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地》的观后感大全
《电影天地》是一部由山田洋次执导,渥美清 / 中井贵一 / 有森也实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天地》观后感(一):或许这就是我追寻的电影天地
用电影来结构电影的形式并不罕见,但是86年的电影确实简单得让人心醉。
里面的故事、角色无不与电影产生这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算是一个收破烂的,都说看电影让他捡回了一条命,这种毫不掩饰甚至可以说单纯直接的表达对“爱电影”的手法,真的简直了,男主角也能够直接抒发出他对电影的情感,毫不拘泥造作,或许这就是我追寻的电影天地。
故事剧情简单、但是构图十分讲究、百分百的美感,值得截取下来好好研究,看这种大电影厂制作的电影就是有种难以言表的舒适。
86年的剧情,最后仿佛看到了83年台湾电影《搭错车》的影子,只不过《搭错车》更悲,《电影天地》就会显得光明一点,不得不佩服那时候黄百鸣的创作天赋。
《电影天地》观后感(二):挺好
虽说拍的是30年代的故事,但女主角小春的身世却像是《莆田进行曲》的剧情,感觉是时光倒错的续集。。。而且片中也有松坂庆子露面,相近的题材,都是讲述电影演员的故事。
山田洋次应该是很著名的导演,我爸妈可能都知道他拍的《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的演员在片中扮演小春的父亲)。山田的电影总是充满日本人的人情味,即便是他拍的武士片,我就是看了他的《黄昏清兵卫》,《武士的一分》,《鬼爪影剑》才算真正知道这个老导演。
这部86年的电影看的我眼睛一红一红,简单的剧情,温柔可爱的田中小春,父亲对非亲生的女儿的爱。还有那个年代的导演,那个日本文兴宇那时候还挺年轻,居然演了个影射小津的导演。还有《莆田》里美丽的松坂庆子,可惜镜头太少,都在看小春(有森也实),才发现她就是东爱里的里美,那时候挺少女挺美好的呀。
The Golden Age of Movies,这个直译过来就可以翻作电影的黄金岁月。
黄金岁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们关心的是本来面目,如电影而言,会有人思索怎么去打动别人,会有人思索自己为什么被打动,会有人朝气蓬勃地奉献着,当然,也有人会在其中飘然远去。
但关心的是本身,如电影,是表演,是台词,是对每一个细节的一丝不苟,大家可以废寝忘食,都是值得的,因为除了这样做没有其他的选择。
可其实,黄金是溶解度最高的金属,或者这么说,是最容易变形的。
这个电影里出现了笠智众,最近在《砂器》里拔出了这个小津无论如何都要在电影里让他出现的人物,老人默默擦拭着走廊的把手,默默地看着成长中的小演员;还有渥美清,这个对台词和龙套那么执著的普通人,而从小津便这样到了山田洋次。
电影里倍赏千惠子的演出令人感觉到了什么叫做朴实无华,还有《远山的呼唤》里的那个邻居大婶,界正章和松本幸四郎的客串也令我有一种故人重逢的快感,电影开头工作人员表里“山本萨夫”的名字令人也微微一笑。
传承历来是寂寞的事情,但也许也正由于寂寞,所以走样的危险才小一点,这也是悲哀中的微微一笑了。
《电影天地》观后感(四):《电影天地》简直是电影中的电影!
