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痒的读后感大全
《天国之痒》是一本由李洁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5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国之痒》读后感(一):洪天王比汉高祖,明太祖差在哪
洪秀全与刘邦,朱元璋均出身草莽,几多相似,又几多不同! 手下能臣武将,人才济济。刘邦运筹帷幄有张良,安邦抚民有萧何,战必胜攻比取有韩信;朱元璋文有刘伯温,李善长,武有徐达,常遇春;相比之下,洪秀全也有不差,南王冯云山和东王杨秀清,也算天赋异禀,可惜一个早死,一个死于内讧;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更是德才兼备,忠肝义胆,赤诚之心却遭百般猜忌!(李自成就比较惨,只有牛金星之流) 个人资质,却有天壤之别。刘邦军事才能卓越,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朱元璋政治军事均出类拔萃,且勤政不怠堪称劳模;洪秀全权术尚可,文武才学则平庸至极,且消沉自闭,有严重的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状。沉湎天国,四面树敌,拜上帝教毁庙灭儒得罪儒家知识分子,没收土地得罪地主乡绅,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执行且滥杀没有团结平民百姓,最后连信基督的洋人兄弟都没能团结,最终被绞杀于天京,成王败寇!
《天国之痒》读后感(二):一本观点客观,理性的太平天国历史 ——评《天国之痒》
厚厚600页的书,两个星期的时间内读完,内容的学术性比较强,时代离我们也比较远,确实有难度,我选择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关键人物,事件和历史意义进行研读。先谈谈总体感受,引用并考证了很多权威的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包括第一手的书信,奏折,回忆录等等相互映证,尽量真实还原那个兵荒马乱,千年变局的时代,在这个基础上,独立思考自己的结论。语言是文白夹杂,浅显的文言文透射的古典气息反而与内容描述的时代相映成趣。
作者对太平天国历史的认识可概括为:一.反清是目的,不是手段。旧式反清复明甚至扶清灭洋的斗争,是为回到封建帝制的老路,不具备历史变革性。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认识到反清是为了缔造新的太平社会,新社会的模样虽没有想清楚,但脱离旧国之恋,开创活泼泼的新世界却是值得肯定的。孙中山对洪秀全的认识转变,最后称赞其为“反清第一英雄”,这个第一的含义就在于此。二.民族主义。太平天国运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家族,宗族观念和做法,唤醒民族主义的意识,这点很了不起。三.太平社会的认识,超出了当时生产力的状况 ,不能实现,但是这种对理想国家发展道路探索和建设的热诚,今天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作者对待历史严谨的态度,独立理性的观点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动力。这本书有思想,有内容,有明确的主线,很多地方不乏闪光之处。如果我们读完,在了解很多未知的东西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把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江大河,让点滴心得达成认知的突破。那么,时间和精力就花费得很值得了。
《天国之痒》读后感(三):不预设立场,让史料自然说话
太平天国的历史不好写,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研究者眼中,太平天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小时候教科书中的太平天国是正义的化身,是给予腐败晚清政府的沉痛打击。到上大学的时候,近代史纲要教导我们说,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出路的一种方式。而随着对曾国藩热的出现,太平天国似乎又成了反面人物,成为历史伟大人物的陪衬。那么,太平天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跟中国历史上的不断涌现的农民起义有何不同呢?他们又是如何组织发展、又是如何失败的?他们跟基督教之间的联系如何?这些话题每一个都能做成一篇论文,但如何在众多的研究中间,另辟蹊径,还原太平天国本来面目却是非常难的。
李洁非先生的大作《天国之痒》就是这样的作品。正如李先生开篇所言:“本书旨在完成一次对太平天国摒弃主观,不预设立场和倾向的精密梳理。还原描述、忠实考察和辩证解析。”如何摒弃主观?那就是选择让史料说话。太平天国史料存世较多,各个角度的描写不一而足。作者通过各类史料的铺设,然后小心考证,让答案在史料之间自然流露出来。不预设立场和倾向就是摒弃各类研究范式,不落在革命史、近现代史的研究“套路”中,也让本书显得更加生动、鲜活。这并非说李先生自己创造了一个研究范式,他借鉴了太多的范式,也就让本书显得没那么多范式了。
《天国之痒》是一本大书,这不仅是说本书厚重,长达约600页的内容让人看上去就望而却步;而且这本书历史感浓重,优雅、干练的文笔能够直接引领读者进入那个时代。并且,让人在感受的同时,自然理解了身处这一背景下的人物的选择,体会人物感情。这或许跟作者中文系的出身有关系吧。
《天国之痒》读后感(四):想了解太平天国?读这本就够了!
