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地私宴》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地私宴》观后感100字

2020-03-01 22:1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地私宴》观后感100字

  《大地私宴》是一部由林潘舒 / 沈世平 / 艾涛 / 佳琪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私宴》观后感(一):阿根廷远比想象美丽

  阿根廷大概是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了,正好就在世界那一头,对于中国人来说,去阿根廷就是去真正的世界尽头臆想中,那里只有足球探戈,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根植于南美的欧洲人社群,在两百年的演化中,孕育出了自己独特魅力姑娘们个个美如迪丽热巴食物更是出奇肉欲横流。他就好像一个多情的拉丁情人,撩拨心弦,令人着迷。

  《大地私宴》观后感(二):别出新意美食节目

  这个节目跟其他美食节目感觉一样,跳出传统美食纪录片,更多地从人的视角出发,人对美食的改变。而且很接地气,不是用传统的美食拍法,而是将美食融入生活,真正的一日三餐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汪姐的那一集,将精致的上海菜与粗犷的西北菜融合,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虽地处南北两端,却有着对中国美食文化深深相似之处,对中国美食的共鸣。我觉得挺不错的,深度好评,值得一看。

  《大地私宴》观后感(三):干脆起名叫浦发银行宣传片得了

  时间不长的纪录片里是主人公不停地走啊走,故作高深地讲一些大都懂的道理,拼命秀着作为米其林的高贵,各种浦发银行以及APP的软硬植入,什么?想看美食?不好意思真没几分钟在讲美食。

  近几年来看过最差的美食纪录片,甚至我怀疑能不能叫做“纪录片”,别给我说行你上,优酷推荐栏里面大学生恶搞舌尖上的校园都比这个要好得多。

一首小诗概括一下,米其林牛逼,来下APP,水军打好评,其实真垃圾

  《大地私宴》观后感(四):跟其美食纪录片角度不一样的

  大部分人看美食纪录片是冲着美食去的,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就感觉跟普通美食纪录片不太一样,反而没有那么多感官刺激不够爽,不过看下来倒是发现越来越好看了。看了最新一集汪姐的甚至还让我有些感动,不得不承认汪姐本人还是蛮有魅力的,在菜市场狂吃了那么多豆腐,是真爱了。

  我舅舅以前也是厨师,所以看的时候还蛮亲切的。喜欢食物、愿意花很长时间跟食物打交道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看完纪录片再去刷《东京大饭店》~

  《大地私宴》观后感(五):汪姐登场,画风突变

  近两周的更新,相较于前几集的高大上呈现了全然不同的接地气画风。新主厨汪姐,作为海派私房菜的担当,与西北菜的豪烈进行了一次奇妙邂逅。在辽阔的西北大地,汪姐身上“精致又接地气”的双重气质被放大,碰撞出奇特的火花。这位可的上海阿姨,把普罗大众对食物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期待下半场的到临。

  《大地私宴》观后感(六):对美食的欣赏应该是一种进化 从吃到一场旅程

  我对美食纪录片一直都有关注,大学毕业论文那会儿就写的《舌尖上的中国》,后来陆陆续续解锁了很多美食纪录片。对美食的关注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更想了解在美食背后呈现的文化和灵旅途。《大地私宴》与其他市井气十足的、追忆卦的美食纪录片不同,它其实让我看到了我想看的东西。

  现在纪录片中去过冰川、竹林、沙漠、海洋、丘陵这些我们日常不怎么会接触的环境,尤其是极地冰川,你真的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用餐,吃新鲜食材制作的食物是怎么别致的感受,但是纪录片就有效的为我呈现了。目前已经播出的节目,让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尝试走进全新的环境,从地独有的饮食文化和食材中获取灵感,并开发全新菜品。一位位厨师先是鲜活的个体,然后才是名厨。

  除了节目最后呈现的一桌美食,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在探索全新之地、感悟不同生活的过程。去静静的感悟竹荪蛋的生长和竹荪的绽放,还有竹子酒的酝酿;一个上海的精致女人,在陕北的稻田中脱了鞋子,在水稻田中捉螃蟹;一个星厨,站在街头喝别人分来的一杯茶。这种探索型的生活体验在很难在其它美食片中看到。而且,我一直相信,先有生活才会有美食,才会有追寻和探索的过程,最终才能感悟。

