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停,绿灯行》的观后感大全
《红灯停,绿灯行》是一部由黄建新 / 杨亚洲执导,牛振华 / 丁嘉丽 / 王刚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灯停,绿灯行》精选点评:
●黄建新式社会喜剧,驾校奇遇记。
●6/10。大款将社会潜规则看得明白,用钱开道随意换教练、让绿豆摇车、下属帮洗车,炫耀钱权又抠门,大家吃饭想宰他就只带信用卡,搞小秘被抓还叫记者打圆场,代表权力不再是政治而是经济上的再分配;记者提醒大家贿赂教练、接受有偿新闻报销学车费,最后面对大款的嘲讽撕毁报账单保留了知识分子市侩化后仅剩的良知,刚出精神病院的研究生名字谐音阳痿,可见经济大潮中知识分子尊严的阳痿;为了掩饰车祸被塑造成好青年的绿豆是一个造劣质沙发的瘾君子,扭曲的英雄主义;车友谈好价钱后程芬假意不卖狗了气走车友,转眼将狗卖出,代表学会欺骗的工人群体;气功协会的大妈、积极维稳的报社主编、不愿与日本人合作但话语权被剥夺的驾校校长,他们都是民族主义、思想狭隘的遗留干部,结尾倒卖香烟遭到开除的教练赢得好人名声,中国式人情就这样成了道德遮羞布。
●黄建新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把握无人能出其右,不同于好莱坞影片对于误会和冲突的最终清晰的化解,采取破立二元化,而黄建新会避重就轻地对冲突和矛盾只作轻度干预或迂回曲折让其自行消解,做留白给观者去品位个中滋味。他前期作品的先锋已足可以使其笑傲影坛,到了中期的“都市三部曲”更是体现了他手法的独特与细腻,杨德昌对于社会与人情的剖析和展示还是或多或少采用了颇有戏剧张力的情节,而黄建新要更含蓄些,这样的东方哲学西方人很难参透。中国导演第五代中张艺谋和陈凯歌较其它人先出位获得国际认可,更多的是他们影片泼墨写意的东方意蕴和形式美征服了西方的欣赏者,而黄建新的影像文本的玄妙会多少影响它的受众,这也是黄的知名度不如张陈二人的原因之一。
●08年11月22日
●7.2/N/A 很黄建新的片子,对生活的写实,却也带有戏剧性,想想其实都是自己生活里实实在在的东西。
●再也回不去的1996。现在是2017,所以黄导不再讽刺了,不是不敢,而是想通了,想通了其实是绝望了的代名词。
●黄建新杨亚洲牛振华铁三角
《红灯停,绿灯行》观后感(一):为90年代留影
难得的记录了90年代的城市人物百态。在那变革的年代,大变动伴随着发展、机会和混乱,不同阶层的人都在本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夺市场经济的红利,这过程中不乏人性的恶,也留有人性的善,更充斥着明目张胆的潜规则。那传统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东西,最难改革掉的,在近3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电影,既陌生又熟悉!
《红灯停,绿灯行》观后感(二):之前的CCTV6频道好开放和包容啊!!!现在感觉有些缩手缩脚了。
之前很多好的电影,抨击社会问题的一些电影,中央台都放。怎么再也看不到这样百花齐放的场景了??
之前很多好的电影,抨击社会问题的一些电影,中央台都放。怎么再也看不到这样百花齐放的场景了??
之前很多好的电影,抨击社会问题的一些电影,中央台都放。怎么再也看不到这样百花齐放的场景了??
