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卢丹的恶魔》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卢丹的恶魔》读后感锦集

2022-03-27 03:03: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卢丹的恶魔》读后感锦集

  《卢丹的恶魔》是一本由[英]阿道司·赫胥黎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丹的恶魔》精选点评:

  ●真真笔力雄厚,虽然记得某一期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吐槽了赫胥黎后期沉迷精神分析走了歪路,但赫胥黎揪史料重构现场的功力了得,再现法兰西天主教pk新教时,起于私怨付诸陷害终于人命的一场纷争。顿觉中世纪骂人“附魔”跟我国告人“巫蛊”一样,都是无法自证的一等大罪,这样一想。卢丹的恶魔岂非西方版的《叫魂》

  ●赫胥黎不愧是最爱,晚年竟巅峰如此。语重心长的《重返美丽新世界》以及历史题材《卢丹的恶魔》,太满足了。《卢丹的恶魔》读来似乎比读《美丽新世界》更觉精彩。

  ●信仰、迷信、政治和性的混合大作,对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物都给予了多方面分析,可能部分对于神学观念的解释和一些现代性的对比并不受欢迎,但严谨和(恶)趣味恰到好处,是让人细读后笑中哭泣的作品。

  ●邪性、政治、宗教禁欲、乌合之众混合,赫胥黎太厉害了

  ●如果没有伴随着自觉的、始终如一的向上自我超越,那么人性的自我认同所完成的善举,将总是与相反的恶果混杂。

  ●读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重返美丽新世界》,这本《卢丹的恶魔》明显不同于以上二者……起码叙述类型是穿梭于纪实、历史记录和小说之间的。经常一笔支开八千里来一段历史叙述或人物传记,读的人晕头转向。不过总体读来高于同类型的《牲人祭》、《天文学家的女巫案》,低于孔飞力的《叫魂》。书中主角虽然作为一位“上帝的代言人”在个人品行上有不端之处,但总体来看,其死于傲慢自大、四处树敌,还要加上一些政治因素。那些一心想他倒台的伪善而丑恶的嘴脸让我想到,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和叫嚷要把他烧死的“正人君子”们——高下何分?起码这位经受酷刑而死的人,至死没有承认他未曾犯过的罪行,在这方面他几乎像一个高尚的殉道者了。

  ●#集体性谵妄 。附录非常存在主义了,以为自己在读克尔凯郭尔

  ●[2019no5]

  ●初看觉得有猎奇之处。往后看又是地方教派权力争夺,又是领主贫弱的制辖权对比宰相黎塞留的手眼通天,加上神父本身的阶层身份和混乱性关系,果然太阳底下无新事。

  ●纪实文学,讲述迷信与科学并存时代里的一起“驱魔”事件始末。没有过多渲染矇昧的恐惧,没有不甘的咒骂,没有刻意的仇恨和复仇的快意,有的只是冷静的语调,讲述并分析。

  《卢丹的恶魔》读后感(一):卢丹的恶魔从何而来?

  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三章作者关于宗教、哲学,人的苦行与自我超越,人与圣父圣子圣灵的融合...方面来写,一连串的叙述与思考让我头大…有点看不太懂。但是也只有这些铺垫,我想也才能看懂后来的叙事。 格兰第也许是傲慢,贪于肉欲,他自己为自己树立了许多敌人。但是卢丹的恶魔究竟又是什么呢?有没有上帝,或者撒旦是否存在并不重要。他的敌人对他的不满与仇恨,修女们与驱魔人无处安放的欲望与不断向下的自我超越,红衣主教想要更多权势的贪欲,每一个把驱魔当做一种乐趣的吃瓜大众,都在一点一点塑造起一个恶魔。 “人类历史的核心是一种根本的人性。这种人性表现为人的心灵。而这心灵受生老病死的影响。感受得到疼痛与快乐,被恐惧和渴望所驱使,同时在自我主张和自我超越的欲望治疗徘徊;于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处,人类永远面对同样的问题,受到同样的诱惑,且根据万物原理同样要在守旧与启蒙之间做出选择。语境虽然变了,但要义和内涵却不曾变化。” 卢丹的驱魔事件光怪陆离,却也是修女的欲望、驱魔人的欲望与仇恨,当权者谋权的产物。 其实到最后附录中,作者提到的毒品、世俗性行为和集体主义谵妄这三种最受人们青睐的向下自我超越的途径还蛮有趣的。最终,也可读出《美丽的新世界》内的感觉。也许此书是对《美丽的新世界》的更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无论何种偶像,无论这偶像何等高贵,假以时日,它必将化为摩洛神,贪婪地吞噬一切人类牺牲品。

