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声骂女性的,为什么总是自己人?
今日份碎碎念
1
一位女友跟我讲了她这段时间经历的一场年度内心大戏,有关要不要生个孩子。
她有个谈了四年的男朋友,小她五岁,还在澳洲读书,她本来打算陪父母过了年三十就飞去跟男友团聚,没想到却被疫情困在了家里。从那一天起,“早点要孩子”就成了她家的单曲循环。
催生的主力军是她妈妈,每天早午晚饭时,都要软硬兼施对她实施各种洗脑。
“女人本来就老得快,再加上他还比你小,你不赶快生个孩子把他拴住,等你人老珠黄了,人家也嫌弃你了,你到哪儿哭去?”
“有什么工作是非你不可的?我当年不也是因为有了你才放弃工作的吗?你觉得我活的没价值?”
“我就问你,你不要小孩,等你老了谁管你?”
以及最后的撒手锏:“我说这些还不都是为你好吗?啊?”
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头一次做了噩梦,在梦里,她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孤家寡人的躺在漏水的房子里,厨房里只有一个馒头。
要不就生个小孩吧,她跟男朋友通电话的时候把这个梦讲给他听,他在电话那头乐不可支。
你孤家寡人?你没饭吃?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可能,只有你不可能,你是我认识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人,才不会把自己弄得那么惨。
你不是这样的人。
她说,她是在那一刻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妈妈说的听上去都对,但她就是觉得很烦的原因。
她男朋友很爱她,她的工作干得很好,有经营的很好的生活圈,她是个靠自己也能活得很好的人。
可在她妈妈眼里,她作为个体的独特性是不存在的。她不过是无数女人中的一个,工作无聊前途灰暗,要靠孩子才能维系男人的青睐,要靠血缘才能摆脱孤独终老的命运。
她要爱她,却要先贬低她,她为了她好给出的所有建议,却要先抹杀她的价值。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写:
母亲的不如意,与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混为一体。她一边诅咒自己的人生,一边又将同样地人生强加给女儿,引来女儿的憎恶。
女儿一边视母亲为“不想成为那样的人”的反面教材,但同时也知道要想解除母亲的束缚必须借助男人之力,而且,她还预感到,自己委身的那个男人,或许与不合理地支配母亲的父亲一模一样,为此而恐惧不安。
《厌女》
2
对女人而言,它就是女人对自我的厌恶。这种无助感经过投射,又被千百倍的放大到了同性身上。
一边说着“每个女孩都有权利活出自己”,一边diss舍友“你看她胖成那个样子,哪儿能有男生喜欢她。”
一边说着“每个女孩都该被尊重”,一边在离过婚来参加选秀的女选手微博上留言“老女人”“离过婚不配来选爱豆”
一边对网上的女强人顶礼膜拜,一边苦口婆心的告诉刚来的小姑娘“你别看那个XXX,30岁了还没结婚,那么凶,谁敢娶她。”
认识一个女孩在做美妆博主,她说她常常在微博留言中被网友骂成筛子。
发化妆的视频,被骂“长成这样还来教人化妆,照骗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卸了妆你老公认得出来吗?”
发几张泳装,被diss“胸那么小,还好意思穿泳装?”“丑死了,没眼看”
就连拍几张生活照,也会被眼尖的网友挑刺“你穿那么低胸的衣服?在公共场合都不知道要检点”或者“你一个有夫之妇,整天这么抛头露面不守妇道,你老公真可怜。”
你能相信吗?0202年了,还会有人把“检点”“妇道”这种词挂在嘴边。
最初她还会把这些骂她的留言一条条点开来看,她告诉我,最让她觉得难过的,其实并不是骂她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当她点进那些不堪入目的评论时,发现至少有70%都来自女性用户。
如果一个男性用户不喜欢她,大概率会直接取关,真正每一条都看,每一条都骂,大号骂完注册小号骂的,还是女性用户居多。
她们说出来的那些话,也正是她们反对的“父权”和“男性审美”,她们一边挣扎,一边把同样的绳索套在自己的同伴身上。
3
你见过女生宿舍里比“谁的成绩好”而不是“谁受男生欢迎吗?”你见过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羞辱离得开有关“长相”和“身材”贬损吗?
这也是目睹女性相轻常常最让人难过的原因。
我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女作家在咖啡馆跟老公吵架,两个人都板着脸往出走的时候,迎面遇到了一个熟人。
女作家立刻紧紧的挽住老公的胳膊装作脸上的尴尬还没褪去,就要凹出幸福的造型,把头高高的昂着,仿佛她挽住的,是她一生的战利品。
我最初只觉得这个故事好笑,是后来才会觉得悲哀。
女作家又怎么样,功成名就又怎么样?下意识的,她还不是要用一个男人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波伏娃说: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但女人是天生就懒,就笨,就好骗的吗?
身为女性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几乎所有的诱惑都是以保护为名,来自你身边最亲密的人。
妈妈告诉你“女孩要有点女孩的样子”,姐姐跟你说“你要留长发,用香水,涂口红,才会有男生追求你”,闺蜜说“你该减肥了,男生都喜欢白瘦幼”,已婚的朋友劝你“嫁个有钱人,能少努力好多年”。
如同上野千鹤子写的那段话:
这个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从词汇的定义上就开始的,例如“太强悍的女人不是女人”,“丑女不是女人”等。而女人一旦接受了男性规范化的定义,她就会放大化自己不那么“女人”的地方,于是对自己产生嫌弃。她们又把这种嫌弃投射给了自己的同伴,这就是“厌女社会”的根源。
没有孤零零的自由,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独善其身。
女性真正能获得自由的时刻,就是每个人不再厌恶自己之时。
猜你想看(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总是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可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职场最少人知道的加分项:把错的事做对,把对的事做好
那些带壳长大的年轻人,到底算不算好命?
♥
解局情绪化,专治玻璃心
新书《成熟》限量签名版正在热卖中
微信公号@[天天成长研习社@Taoc]
你的独家成长顾问
商务合作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