我不会说“戏中戏”,因为它已经不是简单的戏中戏了电影以及其中的电影的融合是那么浑然一体,其中的细节更是耐人寻味。《浮草既是电影里“现实”中爸爸和女儿的授射也是身为演员的女儿在电影中的“电影”里演的故事。
渥美清饰演的喜八正是小津安二郎《浮草物语》里主人公的名字啊!这部庆祝松竹大船摄影所50周年的电影,从里到外电影味儿十足!看看笠智众的三次亮相,年迈的身躯,看看正是盛世的松阪庆子,再看年轻的饰演田中小春的有森也实,真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而田中小春在摄影所的成长之路也算是一个演员逐步出各走进大众视野的小缩影吧。
电影插曲《蒲田进行曲,电影中的“蒲田摄影所”,小春最后唱的《蒲田进行曲》,松阪庆子想到了同样是戏中戏的《蒲田进行曲》,这是部让人惊喜的电影啊!它的戏中戏更是一种浑然不觉看起来畅快的感觉,最后一幕才给出真实境況,大赞,
那时候“讲”电影的弁士,人们付谈论的女明星,因为爱电影写剧本的文艺青年,蜂拥而入电影院、为影片流泪的观众,竖起彩旗、挂满电影海报的那条街,电影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鼎盛时期的电影业,淳朴真。
,昨天说看非小津影片中的笠智众,好像《故乡》并不是第一部,而是《其后》。
《电影天地》观后感(五):电影传薪
自从托纳托雷的《天堂影院》叫好叫座,他们把其他导演的此类题材称为XX版的《天堂影院》,既是对内容省事的介绍,也免了宣传费。譬如,他们说,《一碌蔗》是香港版的《天堂影院》;《不散》是台湾版的《天堂影院》;《西洋镜》是中国大陆版的《天堂影院》。那么,山田洋次的这部《电影天地》,顺理成章就是日本版的《天堂影院》了。
实在很喜欢这类电影,不但是向老早老好的电影衷心的致敬,更是写给电影的影像情书。纵然有多辞不达意或肉麻过火,都是允许的,只要这份爱这颗心是真的,也就不必再苛求。这其中《电影天地》更惹人喜爱,因为它不是从影迷影痴的角度写的,而是抱着电影从业人员的虔敬,因为知道其间的苦辛,因此一笔一划情见乎辞,既有理解的体贴,又有善解的情意,更有温暖的包容,非常难得。
《电影天地》说的是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日本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的电影人的故事。它别出心裁,以一个从茄厘啡(临时演员)到女主角的女演员的经历为经纬,织出日本电影初创期荜路蓝缕的光阴图:既写出电影人的意气风发,也带出历史乌云投下的浓浓阴影下,电影人在夹缝中生存的困境与智慧。其实,说是言志电影也不为过,山田洋次借《电影天地》表达的是,每一个电影人在拍电影时,为何拍电影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你的答案决定你的电影的质素。
虽然是以女演员的从影生涯为脉络,电影的最出众之处,我认为却是对片中看似与电影圈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人的描绘。他,就是影片中的女主角田中小春的父亲,由山田的爱将渥美清扮演。这是一个中年丧偶,郁郁寡欢的剧团演员,失业,与女儿相依为命,最好的年华(无论是生理的还是职业的)都已经过去,往后的生涯也没有任何转运的希望。然而,女儿田中小春演技的点点滴滴进步,都包含着他的心血。从没有对白的小角色,到担正正印的主角,无不得到他场外的悉心指点。他生命中的惟一的安慰,也就是他将自己的演技和人生经验传递给女儿的时候。这是电影中最动人的时刻,为此摄影机甚至不惜煽情,如最后女儿任主角的大片上演,他在影院未及看到一个画面便溘然长逝。微妙的是,正是电影的兴起打破了他的饭碗,剥夺了他的表演事业,使他穷困潦倒,但也正是电影的出现,使他的演艺生涯延续。山田洋次要说的,是电影不是孤家寡人的东西,它汲取着其它艺术的养份而长大。象本片,父亲代表的戏剧艺术看似消亡,实则融汇到了新兴的表演艺术-----电影当中。所以最后父亲在影院死去的场面,不仅是煽情的需要,更是两种艺术交接的新陈代谢的生动描绘,山田洋次不仅向电影先辈致敬,也向其它艺术点上一瓣心香。
艺术的传薪正是《电影天地》的主题。山田洋次描绘上世纪30年代日本导演们的艺术实践,不但是深深的致敬,更表达了自己作为导演传承事业的意愿。比如,他一辈子拍庶民剧的初衷,在《电影天地》有淋漓的表达。他借片中导演的的话,交上了为何拍电影的答卷。他所做的,正如片中一个导演所答的,观众拿出辛辛苦苦得来的血汗钱来买一个梦,你能够不提供一个美梦给他们吗?基本上,山田洋次毕生所拍都是庶民电影,正是承继了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导演如小津安二郎等的优良传统。《电影天地》也当然处处充满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的符号,如女主角一举成名的电影名为《浮草》,女主角的父亲名喜八,还有笠智众的现身说法,都是山田洋次向小津致意的体现。有论者指出他的作品继承了小津的衣钵,虽然没有达到小津的博大深厚,技法也芜杂不纯,但其用心是可嘉的。
当然,将他的电影打上艺术之名,也许他要抗议的。事实上,他可能是最没有野心经营艺术殿堂的导演,他只是自顾自乐此不疲地在庶民生活的天地里采撷野草闲花。许多人对他一味拍通俗俗颇有微词,也大有不屑之意。他们以为通俗剧是垂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的东西。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能拍出有井水处就有他的电影的导演,放眼世界也没有几个人。他的电影通俗是通俗,却不是媚俗,在娱乐大众的面目下,自有其纯净朴素直指人心的某种东西存在,这,叫做人情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