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1000字
《停不下来的人》是一本由[英] 大卫·亚当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
●现象案例很多,材料充足,但是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和令人信服的结论。可能作者是患者的缘故,同时对强迫症久病成医,也有了研究的兴趣,但非社科巨擎,读到后来,索然无味。去年读卡伦霍尼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和她爱人的那本“逃避自由”,那读的是酣畅淋漓,拍案叫绝,浑身发抖。这本强迫症自救指南可以叫强迫症的自述和相关材料。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也有过强迫症,个人自救的方法是,别闷着,面对。
●很多案例,最多只是让我确信“侵入性想法非我独有,不必恐慌与自责”。
●一比对,我是强迫症初期……
●自救指南。原来我一直有这么严重的强迫症,只不过表现形式是暴食。很有用的一本书。也同时理解我的侵入性想法原来很普遍。不要做加重焦虑的事情,想想别人出现这种侵入性想法的时候会怎么做,然后照着学。难扛是难扛,但毕竟要接受这样的共处,不然我可能真的会疯掉。
●强迫症是啥? 日常声称自己社恐、强迫症的人,都不是真的; 真的强迫症是逼迫自己,假的强迫症往往是逼迫别人,后者其实叫强迫性人格; 对强迫症有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好比电脑桌面,无论你在运行什么程序,总会有一个令人不悦的“程序”时刻想要保持置顶; 强迫症起源于某个侵入性想法,激发强迫症则很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工作环境、宗教、气候、突发事件等等都是潜在的变量; 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个显著的激发元素,但却是一个显著的载体; 侵入性想法其实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时不时冒出来,但强迫症的痛苦在于无法赶走它; 一旦你想要对抗这种想法,不论是通过转移注意力(白熊效应)还是负向惩罚,都会激发出你平时古怪的强迫症行为
●
●看完才真的理解了强迫症。自己小的时候也有强迫性思维及对应的一些小动作。但是没有恶化而是自然消失了,原因不明。 侵入性想法是关键。 强迫症患者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治疗,也就是尝试治愈或者缓解症状。 2.相处,如何面对并和强迫症良好的相处。 后者远比前者更重要。 1主要靠合理的药物以及行为认知疗法。 2要交流表达,认知到很多人都如此,并且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强迫症停不下来的思维和行为特征,不是不想停下来,而是无法停下来,停不下来是有客观原因的。对于强迫症的病因,遗传和环境,精神和大脑,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强迫症治疗的发展过程,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厌恶疗法、认知疗法,以及现在被证明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
●四天看完本书,可能是近期阅读效率最高的书了,甚至胜过自以为爱至骨髓的《铂金包妈妈》,可能是因为强烈有共鸣太多感同身受解释的对症下药所以愿意看吧,可能是因为看别人的严重病例能让自己庆幸让自己释怀让自己解放所以愿意看吧,可能是因为能压制强迫思维好转强迫症状所以愿意看吧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一):局外人
书还是不错的,介绍了强迫症的前世今生,也介绍了作者本人患上强迫症的前因后果和最终的解决。算是科普类读物吧,可以获得不少心理学常识,包括现代各种神经症的症状,以及针对性疗法的发展过程。或多或少患有强迫症的读者,也可以试试看,作者说的疗法,包括他用过的药物,还有所谓的直升机视野,是否真的有用。
而在这之后隐藏的,其实是现代人的焦虑。没有专一的目标,没有激情,甚至于没有欲望,只是麻木。唯一确定的,是恐惧,害怕变化,害怕责任,害怕害怕本身。作者形容的,奶奶去世无动于衷,自己的球队进球却激动万分,仿如重生的兄弟,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是盔甲骑士,都是局外人。
如何才能找到生命该有的知觉,是读完本书后值得进一步反思的问题。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二):《停不下来的人》听书笔记
强迫症的大脑就像脱离线路的火车飞速奔驰着,号称精神病的癌症。
1、强迫症是什么
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强迫症就是思维的影响。简称OCD
强迫思维是O,强迫行为是C。
由侵入性想法导致强迫思维,它与本身意愿不符。
2、强迫症经历怎样的治疗历程
行为心理学家是通过一些外部手段去控制病患的强迫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是希望患者自己面对从而治愈强迫症。
