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眺西望读后感1000字
《东眺西望》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 著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豆瓣鉴书团】这是一本非常易读的历史随笔集。章节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逻辑框架,但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个小专题,对于了解不同地域的世界史有一定的帮助。正如书名《东眺西望》,当我们站在世界的不同地方,若能联想起这片土地的历史兴衰,大约也能和这个地方产生更深的联结吧。
●陈舜臣适合“述而不作”,对历史的叙述不错,史识史论就差了些。
●豆瓣鉴书团,详见书评。
● 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不是我们忘本,而是史学家、文学家没有把艰涩的古文史书转化成现代语文,没有把所谓学院派刻板的叙述,转化成趣味盎然的大众言语。如今,陈舜臣先生、这位文化界的巨手,担起了这项责任! ——柏杨
●叙述角度很宏大,从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联系着手,立足世界,展望东西方,这个时代我们处处联结,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会互相影响,但也独一无二,互相借鉴。
●本来以为是陈舜臣写的关于历史的随笔集,应该是轻松愉快的,结果一读才发现这信息量真是太大的,读到最后版后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二十篇随笔是对应讲谈社出版的20卷世界史的,所以20篇不是随机的,而且是系统的穿插了整个东西方历史,通过这二十篇随笔简直要点燃读我的甲骨文丛书的熊熊烈火。按作者的话说就是:历史的车轮前进的方向就是这般不可思议。 我觉得读了这本书,讲谈社中文版的《兴亡的世界史》20卷,已经在向我召唤。
●很早之前的文章了,睡前一读
●作为通识梳理很值得一看,毕竟把东西方主要的历史脉络说清楚了,填补了我自身的很多空白。但是识见上有些陈词滥调,显得一般。
●通往历史的小碎石路……
●20191121
《东眺西望》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
陈舜臣先生虽为华裔,但生长在日本,他写的书受众多为日本人。听闻他的文笔也很日系,比如读过青玉狮子香炉的读者可能知道,燃えるような情熱を傾けよう(请拿出热情来吧!)可谓人不中二枉少年。
这二十篇随笔原本就是搭配讲谈社二十卷世界历史的导读,套餐一大一小,一巨一细,很适合历史爱好者业余消遣。行文通畅,脉络清晰,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的阅读顺序,随意翻开碎片时间就能品尝一个豆腐块。
《东眺西望》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东眺西望读后
没有看过陈舜臣的小说,但仅就这本散文集来看,作者非常的学术。高密度的掉书袋让我这个历史不过关的人头大。但文章并不艰深,是一种轻学术。很像是《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这样的普及文。主要局限于每篇文章都为它书序言,篇幅有限,但足够有趣。
收获一是作者的视角。非聚焦于某一时段某一空间。而是横跨东西方,纵观数百年。每个标题下都有一个问题串起东西方的历史事件。另一点则是感慨于一位日本作家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与熟识。
《东眺西望》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东眺西望》读后感
这部随笔开读之前我以为是散文,读着读着更像是杂谈,虽没有规定随笔该怎么写,感觉历史杂谈更符合这本书的定位。很像是私底下与历史老师沟通交流的对话内容,从大航海的郑和下西洋,接着三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开始讲述,后又穿插世界复杂多变的历史,浅显易懂,没有真实严肃的历史考据,但处处向你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行走的理解与评价。比较适合对世界历史感兴趣并想要了解各家之言的读者阅读。【读书小tip:在读书前提前了解作者本人,可能更容易阅读】
《东眺西望》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东眺西望》——简易世界史通识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很难想象历史随笔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历史在我印象中总是有点厚重晦涩的感觉,而随笔又多为为篇幅短小,文风轻松,所以当历史和随笔放在一起的时候,总有那么点混搭的意思。
对陈舜臣先生了解甚少,只知道陈舜臣先生是日本华人,获过江户川乱步奖和直木奖,他的作品更是一本都没有看过,只是听身边朋友提过《青玉狮子香炉》《在风之中》《枯草之跟》《方壶园》,评价颇高。
《东眺西望》用20个章节从大航海时代谈到近现代战争
《东眺西望》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之东眺西望
内容也如书名一样既有关于东方文明的想法,也有西方的。
因为研究历史的缘故吧,里面有很多事实的叙述,印象特别深得有二战的部分,因为那时伴随着作者的成长,所以写了下个人的经历,有关经济和社会的变化的细节,让历史更加的丰满和容易让人理解。
还有有些东西之前没看过所以感觉有点新鲜了,例如波士顿倒茶事件有个重要的事实是美国人原来是大量饮茶的,后来才转向了咖啡,因为有最早的对华茶叶的贸易需求,所以应该推动了第一波美西的开发。
总之,整本书中有些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也算比较有点深度的随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