《天国之痒》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对太平天国运动研究最细致的书了,作者李洁非,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先是以时间为顺序,客观、理性的阐述了整个运动的始末,然后从观念、制度、思想和人物几个方面,综合论述了太平天国的成败及影响。
“痒”,似病非病,和太平天国对社会的影响十分的契合,虽然没能推翻清政府,但是也个清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清朝是个严重的打击,是推翻满清政府的前奏曲,也是近代较大的一次中国农民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留给后人的思考空间还很大。
历史方面的书我个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单纯的记录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当于字典,适合研究的时候查询,非专业人士很少直接阅读或大量的阅读,比如档案、纪实等;第二类是作者基于正史和民间野史再加工的小说,可以说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也是传播最广的一种,比如《三国演义》;第三类是基于作者对史书的阅读和理解,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描述历史,学习历史的入门书籍,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第四类是通过研究分析大量的历史史料,从某个角度重新梳理讨论历史,比如《万历十五年》。我将《天国之痒》归为第四类,是在充分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书,有辨析、有思考,没有依据的一律不做猜测,这正是我们在知道太平天国的基础上,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段的历史的最佳书籍。此书不预设立场和倾向,无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既然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其本来面目呢?我想不外乎两点,一是我们只知道大概的脉络以及几位比较有名的人物,知道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可是内容是什么?实施的如何?我们鲜有耳闻,对真相的追求使得我们想要知道的更多、更全面;二是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及其历史意义一直是大而化之,似乎都是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农民革命,极大的打击了清朝政府,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等等,但是在将近一百五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是否有了不同的意义呢?太平天国的宗教、军事、政治、经济到底如何,是否是一个理想社会?还是一个空想社会?又或者是军政一体的、政教一体的社会?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思考从哪里来?只能从大量的史料中来。
《天国之痒》这本书有六百余页,厚实的像一块砖头,为了完成对太平天国的研究,作者遵循以下五点:一、坚守“历史应如镜,勿使惹尘埃”之原则;二、慎察的实证考释;三、全景式多层面描摹和微小细节并呈互见;四、专题性深度研究;五、知人论世的史学襟怀。阅读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体验,虽然花去了我将近两个月的业余时间,但是收获颇丰,也推荐大家来一次回顾历史之旅。
《天国之痒》读后感(五):畸形和荒诞的大历史,暧昧与尴尬的后世评价
太平天国这一段历史,是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时期,本应该是近代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自我上学所知,在课本上,大约是语焉不详,作为政治意识挂帅的模式,所以以往我所接触的,多以“进步”的意识形态和局限性做论述。
想起我上学时一位代课语文老师曾经以知识分子的不满在课上评价过毛的“三七分”,称后期“一九”也不为过。除此之外,有此类言论的,是在高中历史课上,我的历史老师也直接言明,因为这段历史是刻在“碑上”的,所以只能做高度正面评价,而实际的史学界评价早已经不是这般言论,当然课本和考试当然是那套“进步评价”,但是想想这大约是十多年前了。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言论的一定自由化,对“天国”的评价开始墙倒众人推,甚至如今已经妖魔化,如洪秀全后宫佳丽三千,都只能排号码云云。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不由的感到,后世对这段历史,有着过多的主观或者引导性的解读,充满了暧昧与尴尬。
看了这本书,让我由衷的感受就是这段历史,“天国”历史这不可思议的诡异畸形和荒诞,一个疯癫的落魄秀才,和一帮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居然从手无寸铁,靠着巫蛊文化和自己攒凑的“教义”为基础,居然掀起席卷全国的惊涛骇浪,而且发展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一度让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清陷入岌岌可危,风雨飘摇的境地,其形势之迅猛,发展之迅速,声势之盛大,简直太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
