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之爱的呼唤》影评摘抄
《醒来之爱的呼唤》是一部由王陆涛执导,李梦男 / 张琛 / 傅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醒来之爱的呼唤》影评(一):随波逐流
电影《醒来之爱的呼唤》没有明星阵容,在影院观看的人数不多,但是演员们都很不错,特别是演李子浩的张琛(查了演员表才知道)张弛有力,把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刻画的淋淋尽致,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父母的话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抵不上别人的一句怂恿……电影后半部分就是跟着父亲寻母,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使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中醒来。值得家人带着孩子去看,相信家长和孩子看了定会找到共鸣!
每年都有一堆这种东西,主旋律题材,固定规模的投资,杂牌导演和演员,发红头文件逼着院线排片,工会妇联用会费替大家买票,票房注水,戕害市场规律,垃圾中的垃圾。
每年都有一堆这种东西,主旋律题材,固定规模的投资,杂牌导演和演员,发红头文件逼着院线排片,工会妇联用会费替大家买票,票房注水,戕害市场规律,垃圾中的垃圾。
每年都有一堆这种东西,主旋律题材,固定规模的投资,杂牌导演和演员,发红头文件逼着院线排片,工会妇联用会费替大家买票,票房注水,戕害市场规律,垃圾中的垃圾。
你如果说这是一部电影,我是一点也不赞成,全部看完我真的很后悔,整部电影的质量感觉还不如短片。剧情错乱,内容实在让看的人尴尬。我看的是公益场,免费观看,一进观影厅全是大人带着孩子去的,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带我去看的教育片,那个年代的教育片的质量都比现在的都好,演员的表演更具有张力,而这部影片的表演用刻意来形容完全不夸张。剧情节奏也是很混乱,不理解导演为什么不把电影变成分片段的,而是这样牵强的凑在一起,连接的突兀,结束的突然,让我恍惚这就结束了,最后尴尬的总结好似把一部电影变成了老师的课件!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感动是好的,公益是好的,真实也是好的。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那就成了挂羊头卖狗肉,不伦不类。如果只是带着孩子去教育教育孩子还差强人意,如果要正常排片请提高质量!
《醒来之爱的呼唤》影评(四):观«醒来之爱的呼唤»有感
每天醒来都是一次新生。 每一次醒来都是一次新生。 每次觉醒才是新生的开始。每天醒来都是一次新生。 每一次醒来都是一次新生。 每次觉醒才是新生的开始。 新生的我,如何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如何面对时过境迁的亲情? 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何化解别人因为我而升起的怨恨? 如何回归到自己的本位? 明觉本性在呼唤,快回来,我的爱。 没有抱怨,只有承担,没有指责,只有付出。 没有争辨,只有接受。没有退缩,只有希望。 没有拒绝。只有感恩。只有感恩 只有感恩! 认子做爹是慈道。寻妻百折夫妻道。 认祖归宗传家道。素嫁乡下显妇道。 男扮女装尽孝道。老夫老妻姻缘道。 真诚一跪忏悔道。人性本善是天道。 悲欢离合几人笑,沧海桑田夕来朝。 若问世间何时宁,唯有真爱不能少。
《醒来之爱的呼唤》影评(五):善与恕
