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维斯顿》经典观后感1000字
《加尔维斯顿》是一部由梅拉尼·罗兰执导,艾丽·范宁 / 丽丽·莱因哈特 / 本·福斯特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尔维斯顿》观后感(一):一个以为将要结束,一个以为可以开始
影片在压抑、灰暗、无奈的整体色调中穿插着温情和希望,将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融合于阴暗、大雨、杂乱的小巷、大海、沙滩、童真的背景下,更给人一种无奈的悲伤。
女主最后一头金色的卷发、鲜艳的红裙,是影片中色彩最明亮的一幕,为不忍回望的悲伤增加了艳丽的色彩。似乎在告诉人们,有些黑暗虽无法抗拒,但不能因此失去生命的色彩,哪怕一瞬,也要绽放。
一个以为将要结束,一个以为可以开始,却最终是一个悲伤的活着,一个痛苦的死去!二十年后的结尾,本以为会有个快意的复仇,但,却就这样在对往事仅有的美好回忆中,接受了生命慢慢逝去的苍凉。
那个长大的小女孩,有了幸福的生活,是对生者和逝者最好的安慰了吧!
《加尔维斯顿》观后感(二):这样的题材,女导演只是将爱情作为核心意义吗?
1、女导演如果把爱作为核心,那为什么不加强女主死的震撼力?为什么要男主表现出哀伤却提早削弱了死亡的震撼?
2、男主如果在风暴中寻死,为什么不在20年就去死?我还以为他要报完仇才去?!
3、没有报仇,也没有敲诈东东的利用,女导演是想表现什么:男主是弱智?还是男主毫无人性?
4、20年刑期完全缺乏说服力,男主忍下来仅仅只是保住小女生的话,死了不早结了,归根结底还是导演无能,不会利用?!还用那个病,反转的力度完全没有用好,女导演的驾驭能力太欠缺。
5、额外话,美国广袤的中部地区有着无数这样的人口,活着不过是存在罢了,如果反抗仅仅只是去大城市的话,为什么悲剧还会持续上百年?结果进一步说明这个反抗根本不行,资本需要廉价的劳力,不在乎,但人了?所以说,美国缺乏思想,只能美国人自己受害。。。
《加尔维斯顿》观后感(三):可惜的是她没有亨利
这部电影又是一个典型的美式悲剧,年幼遭遇父亲/养父的性侵,貌似这个问题在美国已经泛滥得有点麻木,更可悲的是她还怀孕生下了女儿,这已经预示她一生的命运不会有太好的结局,这样的环境下能战胜命运的女性真的不会有太多,那需要一种怎样的坚强……
演技方面真的没有太多需要讨论,男主已经总体carry,范宁只要一如继往地担当绽放的莲花就够了,那种笑容无论是什么角色都能留下独特烙印,令你记住这是属于她的角色,比较突兀的反而是服装形象上露而不露,总是显得如此纠结,其实从事皮肉生意是background,不用刻意用衣着来表达吧,如果是想展现范宁的青春肉体,还不如直接点就好,毕竟这还是一部剧情文艺片,何必自low
回应一下标题,《亨利之书》,这部电影里面的女孩是幸运的,虽然明白现实并没有那么多欢喜大结局,但看到范宁裸死趴在台上,也实在是揪心的凄凉,无法想象男主当时的痛啊……
男主这人的智商明显有问题,潜入别人家里还打死了人,明显就等于获罪,男主在实施行动之前明明知道结果还要去做,简直等于白痴。
影片贡献的几场打斗戏并不出彩,属于三流的水平,不知道是不是投资不够,那两三个对手跟本突出不了男主的战士身份。
男主拥有着成年人的身体,智商却像个小学生,看到屋子里有被绑架的女人,当时就该报警好吧?毕竟你自己又不是什么厉害的特工,007和碟中谍看多了?
男主把女人和孩子拐出来以后,居然就漫无目的的乱转,影片从公路逃亡变成了浪漫旅游片,这是去旅游还是逃亡呀?
女主的想法,简直像是在玩儿,但是玩得并不出彩,明明没有什么计划,却决定带孩子去看海,在酒吧搭讪陌生人,还想就这么安定下来去找份闲工赚外快,你以为你是在日本的搞笑漫画里展开日常吗?《被追至逃亡天涯的我在杂货店做店员》之类的?
