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默片解说员》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默片解说员》观后感100字

2019-12-31 22: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默片解说员》观后感100字

  《默片解说员》是一部由周防正行执导,成田凌 / 黑岛结菜 / 永濑正敏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默片解说员》观后感(一):对电影,这是对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的致敬

  日本新片展,上海大光明影院

  电影曾有默片时代,但在日本并没有真正的默片时代,因为有一群被称为默片解说员的人们。——稲垣浩

  最初知道默片解说员是从黒澤明監督的自传「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为他的哥曾经做过默片解说员,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电影,想来这也是他后来成为导演的一大契机吧。

  这部电影就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大正),以一种诙谐温情扣人心弦方式,令现场观众都笑中带泪,当之无愧是我的近期最佳。

  默片解说员无疑是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出现特殊职业,随着有声电影的来临,会如太阳升起后的露水般消逝。可即使如此,从中我们更能认识到电影本身的不可思议——哪怕形式上有了变化内容有了变化,看的人有了变化,但它依旧不可替代。以及它还是在不断进化的,比如电影最后多种素材的大乱炖,不就是当代的剪辑大佬么,这思路领先了近一百年哇。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对默片时代的致敬,不如说是对电影本身,对电影从业者,对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的致敬。

  若问作为影迷的我何为幸福,那一定是能够看到许许多多的佳片吧(๑•̀ㅂ•́)و✧

  《默片解说员》观后感(二):小杂感

  该如何定义解说员在影片中的角色呢?默片时代他们既存在于片中人物之中,又占据了上帝视角,游离之外。对于染谷俊太郎来说,他的人生就像这样,最开始模仿别的解说员四处行骗,想要挣脱但又逃不掉对解说的爱,即使后来名声大噪,还是要为当年的错误买单,也错过爱情

  山冈离开青木废墟背影让我想起艺伎回忆录里巩俐回望置屋后再也不回头的身影,我说不出这种关联,不仅是新老交替,也是默片时代的尾声。山冈对此的挣扎不仅体现在电影对于活动写真的取代带来的解说员存在价值缺失,更是直接体现在他解说方式的变化,因为观影不是观众被动接受过程,也是观众主动调动各种感官探索的过程,太冗长的解说会干扰一体验,这应该也是山冈不愿再解说的原因之一。而意外的是,山冈作为解说员竟然比观众更早明白这一点。有声电影的出现对于观众感知电影的方式无疑是一场革命

幕布拉起,电影结束,但是人生远远还未落幕。但是有了电影,那些光怪陆离故事可以填补掉生活机械和平淡。这部电影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追忆,也是属于影迷的一份纪录。看着那些观众在荧幕光亮里沉醉的神情,我想起了高中周六晚上偷溜出学校看电影的日子。看到滨木私藏的一整筒胶片

  《默片解说员》观后感(三):幸福是焦糖牛奶糖的味道

  日本新片展,大光明1厅,8.4分 所谓幸福,就是贫穷的你把仅有的一块焦糖牛奶糖留给了同样贫穷的我;就是你两次拉起我纤弱的小手,带我逃离成人世界追逐;就是你用勇敢手掌,帮我挥去生活中令人恐惧蜘蛛;也是长大之后,当我们在十年光阴的故事后,还羞涩地没有勇气相认,却可以在黑暗中,借由别人的台词,在荧幕上倾吐我们的爱情 所以我记忆中最珍贵的,或许还是你带着我在童年一同钻入通往梦想世界的那扇窄门,依然是你在我身边,在我小时候就用声音为我注入的,讲述光影世界故事的梦幻 这是一封周防正行写给默片的情书大师功力依旧了得,将历史科普,喜剧故事,群体人物塑造,如此完整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一次对默片时代被遗忘人们的集体追认,诚如稻垣浩所说,日本没有历经过默片时代,正是因为所有默片解说员的存在 虽然没有解说员,世界电影依然存在,但没有解说员,日本电影的历史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充满民间欢声笑语 圈出的运用,配乐的气质,和表演套路……都是纯粹的无法再纯粹的100年前的面貌。我尤其喜欢两人在开裂的墙壁后,梅子扇俊太郎一巴掌的那一场,这一刻,他们成为了幕布上被观看的对象,仿佛戏中演戏的人穿越成了电影中的主角。当他们说出,走吧,这仿佛是对每一个热爱电影的我们的召唤 胶片逃不了被烧毁,电影院逃不了被推倒,默片解说员的使命,就是在有限生命中,伴随默片走上最后的黄泉 殉葬之徒 但不是所有的骨灰都无迹可寻,它永远会存在于风中,用残留气息提醒那些心有灵犀的人们,去捕捉它曾经存在过的证明 如果说幸福是焦糖牛奶糖的味道,电影,或许就是默片解说员的味道吧

