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经典影评1000字
《蚀》是一部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阿兰·德龙 / 莫尼卡·维蒂 /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的空虚任何人都弥补不了,最后一段空镜头确实饶有趣味,无意识就是最深刻的内涵。片头片尾猛烈的钢琴声相互呼应,透着不安的情绪。年轻的德龙如此的迷人~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股灾中的无聊爱情...奇异地在开头结尾处显出一副世界末日似的实验电影派头, 中间却是写实的证交所和超现实的肯尼亚女友夜话.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我觉得是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在被物质与欲望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懒散而无叙事性的段落收束起来,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大师级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蚀》影评(一):太安静的电影,气氛上很压抑!
故事简单冰冷,导演拿手的隔阂与疏离题材,如常的忧伤及意味深长,阿兰·德龙和莫妮卡·维蒂的互动都很机械化,安东尼奥尼对虚无人生的悲观论调化作侵蚀时间的爱欲。他们吸引,他们靠近,他们分开,尽在眼神交汇和不安的肢体语言中。最后几分钟的空镜头不关这故事,却升华了主题,本片最出色的要属这非常规收尾。
《蚀》影评(二):无题
以前看是睡着 现在看是煎熬 某种程度上 我是同意伯格曼对安东尼奥尼的“看不顺眼的” / 和红色沙漠一样 片中的女人大多都没有穿胸罩的晃来晃去 莫非这是导演的个人喜好 这个妻子口中“忠诚的男人”让他电影中的男女从一开始就纠缠暧昧 终于两部电影都在还有十五分钟结束的时候 一点情色都没有的上了床 ..
《蚀》影评(三):哪都不在,哪也没去
蘑菇云下的荒凉。人们聚在小小的圆环边,对着圆心疯狂吼叫,那些哪儿都不在、哪儿也没去的数字。
偶然一丝风,吹起女人蛰伏的野性,望向另一个方向,如女巫手执长矛在草原上的舞蹈。围绕圆环奔跑的男人,永远追不上。
废墟中,我们只是各自行走。同无人照顾的水一起,四处漫流。
《蚀》影评(四):靜物其實並不沉默
Monica Vitti那如雕塑般冷而驚恐的面容,在我眼前久久不能散去,美得近乎殘酷。我讚歎Antonioni那精緻的電影語言,他很輕易地便物化了人物之間那些細微的情感,像電影開頭的那一組鏡頭,讓我真的相信靜物其實並不沉默,他們有著甚至比話語和行動更清晰、精確的言說功能。這是真正值得仔細並重複觀看的電影,我花了3天的時間看它。
《蚀》影评(五):她是爱
看完爱情三部曲的终章《蚀》,在夜里哭了。
这是怎样的柔情?柔情里裹着细腻的忧伤,忧伤里裹着冷淡的疏离,在每一次约会,拥抱,聊天,做爱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那么远。
维多利亚说,我后悔爱过你,我后悔没有那么爱你,那我到底爱不爱你呢,我也不知道。这世上多的不是互相了解的soulmates,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