《红灯停,绿灯行》观后感(三):一些不成熟的感想
《梦也何曾到谢桥》自序《为生活而感动》中叶广苓关于她的素材来源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珍惜我掌握的素材,它们中有些不是谁都能得到的,我常常为我的素材所感动。这些素材不是记录在本子上,而是融化在我的心里,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这感动还在。”而《红灯停绿灯行》正是这样一部,来源于生活,不拘泥于感动,升华于矛盾中的喜剧作品。它没有多么伟大,显然它在中国电影史上,无论从票房还是所处年代,都已成为星辰大海中的一掠,但它仍旧能够穿越时代迥异的话语背景,穿越价值观巨变的藩篱,给人们以感动。它让我想起那些春晚舞台上经典的小品,对时代精准的剖析,巧妙的还原,重塑和改造,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部喜剧,台词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人物设定接地气,没有距离感,都是人们见识过或有所耳闻的种种形象;故事讨巧但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场景的衔接过于突兀不够平滑,因此有情节有较为散落的观感。但它瑕不掩瑜,有一股儿地地道道的真功夫儿在里面,是因为电影融入了制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充满了矛盾和张力。 尤其,矛盾,是那个时代的矛盾,具体的说,从需要手动摇车的吉普,校长的89式警服,改革开放的种种缩影说明了这是一部源自当下时代的写实作品。90年代才生人现在来看,那个时代忙佛已经陌生,但对于当时,这部作品对时代的描写可以说相当的贴近生活了。从头贯穿到尾的就是矛盾。人物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时代的矛盾显现在人物角色上的矛盾等等。苟记者报销学车发票的需求同报社领导,工厂老板的矛盾,到回绝老差,撕掉发票的前后矛盾。下岗女工经历的婚姻矛盾,想给女儿开心可是无奈将狗卖掉的矛盾。校长内心的革命情感和孩子去日本留学的矛盾。社会发展不均,部分人暴富,打打盹就能挣个十几万同普通劳动人民的矛盾。学生表现出的刻板。绿豆的恶习同孝敬母亲的矛盾。教练对校长的唯唯诺诺和自身贪图便宜的矛盾。除此以外还有太多太多的细节都表现出了矛盾。这些矛盾之所以表现得十分合理,充满张力,根源在于那个时代是充满矛盾的时代。将小人物的需求在大环境的矛盾下进行交融,摩擦,碰撞,逐步展开了对于这个时代的审视和探讨。清明上河图的精妙之处,不在于宏大,而在于风俗。民之生,民之俗的环环相扣,人物情感的丰富多彩,为人们窥探一个时代的性格和面貌提供了详实全面的素材。往小了说,电影涵盖的不过是那么一撮儿最有特色的时代居民的喜怒哀乐。“红灯停绿灯行”是那个时代整齐划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是那个时代衣食住行快速发展的缩影,是人们身处的时代和观念巨变的缩影。但那整齐划一里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各式各样的个体差异,纷繁的矛盾。而这些无不归功于制作团队对于时代细致的观察,对于生活缜密的感悟。 最后,引用人民网的一篇文章中对于《北京女子图鉴》的述评:“我们需要一种真正的辽阔的现实主义,这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对人心的深刻洞察之上的现实主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就既有社会影响、又有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于优秀文化产品、优质精神生活的期待。” 每个时代都能够成为伟大艺术作品诞生的熔炉,每个时代都是充满矛盾的时代,只是偶尔会觉得,那些有能力真正在这个时代发声,为这个时代发声的人,选择宁静致远去了。
《红灯停,绿灯行》观后感(四):喜剧的没落
https://mp.weixin.qq.com/s/zL6V9dMB0o-XrKTYLskEHQ
从叶广芩的原著《学车轶事》到电影《红灯停绿灯行》,是一次很大的改编。 不仅记者这个人物的性别被改成了男性,其中每一个人物还被增加了更多的关系网。每一个增加出来的人物关系,又都是极贴近那个时代的。比如绿豆这个在原著中着墨不多的人物,在电影中被增加了大量的戏份:偷井盖,吸毒,恰巧的一次自救行为却成了这个城市的英雄人物,以及瘫痪在床的老母亲适逢“气功热”的年代被街坊进行气功治疗。 只从这一个人物来分析就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迹,这便是黄建新的作品所以能够超出当时整个年代的远瞻性。 不管是《背靠背脸对脸》的官场现形记,还是《黑炮事件》的后现代呈现,以及《错位》中超前的影像处理,都在立意上远远的高出了后期同类型影片。 《红灯停绿灯行》,也依然是一部群戏精彩的讽刺意味极强的喜剧。 曾经在悟空问答的一个提问“国产电影还有哪些和《夏洛特烦恼》一样的优秀喜剧片”下面写了一个帖子,在帖子里我开宗明义的说首先《夏洛特烦恼》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喜剧片,之后列举了黄建新的一些作品以及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等等。结果遭到了大范围的讨伐。 在看完黄建新的这部《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只能说我之前的观点被进一步加强并加深了。 影片的任意一段挑取出来,都可以被现在想拍喜剧电影人们拍成一部长片,然后被追捧成年度最佳之类。 比如说影片中对“偷井盖”所形成的怪圈理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态度。放在今时今日,想必就能够成为一个创作者会用整部电影才能表达出来的内核。 不久前深受好评的《荒城纪》就是有一个类似《黑炮事件》似的点子,“礼义廉耻堂”被误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于是引发了一出人间悲喜剧。