确实不太好看,但也还能看出点感受。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以父子俩为主线,穿插通过父子俩生活中出现的周围的其他几个人物,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就在这并不复杂的情节中,却把人性的本善与经历生活改造与沉淀后懂的宽恕的大善在对比中展示给我们,带我们进入了对善与恕的思考。 《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亦曾提出,人之为人,与生俱来有四种常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从先贤圣人的话可以看出,本善并不难,当世界生活对我们温柔以待的时候,做一个好人是比较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小在爱中长大,没有被困苦的生活所累,一切都是那么的岁月静好,自然我们更容易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有哪里有那么多万事如意呢?当生活未对我们温柔以待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生活?剧中通过不同的人物向我们描述了多种不同的选择。 选择一,逆境中仍抱有感恩的心,创造出有爱的生活。子浩暗恋的小姐姐,从小没有父母,可她没有埋怨命运,埋怨生活,而且对生活充满爱和感恩,关心叛逆的子浩,不埋怨婆家的生活,虽然从小没有过父母的关爱,但在嫁入婆家第一天就用心去关爱长辈。能有这样的心态,无论生活如何困苦,都能活出自己心底的那份甜。 选择二,勇敢的挑起生活的重担,但心中始终有怨,把自己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子浩的妈妈,在子浩爸爸入狱后毅然决然的生下了子浩,十几年含辛茹苦的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抚养子浩长大成人。可从子浩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并不快乐;从子浩在父亲出狱之初对待父亲的态度我们也可以看出,子浩妈妈并没有教会子浩爱与原谅的能力。也正是这种并不快乐的奉献,把秀英推入了崩溃的边缘,最后选择在子浩叛逆,需要妈妈管教陪伴的时候离家出走。 选择三,将生活的苦难全部推脱到他人身上,自暴自弃。子浩的爸爸固然有错,但父亲的错已成事实,子浩没有想着在现有的境遇中如何好好生活中,而是一味的怨恨生活对自己不公,和生活作对。 选择四,放下生活的苦难,原谅命运的困顿,用平和的心境去开始新的生活。撞了子浩的爷爷奶奶,在子浩爸爸说出自己就是当年害死他们孩子的凶手时,他们很平静,从他们平静的情绪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过去,他们真的已经放下了。没有怨过么?有过啊,当年也是揪着想要让子浩爸爸一命抵一命的。影片并没有讲述他们是如何慢慢放下的,但可以想象的是,老年丧子,这种痛的愈合肯定不容易,这种愈合是经历了痛苦的恕,是我们人人应该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可以为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影片还通过对比向我们显示了什么是应该追求的情感,什么又是虚幻的情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子浩与他所谓的哥们在KTV聚会,喝多后遭仇家群殴,那些所谓的哥们一哄而散,各自逃脱,这就是虚幻的情感。而在后半部分,子浩路遇素不相识的宝峰,仗义出手相救,这就是应该追求的本善的人性。子浩出手救宝峰也告诉了我们,恶并不是绝对的,它可能只是暂时在某个人的身体里占了一点点优势,而善一直都在,伺机而出,帮助我们重新做回自己。 然而,恶即使只是短暂存在,每个人也要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付出代价。正如子浩爸爸为自己年轻时的过错付出了十八年的自由,付出了儿子的不认可与叛逆。子浩妈妈为自己崩溃的逃脱付出了子浩更加放任的代价。而子浩,也要为自己与生活的作对付出代价,面临他的,也可能是牢狱之灾。 影片通过以上,告诉我们,生活本苦,面对困苦时不要忘了内心的那份善良,要原谅生活的不完美,在不完美中修炼恕的大善。而任何恶,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生活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更是我们想象出的样子,你有多善良,它就有多美好!
《醒来之爱的呼唤》影评(六):这是一群中年人的集体表达
2月23日,《醒来之爱的呼唤》在温州城点映,作为曾经从事媒体工作的边缘人员的边缘朋友,居然也在受邀观影之列,幸甚幸甚。去的路上我还在想,嘿,该不是又一部说教大片吧?
