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24 23: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经典读后感有感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是一本由蔡方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一):至善至美

  这是一个诗人写的散文集,也是报社新闻评论员写的散文集,还是一个新媒体主笔写的散文集,这几年跟随蔡老师,读他的文字始终如痴如迷,这次看完了这二十年来在笔尖流淌出来的这些散文,我能感觉到作为诗人、新闻评论员和主笔这三个角色之间的变化,不变的,是他至善至美的文字,和一颗永远追求人性爱情正义的至善至美的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二):诗一般的散文

  新年伊始,总觉得要有个不一样的开头,可生命生来孤独我行我素,又能变出多少花样。还是少说些大话,坐下来读读书,散散余情。

  作者作家比诗人要健康正常,更让人放心。这话倒是不假,”诗”本来也不能归为雅俗共赏范畴,被世人熟知的浪荡诗人,结局都不太好。作者写了这本像诗一般的散文,想给自己的诗人生命讨个好归宿.其实这些我也不得而知,只是好奇生揣测,我到还觉得作者诗更多。

  读到儿子寄宿在干爸经历,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光。围着书本打转的年纪,不仅仅是物质匮乏会心酸楚,本就是多愁善感年华敏感爸爸把这种心疼放大品读珍藏。总要放任我们自己飞,自己体会不知道他的儿子在寄宿的生活里会遭遇什么的,就像不知道他会有怎样的一生。他会有自己的隐秘辉煌论多爱他,都无法代替他去生活,去感受,去承担。人,生而孤独。

  每个人都会一段时间,一直被困在自我纠结中,纠结天边的云,眼前的土,眼里的水,心上的人。不一定有答案,也不能免去纠结,总想理出头绪,也总是千头万绪.。很可能,这种试图以理性去破解情感之谜的思考方式错误的。读到此,作者释然,我亦释然,纠结的过程总不能舍去,还总要写作,还总要打发日子,只是要试着接纳任何存在的可能。

  总不能一生庸庸碌碌,有一种无聊是很珍贵的,觉得没什么事要忙,没有什么需要去填满,这种无聊会让你回到内心,并且从某个地方激发泉水来。这样的时空,可以让灵魂整洁清凉起来。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三):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

  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奇特的存在。熟悉他的人,为他的才华而折服,有所耳闻的人则对他的多重文化身份感到困惑:他是公认的新媒体领军人物,是被写入教材的时评家,是蜚声网络的“无相机摄影大师”,又是不折不扣的作家和诗人。他煞有介事地生活,漫不经心地写作,直到他自己成为一个行走的抒情符号

  本书为蔡方华二十余年散文新作首次结集出版,收录精品美文55篇。在这本散文集里,他谈男男女女那些缠绵悱恻事儿,谈笑泪交织的中年心绪;谈对故乡依恋,谈几代人的亲情故事;谈人生哲理美学感悟和对文艺真知灼见;也谈日常生活中的无数个诗意瞬间。

  这本情感散文集里的每一篇,都带有他独特的文字质感和思考方式,是他随意书写又随手丢弃的惊艳之作。虽然只有转瞬即逝光芒,却能始终照耀人心。它的风格是如此独特而沁人心脾,因而被称为“献给一切女人情书”。

  它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情感散文书,而是包含了诸多元素深层次的情怀个体的人、事、物和宏大社会事件都被作者信手拈来,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沉淀深厚文学思维,恐怕很难驾驭这类散文。

  细细品来,竟然有点心疼这个心思细腻敏感的男人。他能描绘男女的缠绵,内敛含蓄中带着炽热奔放;他能看懂旅馆春意触摸轻抚它的危险奇幻,化作;他饱受耳鸣的折磨学会嘈杂中倾听以太的声音