  《卢丹的恶魔》读后感(二):随便写写

  读完,大致写一下感受。

  本书内容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二层是借书中人物表达作者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观点。这里出场的主要人物是绪兰,他在格兰第被处火刑后担任让娜修女的驱魔人,这也是在书中他和卢丹案的唯一联系。

  第三层是基于作者的宗教观点,借由卢丹案引发出的对世人的劝谕。

  卢丹的案子是17世纪法国政教背景下的一出荒诞剧。但遗憾的是,虽然作者将这出戏剧写得活灵活现,对大背景的描述和分析却略有欠缺。除了介绍驱魔行为的历史之外,便是在强调黎塞留聚拢权力、迫害政敌的极权主义倾向。这也是我不认为本书是法国版《叫魂》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本书体裁介于历史小说、纪实文学和散文之间,作者更为看重的是此冤案对世人的警醒作用,而非导致冤案的社会和政治原因。阅读时,(在我看来)即便跳过一些神秘主义描述,也并不影响把握全书内涵。

  最后说一个文风上的缺点,因为赫胥黎习惯把关键信息置于从句中,所以会遇到一个长句中语义接连反转多次的情况,对读者不是很友好。

  《卢丹的恶魔》读后感(三):一些图

  从2015年3月预审完译稿后的惊为天人,到2018年6月正式确定可以出版,我几乎每隔半年就要撸一遍这本稿子。宗教人士的淫乱、上层权力阶级的官官相护、普通人的麻木、整部纪实文学读下来,才发现根本没有一个好人。17世纪中叶的法国,和今日今日的中国,何其相似。几年来出版的阿道司·赫胥黎的第三部书了,与前两部《重返美丽新世界》和《知觉之门》构成了阿道司·赫胥黎晚年异质知识分子“三部曲”也说得过去了。

  《卢丹的恶魔》读后感(四):自我超越

  书里融入了很多深刻的思索,从而变得既难读又精彩。

  1、集体谵妄:一群人在一起非常容易被集体洗脑然后变得胆大妄为,大规模的例如欧洲的女巫运动、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小规模的例如传销组织,更小规模的比如“不管红灯绿灯,凑齐几个人就可以横穿马路”。人们不仅仅是集体无所畏惧的突破道德和心理底线,更可怕的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或者神圣的,从而暴露出人性最凶残的一面,杀人放火、强暴打劫、屠戮无辜、无所不为。

  2、自我超越:人类很希望追求自我超越,变为更好的自己。但是现实没有那么简单,努力经常也没有好结果,心智不坚的人很容易放弃并转而享受替代品,比如:酒、毒品、性,而这些其实都只是短暂的麻醉剂,最终会走向堕落之路。更多人是享受一类既不会实现自我超越但也不会明显堕落的物品,比如微信小段子、抖音小视频、无聊电视剧之类。

  3、神学:书里用挺长的篇幅探讨了如何通过基督教神学实现自我超越。对于生在红旗下的我来说,缺乏宗教环境,也相应的对这些理论表示无法置评。简单说来,作者赫胥黎认可的得道之路比较类似佛教的禅宗,认为人类本身就有慧根或是佛性,只有通过开悟才能得道成佛。赫胥黎认可的开悟方式是放开自我的理性控制,感受圣父圣子圣灵的光辉。赫胥黎是不支持苦修的,而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也是放弃了苦修的道路转而寻找新的悟道之路。

  4、人性:赫胥黎认为,“人类历史的核心是一种根本的人性。这种人性表现为人的心灵。而这心灵受生老病死的影响。感受得到疼痛与快乐,被恐惧和渴望所驱使,同时在自我主张和自我超越的欲望治疗徘徊;于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处,人类永远面对同样的问题,受到同样的诱惑,且根据万物原理同样要在守旧与启蒙之间做出选择。语境虽然变了,但要义和内涵却不曾变化。”这也是历史不断重演的关键原因