然后,主办方主持人讲述了整个片子缘起,和推动之因缘。这下来了兴致,这部电影很有点意思,这是一部由大家发起大家筹拍的电影。这个“大家”,就是在媒体系统内长期失语的那群芸芸众生中年人。这个群体,在新媒体界并不活跃,而跟主流的媒体意见领袖,心境又十分相左。于是很多古怪的发泄毒鸡汤应运而生,而他们往往就是这类文章的转发者。可是这个背后,是他们集体苦闷的折射,中年焦虑。
而这种两代人的心灵隔阂,最好体现的焦虑点,就是新年回家的逼婚催婚,被催的自然是新媒体使用者。而这个媒介发言人一直是掌握新媒体话语权的青年群体,和主流媒体。这种焦虑,其本质,只是心灵的鸿沟。
事实上,这群父母,确实是失语者。他们的婚姻危机,孩子教育问题,无一不折射着自我在哪里这个问题,心灵的分裂,无法带来平安。可他们一直没有良好的表达渠道。而事实上,哪怕掌握他们焦虑,贩卖他们焦虑的人,也不懂得他们的焦虑,和他们真正想要的表达。真正意义上,他们逼迫孩子上学习班也罢,对教育的焦虑也罢,催婚也罢,逼婚也罢,都在试图表达着他们企图彼此沟通而不得,试图和孩子沟通而不得的痛苦。
先回到这个电影,故事非常简单,服刑回家的父亲,叛逆的孩子,无比隔阂的心灵,绝望离家的母亲。父子俩踏上了寻觅母亲之路,实则是自我救赎之旅。故事不复杂,难得是几个主要演员表演还算颇为自然吧。
而今,他们居然自己筹钱拍了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它首先是一种集体表达。在这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将电影本质还原成了心灵表达,而非一个成熟的文化运作。
这不是专业电影人群体运作的作品,自然有很多很多瑕疵,不过,我感觉这更是某一个很受失落广大群体的心声。这可说,电影这个载体重新被定义成了一种直接的媒体表达渠道。
就像前卫的大学生每年都会出很多优秀独立电影一样,这部影片有些像他们一直失语的父母也一起努力运作出了一个答案,试图来一场交互。
我们对他们心灵有过真正的关注吗?他们的努力出路在哪里。
电影中,有几个小细节处理得还算漂亮,孩子面对父亲,不知所措的尴尬,所幸就用反感来掩饰,比如有一幕中,孩子探头探脑看着父亲在做饭,怕他发现自己,赶紧一溜烟儿跑回了房间。影片到了后来,看得出,是整个影片希望得到的救赎方向。只是那种张力自然的消融有些力不逮之处,我想这也是两代人最直观的现实之一,彼此都想沟通和表达,到底是用什么语境,重新建立这个表达的管道呢?
他们希望怎么解决这种心灵隔阂?最后,他们给出的一个试图努力的方向,是用传统文化教育自己,也用传统文化献给孩子。母亲反省自己的怨气,怨恨,自以为是,父亲反省自己的轻率,对家庭的长期缺席。对孩子的叛逆,道出一声歉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默默无言的中年人拍了一部电影,来试图和广大更多无路可走的中年人沟通,也和心灵隔膜的孩子们沟通,也和已经垂垂老矣的老年父母沟通。
更为戏剧性的是,影片结束时,扑通一声跪下了一个“黑道大哥”。这位大哥说,“我曾经也是一个大哥,吃喝嫖赌抽,无恶不作,我非常受触动,它表达了我的心声,我也是这样一路过来了……”弟子规,论语,自我教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父母们看得默默泪流,我很好奇,隔阂的孩子们,这回会去看看他们一直失落表达的父母之作品吗?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没用很多篇幅去评论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我首先看到的父母的这种努力之可能性,希望这座沟通桥梁的意义未被低估。
三星给电影本身,一星给这种努力的尝试吧,电影又有了更多的可能和类型,这次的电影,不只是一个电影成品,而是个试图直接表达的管道。而且,它来自于,那群我父母辈的人群们自发自动的运作,来表达他们某个集体心声。
我想起了,我妈妈写的诗歌们,那些很现实的小题材,小喧闹,小感悟,小感动,以前我总是很不屑一顾,觉得她成天在感动自己,然而,现在一把年纪回头去看,我终于不再以我对诗歌的标准来要求她,而是先倾听她的心声。
(我想,我妈妈大概很想给我看这么一个片子,那么,我愿意静下心来,听她好好地扯一大篇。回来的车上,直接拿手机敲了几个字,好吧,这居然是这部影片的第一步影评吗?我可以算沙发吧,哈哈。)
《醒来之爱的呼唤》影评(七):明明是公益电影,怎么把故事讲的这么精彩?
