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藏
最好的小说就像“桃”,每个人都可以吃这个桃,不会咬不动,谁吃了都舒服。但吃了桃以后,别忘记里面有一个核,核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桃仁。
有修养的人不会轻易把桃核丢掉,而是拿小锤子轻轻敲开,尝一尝那个有着不一样滋味的桃仁。
曾经看过齐白石的一幅画,一张纸大部分什么都没有,只在这張纸离底部三分之一的地方画了一片秋天的叶子,叶子上面趴着一只蝉,蝉的头朝下。他在叶子旁写了一句诗:“鸣蝉抱叶落,及地有余声。”绝了。
这只蝉快摔到地上了都还有声音。你看上面的白纸有多长,蝉鸣的声音就有多长,所以这是一幅有声音的画。
这就是齐白石。
由朱大典想到的
寇士奇
明朝末年的朱大典少时好学,但苦于家境贫寒,无钱入学读书。伏龙庙附近有一所私塾,朱大典在割草打柴之余常到私塾边“倚窗听课”。塾师及东家发现后,都被朱大典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塾师还破例收他入学伴读。朱大典得到读书的机会,从此更加发愤读书,终于在1616年考中进士。
但就是这个寒门出身的朱大典,为官后摇身一变,成为热衷搜刮钱财的贪官。他在明末官场上曾以贪婪著称,时人皆视之为严嵩再世。史书上说朱大典“饶有才,而性奇贪,多行暴虐”。他督师凤阳的时候,“括取财贿,四府僚属,囊橐皆尽,人拟其富且敌国”。朱大典的贪婪可见一斑。
然而,当清军大肆入侵之时,朱大典竟再次转变,由一个贪腐之官变成抗清英雄。1646年4月,清兵围攻金华。当时,奉命镇守金华的朱大典散尽家财,招募乡兵,率军坚守婺城,使清兵攻城近三个月而未得。最后,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炮火轰破城墙后,清兵大举烧杀入城,但朱大典依然顽强抵抗。直到将士大部分战死,朱大典才从容召集家人、幕僚32人围坐在军事指挥部——金华八咏楼的火药库旁,点燃了所有炸药,以身殉国。其時,有人评价说:“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
明末文人张岱在淮扬时,亲见朱大典贪横,“真如乳虎苍鹰”; 后来又亲历朱大典“婴城守婺,破家从忠,继之以死”。他实在想不明白,一个人为何有这样大的变化。
后来,不少专家对朱大典进行了研究。这其中,心理学家的观点最引人注目。心理学家认为:多重人格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朱大典表现得比较突出。其实,许多人心中都拥挤混乱,争吵纷扰,每一个人格都试图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善恶常因条件变化,美丑常在不同时空转换。一些人今天为君子,明天是卑鄙小人;你断定他是个恶魔,他却转身成为天使。如果有一千种境遇,他就能变成一千种人。因此可以说:广场不是人数最多的地方,人心才是。所以,我们永远不要简单地判定一个人。
还有一种舆论学的观点,认为舆论在聚焦热点人物时,会把其善恶某一方面的特质放大,而掩盖了另一方面。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善恶共同体。所谓文明的进阶,一方面我们通过法律和道德劝善惩恶,强迫人向仁善的方向行进;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将人性中的恶合理地疏导一下,比如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