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读后感精选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是一本由(美)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 彼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96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直不喜欢看所谓提升情商的书,因为觉得这些技巧太表面,存在于习惯层面,而缺乏与内心的连接。这本书从自我察觉,关注别人到关注系统,从心的层面来提高情商。里面有一个观点和我的想法很接近,那就是相信孩子无穷的能力,敢于让孩子去探索他感兴趣的问题,不管是宇宙还是我是谁,我们只是一个在陪伴的人,他们才是他们成长的主体,我们不能反客为主,用我们的那未必对,即使对也不一定是适合的套路去约束他们。天地之大,宇宙间,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一粒尘埃。
●我觉得指出了教育的未来,观察优秀的孩子,绝对有着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更进一步的同理心及系统觉知,是更深的体验和努力方向。
●理念言简意赅,这样也能成为一本书也是醉了,这价格和诈骗无异
●纲领性的内容,但是很有启发性。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是个很强的反思
●虽然短,但是是一本很值得仔细读读的书。
●虽然是系统性总结 也引导人们进行更多新的思考 能发现很多新知识
●结论:值得读。很有趣的写作方式,两位大师合作之作。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最大的困难都是跟成人相关的困难,孩子们没有困难。深以为是。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读后感(一):学习机器无法取代的事情
这是一本关于心智提升的书籍,提出了一切学习的根本框架,为学习者构建智力与情商协调发展的“三重专注力”:关注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更大的世界。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教育工作者、父母、企业管理者以及每一个人的书。
就中国目前的现实来说,绝大部分的基础学校、父母、企业管理者都企图培养出“听话”、“符合标准”的人。大家更多的是从自身的更易管理的角度出发,考虑不到更长远的效果,更考虑不到被管理者自身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而对于这些管理者,要学会如何去激发、挖掘被管理者的内在潜质。
同时,这也是一本适合我们每一个人看的书。这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绝大部分的事情都要被机器所取代。每一个人都要去学习如何学会那些机器无法取代的事情,比如我们的心智模式,我们的智商与情商。三重专注力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不妨每个人都去看看,将对我们如何提升自我非常有帮助。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读后感(二):内容空洞,描述肤浅的小册子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和哈佛商业评论里的一篇文章差不多。戈尔曼的文章依旧是那么肤浅,只是列几个这么做好的例子,就没有然后了。里面还提到棉花糖实验,哎呀妈呀,真是肤浅啊。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做,谁不知道要自律,如果自律这么简单,全地球没有胖子了,没有懒汉了,也没有那么多婚外情,杀人犯了。全书没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改善,全是堆理论,恩,什么同理心,理解他人,系统性思考。。。这本书不到一小时就翻完了,然后就扔垃圾桶了。强烈推荐棉花糖实验这本书,这真是本好书。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读后感(三):授之以渔就只会捕鱼,还是不懂生活
这本书应该称之为一本文选,或者可以看成是“情商之父”戈尔曼在《专注》这本书之后的升级版。和彼得大神分别甚至是联名写的几片文章组成,当然都是讨论着一个主题“三重专注力”。
所谓的三重专注力就是指专注于内在、他人和外在系统(inner, other, and outer)。或者说我更想把“专注”这个词改成“觉察”,因为这就是自我觉察、环境觉察和系统觉察三部分。
在书的后半部分提出一个解释其实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看成以下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前额叶)、情绪层面(哺乳动物脑、大脑边缘系统)、精神与精力层面(深植于身心系统的整体运作而非特定神经回路)。
当然,这一切的思考都应该是系统性的。就像引用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对自我、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都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分割开来,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
这本书所要表达的还是如何让你回归到大系统中去,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回归需要从源头上开始,即从教育开始。现在很多教育虽然想授之以渔,但其实最终只会捕鱼而不会生活。
锻炼三重专注力的目的是让你不那么专注,从局部的专注转到系统专注上去。
因为是带着对彼得大神的敬仰之心看这本书,所以多多少少会带着《第五项修炼》的脑子来看,有一种感觉就是这本书很像是第五项修炼之教育篇。
从系统思考这个角度出发,虽然我们知道可以怎么做,但其实很多固有习惯是很难彻底改变的。
或者我们可以把系统思考者的习惯作为我们的一个思考目标,当然这些目标本身就是系统性:
1、当检视分析因果关系时,意识到时间滞延的重要性;
2、能够识别出预期之外的影响,及其发生于何处;
3、改变视角来增加理解;
4、能够识别复杂因果关系中的循环性和相互影响;
5、能够识别出系统的结构影响行为;
6、通过对系统结构的理解去识别高杠杆的行动,即更好的着力点;
7、使得假设浮现并测试假设;
8、检查结果并根据需要调整行为,逐步接近目标;
9、尝试去理解更大的图景。
选择这本书的初心是想看看彼得大神有什么新的见解和看法,结果略微有些失望,主要的内容还是戈尔曼的教育理念,其基础的是彼得大神的系统思考前提基础上的。
也许直接去看原来那本《专注》更为的直接且清晰,只是好奇豆瓣上《专注》的评分竟然比这本还要差。或者说这本书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去看,最该看这本书的应该是我们亲爱的教育部领导们和那些在体制内执法的教师们。
2017-11-16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读后感(四):三重专注力
很多时候想做成一件事情,会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可能缺一不可,或者是说,当三者都具备的时候,可能你做事情会更顺利。在我看来,天时和地利可以说是一个外部系统环境的整体情况,人和就是指自己和他人的情况。
三重专注力,主要专注于内在,他人和外在系统。第一重了解自己,第二重理解他人,第三种认识外在的系统世界。
书的作者是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与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彼得·圣吉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学习和系统思考专家、《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学习型组织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是《情商》的作者、社交与情绪学习(SEL)运动的发起者,他们追踪脑科学与教育学前沿研究20余年,提出一切学习的根本框架。
本书主要提到三重专注力。
第一重,专注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自己的思绪,念头和感觉,觉察并达到管理自我。这种向内的关注,探寻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关注自己在想什么以及感受到什么,这样的专注力注意力是学习的核心技能。
第二重,理解他人。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良好的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能力,能让我们有能力更清晰的思考更清晰的作出决策。
