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摘抄

2020-04-02 23: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摘抄

  《历代笔记概述》是一本由刘叶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历代笔记概述》精选点评

  ●2019年11月29日读毕。2019年已读043。15.1万字。该书的优点在于,让读者知道了各朝代有哪些笔记,相于一个关于笔记的图书目录吧。更重要的,是介绍了通行的版本,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不过,对笔记的评价带有“阶级色彩”,似乎显得有点过时了。

  ●主要起入门和介绍的作用,其中的时代色彩自可忽略

  ●带有意识形态的笔记指南。没有提到杨孚的《异物志》,对《博物志》评价很低,认为在“志怪小说中聊备一格,并没有多大价值”。

  ●可以看作是“笔记研究”的目录之书、版本之书,读过之后对历代笔记有一个大概了解,再按图索骥去寻找自己兴趣的那些细细读来,在笔记的宝藏中不断挖掘学习

  ●对中国历代笔记进行概括。笔记类可以对一些历史考证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因为作者年代性、阶层束缚,也有美化统治阶级不足准备根据中介绍读一些价值较高的~

  《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一):笔记小说之导读

  若提起中国古典小说,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四大名著。不过这四大名著都是长篇小说,属于章回体。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史上还有一种短篇故事类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内容却不简单,往往会以笔记类的形式出现。这便是我们在翻阅中国古典文学书籍时常会遇到的一类形式,笔记小说。 或许有些人对于“笔记小说”这个名词感到有些陌生,但是若提起其中的代表作品,很多人都会知道。例如《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都是这笔记小说中的精品之作。自然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笔记小说自然不可能只有这么几部。它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截至到清朝末期,有将近三千多种。其中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风俗民情学术考证、民间传说等多项内容,与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一样,也是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的。如此之多的笔记小说,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阅读完毕,在选择上必定是会有所取舍的。这就需要有个明白的人来为我们梳理建议一下。无所不包的“大小书”系列中就有一本专门讲述笔记小说发展的书籍。 这本《历代笔记概述》的作者是刘叶秋先生,那可是文史学的大家。在他的这本著作中,刘叶秋先生从笔记最初的根本介绍开始讲起,历数自魏晋南北开始直至清朝末期,中国笔记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总结笔记小说的优缺点。可谓是一本非常详细的阅读笔记小说的导读之作,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性之广,可读性之强,是绝对配得上“大家小书”这四个字的。 过于人们对于“笔记小说”的评价,有些类似于今天我们对于通俗读物的看法。认为这不过是一些消磨时光的杂书,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就连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纪大烟袋纪晓岚,也用“景薄桑榆、精神日减,无复著书之志;惟时作杂记,聊以消遣。”来概述自己创作笔记小说时的态。但其实与其他的文学体裁一样,笔记小说中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也承载了许多时代的元素在其中。并且相对于那些“一本正经”的严肃书籍,笔记小说表现得更加轻松,读来到也是别有一番趣味的。

  《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二):笔记可补正史之不足

  事有阴阳,体现在历史上,就是正史和野史两条线,正史自前四史之后,公信力逐步递减,有时甚至不可信;野史则一直鲜活,虽然有荒诞不经、无可考证,但也有言正史不敢言、不屑言之真相,所以二者互补,不可偏废,才可管窥历史生态之真貌。笔记,理论上属于野史,且中国历史上笔记浩如烟海,数量远大于正史。只是,限于民众知识水平,长期被埋没,尤其是研究笔记的名作少,大批珠宝不得其用,不得不说是一种已遗憾的事情。最近,《历代笔记概述》出版,这虽然是本老书,但市面不常见到,算是对笔记宝藏的开发的名作,值得大家一读。

  《历代笔记概述》一书的作者是刘叶秋,这位老先生的履历比较奇特,横跨两朝: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在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学院兼课。1949年后,任教于天津滓洁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院校。1958年,参加商务印书馆《辞源》的修订工作。1980年,被聘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受过比较系统的训练,又长期在没有诱惑的环境中做冷门学问。所以说,这本书并没有我预期中的那么有才情、有温度,更多的是严谨,跟你规规矩矩的讲历代笔记,而且有共和国老知识分子的谨慎和观念,考证的很细致,又很浓郁的时代色彩。坦讲,读起来就不那么舒服了,但是读书,不能只看缺点,更应该看优点,这本书的优点,就是梳理的好,比如考证笔记的来源,就讲到:南北朝时崇尚骈俪之文,一般人称注重辞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以后人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为“笔记”。以小见大,让你把笔记的来源清清楚楚,而且发展的脉络也很明晰。可以说,读完此书,对于历代笔记会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以后按图索骥,很是方便。

  历史其实不可能完全可知,但是在阅读正史的同时,辅助以笔记,则可以更好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原生态。建议对历史和文学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此书。

  《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三):笔记里的苦乐年华

  刘叶秋先生的《历代笔记概述》将文人的雅趣情怀毫不虚伪与敷衍的似春风般轻拂读者的心灵。笔端有纵横,烦恼皆抛弃,这样的大家小书系列确实可开解心智。以历史发展为线,将名家著作穿缀其间,一篇篇笔记透视出一段段过往的历程。生命的华章终在刘叶秋先生所攫取的如沧海一粟的闪现。

  《历代笔记概述》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以魏晋南北朝的风华始,用清代的沧桑终,佐以开篇的绪论及总结性的结束语,读来脉络清晰,丝毫不觉繁杂与赘述,刘叶秋先生文学功力由此可见。