  《默片解说员》观后感(四):默片并不沉默年代

  “电影曾经是无声的,但在日本几乎没有这个阶段,因为有活动弁士的解说。”

  在电影诞生的最初年代,电影是无声的,但电影院里却并非一片静寂爱恨情仇跌宕起伏嬉笑怒骂,皆出自一人之口,此人便是所谓的“默片解说员”。他们为电影中的对白配音,同时通过旁白解说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对于那些因为面对电影这种全新叙事媒介茫然无措的观众,默片解说员是引导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

  在欧美,默片解说员是个昙花一现的职业,随着字幕的出现,在1910年代左右就迅速消亡。但日本的默片解说员却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直到1930年代有声电影进入日本,才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引导黑泽明走上电影道路兄长黑泽丙午【艺名须田贞明】就是一名默片解说员,并因为有声电影对解说员事业巨大冲击而最终自杀)。当时在日本,“电影”(映画)尚被称之为“活动写真”,于是默片解说员便被称之为“活动弁士”。

  作为周防正行时隔五年的最新作品,刚刚在第2届海南岛国电影节进行中国内地首映的《默片解说员》,便是一部关于这一消亡近百年的职业的电影。以承载了日本人最多浪漫遐想的大正时期为舞台,讲述一个梦想成为“活动弁士”(默片解说员)的少年的故事。

  想成为弁士的少年和想成为演员少女,在长大后再度相逢,却因为一笔飞来的横财和两家影院的互相竞争,而卷入一连串啼笑皆非惊险事件。《默片解说员》有着日本人民喜闻乐见青梅竹马同业竞争等标准情节设置,却又不仅仅如此。和《艺术家》有着同样的内核,《默片解说员》也包含着对必将逝去的默片时代的缅怀。如果说前者承继的是歌舞片的传统,后者则尝试再现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等人奠定的经典喜剧。

  《默片解说员》并非一部默片,周防正行意图再现的并非无声的部分,而是通过纯粹简单动作道具制造的喜剧效果橱柜上的抽屉、老旧地板上的破洞、滑溜的榻榻米、缺了一只脚踏的自行车……所有这些在电影中都成为了引发全场大笑好玩道具,作为一部喜剧,《默片解说员》的娱乐性毋庸置疑的,但以“活动弁士”这样一个日本影史中的特别存在为题材,《默片解说员》最有趣之处,在于呈现了一个日本电影的特殊年代。

  那是电影和戏剧界限暧昧不清的年代,是电影尚未真正诞生的年代。正如日本电影学者四方田犬彦所说的:“弁士……给电影附加了‘外来的声音’,从而使得(日本)观众平静地接受了传统的大众戏剧与电影的接轨。”那个时候,日本很多电影院都是由传统剧场,如歌舞伎或人形琉璃剧场改建而来的(《默片解说员》中主角所属的电影院就曾经是歌舞伎演出场所)。即使是看同一部电影,每次走进电影院都会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因为就像同一曲目经由不同乐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经由不同弁士解说的电影可能会是完全迥异的作品。因此电影院里与其说是在放电影,不如说更像在进行一种剧场表演的变体。弁士拥有对电影绝对叙述诠释权力,不仅身兼旁白和声优的工作,甚至能干预电影的放映机制。例如在《默片解说员》中,就有放映员为了配合弁士而故意放慢胶片速度的情节。

  更甚者,弁士会直接借入叙事,通过二次创作和即兴发挥,将原本电影变为另外一部作品。就像《默片解说员》中由成田凌饰演的主角那样,通过解说把一部纯情电影变成狗血下流剧是完全可能的,只要观众买账就一切都不是问题。在这样一个年代,弁士才是电影的卖点,是观众眼中真正的明星。与其说当时的日本观众是在看电影,不如说他们是在听弁士讲故事,电影本身只是一个“未完成品”,有了弁士的解说与演绎,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然而在《默片解说员》中,由永濑正敏饰演的老弁士,却说出了这么一句台词:“电影已经是一个完成品根本需要弁士做更多的解说”。作为被主角所仰慕尊敬、曾经名噪一时的明星人物,这位老弁士早早地看到了自己职业的末路,以及电影的未来。他自我放逐,终日沉浸在酒精的麻痹中,因为“电影没有了弁士,依然是电影。但弁士没有了电影,就什么都不是了”。

  《默片解说员》整体是十分欢脱愉快的一部作品,尤其在影片最后,当一部由不同电影的胶片片段混合剪接而成的拼贴电影,即使画面如何前后不连贯人物如何乱七八糟,经过弁士的口灿若莲也能变得妙趣横生的时候,周防正行对弁士的历史意义无疑是抱持着某种怀念肯定的。但同时,通过永濑正敏这个角色的设置,他也在暗示,正是默片解说员的兴盛和消亡,完成了日本电影从“活动写真”到“真正电影”的进化,

