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第一人读后感1000字

2020-04-06 23: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人读后感1000字

  《第一人》是一本由加缪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人》精选点评

  ●可惜了,加缪若非早逝,完全可以凭此书再夺诺贝尔奖;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阅读原始,最狂放,最粗糙手稿,才是读懂加缪哲学的最佳方式。雅克是第一人,我们也是。

  ●有时间整理一下:他对贫穷童年认识以及他在陌生环境形成独立人格历程。这本书还是比较晦涩的,但值得细读。

  ●谁能同自己真相一起生活呢?

  ●我在一本写于1950s、描写1920s的阿尔及利亚的小说中找到了关于童年、贫穷与母亲强烈共鸣。可惜这本书终究未能写完。有太多感悟可以说了。我只说p179页中的关于童年与工作的这段话。我曾体会孩童时在南方原始森林的探险,体会阳光闷热,体会森林深处的幽暗与冒险的刺激,体会树木清香以及淡淡的牛屎味儿;童年的时候,我也曾体会过在封闭工厂里极度无趣、没有灵魂的工作。“愚昧劳作的不幸令人心酸落泪,无穷无尽单调生活,同时使得日子变得太长,生命变得太短了”。

  ●反抗才会看的更清;第一本加缪是加缪的最后一本,甚至还没有写完;细节丰富了,温柔动人

  ●“人们所说的光荣,就是无拘无束权利。”

  ●残稿 看着很

  ●三星半 未完就是遗憾

  ●唉 底下的评论是有多虚伪,这本是加缪最佳?

  ●封面的加缪,很是帅气

  《第一人》读后感(一):关于翻译和译序

  我觉得翻译的不好,前面两章读起来磕磕绊绊,以致我觉得前后似乎不是一个人翻译的。还有我认为在小说的序言里写冗长解读诠释,尤其还大段引用小说原文,是特别傻逼的一件事。这种自觉智力高人一等好为人师是一种病。(爱解读小说的病因,是否来自中国最傻逼的群体之一,红学家?)翻译小说就是翻译小说,余下的请留给读者自己。感谢感谢编辑,翻译的谬误之处请读者谅解,我觉得就是最好的译序。

  《第一人》读后感(二):加缪是家族里打破阶层固化的第一人,这也许书名由来

  “他从零开始,这就是加缪对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把自己视为本家族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走向文明的“第一人”。 ”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这个时髦的网络用语,阶层固化,套用这个时髦网络词语,就是他打破了套在族头上的那个阶层枷锁,他和他的家族所在的阶层终于在他这里结束了固化。

  “整个家族几代人都这样处在赤贫的境况之中,赤贫也就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意味着加缪一生下来就是在没有书本、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空白之中。”

  ----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初中之前那本读过唯一的课外书《优胜作文选》。

  《第一人》读后感(三):作为第一人的雅克/加缪

  在”学校“这个篇章中的描写很生动引人(小学至中学三年级),似乎作者对这段时期的生活非常留恋,记忆是鲜活的,人物是友好的,生活是迅速的、快乐的。加缪一生尊敬的启蒙导师路易·热尔曼也作为书中的小学老师贝尔纳尔的原型。不论是童年时期的学校生活,抑或是步入中学后随之而来的懵懂的青春期,雅克·科尔梅里,或者说,加缪,对生活始终是充满渴望和热情的。生存的有意义与否似乎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影响--他贪婪的吸收能够接触到、感受到、辨别到的一切:这一切包括活生生的每个人、他生活的街区、脚下的泥土、青春的热切、书本和书本里的世界/思想。

  可惜这是作者未完成的遗稿,原著到中学三年级后就停止描写了。书末附有作者创作此书的提纲和笔记、与恩师热尔曼的通信,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年表,对粗略了解加缪的一生和著作很有帮助。

  《第一人》读后感(四):幸福下藏着苦难

  在四星和五星之间徘徊,最后给了五星,因为这是让我倍感亲切的一本书。

  《第一人》是加缪生前写的最后一本书,因他的意外去世而变为残稿,在此书中,他追溯自己的童年生活,并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像我这样的人读起他的故事,能感觉到一种亲切感。雅克在贫苦生活中长大却依然感觉自己的童年如此幸福,撒欢的孩子在匮乏的物质生活和窘迫的家庭环境里依然能够找到快乐,即使家庭无法给他钱去看球赛,即使祖母因为怕他磨破鞋而不准他去踢球,否则就是鞭子,但他的童年依然很快乐。

