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见人品,谈吐现涵养
每年春节,都是大家从全国各地返回故乡的超高峰期,从抢票秒空就看出来,每个人是多么急迫的回家过年。
不过,好不容易到了上车那天,你找到车厢,安顿好行李,想享受一段回家前的休憩,有时却不得不忍受车厢里的喧哗……
有发语音和家人聊天的,带孩子闹腾鸡飞狗跳的,即将到站时大声讲电话的...这样的场景还真不少见。
你觉得这也太吵闹了,就不能安静会儿吗?看看四周,却又不好意思开口:车厢里也没规定不许打电话吧,周围人会不会觉得我多事,吵起来怎么办?算了算了忍着吧!
对于这样想的朋友,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面临着类似的困扰,甚至一想到要坐车出门就头痛。
说来奇怪,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许多与人相处的礼节:「别人送你东西要说谢谢」、「撞到人要说对不起」、「过了晚上十点除非有急事,不要打电话到别人家(听说,九点也已经在礼貌边缘了)」。
但是到了像车厢这样的公众场景,这些礼节的判定标准变得那么模糊,好像没法说清到底什么是不礼貌、什么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被制止的?
在这个网络时代,快速变迁的科技也逐渐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与相处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最开始的面对面,扩展到了手机、短信、微信、甚至微博...这些新的交流方式,也需要新的“交流规则”。
有些媒体已经出现关于“科技礼节”的文章,专门去探讨这些“模糊”的议题:
这些疑问看来细碎,但正如开头的场景,在我们被打扰到的时候,都偷偷希望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来辅助我们判定眼前这个情形:
而自己平时又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失礼?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好像自己又没有那么理所应当;试着想以同理又公正的态度去分析两边立场,却发现有点难解。
这些以前根本不用想的问题,随着科技将我们的现实社会打破空间限制、延伸到网络社群,这类社交礼节、隐私与人际相处的议题只会不断增加、不会减少。
所以,在新的情景下,确定好合适的”科技礼节“,也是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默契。
而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研究,给出具体的“证据”,来厘清这些模糊的边界:
就以在火车上讲电话的事来举例:201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心理学家发现,听见别人讲电话,比听到邻座的对谈还要更干扰人的注意力。
这是因为当旁边的人在讲电话或视频通话,我们只会听到某一边说的话。大脑无法直接预测对话走向的情况下,会花更多力气去补另一半的对话,因此,我们就更难专注、连带着认知表现下降。
而且通话的时候,我们为了确保彼此能听清楚,常常说话的音量会比平常更大声。这也是视频和讲电话会比身旁的对话更容易让人分心的原因之一。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是那个需要讲电话的人呢?
针对这个,我虽然无法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但可以提供你几个判定的标准,例如:「你的对话内容跟你身边的这些人有关系吗?」以及「除了现在这个位置,还有更隐密的空间(比如:高铁车厢间的空间)可以让你通话吗?」
因为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礼节一直都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我们表达对他人关心、尊重他人的基本方式。
当越来越多研究从科学和心理层面去深入了解:「为什么某些使用科技产品的行为会打扰到别人」,不仅帮助我们更能理解科技礼节的重要性、也形成更大的动力当个有科技素养的现代公民。
透过研究设立出准则,我们也更能踩稳立场进行全民教育和劝说。想想看,当年,不就是有了吸二手烟负面影响的研究,大家越来越有意识吸烟如何危害公共健康,才为之后的室内禁烟规定铺路?
而且,只要愿意多做一个动作,像是:走到车厢外讲电话、或压低声音快速沟通完,就能帮助形塑现代科技礼节,打造一个更友善、舒适的环境。Why no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