  “电影曾经是无声的,但在日本几乎没有这个阶段,因为有活动弁士的解说。”这是《默片解说员》全部片尾字幕走完之后,出现的一句话。日本电影从一开始就是有声的,因为弁士的存在。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活跃,让日本观众和电影制作人天然接受了电影有声的设定。于是当真正的有声电影出现时,并没有经历欧美那般从无声过渡到有声的阵痛,迅速地在日本得到了普及推广。从此以后,没有了弁士的电影,终于成为了真正的“完成品”,不过那是《默片解说员》之后的故事了。

  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默片解说员》观后感(五):迷影万岁!这才是年度超级大爽片

  犹记得八年前,《艺术家》几乎横扫了北美颁奖季各大重要奖项,最终成功问鼎奥斯卡最佳影片,成为当年的大赢家。《艺术家》的成功,便是向“默片时代”最好的致敬。

  说到默片,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电影的诞生便是从默片开始的。而随着默片时代的不断发展,曾经还诞生过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比如享誉全球的喜剧大师卓别林,便是“默片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摩登时代》《淘金记》《城市之光》等经典之作至今影响深远

  默片无法直接用言语传递剧情走向,因而演员的肢体语言情绪表达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银幕之外的角色同样不能忽视,那便是“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是默片流行时期应运而生产物,他们在放映现场为电影配以对白和旁白,从而让观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脉络

  虽然默片是无声的,但观众们在现场的观影体验却是“绘声绘色”的。所谓“默片解说员”,便是打破“沉默”的存在。

  在今年的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有一部向“默片时代”致敬、讲述“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的电影,成为了众口皆碑的影展爆款之一。这便是由日本导演周防正行执导的最新作品《默片解说员》。这部又好看好笑的迷影之作,在海南电影节上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

  1、超级巨星“电影弁士”

  作为默片解说员,最大的能耐便是“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黑的说成白的”。因此电影弁士的成功所在便是口条要溜。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国古代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口齿唇舌喉等器官发声模仿声音,惟妙惟肖,简直能够以假乱真。或许延伸至今,就是现在的B-Box吧。

  默片解说员在其他国家存活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比如早期台湾电影院也有此职业,但随着电影的发展稍纵即逝。而在日本,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可谓红极一时,涌现出不少独属于那个时代的“Super Star”,被称为活动弁士,或活动辩士。影片《默片解说员》便把这一有趣且不常见的职业呈现在了大银幕上;与此同时,这个极具年代感的职业,也将曾经那段独特的日本电影史重新“拉扯”了出来。

  影片的背景是在日本大正时期,这是一段虽然短暂、但却相对稳定的时期,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发展。既然社会安稳,那么世人精神世界就需要填充。于是,“看电影”便成了当年最时髦的一项文化运动,而活动弁士也顺势成为人追捧的“明星”。有时候,影像或许并不是吸引观众的唯一筹码,弁士才是一场默片的核心,正是他们的讲解让无声电影多了份乐趣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俊太郎(成田凌饰)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弁士。儿时便迷上看默片的他,对很多电影台词倒背如流,他还曾不小心误闯片场,被记录到影像里面。从小跟他一起玩的女孩梅子(黑岛结菜饰)也梦想着成为拍“默片”的女演员,于是两人因默片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多年后,俊太郎因缘际会成为了小镇戏院中的一员,这便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有一次,老弁士因醉酒无法进行讲戏,俊太郎趁此机会站出来救场。当众人都为他捏一把汗的时候,他却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演出,还收获了如潮的喝彩。

  自此,这家戏院座无虚席,人气大涨;属于俊太郎的辉煌生涯来了。舌灿莲花的俊太郎,并不像老弁士那样的一板一眼,他的解说往往更加妙趣横生,惹人发笑。甭管银幕上发的是什么电影,他都能巧妙地衔接上对白,哪怕“文不对题”,观众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说,观众并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听弁士讲段子。

  2、鼎盛之后,难逃消亡

  正如影片《默片解说员》所呈现的那样,在当时日本,弁士的地位非常之高,如果一部电影没有弁士解说,就根本没有人愿意看。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曾停下;弁士之路也终于在鼎盛时期后,渐渐迎来消亡。

  影片中的老弁士山岗(永濑正敏饰)便看透了这一切。他每日酗酒,常常醉到不能上台,用他的话说,“即使没有弁士,电影还是电影”。借山岗之口,导演周防正行道尽了弁士最后的尊严与落寞。在那个沉睡的年代,山岗是独醒的第一人。