  《大地私宴》观后感(七):愿你既能吃遍天下 也能回家吃饭

  我对这部纪录片中,印象很深的是汪姐对自己烧菜味道的形容“真的传承于我的爸爸妈妈”。很多人去汪姐店里吃饭,寻找的也是老上海弄堂里的味道。我们每个人在外面生活的人,其实都很追求这种家里的味道。

  那些奋斗在北上广深、在国外工作做学习的人,可能有很多人是有机会去品尝米其林的,吃的很精致、很讲究,也有很多机会到网红的餐厅去打卡,追求光鲜的朋友圈。但是从一定程度讲,我们正在现在的状态中,在一步步失去对食物本身的敬畏,又或者失去了品尝真正食物的能力。但是汪姐在片中的出现,让我感觉到了不一样。

  汪姐站在陕北的菜市场,就着大蒜吃着热气腾腾的豆腐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个豆腐是真的很好吃,豆腐本身就好吃,他不是麻婆豆腐、家常豆腐或者红烧豆腐,作为食材他的本身就很值得品味。看汪姐吃豆腐的时候,我想起来自己小时候,蹲在姥姥的豆腐车旁边吃豆腐的感受,也是热气腾腾,很浓的豆子的香味。

  汪姐在招待别人用餐的时候,这些老上海人说,这道菜就是我小时候吃的味道,就是那家店的味道。还有汪姐做的很好的醉蟹,也是上海人常常的吃食,是有记忆在里面的。汪姐的餐厅招待过很多明星,他们可以说是吃遍了天下吧,但是还是会回归到这个上海小弄堂里,坐在这个上海女人的餐桌前,寻找一种传承的味道。

  那些漂泊在五湖四海的孩子呢,在追寻的、觉得好吃的餐厅,有些是一时的口腹之欲,觉得很好吃,很惊艳。但是长长久久的,还是家里的味道,有记忆、有故事的味道。

  《大地私宴》我觉得它既给了我旅途,品味这个世界,也给了我回家的路。

  《大地私宴》观后感(八):对美食而言,重要的不是吃,而是探索和享受

  有些美食纪录片,看完之后我想回家;还有一些,看完之后我想去探店;还有一些,则让我想出去这个世界看看。这个让我想去看看世界的美食纪录片,就是《大地私宴》。

  为什么看完《大地私宴》会有这种“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第一:走南闯北的内容探索。它不仅仅呈现了一种食物、一个菜系或者一个地域的食物。它拓宽了厨房的边界,拓宽了人口腹的边界,让你更加想去尝试。

  第二:回归食物本质的自然追求。现在很多食物,都追求用厚重的调味,辣椒、胡椒、盐、芝麻……等等。以后吃下去,你很难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食物本身还是这些调味。《大地私宴》中,则让我看到了食物的原本,很纯粹的食物,街边还在晃动冒着热气的豆腐、盐烤大闸蟹,阿根廷的果碳烤肉,又或者冰川极地之处的海鲜。每个食物保留了新鲜度,在制作之后,也极尽的保留了食物本身自然的味道。这个,其实我们现在生活中很缺少的,缺少对本质的欣赏和探索。

  第三:碰撞与融合。每一个初始都有自己擅长的风格,在厨房中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只在自己领域中生活,总会缺少一些东西。推开自己厨房的门,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更加了解别人眼中的美食、对食物的敬畏、去沟通交流。或许你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厨房,但是已经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厨房有了新的认识。汪姐带着陕北的味道回到上海,有了更好的厨艺想法和追求,食客有了更好的享受。其实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也是这样。

  我们很多人都想走出去,出去吃、出去看,都好。我们其实和纪录片中一样,看过世界,终究会回到自己的“厨房“,但是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新的看法。

