一部四幕喜剧,读完,心中一片怅然。一部喜剧改编的电影,看完,不禁一阵感伤。其实,又有多少喜剧背后没有悲情呢?

  【完整图文详见: 影/ 人人皆为“海鸥”】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非正式文艺杂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