3、如何面对强迫症
可以看医生,如果没有用,可以告诉身边的人,搞不好大家跟你一样的想法。
强迫症可以好转,但不能根治。需要直面强迫症。
强迫性人格障碍和强迫症两个还是有所区别的,强迫症让自己痛苦,强迫性人格障碍让别人痛苦。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三):对不起,你对强迫症好像有点儿误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强迫症”成了一个又冷酷又性感的词。
“我有文字强迫症”透露出一种高冷的文化气息,表明那些不注意遣词造句、有错别字的文章会引发自己的生理不适。
“我有整理强迫症”暗示我之所以不去学习/工作/做家务,只是因为我无法克制自己热爱整洁的本性,而不是因为我懒/丧/不想学习。
由此还衍生出一系列和强迫症相关的的习语,比如:
逼死强迫症的日常:凌乱的工作台、撕不整齐的卫生纸、高矮交错摆放的图书、未读消息的红圈圈、错别字、(半截括号,还有没说完的……
卡歌综合征/卡带强迫症:路遇广场舞大妈,结果一晚上网络神曲萦绕耳边,久久不散。
多线程强迫症:吃饭时一定要挑一部剧下饭,与此相类似的是通勤、跑步、做家务时一定要听歌或听音频节目。
说实话,这些和真正的强迫症其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严格说来,绝大多数人在使用“强迫症”时,对这个词的认知是含混不清的。
当我们在日常语境下说自己或某个人有强迫症时,往往是指一种极度关注细节,要求格式内容井然有序、整齐划一的日常习惯。比如说反复修改行文措辞,来回调整PPT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频繁收拾衣柜,整理书橱等等。
这里所谓的强迫症,其实更多是指一种追求完美,渴望秩序的“强迫型人格障碍”(英语缩写OCDP),和医学上的强迫症是两码事。
在医学领域,强迫症(强迫性思维及行为障碍,英语缩写OCD)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以使患者深受其害,其症状为反复出现、不断给患者施以精神折磨的古怪念头和身体行为。
普通人每天可以生出四千种想法,其中很多既没有用,也不理性。在我们工作枯燥的时候,脑海里常常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毫无关联的字词、短语、名字和形象。还有些很奇怪的念头,不知道从哪里随机地、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比如:
——莫名地迷信,认为如果不严格遵循某种偶然的规律,比如走路时必须每一步跨两格路砖,或吃饺子时必须吃偶数个等等,就会遭遇厄运或不测。
——站在高台栏杆、高楼窗户旁,忽然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想跳下去的冲动。
——在公共场合,突如其来地产生想要伤害别人的念头;或是在某个安静的瞬间,一闪而过想要伤害躺在身旁的至亲、毁灭一切……
然而,如果我们不能让奇怪的想法销声匿迹,它们就有可能导致痛苦和精神疾病。当每天我们在这些想法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很有可能这些想法已经转变成了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一些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比如怀疑自己得病,怀疑自己会暴力伤害别人或是自我伤害)常常来得毫无根据并令人胆战心惊。尽管它们一般不会落实为真正的行动,但仍然会让人感到困扰,甚至陷入罪恶感、恐惧感中无法自拔。
另一些,像反复洗手、检查锁门等强迫行为则表现得更为直接,这些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种行为怪癖,还会造成实际的伤害。
如果说上述案例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体无害的强迫症表现,接下来的这两个例子相比起来就严重许多了:
埃塞俄比亚的女学生贝拉啃掉了家里的一堵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墙的模样在贝拉的眼前挥之不去。更绝望的是,唯有一种方法能帮她赶走这些想法,那就是顺着自己古怪而又难以克制的强烈冲动,把墙给吃掉。所以,她付诸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17岁时,她已经把墙给啃掉了8平方米,吃下的土砖超过半吨。
巴西有个强迫症患者叫马库斯,他主要的强迫思维就是担心自己眼眶的形状,因为他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件事,所以老是要强迫自己不断用手指触碰眼眶,结果到最后把自己的眼睛给戳瞎了。
最终,经精神医生诊断,贝拉患上的是中度强迫症。是的,尽管把家里一堵墙都啃得干干净净,这个女孩子还只是中度强迫症。因为比这严重的大有人在。
贝拉每天花两个小时想墙、吃土,而强迫症病人平均每天差不多要花六个小时在自己的强迫思维上,还要花四个小时进行强迫行为。
为什么强迫思维会对我们的心智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呢?
