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西方建筑简史》读后感锦集
《图说西方建筑简史》是一本由(日) 佐藤达生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18-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对欧洲建筑的入门讲解,作者讲得非常棒。看完之后对各种建筑形式确实多了几分了解。这样的讲解员是成功的。
●很出色的西方建筑史入门读物,知识性十足,阐述的条理极清晰,美学思考也很透彻。作者从建筑两大基础功效“围挡”和“支撑”出发,阐述“柱”和“墙”在西方历史中的不同建筑表现形式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思考,探讨建筑形态背后的历史现实和西方世界观的变迁。希腊-罗马-罗曼-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的西方建筑风格流变,是基于西方人地理性性格、空间认知、哲学思维、宗教与社会思潮综合而来的美学产物。读完本书,对西方古建筑形制和流派的简单判断,识别率至少能提到八成。
●201912随便看看
●很有帮助
●有些部分对于建筑门外汉来说还是有点难懂,但是作者已经尽量深入浅出把复杂细碎的欧洲建筑史整理出来,从地理上以阿尔卑斯山为界,从元素上分为“柱”和“墙”,将所有的建筑风格结合历史背景娓娓道来。能将这么庞杂的知识聚拢到一本小书里讲清楚,足见作者的功力。
●严谨的西方建筑简史,详尽梳理西方两大建筑流派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他们内在的审美观和时代精神。相对代表权威,神秘,感性的以哥特建筑为代表的中世纪建筑,更喜欢代表均衡,美和理性的古典建筑。强烈推荐!
其实首尾一些哲学化的论述有些宽泛无聊,原以为又是一本作者只管自己写不管读者看的建筑学读物。但当作者对比地中海蓝天碧海的气候和浓雾弥漫的森林对古典主义南欧建筑以及哥特式北欧建筑的影响时,有眼睛一亮的感觉。其实后文描写哥特式建筑给予人的神秘感受,也不是单纯的抒情,从玻璃特性的细节上入手,更加具有冲击力。 主体部分言之有物,从历史(路径依赖)和技术的互动切入,和之前读到百科、罗列式的建筑学读物大不相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且还让人懂了背后的为什么,融会贯通记得也牢固。比如古典建筑的一条主线,希腊式柱梁式建筑其实并不适合石质(所以遗留下来的都是断壁残垣,特别是屋顶都塌了),但这是希腊木质建筑时代就定下来的审美。这个风格被工程禀赋的罗马人吸收了,用穹顶(arch, vault, dome)结构和标准化的砖混改造了,但因为审美的路径依赖,还得在外面套一层柱子的外观。这就比连篇累牍讲三种或五种柱式,甚至列个表告诉你每种柱式各个部分比例如何,精确到三位有效数字,更能让人从整体上把握。也没有流于空泛,有很多对典型例子的串讲。 但翻译读起来有些滞涩,值得推敲,比如全体性政权(?),顶上四层应为顶上第四层。而术语处理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要反复读、猜测,甚至需额外查找示意图。只给出部分术语的英语,不统一,比较随意。
《图说西方建筑简史》读后感(二):个人珍藏摘抄
-暑气、寒气、湿气;雨、风、强烈的阳光;猛兽、害兽、害虫;敌人、盗贼、陌生人、邻居。(作者的讲述房子的作用。) -在混沌的、无限延伸的世界里,渺小的人类游离不定,总焦虑不安,无依无靠。因此,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必须寻找一个固定的场所,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日本的自然环境变化丰富,四季分明。这种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特有的敏锐而细腻的审美意识。因此,他们创造的曲线非常优美,有分量而不压抑。 -在希腊,大自然是宁静的、温顺的。它带给人类的只有无尽的惠泽,绝无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不是敌对的,而是彼此和谐共处。 -他把多立克柱式的粗犷之美比喻为毫无装饰的裸体男性,把爱奥尼柱式的婀娜之美比喻为身着华服的优雅女性,把科林斯柱式比喻为纤细的少女。 -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内部采用了与育婴堂相同的构造,有着明快轻盈的韵律感。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洛伦佐图书馆前厅:充满矛盾的悲剧空间。 -所有的元素似乎都没有表现出它们原有的意义,似乎都在拒绝着什么。这里有的只是沉默带来的不安和死亡带来的悲哀。 -圆是静止的,完美的。而椭圆是动态的,暗示了力的收缩和膨胀。 -摆脱总是把所有东西都吸引到地面的重力、另一个世界的神秘的光、与外界隔绝的空间,这些因素共同把教堂内部变成一个超自然的空间。 -浪漫主义拒绝一切无视、否定和约束“个体”的事物,主张恢复“个体”权利,强调特殊性和多样性优先于普遍性,感性优于理性,非合理性和神秘性优先于合理性,自由优先于规则,意义优先于形式,解释和想象优先于分析和实证,自然优先于人工。此外,逃避现实,钟情往昔和异域风情也是浪漫主义的态度。
《图说西方建筑简史》读后感(三):雕梁画栋,匠心独运
一部建筑史半部欧洲史,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建筑样式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及获胜、人民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气候以及演进逻辑。东方人把最好的建筑留给皇帝,皇帝把最好的建筑留给死后,西方最好的建筑是公共/宗教设施,用于人民大众的公共生活。此外东方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存于世不多,但由于木结构更易融于山水,独具诗情画意;西方在古罗马时代就发现了混凝土,所以超高大跨度的建筑能够保存至今,庄重威严。这体现了东西方世界对建筑社会性认知不同。但无论怎样西方建筑简史这本书不是一本建筑学读物,而是一本古代欧洲人文,美学,政治和历史的记录本。
欧洲的建筑样式归纳为两种不同起源的形式。一是源于地中海世界的古典建筑体系(古希腊式,古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式),二是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欧洲中世纪建筑体系(罗曼式,哥特式,哥特复兴式)。古典建筑体系采用“柱”式造型理论,中世纪建筑采用“墙”式造型理论。
1.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本质就是柱廊,有三种柱式,分别为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古罗马增加了塔司干和混合柱式共同构成五柱式。
2.古罗马建筑
