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话见人品,谈吐现涵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说话见人品,谈吐现涵养

2020-01-21 22:16:50 作者:刘轩 来源:刘轩XL 阅读:载入中…

说话见人品,谈吐现涵养

  每年春节,都是大家全国各地返回故乡的超高峰期,从抢票秒空就看出来,每个人是多么急迫的回过年。

  不过,好不容易到了上车那天,找到车厢,安顿好行李,想享受一段回家前的休憩,有时却不得不忍受车厢里的喧哗……

  有发语音家人聊天的,带孩子闹腾鸡飞狗跳的,即将到站时大声讲电话的...这样的场景还真不少见

  你觉得这也太吵闹了,就不能安静会儿吗?看看四周,却又不好意思开口:车厢里也没规定不许打电话吧,周围人会不会觉得我多事,吵起来怎么办?算了算了忍着吧!

  对于这样想的朋友,你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面临着类似困扰,甚至一想到要坐车出门就头痛

  说来奇怪,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许多与人相处礼节:「别人送你东西要说谢谢」、「撞到人要说对不起」、「过了晚上十点除非有急事,不要打电话到别人家(听说,九点也已经在礼貌边缘了)」。

  但是到了像车厢这样的公众场景,这些礼节的判定标准变得那么模糊,好像没法说清到底什么是不礼貌、什么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被制止的?

  其实,这是科技改变我们生活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网络时代,快速变迁的科技也逐渐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与相处模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最开始的面对面,扩展到了手机短信微信、甚至微博...这些新的交流方式,也需要新的“交流规则”。

  有些媒体已经出现关于“科技礼节”的文章,专门去探讨这些“模糊”的议题

  「什么样的场合不适视频?」

  「深夜在社群软件上发私信是否礼貌?」

  「情侣分手,发信息就够了吗?」

  这些疑问看来细碎,但正如开头的场景,在我们被打扰到的时候,都偷偷希望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来辅助我们判定眼前这个情形

  对方算不算已经妨碍到大家了?还是只有自己觉得困扰?

  而自己平时又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失礼?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好像自己又没有那么理所应试着想以同理又公正态度分析两边立场,却发现有点难解。

  这些以前根本不用想的问题,随着科技将我们的现实社会打破空间限制延伸到网络社群,这类社交礼节、隐私人际相处的议题只会不断增加、不会减少

  所以,在新的情景下,确定合适的”科技礼节“,也是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默契

  而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研究,给出具体的“证据”,来厘清这些模糊的边界

  

  就以在火车上讲电话的事来举例:201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心理学家发现,听见别人讲电话,比听到邻座的对谈还要更干扰人的注意力

  这是因为当旁边的人在讲电话或视频通话,我们只会听到某一边说的话。大脑法直接预测对话走向情况下,会花更多力气去补另一半的对话,因此,我们就更难专注、连带着认知表现下降。

  

  而且通话的时候,我们为了确保彼此能听清楚,常常说话的音量会比平常更大声。这也是视频和讲电话会比身旁的对话更容易让人分原因之一。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是那个需要讲电话的人呢?

  针对这个,我虽然无法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但可以提供你几个判定的标准,例如:「你的对话内容跟你身边的这些人有关系吗?」以及「除了现在这个位置,还有更隐密的空间(比如:高铁车厢间的空间)可以让你通话吗?」

  因为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礼节一直都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我们表达对他人关心尊重他人的基本方式。

  当越来越多研究从科学心理层面深入了解:「为什么某些使用科技产品行为会打扰到别人」,不仅帮助我们更能理解科技礼节的重要性、也形成更大的动力当个有科技素养的现代公民

  透过研究设立出准则,我们也更能踩稳立场进行全民教育劝说想想看,当年,不就是有了吸二手烟负面影响的研究,大家越来越有意识吸烟如何危害公共健康,才为之后的室内禁烟规定铺路?

  而且,只要愿意多做一个动作,像是:走到车厢外讲电话、或压低声音快速沟通完,就能帮助形塑现代科技礼节,打造一个更友善舒适环境。Why not, right?

  -- 课程推荐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