让我们拿电脑以及它能同时运行的不同窗口及任务做类比。当我们在这台电脑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有一个窗口正在后台运行,不断更新着电子邮件,而同时还有一个最小化的网页,正在后台播放着静音的《庆余年》。我可以选择在这些不同的窗口间自由切换,放大或缩小它们,按照我的意愿选择打开或关闭其他窗口。
这就是我们的头脑处理各种想法的一般方式,它将我们显意识的注意力分散到不同任务上,而我们的潜意识则改变着不同窗口的内容,或者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特定窗口上。
然而,强迫思维是一个无法缩小、移动或关闭的大窗口。即便其他任务在头脑中排在了前面,强迫思维的窗口依然在后台运行,闷声不响地起着作用,随时准备攫取我们的注意。
这个窗口不断消耗着我们这台电脑的电力,同时也让其他任务无法正常运行。到了一定时候,你将会对此感到十分无力,因为你无法强制退出,也不能通过重启解决问题。只要你醒着,窗口就存在,甚至还以极大的音量播放着内容。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想法或独特的观点真的能霸占一个人的思想长达几天几夜、几个月甚或几年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想一想一个后台被占用、无法正常关机的电脑运转得多么缓慢,你就会意识到强迫症给人体造成的伤害有多么巨大。
大卫•亚当是《自然》杂志的一名作家和编辑,在科普写作领域卓有成就。他在患上强迫症很多年后,才真正意识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医学帮助。作为一个和强迫症共处二十余年的病患,大卫真诚地直面自己病情和经历,最终写下了《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
在书中他旁征博引,追溯了人类由来已久的强迫症历史,在与各路伟人的对话中,洞见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与希望。他探索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强迫症实例:乔治·华盛顿和钢琴家肖邦都有活埋恐惧症,温斯顿·丘吉尔曾担任海军大臣,却讨厌乘船,因为那样会有跳进水里去的冲动。作者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强迫症思维带来的种种怪诞和痛苦。
本文许多内容也直接取材于本书。在这本《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中,有着惊人的清晰、幽默和恰到好处的评论,它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噩梦,又开启了一条迷人的小径,直通我们大脑中黑暗的角落,并且带领我们冲出黑暗,最终寻找到久违的光明。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四):对不起,你对强迫症好像有点儿误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强迫症”成了一个又冷酷又性感的词。
“我有文字强迫症”透露出一种高冷的文化气息,表明那些不注意遣词造句、有错别字的文章会引发自己的生理不适。
“我有整理强迫症”暗示我之所以不去学习/工作/做家务,只是因为我无法克制自己热爱整洁的本性,而不是因为我懒/丧/不想学习。
由此还衍生出一系列和强迫症相关的的习语,比如:
逼死强迫症的日常:凌乱的工作台、撕不整齐的卫生纸、高矮交错摆放的图书、未读消息的红圈圈、错别字、(半截括号,还有没说完的……
卡歌综合征/卡带强迫症:路遇广场舞大妈,结果一晚上网络神曲萦绕耳边,久久不散。
多线程强迫症:吃饭时一定要挑一部剧下饭,与此相类似的是通勤、跑步、做家务时一定要听歌或听音频节目。
说实话,这些和真正的强迫症其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严格说来,绝大多数人在使用“强迫症”时,对这个词的认知是含混不清的。
当我们在日常语境下说自己或某个人有强迫症时,往往是指一种极度关注细节,要求格式内容井然有序、整齐划一的日常习惯。比如说反复修改行文措辞,来回调整PPT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频繁收拾衣柜,整理书橱等等。
这里所谓的强迫症,其实更多是指一种追求完美,渴望秩序的“强迫型人格障碍”(英语缩写OCDP),和医学上的强迫症是两码事。
在医学领域,强迫症(强迫性思维及行为障碍,英语缩写OCD)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以使患者深受其害,其症状为反复出现、不断给患者施以精神折磨的古怪念头和身体行为。
普通人每天可以生出四千种想法,其中很多既没有用,也不理性。在我们工作枯燥的时候,脑海里常常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毫无关联的字词、短语、名字和形象。还有些很奇怪的念头,不知道从哪里随机地、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比如:
——莫名地迷信,认为如果不严格遵循某种偶然的规律,比如走路时必须每一步跨两格路砖,或吃饺子时必须吃偶数个等等,就会遭遇厄运或不测。
——站在高台栏杆、高楼窗户旁,忽然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想跳下去的冲动。
