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演的终章读后感锦集
《剧演的终章》是一本由(日) 平野启一郎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一):有一处不是很理解
第六章-消失,三谷发邮件我还能理解,可莳野发邮件前迟疑,递给三谷,让她帮忙发一下,这是为什么,这是一种礼貌吗?若是,怪我不能理解;若不是,怪我不能理解。
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觉得写的很好,各种思考,各种人物都刻画的很清晰,读书的时候,人物就活现在眼前。但是消失这一章,剧情开始有了转折,我的情绪也跟着紧张,说明小说写的很好,但是对莳野让三谷发邮件的举动百思不得其解,很难有看下去的欲望了,这书暂且放一放。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二):无论是鸡蛋碰石头,还是石头碰鸡蛋,碎掉的一定是鸡蛋。
现实再疼,也别忘记微笑。忘记过去的一切不愉快,现在开始,过好每一秒钟。就算再想哭,也要微笑着说,你大爷的!
我想我还是喜欢,三五熟知人的热闹,或两人的安静,以及一个人的孤独。
一颗心要伤多少次,才会被迫选择放弃;一个人要傻等多少回,才知自己只是多余。如今冰封的心,曾经是最热烈;如今无情的人,曾经是最深情。
莳野与洋子第一次见面,两人就相谈甚欢,发现对方能懂自己,这样找到灵魂伴侣的夜晚,居然在作者笔下写成“这份记忆散发除寂静而孤独的光芒”。是当晚分别时,两人就觉得“寂静而孤独”,还是日后回想时觉得?日后是你侬我侬时觉得,还是分开后觉得?还是“未来的人生道路之中,他们于感情跌宕之际,总会不约而同地回归今晚的夜阴,审视那抹寂静而孤独的光芒”?
也是,的确就是那句莳野说的,“人们总是认为,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殊不知,未来一直在改变过去。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了过去,也可以说是过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未来,过去其实就是这么敏感、易变。”
啊遇上了灵魂伴侣也“寂静而孤独”,真太叫人伤心了。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四):真爱是不是都难一直顺利的幸福?
日本知名作家平野启一郎的新作。作者的文字很平静,开篇就介绍说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看来真实的生活一直都不乏精彩啊。和以往看过的大多数日剧风格一样,文风平实、细腻、慢慢的把这个爱情故事讲完。时间点、事件、人物身份都对的上现实,那么应该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吧?故事情节不算跌宕起伏,如果看过《东京爱情故事》的,《剧演的终章》算是《东爱》的21世纪版本。一个音乐家碰上了一个战地女记者,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相爱。这样的命中注定的爱情如果一帆风顺就不会成为故事(比如《廊桥遗梦》)。女二为他们制造误会,男二为他们接盘婚姻。最后男一、女一各自和女二、男二结婚生子。当误会被揭开,当生活在前进,当心中的那份悸动还在,男女主角五年之后再次相遇时会有什么结局?说是剧演的终章,终章也是开放式的。不知道电影有没有改变?想看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五):爱而不疑
这是一个“对的变成错的,错的变成对的”故事,情节并不出奇,一对“灵魂伴侣”,发现了彼此,却又错失。作者笔风含蓄克制,即使一些激烈的情节,也处理得委婉淡然。故事中主人公的背景相对有趣,一个是面临事业瓶颈的中年天才音乐家,一个是有着傲人学历履历,却执意去伊拉克一线的记者。这中间牵出了艺术,音乐,创作,中年危机,强权政治,PTSD,种种命题,个中讨论,每每出彩。而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唯有在丰蕴的无关乎爱情的背景下,才更显出其动人,否则大多会沦为某种意义上的无病呻吟。
关于记忆的可塑性与不确定性,是书中一个主要的命题。“人们总是认为,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殊不知,未来一直在改变过去。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了过去,也可以说是过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未来,过去其实就是这么敏感、易变。” 其实现在和未来,改变的,不是过去,而是人们在心目中与情感中对过去的认知与情愫。
爱而不疑,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与愿望。像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真爱的事实,似乎无可辩驳,之所以错失,缺乏的是一种执着。是不是人对太过美好的东西,骨子里都有本能的质疑,而自尊心,又是爱的天敌;两个人的放弃,源于质疑与某种不可战胜的自尊。在爱的关系里,自尊与妥协,是个最为复杂的命题,也往往是最难掌控的,每一种关系的磨合,也许大都源于此。换言之,就是每一对相爱的人,如何在关系中放置自我。