  他爱着这个世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正如他说:在一切悲剧之上,浇灌着美。

  全书分为六辑,按照我的年龄段,我偏好于第二辑,尽管只有三篇文章所谓的中年心灵史,也许人到中年,不再像青年时代那般有激情,对于世间的很多人与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但是我们仍然不满足现状,仍然希望更好的遭遇在前头,于是我们仍然以在路上状态去寻求新的生活。这几则故事类似游记,都是在生活的平衡中寻求陌生中的熟悉,你以为的诗与远方往往被地的土著厌恶,而你却津津有味乐不思蜀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啊,愿得一方得私心,在以后在未来,在我所思恋得那个人身上,在所梦到得那方,终是在那遥不可及得梦得那一方,梦寐所思,什么都好,就是遥不可及。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四):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玫瑰的红容易受伤的梦,握在手中流失指缝,又落空……”这是陈奕迅《红玫瑰》。读完《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不由得想到此曲,说不清美好是因为得不到想象空间无限加之自己的心理暗示才会得到而感到美好之遥不可及,还是因为极美好的事是物以稀为贵、转瞬即逝所以会有遥不可及只感受。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蔡方华所著的五十余篇关于感悟到点滴美好的散文。书中所记的“美好”并不很具体,只是一种飘渺的感受,这种感受或是由四时的花鸟鱼虫而起,或是由秀美山川河流而起,或是由文学作品而起,或是由宇宙洪荒而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的后知后觉,总是在美好转瞬即逝之后才会意识到那才是美好。身在其中大概当局者迷总会心有不甘,总会在美好过后才会意识到那是美好,继而又会感慨惋惜没能珍视、没能充分享用那转瞬即逝的美好,美好就在指缝间溜走了。

  有时候又是因为人的贪念,总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误以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了这样的心思,戴上了这样的“有色眼镜”,人们就很难再抱着一颗感恩而珍视的心去“活在当下”,去细细品察那实实在在的美好,进而会生出美好遥不可及之感。

  读完此书,想了这些,不免要发出韶华易逝、珍惜当下的感慨。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日里衔泥筑巢的莺莺燕燕是美好的,夏日里窸窸窣窣的蝉鸣叫是美好的,秋日里雁阵掠过的白云蓝天是美好的,冬日里分外妖娆飘飘雪花是美好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美好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是美好的。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细细体察,这世界便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时时记挂,点点紧抓,这世界的美好便不是遥不可及的,就成了触手可及的了。

  要能够拥有发现美好的眼睛,就要学识广博,就要心细如发,只有同时拥有这两样才能让我们眼明心亮。只有修身养性,守住本心,才能把握当下的美好。

  只要不贪心,美好便是触手可及的了。这是我读《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的一些感受,与各位书友共勉吧。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五):行走天涯,你我同向

  以“横杠青年姿态出现的蔡方华总是给你很多的期待,一直对于游离于多种职业的人保持必要敬仰,总觉得上苍眷顾,让他品尝了人生百态。可是,当读到蔡方华的书后,我首先佩服的并不是他的才思,而是他的执着,在经历了林林总总的选择之余,仍然静下心来写一则两则沁人心脾的文章。 全书分为六辑,按照我的年龄段,我偏好于第二辑,尽管只有三篇文章。所谓的中年心灵史,也许人到中年,不再像青年时代那般有激情,对于世间的很多人与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但是我们仍然不满足现状,仍然希望更好的遭遇在前头,于是我们仍然以在路上的状态去寻求新的生活。这几则故事类似于游记,都是在生活的平衡中寻求陌生中的熟悉,你以为的诗与远方往往被当地的土著所厌恶,而你却津津有味、乐不思蜀。 青春总有终结的那一刻,其实不是时间概念,而是心理的合成,你总是觉得别人过得比你好,更会活,但是你是否知道在别人的眼中,你也是这般的印象,只是我们更多地需要交流沟通,从别人的一言一语中找到自己的感觉。没有梦想,只有现实的人,固然是悲惨的,但是如果来一点掌声,送一朵鲜花,我们是否觉得苦尽甘来、人生也就如此而已呢? 手慢无,这个词现在滥用了,多半是广告用语,其实制造恐慌气息不适岁月静好的回忆,我们无 论多么雄心壮志,也无法改变日升月落、四季轮回宿命,只是我们有时候为了一点美宁愿放弃整个世界,人总是拿现在与过去对比,知道自己的辛苦与艰难,却永远对于未来没有前瞻的思维,好比作者的浪得虚名,却能行走天涯。 一个人,一件事能在你心中留存多久,取决于你当时的态度,你如果正处于狂喜暴怒时,对于当时的情景无论过了多久都是记忆深刻的,怕只怕你本来很平淡的度过每分每秒,却立志要记住每一朵浪花可笑自己并不丰富的想象力,可惧自己必将到来的死亡。 作者说起自己的作息,总觉得是世外的高人,于凌晨睡去,于正午醒来,在这种非同寻常的过程中,他 或许忘记了“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良训,其实你根本不需要错时的活着,这个地球很大,并不拥挤,你走着走着就有了自己的立锥之田,何必把梦想与阳光联系起来,哪怕它会带来温暖安宁。 故乡就是异乡,我并不否认作者的担然,只是乡,在我们过来人的心中,永远不属你,你也只是脚下那片土地的暂时使用者,好比空气,从你的鼻孔里出来又会进入别人的鼻孔,或许你与别人在此种若有若无的联系中使自身价值得到了彰显,更有可能你还与花花草草飞禽走兽有了割不断、剪不纠葛,谁说我们共居一个诗意的星球呢?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六):梦里的人啊,总是在他乡

