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锦集

2020-02-14 23: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锦集

  《李莎的生活随想》是一本由李莎著作,布克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台币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一):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喜欢干净简单的。

我不是善于隐藏的人,喜怒哀乐都形于色。记得有人说我,这样不好,不要太明显,也不要太极端。可是我想来想去还是控制不住,难道真的是控制不住情绪,好像也不是,也好像是。都说好好说话控制情绪,但是我基本可以做到前者,后者就有点难了,看来成功离我好远啊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二):我们凝视深渊

  什么是人生?这是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题目。李莎笔下的人生,与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尽管他深谙“集体意识”,但是能说在阅读他的文字时,与其有着同样的感受吗?如果不能,我们为什么要欣赏他的人生呢?如果仅仅为了打发时间,消除无聊,我们完全可以读别人的文章。既然我们已经翻开了《李莎的生活随想》,我们或许能从字里行间寻求那些慰藉灵的力量。 最美的情感在于有所期待。每天的太阳都是全新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五彩缤纷的,我们都希望被理解、被尊重,但是真正给予我们力量的往往是那些视哲学为至上学问的人,比如李莎,他在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知道活着状态真的很美好

  当我们开启一段旅程时,我们害怕的不是到达不了终点,而是我们脚下是否有坦途咬紧牙关在一时一刻是容易的,但是能坚持下来,并形成仰却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趁早放弃吧,对于那些身外之物,比如名与利,我们仍旧逃脱不了“赤裸裸地来、光溜溜地去”的宿命。 当下的路,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走好的。与其羡慕别人居有华屋,行有豪车,不如停下脚步,回望昨天,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我们在已经走过的岁月获得了什么,如果你仍然一无所获,我们还是忍不住地祝贺你,你至少拥有了比别人更大的空间等待今天的执着明天创造。 正因为简单平淡,我们才能深悟生命之轻,轻弱飞花,轻似落霞,清如雨丝。 正因为平淡简单,我们才洞悉心灵之静,静若夜空,静似幽谷,静若小溪人世间,值得留恋的很多很多,只是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时候放弃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想必李莎的只言片语能够唤起我们对未来之路的向往与跋涉!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三):思念是一张无法触摸的网

  我们之所以要记住生命的点滴美好,那是因为我们总是面对着困境,与其说每个人都是战士,不如说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李莎对此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但是他没有退缩,也没有恐惧,而是拿起手中的笔去面对,无论未来是风还是,他都相信自己所经历的都是岁月最好的安排。 幸福,离我们很近,又很远。当我们在顺境时,看花开花落,并不会流露出伤感,但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就以为花开花落是对自己的同情,乃至嘲笑。逆境并不是一无用处,至少考验了我们的信心与勇气,你需要用汗水去浇灌,用泪水去耕耘,相信坚持下去,必然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恋爱,不是对异性的追棒,而是以异性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们绝对不需要一段迁就的爱情,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把结婚证换成离婚证,只是几分钟就能办到的,但是把一段浪漫的爱情升华成稳健的婚姻,却需要一辈子的努力。对此,我们需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的爱恋。

  阅读与思辩是一双弈生姐妹。李莎读过的书,看过的戏,应当是很丰富的,至少我们在他的随想中,发觉他不是被动地感受人生,而是主动地召唤命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勇气,而是无知!明明知道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是他愿意修剪自己的羽毛,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果敢,至少在读者眼中,他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焰火。 谁不怕黑暗,但是没有黑暗的映衬,我们哪里会懂得光明的可贵。在黑暗中,有一束光为你守候,给你温暖,但是这束光并不是外在的,而是自己为自己点燃的。相信生命的美好,才能用生命去开拓幸福,不仅仅为个人,也是为世人。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四):明天之所以是明天,因为它值得我们期待