这是一出看起来很容易做出深度的作品,结果所呈现出来的却只有刻意与矫饰。 这便是如今的喜剧所缺少的真实感。缺失的真实感主要体现在人物的饱满度不够,逻辑的不自洽,以及戏剧冲突的设定不圆润上。 在《红灯停绿灯行》的一开始,简洁明了的交代了学车事件的开始,紧接着引出每一个人物,之后逐个的切入每个人物的生活关系网与所面对的问题。这样的详实铺垫之下,一整个的群体状态,包括大的环境背景就都出来了。有了这些铺垫,之后的剧情自然也就万事俱备了。 当今时代的大部分喜剧,就不提“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样的标准了,毕竟娱乐时代,貌似是否还需要悲剧的内核也已经不再重要了。只是单单从喜剧效果来说,就已经成了极为浮于表面的段子似逗乐。 当一部喜剧电影的喜剧性要靠段子来承担的时候,剩下的怕是只有悲哀了。 在一系列大家觉得还不错的带有喜剧效果的电影里,诸如《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煎饼侠》,《缝纫机乐队》,《港囧》,以及正在热映的《超时空同居》,等等。去分辨一下,不难发现,电影里的喜剧点基本都是以段子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喜剧性,直接简单,也最容易得到普罗大众的一时热爱,但这只是几分钟或几小时的热度而已。 而类似《红灯停绿灯行》中绿豆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演讲这种剧情推动下产生的喜剧性,也必然成为永远的不可得。 更何况,绿豆的这一段演讲戏,会让人想到汪曾祺曾经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用》。这样的文本互文,想必也是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洪流之下的创作者们所永远不会去表达的主题了。
《红灯停,绿灯行》观后感(五):人无完人,特定体制下的个体特征
一直听博士宣传过黄建新导演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黑炮事件》,还是老样子,只是耳闻,未曾亲眼目睹。另外还有所谓的黄建新城市三部曲,描述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各阶层人民所独有的个性。自从上周在资料馆看完《站直啰,别趴下》后,就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一方面被就是年代城市的面貌所吸引,另一方面这种类型的片子对各阶层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状态有着极为深刻的写实述说。
此片概括说来就是驾校学习二三事,原著好像是驾校轶事。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举国的城市化进程让各地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对应的是人们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的转变。一位离婚下岗女工,一个圆滑处事的记者,一个患有毒瘾整日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暴发户,一位思维僵化的生物学研究生,还有一位为逃避农田而退伍的军人司机教练,这六个人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别样的驾校轶事。通过学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小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各阶层独具的职业性格以及社会整体风气和思潮。
婚变下岗女工,迫于生计,借钱学车希望开出租来养活家庭,业余时间带着孩子摆摊挣些零用补贴生活,典型的老实本分传统中国家庭主妇形象,但是迫于生活压力开始迈出步伐去社会寻求突破。
小报记者,典型工薪阶层,虽然拿着稳定的工资,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与时俱进,不满足于现状。虽有摩托车可以骑,仍希望能时髦一把,体验开车进行报道。长期在行业的混迹让记者深谙人情世故,能够一眼看出教练的小心思。然而面对两千多的学车费,最终还是无法通过自己老练的处世能力进行解决,最后一怒之下把发票撕成碎片,应该也算是看透了人情世故吧。
毒瘾在身的待业青年绿豆,没事喜欢吹嘘自己为沙发厂厂长,而其实是只有两人的劣质沙发小作坊,就连学车的钱还是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得来的。住在被一堆堆拆迁了的废墟所环绕的小破房里,家中老母已是瘫痪多年在床,指着儿子能通过学车掌握一门维持生活的技能。生活的无奈让绿豆萌生偷井盖的想法,物质的缺乏总是让人容易背弃社会道德和良知。
号称日进斗金的暴发户老差,仗着手里有钱就把自己放在高台上,幻想着可以搞特殊化,典型的暴发户思维。钱给了他巨大的自信和优越感,仿佛有钱就可以掌控世界。
典型学究思维僵化的研究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仿佛都得通过研究测量才能得出结论。殊不知,生活是需要实际去体会的,而不是死板的研究和测量。
逃避农田转为体制内的教练,仗着教练这个特权身份,收受学员礼品并联合饭店老板娘吃回扣及使唤学员干私活。再小的体制人员都有权利寻租的可能,社会整体风气就是这样。
就是这么六个人,来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阶层,都有着各自的阶层特性,这种特性不能说这个人好或坏,毕竟人都是有好坏两面的。虽然六人最初有些各种小矛盾,会有种种不愉快,可当经过了整个学车历程后,一盘面粉终于揉成一团面团了。共同的经历让大家都有了相同的倾诉,而这种相同的情愫最容易消除彼此的间隔和障碍,仿佛经历八十一难西天取经求佛成功后的那种释然和欣慰。
时代也是具有活生生的性格特点的,它的性格特点就蕴藏在当代各阶层的性格特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