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草木光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草木光阴读后感精选

2020-03-11 23: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草木光阴读后感精选

  《草木光阴》是一本由周华诚 著/金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草木光阴》精选点评

  ●文笔优美。书中描述农村生活,水稻种植引起我深深共鸣,因为我小时候经历了插秧,收割水稻,看到牛耕农作,体会乡村静谧和农作的不易

  ●平淡农人生活,比较接地气。后面附录的耕图很有意思

  ●这么说也许有点残酷,但怎么说呢,这本书,里面的画反而比文字好。

  ●附录在最后的故事很让人难过……插图很棒,南方的氤氲跃然纸上

  ●散文读起来很舒服,有情感又不造作,看完连我这个没下过地的人都想去体验插秧了。

  ●春夏秋冬的水稻相关的事项,用散文的手法叙述,每篇都很简短,文字不冗杂,后附页的与耕种相关的画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整体输出较少,有深刻印象的东西不多。

  ●圖文並茂!

  ●从朋友那儿“抢来”此书,看看停停,舍不得读完。奇怪的是,明明作者在书中描述的是小桥流水、草木葱茏画面,可是我东北家乡苞米地、童年大雪却不时在脑海浮现。这本书治好了我最近的焦虑。人在故乡生活的记忆,是人生基石,是生命力活力源泉。读罢此书,感觉作者应该是个深情快乐、有念的人,希望我也能从自己故乡的草木中获得这些。

  ●很舒服的乡土之书。感觉就是我爷爷奶奶种地的时候给我的感觉!酥服~

  ●作者笔下稻田,是诗意的稻田,春种秋收,稻田四季鸟鸣烟雨、水车、童年、晨霜、黄昏,稻田象征田园归属,是对自然亲近,是对农作之美的讴歌。

  《草木光阴》读后感(一):书里的童年

  第一次知道《草木光阴》,是在周先生朋友圈。大致了解之后,思绪便回了童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娃,种田是每天,每月,每年的任务小时候老是想着,我要好学习,好好念书,走出这小城,走出这片日日耕作的土地。终于我走出去了,走进了大城市。大城市有着高楼和好似装在橱窗里让人观赏景色。我摸不到,闻不到,也拥抱不了。我怀念那个日日弥漫着泥土气的小乡村。村里出去陆陆续续出去打工农田出租,盖房,征收。我的那片土地好像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只有在周先生的《草木光阴》里,夜里寂静之时,我才能从书里找寻我爱极了的土地的味道。稻田,牛背,草垛,耕作,四季。记忆中稻田,麦田收割后的味道仍记忆犹新

  我已经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孩子了,只能靠文字和书本来弥补我内空缺。抽空看看《草木光阴》吧,就给自己的心放个假。

  《草木光阴》读后感(二):稻田里的平常事

  这本书写的都是稻田里发生的平常事。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是不懂的。 现在讲究亲自活动,也会有不少孩子去田里玩。但那总归和生活在稻田里不一样。

  依着春夏秋冬的顺序,一篇篇短文,编织成这本小书。读起来特别快。 没有很精彩的故事,没有激动的情节,平平淡淡里都出一份轻松愉快和热爱。 作者把一些农活描写的很详细,说是涨知识也不为过。 作者把一些最为平常的动作,赋予了神圣的含义。

泥土微漾之间,一种契约已经生效,你在泥间盖上了指纹,每一株青秧都将携带着你的指纹生长。麦穗也好,稻穗也好,我相信拾穗的人,其实是在弯腰向土地致谢。

  不急,是稻田交给我们的。 整本书平平的,但是很精彩。作者对土地深深的爱,溢于言表。

  《草木光阴》读后感(三):田埂上的行吟诗人

  “我们手持一株青秧,弯下腰身,伸出手去,以手指为前锋,携带着秧苗的根须,植入泥土之中。泥土微漾之间,一种契约已经生效。你在泥间盖上了指纹,每一株青秧都将携带着你的指纹生长。”