书中几段故事,在我看来,女主人公父母的感情,更为深重。而性格即命运,对待情感,女主人公的独立,男主人公的良善与些许的懦弱,让他们有了不同的人生。男主人公的妻子,当年因为终于不甘心始终做一名配角,用卑劣的方式拆散了双方,而生活最大的讽刺,便是得知真相之后的男主,却发现自己已然深深爱上了妻子。所以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开放式的结局,结局已经非常鲜明。那么让人疑惑的是,难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爱情中的道德,又该如何处之?再或者也许原本所谓的“真爱”,也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抑或原本的爱,并没有想像中的深重而已。
但凡好的小说,总是可以把人性中复杂和nuanced 部份拿岀来给人看,这本也不例外。每一个今天,我们都在创造未来的过去,而很多现在的决定,或许只有未来可以评判,也正因此,我们才更应该善待现在。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六):如今我们如何创作严肃的爱情小说
得知这本小说是看界面的一篇文章(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077773.html),被标题里“今天我们如何创作恋爱小说?”吸引到了。在如今,纯爱情小说是否可以成为严肃的文学作品,对我来说是个有趣的问题。再看到作者是芥川奖得主(我一开始误以为作者是凭这部拿奖),就打算看一看。
看完其实是失望的。
恋爱这条线,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是所谓的命定,一见钟情,总共见了两三次却纠葛了五年。不过哪怕是异地异国,多写一写两人的交往也是能够更plausible 一些,可惜作者在两人各自的生活上着墨更多,却忽视了两人之间的互动。
时代背景这条线上,看界面文章里作者提到“人物的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勾连”,还提到对《活着》有共鸣。确实这部小说是有很多时代背景的: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日本大地震,还有女主角父母那一代的南斯拉夫战争和更早的二战时期长崎原子弹事件。但也许正是因为写了这么多事件,而且是和男女主人公直接相连的事件,反而让时代对个人的影响显得很散。所有这些事件中,作者书写最多的是伊拉克战争对女主人公的影响(女主人公得了PTSD),但尽管如此,也是缺乏有力细节,让人印象不深。而说回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这本小说对比作者提到的《活着》,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最后说到爱情小说和严肃文学的关系:如今我们如何创作严肃的爱情小说?换句话说,对于严肃作家(简单地说就是非畅销书、网文类作家;本书作者既然得过芥川奖,我想也就默认是严肃作家了),单纯写爱情的小说是否可以成为伟大作品?回想我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好像确实没有哪个是单纯写爱情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单纯的爱情小说吗,还没看过,汗颜)。然而对于人类自始至终可能都很重要的话题,难道不能成为伟大作品的主题吗?如果可以,那应该怎样去写?可惜本书作者并未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本书翻译还是很流畅的,读起来也很快,只是偶尔有几个地方归化(?)觉得不妥,比如说到女主人公母亲用社交媒体,译为微博和朋友圈,有点没有必要,日本通用的那些社交媒体我想很多人是知道的。还有几个地方用了中国的谚语,也觉得有点出戏了。
历经人生的一半,所经事业爱情的试炼,也该为迎接一份真爱做足了准备,最终却逃不掉“消失在人群中”的遗憾。
不惑之年,对现代社会的迷茫,遇到一个懂你的人,遇到一束光。一见钟情常见,一见钟情且相知稀有。这种爱情可遇不可求,无疑莳野是知道这有多珍贵,第二次见面,没有细想之后的两地分离如何折中,便像个十几岁的小伙子一样表白,并说“你自杀,我便自杀”,洋子几乎没犹豫便取消婚约。
洋子与心理创伤对抗,莳野在音乐低谷徘徊。不想让对方心里蒙上一层霜,各自缄口。却也因为这份保留,造成遗憾。
读《活着》的时候,哭得无法自拔,但是读完后却不曾感觉有多遗憾,因为那份遗憾,儿子女儿妻子的死亡是命运给的,命运逃不掉,除却这些却也一家人相亲相爱,爱是苦难中的良药。可是《剧演的终章》遗憾却是可以逃掉的,“现代悲剧说的是性格”,我更觉得这份遗憾是莳野的性格导致的,却是洋子的命运。莳野丢了手机为何要给三谷密码?这份遗憾在和平年代本可以避免。
虽然洋子觉得自己当时可以多做一些,但是当时对她太难了,一不小心便会被伊拉克的后遗症吞噬,如何能多做一些?莳野之后接二连三的邮件也是用心的,两个善良的人从来没想过是出了差错,莳野便也没有经过其他路径获得她的手机号。这份遗憾便是避无可避了。
莳野在医院门口等三小时,而不抽空去接洋子,两个人的命运便重新改写了。
他们也是现实的人,所以洋子结婚了,对出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不是理查德和她的三观差太多,理查德在婚姻中得不到认可,也不会离婚收场。