  没有方向微风大地吹向我的心头,把我吹的遥不可及。翻开这本书的情绪随着思绪的很远,似灵魂的深处有个遥远的梦,而梦里似有位妙龄女子。懂得你所思所想,渴望与她相遇相知,笑这世间的浮事啊,总是逃不过那缠绵的痴爱,

  散文记事的手法,作者以“我”为第一主人公,开头的自述讲诉了诗人的身份所给自己的梦想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不被认可和遥远而不可及,追求梦想可以带给自己精神丰满而无憾,而对于妻子而言,除了身份太过于飘渺,对于生活而言并不能很好的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而“我”取舍, 诗人而言,什么都好,对于现在的他太过于的遥不可及

  年到中年的“我”在家庭这个岗位所扮演的角色早已从青涩的少年辗转为一个大作家往事风华则说尽儿女之情,“我”已经是一个大作家了,虽然这一点还需要证明。从我铺开稿纸开始写《脆弱》的时间,我就已经是一个大作家了,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意思到这一点。在《南京的尘土与鲜花》中,讲诉火车上买饮料小男孩,因为家里比较贫穷,从未敢奢求陌生人怀抱关爱,后来遇见了一位愿意腾到骨子里得阿姨,后来买了支鲜花,却因为旁人的嘲笑,手里的鲜花一直都没有送出去,在伴随着火车的呼呼声中而枯萎,《在风的那边》中,一直等着父亲回来来寻找寻儿时梦里的记忆,像梦一般又像风一般,像老街的那百灵鸟一般美好又虚无

  “ 如果说人生最重要的故事,我想一定是就这样坐着慢慢的和你述说,你的人生,你的幸福感,这让我觉得虚无又可爱,如梦中的你般。总是在故乡他处 ”

  散文而言,其实最的得意的是型散而意为之而集中,“我”是名作家,而如今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意见和经历,我很认真的以主角度来判定这件事的存在而言,其实从作者的身上是可以看到更多的对于未来之决心,虽然总在嘴巴常说生活而不易,生活越压力,一个人站在风里,身边的人总是慢慢而离去,而且我们只剩下青春来慢慢的回忆,转眼间时光已过去,而那些该记的人我们有没有忘记,还是一个人在慢慢的逃避

  读作者的这篇散文,最开始可能会觉得无聊,枯燥,对于没有故事情节的叙事的手法而言,对于我来说也是另一方面的感悟和学习,人总是喜欢自我肯定和认可的爱好专业性所在,对于不擅长而慢慢忽略不去正式 其实对待生活而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作者整个年龄所穿插时间段而言,整个人生婉婉而道来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啊,愿得一方得私心,在以后在未来,在我所思恋得那个人身上,在所梦到得那方,终是在那遥不可及得梦得那一方,梦寐所思,什么都好,就是遥不可及。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像诗人一样生活

  跟我的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没有人欣赏她,才华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为此她很苦恼

  我们何尝没有过这种困惑呢,我也有过,年少轻狂迷茫,也自负,眼里的自己就是一切。

  年龄渐长,渐渐看透了很多事情,虽不能参透人生,但是也能感受些许。

  我对她说,从前也特别怕别人的不理解,怕他人的不重视,可是韶华易逝,浮华落尽才发现平淡是真。

  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独有时是一种病,无药可医。

  最近在读一本书《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我并不了解作者蔡方华,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奇特的存在,熟悉他的人,为他的才华而折服,有所耳闻的人则对他的多重文化身份感到困惑。

  他在92年进入《北京日报》所属刊物做采编,到96年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北京青年报》工作至今.在北青报开始当文化记者,2000年起写社评、时评, 13年创办评论周刊《青评论》, 14年5月起创办"团结湖参考"微公号,

  一个时事类的微信公众号能获得三十万的粉丝,这就是团结湖参考,创始人兼主编就是蔡方华。

  这是一本散文集,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里面的文章都是很久以前创作的,有一天一个女人突然对他说,你别当诗人了好吗。他很痛快地答应了,如果可以获得幸福,不写诗也是可以的。这就是那个幸福的傻傻的男人,虽然最终他还是成为了诗人,很少有人会为了爱情而放弃理想,在我看来,他很伟大。

  我常常有一些莫名的悲伤,有的时候负能量爬满身,即使给我全世界最好的,我依然不觉得这是最好的,殊不知,最好的也许就是活在当下。

  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让我很感动,我又感到了莫名的悲伤,仿佛在冬天里被剥光了衣服,丢弃在荒野一样。我到底要拥有多少东西,才能感觉到温暖呢?