——在公共场合,突如其来地产生想要伤害别人的念头;或是在某个安静的瞬间,一闪而过想要伤害躺在身旁的至亲、毁灭一切……
然而,如果我们不能让奇怪的想法销声匿迹,它们就有可能导致痛苦和精神疾病。当每天我们在这些想法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很有可能这些想法已经转变成了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一些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比如怀疑自己得病,怀疑自己会暴力伤害别人或是自我伤害)常常来得毫无根据并令人胆战心惊。尽管它们一般不会落实为真正的行动,但仍然会让人感到困扰,甚至陷入罪恶感、恐惧感中无法自拔。
另一些,像反复洗手、检查锁门等强迫行为则表现得更为直接,这些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种行为怪癖,还会造成实际的伤害。
如果说上述案例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体无害的强迫症表现,接下来的这两个例子相比起来就严重许多了:
埃塞俄比亚的女学生贝拉啃掉了家里的一堵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墙的模样在贝拉的眼前挥之不去。更绝望的是,唯有一种方法能帮她赶走这些想法,那就是顺着自己古怪而又难以克制的强烈冲动,把墙给吃掉。所以,她付诸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17岁时,她已经把墙给啃掉了8平方米,吃下的土砖超过半吨。
巴西有个强迫症患者叫马库斯,他主要的强迫思维就是担心自己眼眶的形状,因为他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件事,所以老是要强迫自己不断用手指触碰眼眶,结果到最后把自己的眼睛给戳瞎了。
最终,经精神医生诊断,贝拉患上的是中度强迫症。是的,尽管把家里一堵墙都啃得干干净净,这个女孩子还只是中度强迫症。因为比这严重的大有人在。
贝拉每天花两个小时想墙、吃土,而强迫症病人平均每天差不多要花六个小时在自己的强迫思维上,还要花四个小时进行强迫行为。
为什么强迫思维会对我们的心智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呢?
让我们拿电脑以及它能同时运行的不同窗口及任务做类比。当我们在这台电脑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有一个窗口正在后台运行,不断更新着电子邮件,而同时还有一个最小化的网页,正在后台播放着静音的《庆余年》。我可以选择在这些不同的窗口间自由切换,放大或缩小它们,按照我的意愿选择打开或关闭其他窗口。
这就是我们的头脑处理各种想法的一般方式,它将我们显意识的注意力分散到不同任务上,而我们的潜意识则改变着不同窗口的内容,或者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特定窗口上。
然而,强迫思维是一个无法缩小、移动或关闭的大窗口。即便其他任务在头脑中排在了前面,强迫思维的窗口依然在后台运行,闷声不响地起着作用,随时准备攫取我们的注意。
这个窗口不断消耗着我们这台电脑的电力,同时也让其他任务无法正常运行。到了一定时候,你将会对此感到十分无力,因为你无法强制退出,也不能通过重启解决问题。只要你醒着,窗口就存在,甚至还以极大的音量播放着内容。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想法或独特的观点真的能霸占一个人的思想长达几天几夜、几个月甚或几年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想一想一个后台被占用、无法正常关机的电脑运转得多么缓慢,你就会意识到强迫症给人体造成的伤害有多么巨大。
大卫•亚当是《自然》杂志的一名作家和编辑,在科普写作领域卓有成就。他在患上强迫症很多年后,才真正意识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医学帮助。作为一个和强迫症共处二十余年的病患,大卫真诚地直面自己病情和经历,最终写下了《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
在书中他旁征博引,追溯了人类由来已久的强迫症历史,在与各路伟人的对话中,洞见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与希望。他探索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强迫症实例:乔治·华盛顿和钢琴家肖邦都有活埋恐惧症,温斯顿·丘吉尔曾担任海军大臣,却讨厌乘船,因为那样会有跳进水里去的冲动。作者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强迫症思维带来的种种怪诞和痛苦。
本文许多内容也直接取材于本书。在这本《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中,有着惊人的清晰、幽默和恰到好处的评论,它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噩梦,又开启了一条迷人的小径,直通我们大脑中黑暗的角落,并且带领我们冲出黑暗,最终寻找到久违的光明。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五):为什么强迫症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强迫行为?