  当全片正式落幕的那一刻,银幕上还出现了这样一行字:“电影曾经是无声的,但在日本几乎没有这个阶段,因为有活动弁士的解说。”周防正行此次选取这样的一个电影主题,无疑是对那个独特时代的一次感怀与敬意。

  有声电影的不断冲击,结束了“默片时代”,也结束了“默片解说员”这一职业。但对于日本电影史而言,默片解说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既有过辉煌,便足以载入史册。

  电影发展至今,黑白默片已然在大银幕上“销声匿迹”。当年那部《艺术家》之所以会成为奥斯卡大赢家,除了超强的影像技法外,恐怕还是胜在情怀。虽然《默片解说员》并没有用黑白默片的形式来呈现,但与《艺术家》的异曲同工之处,便是对那个逝去的时代的缅怀。

  3、谈情不跳舞,周防正行回归

  或许,周防正行拍摄《默片解说员》不是一次“意外”。早在2011年,周防正行就曾执导过纪录片《舞吧·卓别林》,以致敬喜剧大师卓别林。这部纪录片虽以芭蕾舞的形式呈现,却在其中贯穿了诸多卓别林的经典代表作,处处都有卓别林的身影。要想了解“默片”,卓别林绝对是最好的入口之一。

周防正行

  周防正行并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每两部作品之间,相隔的时间都不算短。距离最近的《窈窕舞妓》也已经是五年前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细细打磨,才造就了许多口碑之作。

  纵观周防正行电影的质量,几乎每一部都实属上乘。无论是关注中年危机的《谈谈情跳跳舞》,正视法律题材的《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或者聚焦相扑人生的《五个相扑的少年》等等,都早已成为影迷心目中的经典。

《谈谈情跳跳舞》《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五个相扑的少年》

  而今年这部《默片解说员》,无疑还是周防正行独有的“味道”,兼具趣味性和思考性。或许是担心只讲“解说员”这一职业有点枯燥,他还奇思妙想地加入了“犯罪元素”,从而加强戏剧冲突,让故事看起来更为丰富有料。

  影片中俊太郎的圆梦之路,便是从“犯罪道路”开启的。冲着有机会乔装成电影弁士,俊太郎不惜成为偷盗者的掩护;而随着这雪球越滚越大,由此牵引出团伙大哥、警察、明星弁士、戏院千金等一众关键人物,各路神仙轮番登场,演绎出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多线并行,杂中有序。俊太郎为掩盖犯罪身份,取艺名为国定,登台后收获了不少好评。可惜,假身份总会有被拆穿的那一天,最终也掩盖不了“犯罪”的事实。于是,也便有了影片最后的那一场高潮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团伙大哥追俊太郎、警察追其两人,看似只是稀松平常的生死追逐,却如抖包袱一般抖出了不少笑料。俊太郎之于没踏板的自行车,团伙大哥之于笨拙的三轮车,警察之于敏捷的人力拉车,既是他们身份阶层的象征,也预示着各自不同的结局。聪明的周防正行,正是用这样一场热闹的追逐戏解构了历史的行进之旅。

  4、“闹剧”过后,留下思考

  电影《默片解说员》正是用“喜剧”的方式,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最终没有成为弁士的俊太郎、没有等到爱人的梅子、消失在人群中的老弁士山岗,及烧毁的戏院等,都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消亡。是啊,那些注定消亡的,必将成为历史。

  正如演员这个职业,也是一代更替一代,谁都熬不过时间;即便你曾经多么大牌,也终将被新生代占据主场。所幸,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演员行业中,依然会不断涌现出值得长线关注的新星。我们在此要说的,便是《默片解说员》的男主成田凌。

  作为日本当红的人气偶像,今年26岁的成田凌,早已在很多热门日本电影中频频亮相,堪称新生代劳模演员。而随着演戏越来越多,他的表演也越来越有呼吸感。此次能够在《默片解说员》中担纲男主角,自然也得益于周防正行导演的赏识。难得的是,他也成功hold住了这个角色,让更多影迷看到了他不俗的演技和超强的可塑性。

  此外,与成田凌搭档的女主角黑岛结菜也只有22岁,虽然演技层面尚显青涩,但从始至终都极尽可能地让自己活在戏中,充分展现出了人物的年代感。我们不得不感叹,人家的小鲜肉可从来都不是贬义词。

  年底前,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超级迷影的大爽片,这真的是三生有幸。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日本版的《天堂电影院》”,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其实真的名副其实。

  这场“欢乐的闹剧”,便是周防正行导演送给曾经消亡的默片时代的一份礼物。无论如何,影片中那些被我们认出来或者没认出来的经典影像,依然会永远流传下去。而笑声过后,留下的便是无尽的深思。

  作者| 皮皮丘;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