  他与伙伴们一起玩耍,游泳,跟着舅舅去打猎,在阿尔及利亚的午后睁大眼睛看着苍蝇飞来飞去,看着这片地区在烈日下趋于死寂,他不满,所以他拒绝午睡。

  当人们长大后,幼时的记忆总是甜的,不论它曾经处于何等贫困的境地,孩提时代,好像总是快乐的。

  我的童年也与其有相似之处,一样是与同伴嬉闹,一样是家庭困苦,但当晴天阳光洒下,孩子的中依然是明亮而充满希望的。

  雅克的求学之路读起来也让我有熟悉感,他的老师亲自到他家中劝告他的家人,向他们陈述受教育的优点以及雅克中学毕业后能挣多少钱。记得小时候在我们这的县城里,老师也会去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家中,劝告他们的家人,有些老师还会自掏腰包给那些学生买应用的练习册。

  我不喜欢国内作家写的孩童,他们大多无知幼稚,在苦难的映衬下注定了其悲惨命运,描述孩子的感觉只是为了让人痛心,他们终将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最惨的那部分。可在孩子看来,这个世界都是幸福的,哪怕幸福下藏着苦难。

  这本书是加缪的溯源之作,他对父亲,对母亲,对书中的每个人,他的描写都是温柔的,即使他用很重的词语来描写,这个画面依然像是加了滤镜一样呈现在你面前。

  它与《局外人》不同,《局外人》好像不带感情一样,可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温情。即使是移民时期,即使是讲起残酷的战争,哪怕是说起生活的意义,这本书依然很温柔。

  这种温柔,让人觉得幸福。

  《第一人》读后感(五):《第一人》摘录

  【在一张标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纸上,加缪列出他心爱的词: 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 】

  余下的时间本身,在他呆滞不动的周围,在他视而不见的这些坟墓之间,都自行破碎了,而且岁月也不再井然有序,顺随这条流向尽头的长河了。岁月完全化为破裂声、激浪和漩涡,雅克·科尔梅里此刻就在这种激浪漩涡中,同惶恐和怜悯拼搏。

  只剩下这颗惶恐的心,渴望生活,反抗这种陪伴他四十年的人世死亡法则,这颗心始终有力地跳动着,撞击着将他与一切生命之谜隔开的这堵墙,想要走得更远,跨越过去,想要明了,死去之前明了,总之明了如何生活,只活那么一回,只那么活一秒钟,那就不枉此生了。

  艰难劳苦的漫长日子接连不断,就堆砌成一生,而这一生毫无希望,也就变成无怨无悔的一生,一无所知,又非常固执,总之,逆来顺受所有痛苦,自己的痛苦一如别人的痛苦。

  一个吃苦耐劳、心中苦涩的男人,辛劳一生,服从命令杀过人,接受了所有避不开的事情,可就是内心有那么一处,绝不准玷污。总归,一个穷人。因为,贫穷不能选择,却可以保留。

  穷人的记忆本来就没有富人的记忆那么丰足,没有那么多空间坐标,只因穷人极少有机会离开生活的地方,而且生活灰暗,一成不变,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坐标。自不待言,还有心灵的记忆,据说是最牢靠的,但是心灵也要在艰苦劳作中磨损,在疲惫的重压下忘得更快。失去的时间,只有富人才寻得回来。对穷人来说,失去的时间仅仅表示死亡路上模糊的印痕。

  于是他明了,外婆从体貌上爱她的儿子,她像所有人一样,爱上埃奈斯特的优雅和力量,在他面前表现的特殊的心软,总归是人之常情,这种常情或多或少,能使我们所有人变得温和,而且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也促使世界变得可以承受了,这就是对美的偏爱。

  他退到门口,扶在门框上,也开始哭了,因为爱而又无能为力。

  别人不能怪他,须知贫困、残疾、全家生活的基本需求,这些如果还不足以宽恕一切的话,那么无论如何,身受其害者总该因此免遭任何责难。

  他们是在不情愿中彼此伤害,只因他们每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他们累死累活所过的残酷生活的需求者。

  还像从前一样,他又回到他们二人中间,不能对他们说什么,始终如一地珍爱他们,至少对他们,要竭尽一切可能去爱,因为世上那么多值得爱的人,他都错失了尽其爱意的机会。

  仅凭他们在场,他们就能重新打开来自穷苦而幸福的童年记忆的清泉,他不能确信,这些如此丰富,从内心喷涌而出的记忆,真的符合他童年的实况。反之,他对保存在脑海中的三两个特定场景,恐怕更有把握:正是这几个场景,把他同他们连接起来,把他同他们融合在一起;也正是这几个场景,消释了他多年来力求的安身立命,终于又把他打回无名而盲目的原形,而这种原形也正是在多少年间,通过他的家庭存活,造就了他的真正高贵气质。