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有强迫症”,比如总是反复洗手、出门后不放心,又跑回来检查门有没有锁好,煤气有没有关好,还有些人,总是要求家里的物品必须要摆放在固定或者对称的位置、手机app上的新消息提示必须全部点开、外出走路必须走直线、看电视一定要追完最后一集等等。
最近看了一本书,就是专门介绍强迫症的,叫做《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书里指出,强迫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在2%到3%,它在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中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别是抑郁症、焦虑症和成瘾症。
一般人认为强迫症是一种“行为怪癖”,但这本书却指出,强迫症给人带来的危害,其实比人们想象的要更严重,因为强迫的念头一旦产生,就会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想停却停不下来。
比如在埃塞俄比亚,有一个叫贝拉的女学生,她的脑海里无时无刻都在想着一睹墙。她知道自己不应该有这个稀奇古怪的想法,但又克制不住,整个人都处在巨大的焦虑之中。
为了缓解这份焦虑,她开始慢慢地啃这堵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她17岁的时候,她把墙啃掉了8平方米,吃下的土砖超过半吨。这导致她的胃部肿胀、腹部经常抽搐,体内还长满了土里的寄生虫。
你是不是觉得上面这个强迫症属于极端案例,但其实它的严重程度也只算得上是中等,比这更严重的强迫症还有很多。
1、强迫症是怎么产生的?
强迫症之所以会产生,首先源于强迫性思维。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大卫总是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于是对于一切有血的东西都充满恐惧感,因为它会不由自主地联想那些有血的东西都可能来自艾滋病人。
有一次,他去游泳,走到泳池旁边的台阶时,脚后跟不小心被划破了。
他去洗手间,用纸巾擦血,擦完之后扔到垃圾篓里。过了一会儿,他觉得哪里不对劲,原来他是担心那张纸:“纸是干净的吗?纸上会不会有艾滋病人的血迹?”
他赶忙去翻垃圾篓,但里面的纸太多了。为了不漏掉任何一种可能性,最后他索性把整个垃圾篓里的纸巾都带回了家,然后一张一张检查确认,直到没有看到血迹,他才真正放心下来。
在这个案例中,大卫的强迫症首先就来源于他的强迫性思维,他怀疑自己用的纸上有艾滋病人的血。为了打消自己的疑问,他需要排除一切结果,即便有些行为看起来很荒唐,即便某些事情发生的概率只有0.1%。只有当他百分百确定,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时,他才会安下心来。
那么强迫思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精神科医生的研究,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无时无刻产生各种想法,比如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抢钱的想法,有四成的人有过从高处往下跳的冲动,还有五成女性和八成男性幻想过陌生人的裸体。
这些非理性的、不请自来的“侵入性想法”,就是强迫思维的源头。它不仅是不合时宜的,同时与正常的、健康的自我相互排斥。
你可能会说,每个人都会产生侵入性想法,难道每个人都是强迫症患者吗?
区别就在于,如果这些侵入性想法是一闪而过的,那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人们被这些念头所吸引、所缠住,那么它就很可能会诱发一些强迫症行为。
2、为什么强迫症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强迫行为?