  《卢丹的恶魔》读后感(五):塑造恶魔的,才是真正的恶魔--读《卢丹的恶魔》

  《卢丹的恶魔》是作家赫胥黎在晚年搜集与分析众多史料后写出的纪实文学和历史小说,其描写的,是17世纪著名的冤假错案--卢丹附魔案。在坚实的证据面前,整个案件荒谬而又可怕;在赫胥黎悲悯又生动的文笔下,众生的面孔可憎又可怖。这让我不由感叹,在鬼神之上的可怕,或许就来自于人。

  天主教教义将“傲慢”、“嫉妒”、“懒惰”、“愤怒”、“贪婪”、“暴食”和“淫欲”统称为“七宗罪”,但讽刺的是,这些罪中的大多数,都在卢丹附魔案中被教徒们犯下。

  赫胥黎的这本书体例很独特,也很奇怪。独特在于这本书给人的深度与压抑超越了太多的文学作品,而书中运用的史料与悲悯的语调,使这部历史小说变得奇怪,比起文学,更接近叙述历史。

  全书开篇,简单地介绍了当时纷杂的历史背景与宗教状况,为故事中人们的举动与思想提供了背景。接下来从附魔案的受害人、故事主人公于尔班·格兰第赴卢丹市教区上任开始叙述,接着描写他的风流故事、以及他的傲慢、无礼令他树敌的种种。在多次与敌人的对垒中,因他的傲慢,他终于落入敌手。在他的敌人捏造一系列罪名后,他迎来了他的终局,即残酷的火刑。这便是卢丹附魔案的缘起、经过与结束了。

  在整个过程中,格兰第的傲慢和淫欲,造成了他的死亡;从黎塞留到劳巴特蒙再到特朗基那,这个从上往下的体系,在嫉妒、愤怒和贪婪的驱使下,以政治统治和教派之争的形式,将一个无辜者焚烧殆尽。这背后,是对法理与教义的漠视、是统治者的偏见与仇视,还有教士、修女的无耻、荒淫,以及民众的冷酷与麻木。我们大概都会不约而同的感叹人性的可怕吧。但赫胥黎不仅发出如此感叹,还写道:

  格兰第的案例绝非独一无二。许多人,有男有女,女人甚至不比男人少,也有相同的经历,他们都一样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拷问台、铁女架、靴刑、水刑;但是,在突破人的意志、使人非人化方面,我们创造了种种精妙的艺术,让古人望尘莫及。(p.276)

  他的感慨,让我们深思,也让我们恐惧。

  在格兰第受火刑之后,教士绪兰担任了修女让娜的驱魔人,他的经历,以难解的宗教神秘主义,展现了教会的荒谬与腐败。故事的最后,赫胥黎以他的宗教立场,劝诫后人。这些内容我无意概述,但他的最后一句话,令人深思:

  无论何种偶像,无论这偶像何等高贵,假以时日,它必将化为摩洛神,贪婪地吞噬一切人类牺牲品。

  对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至于赫胥黎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在附魔案的闹剧之下,红衣主教黎塞留对敌对者的迫害与极权,还有民众的盲目、麻木、贪婪与冷酷。

  描写了这许多东西,但全书却并未有对背景的详细描写和分析,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做不少功课,在故事本身的沉重之外,又增加了几分阅读体验上的负担。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奇怪的小说,是因为它的体例介于历史小说、散文与纪实文学之间,还夹杂着一些宗教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分析(如第三章、第八章),还有一些神秘主义的阐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阅读及对全书内容的把握,反而有些冗杂,就像书上的芜枝。有人认为这是法国版的《叫魂》,在故事读到一半时我也认为如此,但与《叫魂》那精彩的经典社会学及政治统治结构的分析相比,便让我放弃了这个想法。

  总体而言,赫胥黎的文风及比较西化的翻译可能会给读者们带来一些困扰,又有些芜杂(关于之前提到的夹杂着的内容其实可以跳过,并不影响阅读)。但赫胥黎叙事之生动、语调之悲悯,都使得故事本身极为可读,也许还会令读者读完之后拍案大叫,发出“历史就是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感慨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