  从这本《历代笔记概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笔记的含义和类型、笔记的渊源与名称、各朝代笔记体的变化,在唐时笔记成熟期,还就笔记的丰富内容分门别类,独列专项陈述,比如传奇集与杂俎、历史琐闻类的笔记、考据辨证类的笔记等,最后还针对笔记的作用与优缺点加以独到的点评。一本《历代笔记概述》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笔记体。虽然笔记的内容只分享到清未,但事实上笔记体从未断绝过生命力,鲁迅的故事新编,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小小说,传奇,志怪,奇幻等类型小说的兴起,几乎都是"笔记"的生命力延伸,可以说,一本书读透历代笔记。

  文以言志,刘叶秋先生仅将各个历史时期各朝代触动心灵的笔记列出,选取的《搜神记》《世说新语》《日知录》等篇,无一不是时世下灵魂的呐喊。可贵的是刘叶秋先生引经据典之余,那份关注民生的情怀,将家国天下与文学形式巧妙融合,一本《历代笔记概述》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著作,更是刘叶秋先生一腔热血的宏志之愿。

  执笔记叙的笔记是阴暗苦闷生活的抗争形式,似狂风巨浪里的行将倾覆的小舟,但刘叶秋先生却将笔记这样的载体赋予拼搏奋发精神。或许这正是时今时代有志者应有的不屈昂扬精气神。在没有先进影像技术留存宝贵时刻的古代,文字与画笔成为民众抒发灵魂深处呐喊最直接的载体,笔记的传承与研读正是众多如刘叶秋先生般的志士的心声。

  文明之光在《历代笔记概述》这样的著作里闪现。这部并不繁厚难懂的文学论著,成为信息时代里忙碌者感悟生命脉动的桥梁,有追求希望与光明的心,彼岸才会更美好。

  《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四):笔记的宝藏

  顾颉刚先生在《史学研究入门》中说,除了正史之外也要多读其他杂史,其中就包括了体例为笔记的杂史。中国的历代笔记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成语、典故、正史的史料、小说的题材等等很多都取自笔记。

  然而说起笔记类,似乎又更加复杂,虽然形式一样,内容却千变万化。幸有刘叶秋先生对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进行了总结归纳,将其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其中又包括志怪、轶事两小类。第二大类者为历史琐文类的笔记,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第三大类是考据、辩证类的随笔,所谓读书随笔、札记。虽然笔记大体可如此分类,但实际上有些笔记经常会跨“类别”,毕竟笔记还是以杂著称的。

  从魏晋开始直至明清,流传下来的笔记只怕有上千种不止,哪些笔记值得一读,哪些又十分重要,这些笔记的特点各自是什么?能讲这些笔记的脉络整理清楚,如数家珍,必然对于中国的笔记和历史有着极深的造诣。

  魏晋南北朝时多志怪小说,例如甘宝的《搜神记》。汉末时小乘佛教传入中国,魏晋时期的人信仙拜佛,修仙炼丹,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经派人去寻找仙丹,以求长生不老,所以各种宣传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故事比较流行。等到唐代时,志怪小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演化为传奇,今天为人熟知的《西厢记》就是取材于唐传奇。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并非有意创作,而唐传奇则是文人寄意抒情的作品,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宋代的历史琐文类笔记最是发达,源于宋代的史学更加昌盛,而传奇渐渐为平话所取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其考据辩证类的笔记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等都有很大价值。明代的笔记很多水平不佳,因为抄袭严重,又不著名出处,或者引用书证往往只凭自己的记忆,或者随意删改原文,错误百出。但晚明小品文的兴盛,为笔记添加了不少文学的味道,如张岱的《陶庵梦忆》。

  清代大兴文字狱,逼得知识分子只好逃到故纸堆里去整理、考证古籍,乾隆、嘉庆一来考据之风盛极一时,所以考据辩争类的笔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优于明朝。但志怪小说类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

  这本《历代笔记概述》,可以看作是“笔记研究”的目录之书、版本之书,读过之后对历代笔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按图索骥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细细读来,在笔记的宝藏中不断挖掘学习。

  《历代笔记概述》读后感(五):笔记小说里原来还有如此之大的一片“天地”

  中华传统文化这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无论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还是其他卫视的此类节目,多是围绕着诗词来做文章,笔记小说之类说得并不多。所以要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真的有必要看一看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毕业于中国大学文学系,解放前曾在天津《民国日报》任副刊主编,还曾在大学任教,解放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还担任过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由这样一位学者型编辑来谈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确实真的能说出点道道来。

  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一般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繁杂的特点。笔记小说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笔记小说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其中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而在广义上,笔记小说也可兼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作品,内容则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无所不及。

  大体上统计,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总数还不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佼佼者有《搜神记》《世说新语》《酉阳杂俎》《涑水记闻》《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剪灯新话》《万历野获编》《阅微草堂笔记》《日知录》等。这些作品,在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也都有重点介绍。除此以外,虽然诸如《玄怪录》《随唐嘉话》《归田录》《啸亭杂录》等不是那么出名,但也各具特色。

  历代的笔记小说,《历代笔记概述》大体上是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三部分内容来进行介绍。关于这些笔记小说的价值,用刘叶秋的话来说就是,“在平实文字中,大多深藏着作者的学术智慧和深厚的知识功底”,“具有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的特点”。比起诗词的格律工整,笔记小说的包容性更强,可谓是收放自如。

  而且,要想真的深入笔记小说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它们的更精妙处,就不能仅仅限于“粗枝大叶”般地知道轮廓就行,而是要把其中的代表作拿来,至少要读过一遍。有了“第一手”的印象,才有助于更真切的领略到刘叶秋所说的笔记小说的“结实有力”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结实有力”;也才会越来越感觉到,笔记小说里原来还有如此之大的一片“天地”——不熟识的时候,却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作品,无论详略,都具有相当的学术性与可读性,无不一堪称精品,是足以中国文学爱好者的案头常备之书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