希腊人追求建筑表现的普遍性,罗马人追求建筑的多样性。罗马人在建造竞技场,剧场,水道桥时,用拱券和拱顶作为支撑,公共建筑和宫殿等建筑用拱顶和穹顶。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
3.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课题是重新发掘古罗马建筑的造型法,认为建筑的本质在于哲学和数学,把“协调”和“比例”的概念转化为理论,比罗马时期还要精细。追溯古罗马建筑的原理,探索其法则,把他们当做创作的典范。
4.巴洛克建筑
凸凹明显,曲面起伏,装饰过剩,光阴效果,强调中心轴和空间的抑扬,这是巴洛克风格建筑的特点。没有重复的规律只有动态的美并且爱好椭圆。
5.新古典主义建筑
更关心建筑的原理层面,剔除装饰,追求几何形状的趋势,摒弃了柱廊的分层,不再使用栏杆,常用于博物馆和美术馆。
6.罗曼式建筑
促使罗曼式建筑诞生的是修道院。
7.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本质是墙壁的分割和装饰都由柱身或小圆柱,凹形边饰等又圆又细又长的棒状元素构成。哥特式建筑采用各种手法减去重量感,减小墙壁厚度,扩大开口部,消除边缘。
8.哥特复兴式建筑
浪漫主义思潮带来哥特式复兴。
《图说西方建筑简史》读后感(四):【春节读书】那些随着思想文明不断发展的建筑...
对于一个非建筑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优势在于插图,彩色的插图对应所要表述的建筑风格,让人们很容易理解,徜徉在西方名建筑之间,帕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无论是古希腊、古雅典、哥特式、巴洛克,各种风格的建筑形式,通过保存下来的建筑物,都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文化文明,感叹于人类的智慧,以现代无法想象完成的工程,我们称它为“世界奇迹。”
古希腊建筑代表“帕特农神庙”人类因地制宜,根据地理环境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造型原理分为支撑和围挡,代表分别是古希腊建筑(阿波罗庙)和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等,主要材料大多是石和砖,古希腊建筑采用骨架结构,早期是木材,后期用石材代替,古希腊作为哲学的发源地之一,更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从视觉艺术上来看,是一门建立在几何学基础上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美感比例。
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在施工环境落后的古希腊时代,人们滚轴、雪橇、运货车,巨大的石材就需要人们通过精密的计算,确定石材的切割和大小,进行搬运。在建筑要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石建筑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应运而生,斗拱形式的出现。罗马斗兽场是罗马建筑的一个集大成者,四层柱式结构,(多立克、爱奥尼、柯林斯半圆柱、科林斯壁柱)顶部有遮阳的天棚。
巴洛克风格代表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当这些叛逆者试图挣脱教会的舒服,追求思想自由,趋向于人与宇宙和谐统一,人为建筑的本质在于哲学和数学,把协调和比例转为理论,达芬奇的《人体图》成为思想代表之一。
《图说西方建筑简史》读后感(五):值得一读的西方建筑简史
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关于西方建筑史的入门书籍,作者在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阐述了西方建筑的两种样式体系:源于地中海世界的古典建筑体系和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的欧洲中世纪建筑体系。同时提出了建筑的两种功能:支撑(古典建筑体系追求的美的表现)与围挡(中世纪建筑体系追求的空间表现)。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地中海和欧洲大陆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于两类建筑产生的巨大的影响。第二章和第三章则分别介绍了古典建筑(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中世纪建筑(基督教、罗曼式、哥特式、哥特复兴式)的发展历程。全书语言上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还有不少表格、图解以及著名建筑的彩图,方便读者理解。同时,对于西方建筑史的了解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史,毕竟建筑本身就是历史的呈现。 特别推荐对西方建筑感兴趣或者去西欧旅行过的读者阅读。去年我第一次去英国,圣保罗大教堂内敛的古典气质,布伦海姆宫内部绘画、雕刻和建筑的浑然一体,约克大教堂超凡脱俗的空间感和彩色窗饰的神秘感,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扇形拱顶线性元素的对称的美感,英国议会大厅的精美和壮观,这些有名的建筑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视觉冲击和内心的震撼却也由于对于西方建筑史的知之甚少而显得单薄无力、浅尝辄止,很难留下深层次的感动。这次读完了这本书,终于让我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希望今后有机会带上这本书,去法国看看卢浮宫和兰斯大教堂,去意大利瞧瞧圣彼得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动吧!
圣保罗大教堂外景:本书的封面建筑布伦海姆宫:凹凸明显、曲面起伏、装饰过剩、光影效果、强调中心轴、空间的抑扬,这些都是巴洛克式建筑的特点。(P117)约克大教堂的窗饰:教堂内部成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异空间,彩色玻璃的光变成了不属于自然界的异世界光。墙壁自身仿佛会发光,随天气的变化变换着色彩。这种感觉非常神秘,难以用语言描述。(P212)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线性元素比拟了建筑的力学功能。肋拱和柱身虽然没有真正承受重量,但线条的走向沿着力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支撑重力的样子。…不再表现力学理论,而成为装饰性元素,开始在墙面和穹顶上四处蔓延。(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