  我无端地怀念起无法怀念的事物来,一些破碎的词句在空气中漂浮,婴儿、风一样的手指、荔枝和芒果,我感到无法抑制的悲伤。

  这样细腻的文字,真不敢相信是出自于蔡方华的笔下,可确实,他做到了,值得深思的文字,引发了太多人的共鸣。

  不知不觉中又过了一年,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新的一年又来到了,不管过去的是欢笑还是泪水,已然成为过去,成为回忆。

  还没来得及好好长大,却已经慢慢变老,以前总觉得很多事情遥不可及,却发现很多事情都成了遗憾,而且没有办法去弥补。

  现代人,浮躁、焦虑,治愈心灵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阅读了吧,这本《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是治愈了无数人心灵的有情文字。

  蔡方华,三十年一遇的北大才子,一个患有语言洁癖的人,他的文字,你不想读一读这本书吗?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八):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她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总会有让人骚动的选择。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对世界的认知,而产生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情愫。有的让人无法忘怀,有的让人觉得世界变得美好,有的让人努力奋斗为了将来而进步,有的却让人一生难以忘怀最后颓废而终。 我觉得,散文是最能够体验这所有一切情愫的文字。因为,散文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专门的文字去描写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散文,需要的只是我们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让我们再去思考。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这本书的书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本人物传记或者说是爱情小说。毕竟有一个“她”,什么都好却又让人觉得遥不可及。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曾经喜欢过得一个“她”,然后觉得没有拥有过的时候,就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了。 可实际上,这是一本散文集。就如同我前面说的,散文是不需要任何条条框框的文字,需要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思考,然后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并且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散文最神奇的地方。 我喜欢阅读散文,因为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散文读出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读不同的人的文字,得到的思想精华也是不一样的。读的越多,沟通的对象越多,思绪自然而然也就不一样了。 我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因为这是最简单的沟通方式。特别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手里抱着暖手宝,躺在铺满了垫子的沙发里,然后晒着太阳读着书……有一种读书很快乐的感觉,有一种和别人对话聊天很容易沟通的感觉。 生活,就是各种感悟的叠加。《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也是如此的生活感悟。作者通过平日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的人生,写出了不一样的文字,思考的问题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依然不一样了。 “她”是什么呢?她什么都可以是,又可以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希望这个“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她? 是期待自己生命中能够遇到的相伴一生的爱人?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导师?是自己期待的人生中的梦想?还是自己期待的各种能够得到的一切? 每一个人的想要拥有的结果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人心目中的“她”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对于我来说,我拥有很多个“她”,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多少个“她”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一个诗人,却写出了一本散文集。在我看来这是不奇怪的事情。因为文字是想通的,思想也是想通的。诗人写的诗是非常让人喜欢阅读的。而诗人写的散文,更会拥有别具一格的感悟。 就如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绝对拥有着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相对于《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我觉得,更吸引我的是文字里对生活的态度。因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 生活特色有时候比起散文,会更是吸引人的一种特性。因此,对于这本散文集,虽然名字很有特色,让人一眼就产生了想要读下去的欲望,我觉得,认真的看里面的散文才是更让人觉得舒坦的世界。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九):我什么都好,也能触手可碰

  喜欢看励志书籍的我,也许是性格所致,也许是心路历程过于曲折,曾经我的一个好友跟我说,天天看这种鸡汤类型的书籍的人,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看一本历史书,或者鬼故事小说。我不听友人劝告,也一直坚信只有励志书籍才能抚慰我的心灵,从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实不相瞒我是被书名字吸引过来的《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以为也是励志书籍,肯定是某一男子追着心爱之人许久但无法如愿的心理指南书。我想错了。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是蔡方华的一本散文集,从男性的角度看待女性,看待男女爱恋情史,看待人生百态,这本书收集了他二十余年的散文作品,和我们父亲差不多的年龄的他,在文章中就可窥探父辈们一路的曲折,人生历程,对待爱恋亲情,人生,中年等的感悟。