男主在出狱后孤身一人,失去了与人打交道的乐趣,不过年轻的时候朋友本来就不多也不懂得积极地融入社会,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简而言之,困兽之斗。
《加尔维斯顿》观后感(五):想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Heastioness(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721264/ 这部电影又是一个典型的美式悲剧,年幼遭遇父亲/养父的性侵,貌似这个问题在美国已经泛滥得有点麻木,更可悲的是她还怀孕生下了女儿,这已经预示她一生的命运不会有太好的结局,这样的环境下能战胜命运的女性真的不会有太多,那需要一种怎样的坚强…… 演技方面真的没有太多需要讨论,男主已经总体carry,范宁只要一如继往地担当绽放的莲花就够了,那种笑容无论是什么角色都能留下独特烙印,令你记住这是属于她的角色,比较突兀的反而是服装形象上露而不露,总是显得如此纠结,其实从事皮肉生意是background,不用刻意用衣着来表达吧,如果是想展现范宁的青春肉体,还不如直接点就好,毕竟这还是一部剧情文艺片,何必自low
《加尔维斯顿》观后感(六):故事有些女性化
女导演对女性的心理把握还是很准确的,男主前女友黑妞儿的绝情可能是事出有因,男主当年可能的确是烂人一个辜负了她的感情。但对自己曾经滚床单的人这么绝情绝义的确是非常真实,非常符合女性心理。男人往往无论对方是妓女还是荡妇,只要曾经有过温存,在其落魄时就很难那么冷冰冰地说话。尤其是对方说我要死了的时候。
整个调调女导演非要整成生命的无奈与悲凉这种靠近文学味儿的戏,可能和女导演不擅长不喜欢拍复仇型动作片有关。可以看出女导演尽量避免拍男主的动作戏,并且非把男主描写成弱智易怒者。
最终复仇也强行终结在车祸里,律师的敲诈那么嚣张,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一笔带过。显得不负责任。
男主开始对要说清他病情的医生无端发火儿就不合情理。然后又在逃亡途中给医生打电话威胁医生更加弱智。尤其是结局说了丫并非什么绝症而且都在医保范围内,他这么做是和谁赌气?
就因为丫这通电话不理智的撒风儿过嘴炮儿瘾,结果女孩子死了,自己蹲大牢二十年,值得吗?
做事情走脑子吗?你替黑帮老板铲事儿偶遇女主,因此亡命天涯,你丫不知道缩着尾巴做人啊?
这其实充分体现出导演和编剧预设的故事架构,就是要用充满女性柔弱和负能量的世界观构建一个男人无能女人丧命的悲凉故事。
《加尔维斯顿》观后感(七):只是活着已经非常艰难
一个疲惫的周三晚上,只想看点什么舒缓压抑的心情,快意恩仇的公路片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是。
是什么呢?我理解影评中大家的不快和烦躁不安,大概都是年轻人吧,应该有着光明的未来。
所以,这部片子不会得高分,不会得好评,不会划时代,其实这部片子本身的命运和它表达的一样,就是生活本身。
hard life
为什么不去复仇,为什么不能振作起来,为什么不去改变命运。
能够这样追问真的很好
但如果经历了足够的艰难,我们已然会对男女主角心生怜悯,同时也是对自身及人类的怜悯,认真的活着已经是极其的艰难。
没有幸运,所有的幸运大概都用尽在那些伟大的电影中了,生活本身从来就是如此平庸甚至残酷,即便身手敏捷,心狠手辣,手握证据,甚至代表正义,还是敲诈不到那7.5万美金,还是要坐20年监狱,还是要拖着衰老之躯走向风暴。值得吗?值得。两个人用生命换回了小女孩的人生。
有些人活着注定是生活的祭品,筹码或者代价,然而认识到这一点,还能心怀希望,还能奉献他人已经是宗教般的情怀,而这还要忍受旁观者的不解、评论以及其他。
没关系,经过时间的淬炼,大家都会理解并心生怜悯,对电影角色以及对自己,但到那一天的时候,也就说明你已经不再年轻,坦然接受,并仍然心怀希望,就已经算是伟大了。
最近看的几部好莱坞片子,都不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甚至是三块广告牌,我想可能他们的电影到达了某一哲学的层次。
这部亦是如此,一个中年人,在一个疲惫的周三晚上,只想随便看点什么来舒缓压抑的心情,偶然看到这一部,写下以上的片段。
爱情应有的模样,是什么样的?
在一个服刑二十年,没有任何亲人的六十岁的罗伊心里,就是二十年前,Rocky在海边的阳光下笑的模样。
所以,即便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头发半白、上楼梯都费劲的老人,暴风雨来了,他步履蹒跚的走,他仍然记得多年前的那一天。
那年,他四十,她十九岁。
罗伊得知自己的病后,曾经连夜跑回前妻家告别。但是吞吞吐吐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来。
他问前妻,还记得一起旅游吃螃蟹的那天吗,那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
他的前妻笑了,显然记得,但还是对他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回不来了,你不能活在过去的虚幻中。
临走前,罗伊终于说了出来,我要死了。
但是对方无动于衷,根本听不进去。
这句突然冒出的话,谁也没有想到,就是他未来命运的偈语。
他最终还是活在了虚幻中,在现实世界里,他独自走在暴风雨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而在另外一个世界中,他来到了洒满阳光的海边,重新和Rocky见面。
这让我想到了《fate:stay night》最后一刻,saber回到了古大不列颠,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她说:把我的剑投入湖中去吧,我很累了,这次我可能要睡的久一点了。她也要去另外一个世界,和士郎见面了。
最后,没想到导演是梅拉尼罗兰,我能叫出名字的法国演员真不多,梅拉尼给人的印象很深。
这不是一部爽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片尾,男主蹒跚地往海边走。暴风雨很大,20多年前,女主穿着红色礼服,转过头微笑着看着男主的一幕,还在男主脑中不断闪现。
伴着片尾的乡村音乐,20年前被打残的男主艰难地往前走。男主大概率是为了女主而去殉情了吧。以前我不理解乡村音乐为什么是悲伤的,无奈的。现在理解了。 应该很少人注意到,片尾放字幕时,乡村音乐过后,电影还配了悲伤的古典钢琴曲。更让我对这部电影耿耿于怀。这和好多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美国大片格格不入,好莱坞美国爽片都是一贯的套路:遵循前半段男女主被欺负压迫惨兮兮的剧情,后半段开始反转,酣畅淋漓复仇,爽!