初次听闻影名时,我想起老师推荐的同名歌曲。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据说是首部宣扬传统文化的电影。顿时有些兴趣:挺好,一念之间,中国醒来了。
尽管很少看国内近年电影,在老师们的推荐下,我还是抱着学习鉴赏的心思启程。
翻山越岭,往返五小时。回程时就在琢磨,该怎样卖弄文笔,好好推荐这部足够值得奔波观览的电影。
也许根本不必卖弄,优秀的影片自然能彰显其价值。
影片很传统,一条主线,引出许多个普通人家。每个故事都切实在每个家庭、每面生活中,观众席上,每人都流露着若有所思的神情,想是从中看到了自己。
在监牢中度过大好时光、妻离子散的父亲。
暴戾乖张、无处宣泄情绪的叛逆儿子。
不索重聘,为爱情嫁往乡下的女孩。
悔不当初的醉汉、神志不清的阿婆、独自挑起生活的男人、简陋小房里语重心长的爷爷、颤颤巍巍失去子嗣相互扶持的老夫妻......
每人都是一个故事。
每个情景,每句对白都如此真实,使人情不自禁地陷进去。片中每一幕都时时刻刻,在全国各地发生着。
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实在叫人拍案叫绝。
从头至尾,全在用细节来讲故事,来用故事诠释一种感动。明明是部传统文化的电影,却始终没提过一个传统文化,甚至不曾提过“孝道”“悌道”。没有什么规矩教条,全篇没有任何一个人义正辞严地讲过什么道理。
当然,真正的生活哪会给你讲什么道理呢?
但它又撼动人心。许多镜头,只是不言不语的静默。画面留给你,你自己来体会,你自己去想。
片中从未讲过父母的不容易。他们只会记下那些画面、破旧砖瓦与隐约白发、眼角细纹,颤颤巍巍的步伐,久久站在子女紧闭门前、欲言又止的身影。
片中也未讲过无礼的举动有多伤人。他们只会扩大摔门的声响,一声又一声,震得心慌。
反观过往,我并没那么叛逆,房间的门我却也摔过数次。想要反驳、争辩的事物有很多,又深知这并非一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便将情感宣泄在触手可及的事物上。
说白了,就只是迁怒。
这并不能说是智慧的举动。更像是一种逃避、就像是我把门摔得很响,就能解决什么问题一样。
显然这并无用处,而且十分无礼,损失的只有自己的素养与心情。
所以,我在此劝告生活中遇到挫折的读者,可以去把自家的门摔了又摔,看看是否能修养身心,美容养颜,事业顺利,金榜题名。
如果不能,请开始杜绝迁怒的行为。
再说一点值得我深刻反思的地方。
影片有这样一个桥段。父亲刚摆好碗筷,门铃响了,外卖的披萨与饮料送进来,儿子出了房门,取过外卖就径直回到房间。
熟不熟悉?我是太过熟悉了。
虽然已经成年,我依旧照料不好自己。因为大学时期很少在家,毕业后工作也在外地,不方便烹饪,渐渐地习惯了一日三餐全用外卖解决。
学习也是,工作也是,每日都会长时间久坐在电脑前,很多时候都无暇顾及其他事情。有时心念着处理好手头的事情,一下就对着屏幕过了大半天,才想起自己还未吃早饭。
于是就点外卖。无需下楼,可以送到手边,我还可以一边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外卖,一边继续处理电脑上的事情。
回家的短暂期间,这个习惯也没改变。虽然家里能烹饪,我还是会常点外卖。就算不点,也是把饭菜拿进屋对着电脑边吃边做事。
想想,近几年我很少能和家人好好吃过一顿饭。正常在餐厅一起用餐的次数,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仔细想想,谁又真差那二十分钟呢?
