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武汉金银潭医院真实录像:情况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武汉金银潭医院真实录像:情况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2020-04-05 23:15:55 作者:山野 来源:视觉志 阅读:载入中…

武汉金银潭医院真实录像:情况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山野

  听说过「台风眼」吗?

  台风来袭,所到之处风雨交加。然而,风暴中心出乎意料安静

  如果将武汉比作台风肆虐之地,那金银潭医院就是「台风眼」。

  最初,是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都是早期感染患者。后来,全市大部分重症病例都会送往这里。

  这里是中里的中心,一线中的一线。

  一直在思考:金银潭医院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直到一部跟拍36天的纪录片出现。它没有跌宕起伏情节,没有催人泪下煽情,但却呈现了金银潭医院最真实的样子。

  生死金银潭》

  我发现,真实的重症患者是无力且绝望的。

  “我和我老公在一间病房,最无助时候,全都不能下床拉屎拉尿了。”

  我意识到,虽然最初医疗过载,但医生还是追求应收尽收。

  “今天晚上肯定是要收满的,66个病人,我通通都能收下。”

  我感受到,医护人员恨不得把自己撕成两半用。

  “怎么就这几个人?”

  “我的人都支援给别人了,我就带了这12个人。”

  面对死亡的恐惧,他们只犹豫一秒,然后硬着头皮顶上去。

  “该做的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不能个个都躲着。个个都逃避,那些患者该怎么办呢?”

  这个纪录片贵在真实,让人如鲠在喉,引起思考。但如果能耐心看完,相会有很深刻感触

  视频很长,一定要耐心看完?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

  你知道部分医护人员最直接的工作感受是什么吗?

  冷。

  由于身在负压病房,这里的空气净化系统需要不断往外抽送空气。为了保暖大家会在防护服里面套上一身秋衣,贴上暖宝宝,让身体尽量暖一点。可即使这样,也会冻得浑身发抖。

  既然冷,就要抱团取暖

  每一个科室都是一支队伍。缺人、物资紧张、病人过载......面对这些压力,医生们相互安慰,彼此鼓励

  科室主任护士长有操不完的心,他们不仅要治疗病人,还要确保团队的人不被感染。

  一名护士长每天都在帮护士检查防护是否到位,哪怕是一根头发丝露出来,也会严格纠正。她担心这些二十出头孩子,因为救别人的命,而让自己染上病。

  重症监护室里,每天都上演着未知

  未知的病人。

  一天深夜,送来一位重症老人,浑身上下只有胃管和尿管。 接诊时,患者没有身份证户口联系到家人。看不清老人的血管,就只能用戴了两层手套的手摸。

  这相考验功底,因为戴手套意味着没办法去感受患者血管的弹性

  未知的绝望。

  一名患者不断地抓呼吸机的管子,似乎想扯下来放弃治疗。她患有ICU综合征,呼吸艰难,褥疮疼痛,没有力气说话。

  活着,却又生不如死。

  这种痛苦大概没人能感同身受

  护士只能一次次抓住她的手,轻声细语安慰:

  “来,捏我的手好不好。

  把这扯掉呼吸就没有了。

  您哪难受您和我说好不好?”

  有的患者在前一晚拿氧气管缠到脖子上,有气无力地说:我不想活命了。

  肺部的炎症风暴、濒临窒息、没有亲人的陪伴......对于患者来说,除了病毒,最大的敌人还有恐惧和孤独。

  未知的死亡。

  有的患者上午还好好的,到了下午突发重症,最终抢救无效,人走了。

  病毒就是这么可怕,它让人误以为你终究会康复。可没想到活着的那一刻,便只是弥留之际。

  久而久之,死亡成了常态。

  如果抢救成功,病人继续治疗。医生没有喘息的时间,毕竟还有下个人等着自己去抢救。

  如果抢救失败,病人不幸离世。医生也没有难过的时间,只能把呼吸机拿到其他病房。每天医生值班时,都有病人在自己手上去世。这种愧疚只能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释怀。