  不似年轻人写情感文章的催人泪弹,蔡先生的散文文章《关于爱情的两个隐喻》中说道,《身份》里有爱情的两个隐喻:穿越所有男人的玫瑰花香,可能性之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巴黎圣母院,这讲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爱情,在那里爱情成为了宗教的武器,可以让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瞬间崩塌,可以摧毁一个无比强大的男人。现代社会更多的充斥着男女平等的文化氛围,无论男人和女人如有一方不愿,感情的路上就不那么平静了。我也不曾想过,爱情会跟宗教相挂钩,那样的感情也许会更加弥足珍贵吧。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跟上辈子的人有很大的代沟,想要用笔写下文字的梦想也许是小学了吧。偶尔买个笔记本想要记下每日的心里路程,但是发现有那个浪费的时间还不如发个朋友圈。朋友圈,空间,等各个平台记录了我们的一切,网络时代,我们的人生是被网络记录下来的,不是被纸张。其实看到作者经常将某一个想法写在纸头上的时候,我是很惊诧的,仿佛又看到了我小的时候也曾这么做过。想要在纸张里面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可惜写出来的文字,被长辈看到后成为家庭大战后,再也不敢碰触了。如今网络可以记录,但却已经没有方面的紧张激动了,因为网络可以设置可见与不可见。

  我不知我为何一遍遍的翻着《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也许我是想知道她到底是谁,她只是他世界里的美好,漫漫人生路中出现的美好。爱情的确可以激励人进步,暗恋也可以,对于作者年少被乡村老师吸引,奋发图强的事情,我也心有感悟,高中阶段暗恋的男孩子成绩非常好,只是想要能有资格和他站在一起,我日日夜夜的辛苦后,进入了名牌大学。所以谁说早恋就一定是耽误未来呢?这不没恋,力量就如此强大,恋了估计更能发挥蛮荒之力吧。 蔡方华先生的这本《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值得我们反复的阅读。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读后感(十):十八岁以下男人禁看——《献给一切女人的情书》

  《她什么都好,除了遥不可及》,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就想迫切地知道,她是谁?究竟为何遥不可及?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如此这般吸引人,让一个畅销书作家都手足无措呢?

  看完了整本书,才发现这是本带着很多男人喜欢的色彩的散文。

  关于作者。

  他是公认的新媒体领军人物,是被写入教材的时评家,是蜚声网络的“无相机摄影大师”,又是不折不扣的作家和诗人。他煞有介事地生活,漫不经心地写作,直到他自己成为一个行走的抒情符号。他就是本书作者,蔡方华。

  她对他说:你别当诗人好吗?

  过了一会她又说:你可以当作家,但别当诗人!

  我想他内心是最愿意成为诗人的,因为这让他骄傲、这让他感觉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他又不想成为一个诗人,诗人让他背负了太多的情绪。大概是:当一个作家总比诗人健康、正常,更让人放心,而诗人总是具有忧郁的气质、不那么幸福。

  带着色彩的寂寞。

  每读一页,便有了新的好奇带着我走进了作者的世界。我试着摸索这些事情的真相,慢慢发现其实是他这些年生活里的随笔散文,有教育孩子的、也有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作者扎根于世俗、但是有着飘然于世的性情。

  细细品来,竟然有点心疼这个心思细腻敏感的男人。他能描绘出男女的缠绵,内敛含蓄中带着炽热奔放;他能看懂旅馆的春意,触摸轻抚它的危险和奇幻,化作梦;他饱受耳鸣的折磨,学会在嘈杂中倾听以太的声音。

  他爱着这个世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正如他说:在一切悲剧之上,浇灌着美。

  看这世界如此五彩缤纷,而他的内心时而斑驳、时而荆棘。

  十八岁以下的男人,怕是读不懂这种成年男人的寂寞和压力。

  但它这是本和所有女人对话的情书,我们能懂!

  美有时是小的。

  在他的散文中行走,能看到景色的美、也能看到进进出出女人们的美,一点点小的东西都能在他的心上开出花儿来。

  反观自己,从没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去察觉身边细碎事物的动静。

  罄尽一生,我所能够做的,也许就是找到自我灵魂中细小的美, 那是古老人类的永恒种子。没有它,再繁华的世界、再绚丽的生涯, 也不过是灰烬。

  请花50%的时间用来修行。

  每当我拿起手机时,总会变得浮躁;而每当我捧起这本书,周边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宁静,仿佛一瞬间有股力量指引我只专注于大脑用来思考人生。

  看这本书,像是在世间修行,一点一点的生活感悟都让节奏慢了下来。作者不快不慢的论述加上深入浅出的顿悟,都让人静下心思,学会修行。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

  我们只能是自己!

  把我留下来,且行且珍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