莳野将钥匙给三谷的时候,还和其他女人上床。三谷对他言听计从,全方位无条件的支持,他对三谷更是长久陪伴的踏实,这种踏实也是爱,莳野不是《一个女人的史诗》里的欧阳萸——对浪漫和灵魂契合很执着。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除了三谷午夜梦回的自责,除了莳野午夜梦回时的思念和遗憾,生活也是要波澜不惊的过下去的,妻女能给的幸福也有80%。而生活中的多数人也是这么过的。如果莳野和三谷的性格生活没有太大变化,这份婚姻结束的可能性很小。
莳野和洋子都是“主角”,爱情丢失了也没有自暴自弃,寻求世间的立足之地,虽有疲惫却坚韧不拔。所以双方都觉得对方比自己优秀,洋子最后找到了值得自己坚持的事业,而这份事业给人的幸福也有80%吧
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找到并做自己喜欢的事业很难,找到一个言听计从默默支持的伴侣也很难,所以他们虽不能结合成就100%,终究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这样想想,我也就放下了这份遗憾。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八):剧演的终章——开始
剧演的终章——开始
“人们总是认为,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殊不知,未来一直在改变过去。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了过去,也可以说是过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未来,过去其实就是这么敏感、易变。”
——《剧演的终章》
读罢平野启一郎的这本《剧演的终章》一书我脑海里浮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假如说暧昧是毒药的话,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饮鸩止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觅幸福,而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最幸福的事或许就是在寂静中遇到那个彼此相望的人。彼此间只是一个眼神的对视,迎来的就是奋不顾身的追爱。可是我们身边的那个人,是一生的挚爱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剧演的终章》一书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平凡的生活,它讲述了一段爱情,在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在于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温度。或许正是有着生活真实的温度读起来才格外的引人入胜。本书故事的男主人公莳野聪史是一名天才吉他手,女主人公小峰洋子是一名战地记者。在莳野的演奏会上,观众席中清新淡雅的洋子在众多的听众中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两人瞬间的对视,是问询?是理解?是肯定?是爱!
“本欲了结,却不知不觉地在反复;本欲逃离,回过神来却已在追赶。”
在不断向前的人生旅程中莳野和洋子从最初一个眼神的对视,到彼此间奋不顾身的追爱,到阴差阳错的错过,再到最后的再次相逢,一步天涯,一步就是一生无法企及的距离。过去可以改变,过去终将改变。在这本书中我感叹莳野和洋子爱情悲剧的同时我也是满怀希望。我同情莳野的妻子,原莳野的经纪人三谷,深陷爱情之中并迷失其中。在追求爱情的过程里我无权评价对错,但这个姑娘让我深深的怜惜。
三谷爱莳野,爱的敢于奉献一切,为了得到莳野的爱,她做了不道德的事,但在爱情里没有对错,有的是幸福、遗憾、圆满、错过。生活终究是一个缘,而在这个缘里,有生死,有别离,有颓废,有误解,当然也有久别重逢。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期许莳野和洋子的结合,他俩是深爱着彼此,他俩在一起更像是一场完满。可生活的真相往往是与梦想背道而驰,莳野和三谷结婚,洋子和理查德在一起,这更像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平野启一郎讲述的这个故事平凡且真实。面对爱情、生死、责任、抉择、剧演的终章,最终没有上演,最终也在上演。
“莳野凝视着她,露出了笑容。”
“洋子赤红了眼眸,终于也微笑起来。”
......
在我眼里这是结束更是开始。——“人们总是认为,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殊不知,未来一直在改变过去。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了过去,也可以说是过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未来,过去其实就是这么敏感、易变。”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九):演奏会结束之后
文:薇薇安爱阅读
一曲终了之后,很多事情很多感想最后悔指引两个人去往什么地方呢?