  《大地私宴》观后感(九):碗碟里的夏耕秋收,生活的味道最可贵

  如今在大城市里,各色餐馆琳琅满目,粤菜川菜、火锅烤肉,人们可以吃到全中国的美食。但是餐馆里的菜总是带着一股“餐馆的味道”。朋友聚会,打包带来的菜,一吃就知道是餐馆做的,因为这些菜的味道都太相似了。长大以后,“家的味道”总是很难吃到,每年过年回家,吃一口爸妈做的菜,心都化了。

  我有时会想起小时长身体时爸妈夹到我碗里的鸡腿;和大学时周末回家时,弥漫在楼道里的香味。对我来说,这不光是“家的味道”,更是“成长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第六集的主角汪姐被很多食客戏称“舌尖上的中国,台底下的汪姐”,她的菜具有浓重的宁波裔口味,对海鲜烹调尤其讲究,注重还原记忆中的味道。汪姐的回头客们常说,这就是他们小时候吃的味道,对此,汪姐也说这些菜“真的传承于我的爸爸妈妈”。其实,吴亦凡、王家卫、何炅、陈道明、刘嘉玲、林心如等众多明星之所以对她趋之若鹜,无非是想尝一尝老上海弄堂里的“生活的味道”罢了。

  节目中,海派厨娘汪姐来到距离上海1700公里的陕西靖边县。刚刚落地的汪姐,径直走进了当地的市场。在一家豆腐摊前,汪姐就着大蒜吃起了热气腾腾的豆腐。这一幕真是看馋了我,好吃的豆腐,一般标准都是豆味浓腥气淡、软嫩而不散、柔韧又细滑。我认为,一个菜市场里,不会有这么讲究的豆腐,正如她说:“这是我第一次用豆腐就着大蒜,人一定要在对的地方吃对的东西。豆腐和大蒜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味道)超棒。”豆腐好吃,无非是里面饱含了当地人“生活的味道”。

  正如开头所说,如今的料理人们也逐渐失去了专心研究美食的耐心,为了成为网红店,味道以外的东西成为了主角,商家利用人们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和大众的猎奇心理,把食客的注意力从“味道”转移到了“b格”上。而汪姐对于味道的执着,体现了真正的匠人精神。

  对我来说,最好的味道是灶台旁挂起的腊肠、是妈妈亲手打的肉丸子、是爸爸穿着白大褂烧出来的大鲤鱼。《大地私宴》让我馋起了“家的味道”。

  《大地私宴》观后感(十):藏着情感的美食,最高级

  在“吃”这件事上,凝结了我们无穷的智慧,中国人称第二,可能就没有第一了。以至于现在看到那个地方生物泛滥了,都戏称,要是中国人在,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还有一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来都不要低估劳动人民生存的本领。

  跟随拾久新京菜的创始人段誉的脚步到福建海边城市北茭,看到了海鲜是如何从海里再到我们的碗里的过程。

  这部纪录片很难得的是,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记录美食制作过程,更是加入了食材产地的风土人情,市井烟火,把情感带入食物中,才是美食的最高级。

  所以我们可以在片中可以看到:

  在码头附近的鱼市上,渔民和买手使用他们自己独有的一种市场“黑话”在交流,这是在长久的交易中形成的。

  最会做菜的不是哪个餐厅的顶级厨师,而是幼儿园园长欧玉明女士。她可以根据每天海边不同的潮汐来计算购买食材的最佳时间。拿手菜是当地特有的泥鯭鱼,据欧玉明女士表示,自己在外上学的孩子,最想念的家乡菜就是自己做的这道泥鯭鱼。或许正如段誉老师所说的,故乡和母亲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不撼动的东西。一道风味菜肴,也成为了承载外出学子乡愁的见证。看,中国人就是这样,在食物中赋予情感,在情感中感受美食的味道。

  渔民出海捕鱼,坦然的接受着大海的安排。面对大海的壮阔,更显人类的渺小,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智慧。船长“坦克”给段誉做了一顿很朴素的饭,没有复杂的烹饪过程,只用最新鲜的食材,进行了简单的料理。而这种最本质的食材原味,有时候也是最打动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