纵观整个“天国”的发展壮大,都充满了荒诞色彩和不可思议的偶然。洪秀全发疯起梦本不足奇,但是居然说动了族弟和冯云山,以致冯云山死心塌地。而洪秀全落魄穷途的时候,冯云山却居然说动了2000教众,而之后形式突然壮大,风起云涌。而派遣的林则徐和张必禄均意外病故,实在“天赐神机”,而长沙不克,却意外在益阳、岳州“得船数千”,转变战略,大获成功,这简直是“上帝显灵”。
而相辅相成的是,大清的官军、官员居然也如此的不可思议的配合,每省每城,各个大吏,无不或腐败畏死,或彻底无能,各个逡巡畏惧,望风而逃简直也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这一连串畸形藕合,让人咋舌,无数次可能扑灭太平天国,而最终都导致天国屡屡创造“奇迹”。
这一系列巧合的叠加,简直想都难以想象,剧本都难以编出的结果,却竟然逐一发生。但也由此,我忽然也想明白,为什么辛亥革命这场如此草率的革命,居然仿若在一夜之间,就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四周云起相应,可见大清王朝的腐朽,其实在太平天国时期已经可见了。
而天国的“神迹加持”到后来定都“天京”之后的一连串诡异的无作为,自甘堕落,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无论是洪秀全的“隐身沉迷”,还是杨秀清权谋政策,还有整个“天国”在政治上的举足无措,都是让觉得简直是幼稚到可笑和荒诞,偌大的“天国”,毫无进取之举,只待自取灭亡。
一场波及了大半个中国,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经济生产严重破坏的荒诞历史大剧,以荒诞开场,以荒诞结束,而大清的权威也由此开始动摇,让人看到大清不过也是纸老虎,大清中央对地方也是鞭长莫及,由此开始点燃近代革命的火种,想来让人无限唏嘘。而关于这段历史的评价,政治挂帅的前提下,始终暧昧和尴尬,也许才是我们更为感慨的事情。
有人评价前半部分精彩,后半部分乏味冗长,实际我倒觉得全书前后都很有趣,前半部分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案例,很少夹杂作者的刻意评价。但是后半部分,大约是“论”得过多,且结论下得过于草率,特别是对“天国”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如评价有“共和”的雏形,“神小家庭”权力公治,权力组成一改“宗族血亲”为“宗教血亲”等等,结论太过草率而牵强。但对于如天国在“文化”上颇费心力而水平成效颇低、天国对千百年宗族势力的破坏等评价,这些容易让人忽略而又重要的内容,确实让人有觉得精辟又新颖之处。
除了后半部分“论”有些主观,还存在一个问题,也许是“天国”的史料有限,虽然全书内容虽丰,但却有隔靴搔痒之感,如作者提到“天国”军队的培训、组织不同于以往的土匪和农民起义,有水平、有质量、有素质、有战术、有战斗力、特别是持续战斗力,但是这些没有什么文化农民和落魄秀才,如何能将这支农民军队变得如此有素质,是凭借了什么,却毫无言及。而作为重头戏的“天京事变”,也显得缺少细节,让人觉得只有结论,而显得草草而完。
总体而言,虽然有一定瑕疵,这本书的确实值得给予很高的评价。
《天国之痒》读后感(六):与其说痒,还不如说痛。
光看书名很难想到是一本颇为严肃的历史著作。
历史对天国的评价有褒有贬,经历了几次过山车似的起伏(我自创一理论:asymptotic comment,即随着时间发展,评价终会由震荡趋于收敛)。作者在革命性上基本上否定了天国,但似乎在思想性上却对其另眼相加,称其在民族主义、政治理想等方面皆有所突破,甚至认为太平天国是可以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媲美的社会实验。太拔高了!反清是造反应有之意,根本谈不上什么民族主义。太平天国运动也没有起到启发民智、唤起民族觉醒的作用。这与后来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天国提出的几个执政纲领简直是痴人说梦,可以理解成是贫苦大众对极乐世界的朴素幻想与对西方现代社会一知半解的理解的杂糅。一个没有任何可行性的执政方案能谈得上什么进步和贡献?天国将所有财富上交圣库、手工业官办,实行配给制和男女分营,实际上是将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全部军事化。在早期,这确实有助于集中资源、坚定意志。但人毕竟不是机器,长期军事化统治只能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太平天国长期坚持这种政策,与其说是社会实验,还不如说是流寇思想作祟,始终没有打算按下心来好好过日子。这与洪个人能力不足,以及性格上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很大关系。
洪暴得大富,就寄求这辈子能坐吃山空混的过去;定都天京后便耽于享乐,毫无革命理想和追求。都不要说攻下北京了,就是天京附近还一直有清军围困,时刻都有累卵之危。在这种情况下,他老人家还能安心做甩手掌柜。其昏庸也只有那位“更请君王猎一围”的齐后主能与之比了。不过他这辈子算是值了,莫名其妙的就赚得这泼天富贵,后世还少不得崇拜者。只可惜了杨、冯、石、李、陈等人,皆是人中翘楚,拼得死命为他打下这一亩三分地,最后发现洪竟是这等猪队友,那才真是无处话凄凉啊。更为可惜的是在这场运动中无辜受难的亿万民众。若他们的牺牲能换来国富民强,也算是有价值的。
广西山区巴掌大块地方,一群极贫苦的人中竟能出如此多的人物。不得不让人感叹时势造英雄。他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能像模像样的建立一个政权,并能在十余年间纵横千里。有这等人才,却不能为国所用,大清确实该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