  心有所思,笔有所述。在这个时光飞转的年代,天我们是无暇思考人生的,只有在夜里我们才有从密密麻麻的名与利中找寻心灵的归宿。李莎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同志,他写出了新生代对于历史的敬畏,对哲学的反省,令读者耳目一新,原来人世间真的有一群人,和我们不在同一个频道。尽管我们不能进入他的境界,说实话,他或许也不会欢迎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但是我们可以隔着山、隔着海去品味别人走过的路。

  生活是需要体验的,真正的哲学往往是隐含在文字的絮叨中。所谓的修行,往往先修死才修生,很久很久以来,我们对于自己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底层逻辑,没有时间去思考!尽管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但是“新”在何处,是需要我们内心去感受的。李莎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已经是很多人望尘不及的,大总是希望被理解、被尊重,但是又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伤害,就可以刀枪不入。 人生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单程旅行,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你志同道合,也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顺心如意,我们在面对那些伤害时,我们除了鼓起勇气,告诉自己“我能行”,还应该给自己披上斗士的战袍,像李莎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只为在尘世中修行。 你不是一个人,因为你要走的路,很多人都要走。尽管大家出发的时间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终点是一致的,尽管大家行走的工具不一样,但是我们历经的苦难是相似的。能把自己放在茫茫人海中,即使是一粒沙子,你也要化沙成金,成为值得记忆的那粒沙子。更多的时候,李莎告诉我们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也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而要为自己而活,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焦点。 因为很难,所以我们才去努力。人间所得容力取。李莎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娴熟的技法,我相信并不源于天赋,而是把自己始终作为一粒沙子,任由风吹浪打,任由烈火酷冰,只是为了心中的信仰而忍常人不能忍,为世人不能为。

  人能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大概率地说,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你只要坚定地站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你就永远具备选择的权利。放下心中的执念,最大的阻力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人不愿意去选择,但是无时无刻避免不了选择。经济上有个概念,叫作机会成本。其实,我们在读《李莎的生活随想》时,就已经放下了自己的虚伪,默默地接受着“道”的启迪,在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之间做出选择。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有将所识记的文字化作力量与智慧,才能走着走着就拥有了自信、勇毅、坚强,而一切的正能量都在不经意间你的人生保驾护航,为你的未来助力加油。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五):你真的想明白了吗?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芸芸众生,能以笔墨为兴趣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家喜欢的是经国济世的事情,对于内心却懒于关注,用名与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似乎成为了潮流。随大流不是说错误,正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逆大流的李莎却给了我们一记耳光,难道你真的准备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一生,或者说死于青年、葬于老年呢?

  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对李莎越发尊重。人为什么要活着,如果活着才能说不浪费这电光火石的一刻。“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读的书越多,你越迷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不要埋怨这世间没有万古不易的规则,怪只怪你对自己没有看透。当然,看透自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那些流芳百世的人,在生前的时候都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相对而言,当时的大红大紫,随着风吹雨打,已经只是荒野中或高或低的墓碑。 既然有了生命的萌发,就终当有生命的终结。无论从生物学的意义,还是以哲学的思辩,我们无法否认,也无须否认“生命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悲观如李莎,却给我们带来了力量。哲学最终要解决的终极话题就是出世与入世,只是我们一直在做,却没有意识到。人世间有很多种情感,只能一个人品味,不足与世人道的,比如孤独。我一向以为“孤独是一个人的狂乱,狂乱是一个人的孤独。”大家都是群居动物,大家渐渐习惯于委屈自己而取悦他人,但是真正像哈姆雷特那般,能从纷繁复杂的人情中发出“生存还是毁灭”,则寥若晨星。 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英雄,很容易,大家都会用世俗的标准去评判,但是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凡人,却是一件费尽思量的人。李莎将满腔的情怀倾注于文字中,他在等待最好的读者。穿梭于书中的文学典型,很多人都有过自我的解读,但他们唯一的不足就是太执念于自己一时的情感,而李莎的过人之处,他是站在世人的角度,用大家愿意听,也听得懂的话,把文学典型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与精神价值扯碎了、理直了,才发现所有的波起伏,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行囊,让自己在下一个未知时刻有着与众不同的反响。 人生参透,不是时间的问题,也不是阅历的问题,而是心态的问题。你所做所为,表面上仅仅与自己有关,但是深层次却与每个人都有关。李莎没有掩饰自己对生活的好恶,敢于说出我们心中不敢说出的话语,这就是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生而为人,我们不是为吃米而活着,相对而言,远离饥寒,我们需要为自我品性加一件厚重的衣裳,既不过于懦弱,也不过于强势,而是以中庸的心态,却不着痕迹地适应各式各样的环境,尤其在历经坎坷与危难之后,还能笑傲江湖! 越简单越纯粹。然而,当读者通读李莎的“梦呓”之后,你还会以为他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人吗?如果你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祝贺你,以世人之俗见,观照自我之人生,你不是第一个,但是你是唯一的一个,因为世界说起来很远、很乱,但是在你的内心中却很近,很静。不是吗?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六):以幸福为底色——《李莎的生活随想》