第三重,系统觉察。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环境,应该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因为事情发生可能是有因果关系,但是是有延迟作用的,并且可能系统会有预期外的事情,对事件的发生造成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角度,对事情的发生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在这里,不仅让我想起了心理咨询师的家庭系统疗法。反正事情的发生看上去只是某一件事情的发生,但实际上它是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当中的,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可能会间接的影响到这件事情的发生,出在系统当中,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立场。当你站在一个从系统的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发现,事情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而变换一下角度,可能你对整个事情的想法都不一样。
比如你可能从小就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去更远的地方读书,留在更远的地方买房工作,并且生活在更好的城市。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决定,但是实际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决定,有可能就是你的家庭带来的。可以去看看自己的父亲,或者是父亲的父亲,他们是曾经怎样创造出自己的发展过程,可能你会看到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整个家庭系统,造成的整体的思想。
最后我们说的,也是本书的目标。就是把社交和情绪学习和系统教育三者进行结合。社交与情绪学习中所应用的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的相关工具,提升了孩子的认知效率。一个能够平复焦躁情绪的孩子,更能保持清晰的思路进行系统思考;而同理心、社交工具这些社交与情绪学习教授的内容,能让学生打开视角,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人;同时,系统视角会让孩子对人际互动的动态复杂性有更深入的把握。上述几点的结合就是整合了多方面的理念和工具,全方位促进孩子在人际互动上做出更明智、更有利的选择。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读后感(五):专注——新时代的需要
现在,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学者也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教育问题是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教育问题还在于如何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
《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作者丹尼尔•戈尔曼与彼得•圣吉携手从新的角度对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式。重在新的时代提高学生的“专注力”。
丹尼尔•戈尔曼是“情商”一词的创造,被称为“情商之父”,提出了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在于情商,智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著有《情商》一书。彼得•圣吉则是管理大师,著有的《第五项修炼》,被译为二三十种文字风靡世界。
《三重专注力》认为教育应该从个人的个体出发,进而去了解他人,最后以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从这三方面旨在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想法,做自己;促进同学间的交际,让彼此了解;看事情以系统的理念,不失偏颇。这些直到成年,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学会,而这是作者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这里需要的是父母、老师的帮助。成年的我们或许也会有所启发。
专注自我,了解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自己了解的多少,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把控。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最重要的便是“自我觉察”,这个词很明显是心里学的范畴,而它就是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
从小我们进行着“指令”“填鸭”式的教学,已然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如完成任务般对待自己的学业,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而老师、家长不曾学会引导学生“自我察觉”。通过观察学生的状态、心理,明白学生内心对什么喜欢,对什么感兴趣,将这些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比起一味的让孩子“好好学习”,必然事半功倍。
专注别人,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尚且不容易,了解他人更是不容易。不过我们可以“推己及人”,丹尼尔•戈尔曼提到理解他人在于“同理心”,而同理分为三方面。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事物的想法认知必然有所差异,所以首先同理便在“认知同理”;情绪有高兴有低落,“情绪同理”显然也很重要;把自己放在他人位置时,是否需要得到帮助,便是“同理关怀”了。
做到以上三个方面,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并适时的提供帮助。
当今,新闻时有报道校园欺凌、暴力,乃至同学歧视,这些或许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缺乏同理心显然是原因之一。老师、家长也从未想着如何从心理方面来调整学生的行为,只是口头上的训斥,却不知这样的行为完全是自欺欺人。
孩子如果不能真正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口头上承认,敷衍的认错,父母、老师的责骂,只会在心里加剧对受害同学的憎恶,形成恶性循环。
专注系统,了解整体。都明白看问题应该全面,不仅着眼于眼前,也应该看看未来。彼得•圣吉从“互赖性”出发,说明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万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大到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小到我们与动植物的关系,与家人的联系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当我们与所有东西都切断了联系,将不复存在。
在传统教育中,只是一味的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却不曾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考虑全面,当遇到真正的问题,还是只能片面的回答。真正缺乏的是如何教导孩子怎样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能一味的觉得孩子能力不足,忽视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犹如数学问题一般,丹尼尔•戈尔曼与彼得•圣吉从点到线再到面,层次性的说明了三重专注力的关系,并在书中给出了学校在实行过程中的具体事例,通过这样新的教育方式,实行学校孩子们的表现令人吃惊,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作为探讨新教育方式的书籍,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也因为薄很多问题没有展开讲解,但是想要讲的内容很多,反而显得零散,当然他想要传达的思想是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