这部电影,真的憋屈。男主吃了两次共30年牢饭,女主被奸杀。男主最后还落了个残废。60多的男主,还能和现实做怎样的斗争呢?
真的和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一样样。好莱坞大片看的过瘾,但太脱离现实。普通人养家糊口,为生计,为赚钱,很多时候必须忍耐。很多时候被人欺负,冤枉,只能忍了,只能把牙打破往肚里咽。
这部电影会让很多为了生计奔波的人很有共鸣。
接着钢琴曲后,其实电影还配了一段诡异的音乐。我辨别不出这音乐的类型,总觉得古怪,有一点像森林音乐。如果说之前的乡村乐让人悲伤,钢琴曲令人无奈,那么之后这诡异古怪的音乐只会让我更难过。
跳出情绪,我忽然觉得这电影配乐的人是个高手。片尾最后这几分钟的一点点时间,都不放过把控观众情绪,我现在还是懵的,难过的一阵一阵的。
凌晨一点,睡意全无。
这该死的电影。瑟瑟推荐。
《加尔维斯顿》观后感(十):他不是混蛋,她不是妓女
内容可能有点偏激,只针对某些点说了一下感受,推荐看过片子的人来看
第一次写这个,因为看到一个影评很多字,也被赞很多次,但是他的文字把妓女和混蛋叫的很随意,我极其的无法承受,他的后续我就没再看了。我也不想在那个回应区,去跟他互怼。人嘛,啥..yd..有
我不知道写一个影评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框架(我叫不出几个外国演员的名字来,但大部分应该都脸熟,我更不懂电影的制作流程,我也不懂演技,还有很多我也不懂...就一观众,我尽量 无愧于心的谨慎表达),但至少写影评不应该只是炫技,装X什么的。只说一些感受吧,有共鸣的看着会舒服一些。
这类电影一般是不会碰的,一开始就奠定了压抑和一些负情绪的基调,看了只能认真看会比较累,还有可能反复看。。揣测人物的一些细微的反应
影片在后半部分的时候男主等着女主回来后,指责说“老子刚出门,你就出去卖,要点脸吧(英文不好,片源问题字幕翻译质量不敢保证,但大概意思不会差太远)”还顺带提了 她杀人的事情..然后在女主开始狂叫,信息量很大,其实很多事情在没到这一块的时候后大家都懂,这会的狂叫更解释了她的身不由己和她几乎崩溃的内心,然后男主问他小女孩的事情,这会女主几乎抽泣到快要窒息哽咽的说了自己的遭遇,还自责说自己跑了,(这里我看着实在太难受了,前面对女主遭遇是有预期的,她第一次有画面的时候已经想到了她的遭遇,电影看得多了都会有这种预判能力吧,直到这里,她用这种反应亲口讲出来,实在太揪心了,唉)然后男主故作镇定立刻说“都过去了 忘了吧”....
妓女这个字眼我就很排斥,不是说人,只针对这个叫法。何况还要那么随意的说出来,影片里那个大恶人是这么叫她的,观众看了还是这么叫,唉 难受 人都怎么了,怎么都这样啊。
家庭对一个孩子来说有多重要呢,那肯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如果现在感觉自己还不错首先要感谢父母,然后是运气,再然后是自己努力(不做解释了,表述的有点那什么了。。不好意思啦)
女主怎么感谢家庭啊,父亲对她做了那种事,然后自己15岁孩子已经三岁了(年龄方面由于字幕可能有点差距,抱歉了) 她是怎么长大的呢,不可想象,我已经写不下去了,每次回想剧情真的太难受了,真的不要叫她妓女了,她一定不想被那么叫的
男主已经是神了,在那种渣子圈里做得完全不是他自己,看他前两任女友也知道,他现在的处境是多么的违背内心,就不解释了,那种境遇下,太难了。。
生而为人 大家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不要在互相伤害了 多一些理解吧 每个人面具的背后 是什么样的苦衷和身不由己 我们不知道 锅也不是该ta一个人来背的
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很强 你的责任更大 多一些客气 多一些理解 至少别伤害
感觉自己很墨迹 但是 电影不就该是要有教育意义吗 难道就是为了爽而看吗 至少这部不是那种 每次看完片子一定要总结我的感受的 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我收到了什么 该怎么办 是不是有值得的东西能放到我人生成长的框架上。。后续的感受还需要慢慢消化,,才看完很难受,我要打游戏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