  2020年的开头真的让人不愉快,冠状病毒肆孽,人心难免恐慌,好在全国万众一心,大家都在宅在家里为控制病毒的蔓延做出自己的贡献。宅在家里,生活难免单调,除了吃睡,何不找来些有正面力量的书,读一读,让生活多些幸福的色调。

  《李莎的生活随想——以幸福为底色的人生》很合适。这本书是由布克文化出版社出版,一實的繁体文本。让你更能慢下来体会文字的魅力。作者李莎更在自述里写道的 :“这一千天的日子是起伏跌宕且美好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另一种修行修行生活。”这不也是我们现在应该有的心境吗?在这个病毒肆孽的日子里,我们把心放慢,把生活变简单,把曾经没有在意过的生活细节,细细品味,不也是一种修行吗?

  《李莎的生活随想——以幸福为底色的人生》全书共有七部分。

  第一辑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心若向阳,处处都是美好的时光。阳光下虽有阴霾,但是终究遮挡不住漫天的光辉。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晴有雨一样,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若你能向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双手,这样的情感就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善意和无私。而当一个人以自己的无私去成就他人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现在的病毒虽然凶猛也挡不往那些为他人生命奔波的逆行者。有他们的捍卫,有我们的坚守,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第二辑 和光同尘,清静自在。 努力是回报自己的最的方式,展开各种姿势的学习状态,学以致用,才是不让生命无意义消失殆尽的最佳选择,东西方皆如此。何为君子?自省吾身、常思己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和光同尘,清静自在。

  第三辑 人间烟火。 人活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活着。第二个层次:体面的活着。第三个层次:明白的活着。慢慢活、慢慢明白、慢慢实践……人不该吃喝等死,该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所停留的须臾之间创造相对的价值。

  第四辑 你的潜意识强大吗? 潜意识往往是以全观的视角看待事情,所以准确而完整。但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头脑来思考,认为只有思考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潜意识运作,事后才发现,潜意识的选择(心里最想的那样)是最好的。

  第五辑 愿你被世界温柔善待。 每个人身上都是还有能量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充满热情、希望与信念,这样的人带有正能量磁场,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会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向上、信任的感觉。你跟他在一起感觉是安全、放松、愉悦的,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趣味,你很想和他多待一会儿。

  第六辑 大道有序 天地无常。 【阴阳】的理论在生活中时刻呈现,正如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然而人生同时又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第七辑 我所拥有的,都是行过,不是终点。 正如我从来都不喜欢别人给我送花一样,注定要枯萎的美,干脆就从来不要得到。修行之后,慢慢懂得了天地间生老病死只是一种规律,刻意抵触凋零带来的伤感,其实也是毫无必要的。四面八方的风来时,我在此地,随年月一道,自然枯荣即可。

  《李莎的生活随笔——以幸福为底色的人生》是李莎2015-2018年的人生经历的感悟,正如作者在自述中讲的: 最传统古老、絮絮叨叨式的文字记录与随感。真实的呈现了我的思考历程。以此献给我热爱的家人和朋友们,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才让我心情的学习、探索未知与体验生活。更将此送给我的孩子们,希望你们长大后,能阅读到母亲的人生片段,或许能引发你们的思考和更完整的了解我。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另一种修行生活。