  如果说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尚有时间去培训、准备、和家人告别。

  那疫情则没有给武汉当地的医生任何准备时间。

  一切都是猝不及防。他们连请战书、遗书都来不及写,就直接上战场了。

  在他们眼里,最开心的不是被封为英雄,而是有患者能康复。

  他们没有把患者当成生理学上的人,而是深知每个病人背后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

  身穿防护服的护士,你或许看不清他们的脸。

  但脱下防护服,你会发现他们不过也是个孩子。连轴转压力实在太大了,只能通过玩游戏解压。

  一位男护士一直记着爸爸告诉自己的人生道理:“心态好才健康,装糊涂度时光。打打小麻将,胜负一边放。”

  这种乐天派的心态,支撑他走到现在。

  医院没有护工和属,负责患者的吃喝拉撒的任务,自然落在医护人员身上。

  许多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也会搀扶他起床吃饭。

  为了恢复患者的肺部机能,他们会经常为其拍背翻身。

  他们也曾恐惧。

  但当意识到自己正在被需要时,反而就没那么怕了。

  安慰完自己,还要开导病人。

  每当患者心态崩坏,医生就会耐心和他们聊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来缓解对方的心情。

  为了辅助检测,影像科在疫情期间也是负荷状态。每天操作CT的医生,所承受的辐射量根本不敢想象。

  治疗期间,有的患者不好意思地问:收费标准怎么算?

  医生笑着告诉他:这个您不用操心,这个病是国家免费治的。

  老人继续追问:那自付呢?

  随后是一次次地耐心解答:没有自付,是免费的。

  医生再三叮嘱老人安心养病,不要有心理压力。老人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于是竖起了大拇指。

  竖大拇指在这里很常见,因为没力气说“谢谢”,很多人会用手势去表达感谢。

  医生也说了治疗费用的层次。

  轻症花费1-2万,重症3-10万,危重病人至少十几万,甚至会到100万。而这些费用,确实是国家为个人承担。

  所以在医院,患者只需要保持好心情,配合治疗。不需要有后顾之忧。

  那些最煎熬的时光,他们一步步熬过来了。

  直到有一天,医护人员开始为病人理发。他开玩笑地自称「Tony老师」。病友和护士围观,这是难得轻松的时光。

  当大家有时间开玩笑了,其实也是一种信号。

  意味着疫情的拐点已经出现,英雄之城武汉即将解封,病人的脸上有了笑容,医生的语气也轻松不少。

  于是,出院的人渐渐多了。

  曾经呼吸不畅的病人,终于可以在离开时中气十足地说句:“护士,谢谢你们啊。”

  这应该是医护人员听到的最欣慰的声音。

  只不过对于医生和还未痊愈的人来说,战斗依旧在继续。

  如今,那些鲜活的生命,有的在死亡线上挣扎。

  比如那位医生帮忙吸痰的患者,由普通病房转到ICU。

  那位之前病情好转、还拍视频给家人看的中年患者,又转病危了。

  一次次想要放弃治疗,却又被医生握住双手的患者,依旧处于病危之中。

  有的患者的生命,则悄然陨落了。

  还记得这位得知治疗免费很开心的老人吗?

  很遗憾,他去世了。

  那一刻才意识到,生命转瞬即逝,它不会给你任何准备时间。

  人们常说,死去的人不是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自始至终,医护人员都秉承着这一信念。

  疫情最初,拼命和死神抢人,虽然会输一点。可越往后,我们会一步步赢回来。

  有的病人终有康复的一天,当大家都出院,医护人员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的。

  目前虽然遏制了疫情,但我们无法将两个多月以来发生的事情轻描淡写,我们依旧要保持谨慎和敬畏。

  在武汉,在金银潭医院,每天都是希望与失望交织,以及生与死之间的缠斗。

  这里的故事没我们想象中美好和简单,那里的医生和患者依旧没有掉以轻心。

  愿金银潭安好。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生死金银潭》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死去的人不是数字

  而是鲜活的生命

  感谢一线所有医务工作者

  帮人们在黑暗中带去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