关于强迫症,很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越不去想一个事物,那个事物反而越会频繁地出现在脑海里,把自己困得死死的。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上的“白熊实验”可以给我们答案。在实验中,有一组学生被告知“不要去想白熊”,结果这些参赛者的脑海里全是白熊,甚至比那些要求“去想白熊”的学生还要多。
这个实验说明,如果一个人越压抑某个思想,这个思想不仅不会消失,反而还会以更强大的力量反弹回来。有过减肥、戒烟经历的朋友,肯定对此深有体会。
一个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这倒是说得过去,毕竟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着。那我们的行为也很难控制吗?
比如一个人反复洗手、频繁检查门锁。难道只检查一遍不行吗?为什么在确认之后,还要不停地再次确认?难道强迫症患者有“失忆症”吗?
没错,强迫症患者的记忆力确实很“糟糕”,当然这里所说的糟糕并不是真的指记忆力缺陷,你如果问他们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昨天干了什么,见了什么人,他们都记得很清楚。
只是对于强迫性行为,他们好像真的“失忆”了。他们往往会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当记忆不确定的时候,会跑去检查;不断地检查,又会使记忆变得不确定。
就是因为他们检查的次数太多了,今天忘了是否锁好门了,跑回去确认,第二天又这样,第三天还这样,导致他们自己都对记忆的真实性都产生疑问了。反复检查,弱化了他们对自己记忆的信心。
另一方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强迫行为是压抑的结果,一个人所做的和他心里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一个人过分地喜欢干净、排斥脏东西,那么它的潜意识可能是喜欢脏东西的。但因为肮脏的东西是不被接受和允许的,所以他们就通过清扫、洗涤来赶走它们。
一般来讲,一个有身体洁癖的人,同样会有精神洁癖。有些人不停地洗手,其实是在洗涤心灵层面的脏东西。
洗手这个动作也可能有双层寓意,一方面它满足了一个人内心里脏乱的欲望,而另一方面,他又通过洗手冲刷了这份肮脏,得到了灵魂的救赎,内心重归平衡。
当然,目前心理学对于强迫症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所以对于不同的强迫症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3、如何正确应对强迫症?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强迫症,即便是比较轻微的强迫症,也会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有些人对微信上的那个“红点点”有很强的“执念”,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要去查验是否漏点了什么新信息,这就导致他们无法专注工作,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克服强迫症呢?
(1)识破“非理性强迫想法”,用理性思维分析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强迫症患者都容易“想太多”。他们有三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会增加强迫症产生的几率。
第一种是对危险和个人责任的放大。很多强迫症患者认为,如果不按照某种仪式完成某些动作,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如果走路不走直线,家人可能会生病,或者自己会发生车祸等等。
第二种是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有相当一部分的强迫症患者对秩序表现出了高严苛性。比如,他们会把每个物品放在固定的、合适的位置,这种强迫性的“各归各位”就像一个严谨的、牢不可破的“围城”,他们只有在这样的围城里才感到安全和舒服。但凡有一点点变动,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同样,他们对确定性也非常“着迷”,他们的强迫性行为越频繁,说明他们内心越想要寻求“确定性”,以此来减少他们想象中的可能性风险。
第三种是过度夸大思维的重要性。当一个不好的念头从脑海中冒出来的时候,普通人并不会把它太当回事儿,并不会在这个想法上过度停留。而有些强迫症患者却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总是过度夸大这个念头的重要性,好像脑海里的东西会真的发生一样。于是他们就会做出一些强迫性行为,来缓解内心的失调。
如果强迫症患者能够识别出这些“非理性强迫想法”,在分析事情的时候,能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就能够减少强迫行为的发生。
(2)做好记录
如果感觉到脑海里有些念头挥之不去时,我们可以尝试把它们都记录下来,这样既能够了解自己的思想,又能够缓解内心的焦虑。
我们还可以通过记录,来监控自己的强迫程度。比如,如果你有反复洗手这样的强迫症,那么你可以做一个统计表格,查看自己一天洗手多少次。然后,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逐渐减少洗手的次数。
(3)经常冥想,保持放松
任何强迫症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可能源于过去,也可能面向未来。
而冥想,要求我们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专注而不做评判”的状态,并怀着仁爱、感恩、觉醒、接纳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冥想不仅能够让我们放松,而且还能教会我们,不要刻意地与自己的思想抗争,不要总是试图去纠正自己的想法,而只是让思想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