  《李莎的生活随想》读后感(七):《李莎的生活随想》:责任、梦想、成长——拥抱你的微笑,活出精彩人生

  当一个人望向外面大千世界的时候,需要的是窗子;但当他一个人面对内在自我之时,需要的是镜子。

  作者李莎,是希达工作室创办人,取得多个硕士研究生的她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专业。在这本《李莎的生活随想》中,她探讨了自我生命的哲学,展现了其生活的智慧。

  在这本生活随想中,我看到是李莎的自省,是她对自己内心丰盈的思索,是其看遍世界也不忘本心的珍贵心灵。读完此书,我有几个想法想同大家分享。

01 选择自己的人生,微笑地扛起自己的责任

  李莎在书中多次提到“责任”,班超的责任,聂隐娘的责任,他们披荆斩棘,遭遇了种种危险与考验,在过关斩将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自我的成长,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所肩负了,一个国家组织的生死存亡。

  与他们不同的是,大多数的普通人身上最重的,不是家国之责,而是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里,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科学家的责任是钻研开发……这些从身份职业中延伸出来的责任,就是个人的成长,就是人生的价值。

  人毫无选择地来到这个世界,作为补偿,我们的一生都可以由自己做抉择。当你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就要扛起该扛的责任,微笑着面对。

  万物皆有阴阳两面,正如作者所说,微笑着面对挫折境遇,看到了阴面,就会更有勇气去迎接阳面。

02 追寻自我的梦想,最初的自己是最好的

  我的学生中,有喊着“我最讨厌拿我和别人比”的,也有成绩才艺兼具的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对刚刚踏入教育领域的我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每个学生当下的成长。

  我总是问学生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有的模糊有的奇异,十分有趣。而我想要的,是让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即使普通灵魂也要耀眼。

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其本身所应具备的质量,便是拥有独立自主的价值观。——李莎

  我想要每个孩子都成为自信的人,用努力去描画人生的精彩蓝图,而不是一味地做「别人家的孩子」,读「别人家的大学」。

  不是勉强自己去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也不是没有理想与规划的咸鱼,而是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且能让梦想这盏灯照亮人生前行的路。

有人说,每个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点缀在生命里的希望和梦想,使它有所差异。——林语堂

  微笑着追寻自己的梦想,即使过程艰辛也会感到快乐,因为当你实现梦想,找到最初的自己,就会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幸福。

03 成长必然付出代价,新的枝桠来自旧的伤疤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会平等地对待任何一份生命,成年人的生活总是不易的,如果你觉得容易,那你就要想一想,是谁在替代你承受着那份不易。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可能不付出代价。——李莎

  希腊神话中有个故事,美少年Narcissus爱上了自己的倒影,赴水求欢,最终溺水而亡,化作水仙花,Narcissus也就成了“孤芳自赏者”、“自我陶醉者”的代名词。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掣肘的问题,惧怕的敌人,而这其中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弱点和心性的阴暗面,有些弱点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有些心性去要努力去驾驭,有些自我矛盾又需要学会运用内心平和的力量,与自己和解,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做任何事,包括爱一个人,都需要战胜自己,都要付出代价。新的枝桠来自旧的伤疤,即使你的生命有裂痕,不要害怕,万物皆有裂缝,那是阳光进来的地方。

  成长的道路上,即使有泪水,它们也会包含着希望的温度。

04 总结

  每当夜深人静,从一天的繁忙中摆脱出来,我们不妨也拿出那面可以反射出自己内心的镜子,审视自我。不断内省,关于自我的责任、梦想与成长。

  不承担责任的梦想是无力的,不追求梦想的成长是虚空的。梦想藏于心底,责任扛于肩上,成长行于脚下。只有用真心拥抱自己的微笑,才能真正活出精彩的人生。作者简介:清洛枕书,书评人。每日读书、每日写作。每进一步,就有大大的欢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