我只是在回避而已。回避现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都面临的问题。
其他方面一切顺利,唯独很难与家人沟通。
因为离家几年,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上都出现了偏差。比如坐在电脑前二十几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我会觉得很正常,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是好事,东西可以之后再吃,但长辈就会觉得这不可理喻,不断说教。
他们会数落我很少干活,没吃过苦,整天只对着手机与电脑,我却一直扑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与焦虑紧迫的工作,并常常为此身体欠佳、焦头烂额。
久而久之,隔阂就产生了。这种隔阂说不清道不明,只让人觉得心灰意冷。我不再与他们沟通,多数时间只是房门一关,做着自己的事情,三餐该是外卖依然是外卖。
数月间,基本只有当我手头事务顺利圆满、心情放松的时候,才有心思上饭桌吃一顿饭,却也尽力避开他们,不想承受无休止的数落与质疑。
但是,影片给我展现了我至今从未注意过的一面。我意识到我至今总在逃避,从未注意过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也从未思考过他们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把晚盘端上饭桌。
这些情景,我想都没想过。
影片中,少年愤怒地喊着差评,摔门进了房间。画面静止着,对我进行无声的苛责。
尽管接触许久古人智慧,我依然存着很多恶劣的习性。暴戾、挑剔也许就是其中两样。
少放盐、少放油、加糖、不放蒜、做得软一些......我在备注上及其挑剔。送来的外卖只要有一点不合心思,就很容易暴跳如雷,写个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差评,甚至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以此宣泄工作上的压力与不满。
负面情绪很难释放,外卖评价系统就成为了一个绝佳的出口。勾上匿名,谁都可以将任何事物批判得体无完肤。
曾有过这样的事情。母亲工作忙,常要我帮她带外卖。她一旦说了什么有些咸或口味奇怪的话,我就会立刻差评,以至成为习惯。这些事被她得知后自然是被说教一番,我还为此与她争论不休。
说来讽刺。几年来,我一直在坚决抵制着网络暴力、人身攻击,却没留意到这就是自己的常态。
戴上面具就为所欲为、血口喷人,这又和我厌恶的“网络喷子”、“键盘侠”——有什么区别?
第一次,我开始反思自己纯粹是为了解压而发表的那些批判与差评。这些言语会伤及他人,且带来不小的财产损失。这些问题我从来都清楚,但一直都被我刻意屏蔽在脑中。
因此,我决定以后开始尽我所能避免迁怒。情绪通过古琴、书籍与运动同样能够宣泄,为什么一定要去伤害同自己毫无干系、甚至是深爱自己的人呢?
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竟是那么没有素质。
当然,影片讲的不仅仅是那少年,更是一个人决心救赎自己的故事。
想要救赎自己、想要洗刷过去,却发现许多伤害早已造就,无法挽回。
一次又一次的碰撞痛苦中,他依然坚持去不断救赎他人,在救赎他人的路上,同样也在救赎自己。
尽管结尾有些仓促,却也是个令人心头一暖的开始。
逝去的时光无法复得,造成的伤害无法挽回,缺失的情感无法弥补。但只要心存信念,也就是当代人说的“正能量”,尽管历尽坎坷,却也能找到自己应行的道路。
尽管世界伤害我们,我们却也能放下。
尽管他人不理解我们,我们却也能原谅。
尽管曾做过许多错事,我们却也能找回方向。
——所以不如去爱;就像我们是咯咯发笑的婴儿,就像万物都沐浴着初春阳光。
即便有再多的灰暗阴冷,人心也总是柔软的,牵握的手也总是暖的。
社会让我们磕磕碰碰,甚至遍体鳞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喜爱这生活,喜爱这些人们,喜爱这个世界。
不必怨恨恼怒烦,随它去就好。我们的心绪脾气,还是要自己来控制的。
碌碌人生几十年,哭也一场,笑也一场。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