  这是周华诚新书《草木光阴》中的一段有关插秧的描写。他把插秧的劳作比作农人和田园的契约,颇有新意。而更多的篇章里,周华诚只是打开自己的感官,忠实地纪录田野的草木摇曳、鸟蛙之鸣、花果飘香,以及农人的行走。

  前阵子听浙江农林大学的任重教授讲课,提到文学的写作需要尽可能多的打开自身的感官。当下的城市环境里,最能打开感官的是厨房,无论是满眼翠绿、一缕菜香,还是高压锅的声音,它们汇聚成美妙的信息,让我们身心愉悦。

  故乡的一片水稻田,是华诚的文学厨房。对于散文写作者而言,田野带来的生活信息,远比城市公园丰富得多。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田园的精神胎记将携带一生,这样的精神滋养成就了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也成就了周华诚的《下田》《草木滋味》《草木光阴》……

  在城市生活多年,但摇曳的故乡草木总是敲响他心中的铁皮鼓——

  “一路开车时我就在想,最好是能在太阳落山前回到稻田。我很清楚稻田里这会儿有些什么:绿色,山影,蝉鸣,飞鸟,蜘蛛在叶尖攀爬,青蛙突然跳起捕捉虫子——无非就是这些。这些,在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四年前的稻田里重复出现。我曾逐一细致观察过,细细纪录过,水稻田里无新事——但我依然想在太阳落山前回到那里。因为我想在田埂上站一会儿。

  说出来,就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不易明白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执着。是的,为什么不可以明天呢?为什么不可以晚一些,或者太阳落山以后呢?甚至,为什么一定要去看一眼稻田呢?然而,我也说不清,细细想,这似乎是一种内心的极隐秘的东西。”

  在我看来,华诚是一位用文字耕种的“新农人”。是的,他是新农人的一份子,去田埂上站一会儿——回到文学的私厨房里,在一位作家的草木本心和大自然的契合中,一定有更多的语言种子在心中呼啸生长。在华诚洗练简淡的文字田园里,将是一番怎样的风景?

  请打开《草木光阴》吧。

  《草木光阴》读后感(四):我的乡野生活

  拿到书的时候就有些惊喜。

  书是淡淡的原木色,或者米黄色,说不好,总之是淡雅而简洁的色调。书封是乡间轨道边的景致,远处的山和天,满目青翠的绿,都让人神往。

  仿佛看到了日本电影中的场面。

  看《小森林》的时候,便时不时发出感叹,若是能住在那样的地方,像主角那样生活就好了。不过心里自然也明白,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种水稻,照顾植物,去山野里采摘,都是看起来浪漫而又辛苦的事情。于是向往也仅仅停在向往上了。

  但周华诚先生不同,他做过农民,知道农民的苦,却依然毅然决然回到了家乡,重新与水稻田打起了交道。而且他不止是为了去回归乡野生活,更是试图将我们早已从农村移走的视线,归置回正确的地方。他实在不忍我们忽略如此美好的一片地方。

  他在书里展示了别样的独属于农村的美。

  单清晨起床的场景就像一幅画卷,且夹杂着美妙的音调。

  “晨曦从窗帘上洒进屋,鸟群在遥远的树梢上鸣叫。”

  想必抬眼看向窗外,都是树,是苍翠,是绿意,清脆的鸟鸣声是最自然不过的闹钟,不必挣扎,便怀着对一天的憧憬醒来了。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后院,极漂亮。有无花果树,柿子树,葡萄架,石榴树,桑树,各种各样的花,虽然多少有些不够规整,但也有簇拥的热闹。那时候用特制的钩子拧无花果,摘不够甜的石榴。想来其实那个院子不那么重要,跟那个院子有关的故事才重要。