青年吉他手莳野自幼开始学习吉他演奏, 他的父亲是个吉他爱好者,从三岁开始就让莳野学习吉他演奏, 他很有天赋,弹奏的曲子总是能达到要求,每次演奏都很成功, 年纪轻轻就成名。 每次音乐会的现场都有很多粉丝慕名而来观看他的演奏。
年轻的记者洋子有着混血血统, 她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导演。 同时洋子也是驻伊拉克的战地记者。她也喜欢听音乐。
在莳野的一次演奏会结束之后,莳野对洋子一见钟情。 彼时莳野觉得洋子是最能懂得自己音乐的人, 二人相谈甚欢并互相留下了联络方式。 二人分别之后洋子就奔赴战地采访, 这段时间里莳野一直关注着洋子的消息, 二人通过电邮联络, 在得知洋子所在的酒店遭遇了袭击之后,莳野对洋子的思念也越来越深厚, 虽然明知洋子已经有了订婚了的未婚夫, 但莳野还是没有就此停止和洋子的联络。
在洋子返回巴黎之后,莳野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和洋子会和, 他觉得洋子是自己的知音,他们依然如初次见面的时候的怦然心动。 莳野也是在这一天对洋子表白了, 之后的时间里洋子和未婚夫解除了婚约,和莳野在一起了。
之后洋子对于自己的未来以及婚姻也有了新的思考。 洋子决定来莳野的城市和他一起生活,但是很多事情却因为误会发生了变化。 由于洋子的飞机晚点,莳野的师傅生病住院,二人没有会和。 这时一直爱慕着莳野的经纪人也隐瞒了真实的情况, 莳野和洋子二人就这样因为误会分手了。 最终洋子离开了, 莳野虽然不明白为什么洋子忽然离开,但却一直回避着洋子的消息。他一直没有再开新的演奏会, 而是因为事业上的瓶颈停止了工作。
当莳野决定复出重新开始自己的工作的时候,经纪人三谷遇到了洋子, 并且坦白了当时是自己制造了误会最终让二人分手的结局。 而此时洋子已经离婚,三谷和莳野坦白了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 但是由于二人已经结婚并且莳野也知道三谷的情感,最主要的是他们有了女儿。 代表着过去真爱的洋子和代表了现在和未来的三谷和女儿,莳野似乎也没有因为三谷的错误而厌恶离开她。 他们还有女儿需要抚养啊。
首场复出演奏会的时候,莳野看到了几年不见的洋子。 这个几年不见的身影既熟悉又陌生, 她就是洋子。 演奏会很成功, 莳野的事业又有了提升, 演奏会结束了之后他们是公园遇见了。 这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间隔了五年, 只是很多事情都不能回到过去了。
小说的最终没有给出一个结局,到底后来他们两怎样了? 只不过二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生活的轨迹会朝着什么方向走呢。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就不会像年轻的时候一样了。 或许这才是心中的朱砂痣和白玫瑰在人心里的那种感觉差不多吧。 朱砂痣之所以是朱砂痣是因为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 日久天长只会让它成为蚊子血了吧。
《剧演的终章》读后感(十):有一份相爱叫做纠结,它永远在寻找黎明《剧演的终章》
剧演的终章,顾名思义最终的一场演出已经落幕了。这场演出显得弥足珍贵,或者是平淡如其的登场,人物、灯光、音乐、剧情都不显华丽。
如果明天,《罗密欧和朱丽叶》在北京演出的最后一场。以后再也不演出,这将是终章。那么将会吸引多少人去看这场演出呢?
终章的剧演应该如何开始呢?是否经历了轰轰烈烈、经历了海誓山盟、经历了起伏的剧情演变最后完美结局,或者是完美悲剧。
每一段爱情的相遇往往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好比,相知已久的人能在一次相遇时,就爱上对方。不用过多的甜言蜜语,不用过分的山盟海誓。他在天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他在心伤时,给她一个弥补伤口的药膏。这样的恰到好处,可以让一份爱守到老。
洋子认识莳野是因为一场演唱会。
仙音绕梁的旋律、激动的节拍、抑扬顿挫的和弦,让从国外回到日本的洋子认为不虚此行。酒吧里,听着自己弹奏的曲子,和自己爱慕的女孩子一起喝酒,有一种别样的幸福,这是莳野单身几年之后,突然恢复一种男人健康的心态。这是对女人开始有渴望的感觉。
然而,这种渴望又很奇妙,不止是想占有她的身体,还想占据她的灵魂。
那天,洋子在伊拉克被战争吓破胆的时候,确实是她的男朋友救了她。走出那栋破烂不堪,满地碎尸断墙的楼房,本来绝望的天,突然亮了起来,耳边传来的正是莳野弹奏的曲子。可救她的人却是男朋友菲利普。
残酷的现实,她的肉体献给菲利普,而她的灵魂留给莳野。
有人说:爱情就是这样,深夜,男人和女人同床共枕,星月相伴,鱼水交欢,这只不过是内体的缠绵,灵魂却永远是空虚的。
当一个人灵魂奉献给另一个人,他的肉体不愿意分享给任何人,他希望一生投入到爱人的胸怀。用灵魂谱写献于爱的歌曲。
平野启一郎是日本新生代的作家,大学其实开始创作小说。23岁时凭借小说《日蚀》获得日本第120届芥川奖。
《剧演的终章》这本小说,平野启一郎用事件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其中夹带玄幻的手法,让故事回转,变成曲折,甚至加入很多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的描写。
第一次阅读本书的时,感觉又点生涩,为了爱情而去谈感情的感觉。第一次阅读本书,发现本书并不适合年轻的读者。
倘若,一位没有经历过真正深爱的读者,是无法读懂洋子内心的想法和纠葛。仿佛一个明明喜欢夜晚,喜欢孤独的人。有一天,在深夜里,他期盼黎明的到来,又生怕黑夜的过去。这种内心的纠结能让人一夜白发、终夜噩梦。
读完这本书,大家估计能学会一个词语“爱的纠结”。不过,剧演的终章结局还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