  周华诚先生的感怀想必也是如此的。

  于是他不光描写乡野生活,也写有趣的事,有趣的人。都是不太会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人,我们认识的人大多乏味,千篇一律,追逐着喜欢着差不多的东西。

  农人们也追求相同的东西,可是却各有各的趣味,对待农活,也各有各的态度和技巧。又或者,专心致志与自然打交道的人,会让人不由得萌生一种有趣的感慨。

  虽然家在农村,但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在城里上学了,仅有的记忆也是小学一年级前和朋友们在水沟里闹腾,加上家里宠溺,也是不必干农活的。于是对于周先生笔下的场景,多少有些陌生。但没有归属感的同时,反而带来了一种新奇感,我对于播种,收割,浇灌的过程,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既看了他人经历,也涨了一点见识。

  下次路过水稻田的时候,就不会只是感慨颜色,而是知道它们一一的由来了。

  随书附带的插画也是极美极美的,深沉的中国风,却又不那么传统。

  《草木光阴》读后感(五):吾本农民,岂可忘本

  独立日系列从未让人失望。《草木光阴》共收篇68篇“下田”散文,图文并茂,如稻穗饱满,予人心安。

  文中情景,我也曾亲历感受:晨曦初露,霞光倒映浅水的农田;田野有风,来去自如充满侠骨柔情无限……水稻曾是维系乡下农事的主线,一年两季,几乎贯穿了一整年的劳作。育种、催芽、犁田、苗秧、插田、施肥、喷药、晒田、收割、晒谷、车谷、入仓、打米。仿若一条比生命还要漫长的道路。

  只不过,现在耕种的程序简化了,一年一季,而且是五月才开始“种撒谷”,省去了开垦秧田苗秧以及移栽插秧的辛苦环节,稻芽直接撒在泥土上,任其自由生长,仰靠阳光、露还有大地的抚育。就在我写此阅评时,南方的稻田刚撒完稻芽不久,田间尚是一片嫩黄。

  虽是新生命的迹象,但“或许再过十年,当这些年老的农民也不得不离开土地的时候,我们的水稻田都会荒芜,长满野草。”隐忧在内心生起,“因为没有一个年轻人能真正继承父辈们的种田收益。”“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双脚接触不到真正的土地。传统的中国农耕文化正在快速的消失,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他们也不会种田了”,包括我在内。

  阅读《草木光阴》时,我好奇地在朋友圈做一小统计:“每天吃米饭,下过田的举手。”除小学同学,应者寥寥。“我们的孩子,还能认识粮食吗?”《草木光阴》中作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农民和村庄,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是被掩盖的、被遮蔽的。农民的劳作价值是被忽略的,被几大低估了。”

  “如果我不为当农民的父亲以及更多的农民父亲们说话,还有谁能为他们说话?”是为《草木光阴》的初衷,亦是作者的“无声”呐喊。

  《草木光阴》按照农田四季更迭的顺序写下来,自有一种“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的韵味与情愫。万物与情感相若,大概是读此书最大的体会。

  末篇《村庄的黄昏》最让人印象深刻,写故乡人的“蜕变”,写“故乡在荒芜,故乡在沦陷”,如鲠在喉,隐隐作痛。其实又何止作者的故乡,现在我每每回家,遇见的也大都是村里老人,种田的劳动力基本上都进城打工了,除逢年过节,其余时间很少回来,不免唏嘘感慨。

  当然作者还是给予了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并未在“农村衰亡论”中沉沦,他身体力行,开启“父亲的水稻田”项目,用最淳朴的劳作种出最饱含深情的稻子,一种就是多年。故乡的风景、四时的劳作都成为他的创作源泉,真心喜欢这样的生活,只是如果换作我,可以吗?扪心自问。

  我没有他这样的勇气,但是,“我也是有故乡的人,故乡是一个人的身份证,不管你走得多远,不管你做什么,故乡都会在你心里占据一片天空。”吾本农民,岂能忘本!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