  贫穷和无知,使得家庭生活愈加艰难,愈加苦闷,好似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贫穷是一座没有吊桥的堡垒。

  在热尔曼先生课上,他们第一次感觉出自身的存在,感觉出他们受到极大的尊重:老师认为他们有能力发现世界。他们的老师敬业,也不仅仅是为领取的报酬而教授他们,他直截了当接纳他们进入自己的生活,同他们一起度过自己的生活,向他们讲述他的童年,讲述他所了解的一些孩子的经历,向他们阐明他的观点,而不是强调自己的思想,例如,他跟许多同事一样,是反教权者,但是在课堂上,却未讲过一句反对宗教的话,也没有反对过任何可能是一种选择,或者一种信念的态度,反之,他更加激烈地谴责不容置辩的行为:盗窃、诬告、口是心非、卑鄙下流。

  他本想高兴起来,而且他的虚荣心也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可是,他走出绿场的当儿,转身望了望米诺斯,看到那张被他打得变了形的脸,一种黯然神伤猛然袭上心头。他由此认识到,打仗并不好,因为战胜一个人还是被人战胜,都同样是件苦涩的事。

  死亡对她来说,恰恰跟劳动或者贫穷一样,已经习以为常了,她不用去想,可以说死亡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再说了,当下生活的需求,对她而言,远比一般阿尔及利亚人强烈得多,而一般阿尔及利亚人的那种忧虑、他们的共同命运,已经剥夺了他们对葬礼的虔敬——盛开在文明顶峰的花朵。

  他这一生,只有被仁慈和爱感动得落泪,而恶行或迫害,非但不会逼他哭泣,反而使他的心、他的意志更加坚强。

  对他母亲,对母亲身上不属于,或者不再属于这个世界和尘世生活的那种特质,满怀着一种绝望的爱。

  可是,战争连年不断。然而,人又很快习惯了和平,于是就认为,和平是正常的。不然,战争才是正常的。

  那些人的子子孙孙,也同他本人一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没有过去,没有伦理,也没有教导,没有宗教,但是乐得如此生存,乐得生活在阳光之中,面对黑夜和死亡而惶惶不安。所有这几代人,所有这些来自多少不同国家的人,在这已经预示暮色的灿烂天空下,没有留下痕迹就消失了,自生自灭。他们已经完全湮没无闻了。实际上,这正是这片土地的功能,这是随着夜幕从天而降的。

  如同他们逝去!如同他们还要逝去!悄然离开,抛却世间万物,如同他父亲,死于一场不可思议的悲剧中,远离他出生的故乡,过了完全不能自主的一生,从孤儿院开始,中间经过不可避免的婚姻,直到受伤死在医院,围绕着他,由不得他构建的一生,直到战争夺走他的命,埋葬了他,从此永远成为他家人和儿子的陌路人,他也皈依了无边的遗忘。遗忘便是他这类男人的最终家园,是始于无根的一种生命的归宿。

  在那个时期的图书馆,有多少回忆录就是记述这个国家殖民地上找到的孩子,是啊,这里全都是找到而又失去的孩子,他们建起了短命的城池,然后死去,他们自身和在别人心中永远死去了。就好像人类的历史,这部不停地行进在其最古老的土地上留下极少印迹的历史,在不落的太阳的烧灼下,连同真正创造它的人们的记忆一起蒸发了,仅仅浓缩为暴力和杀戮的肆虐,仇恨的熊熊烈焰,急速涨满又急速干涸的鲜血湍流,犹如这个地方的季节河。现在,夜色从地面冉冉升起,开始淹没一切,逝去者和活着的人,在亘古永在的奇妙天空下。

  是穷困造就了无名无姓也没有身世的人,又把他们打回默默无闻的芸芸死者,他们创建了世界,自身却分解,永世消失了。

  而他,想要摆脱这无名的国度,摆脱无名的人群和一个无名的家庭,但是他身上还有一个人,固执地不断求索,渴望弄清这种默默无闻与无名无姓

  在岁月之夜中行走在遗忘的土地上,这里每个都是第一人。

  墓地上夜色现在重又笼罩那些无法辨认的墓盖石板,应该教会他们关心别人,关心现在被排除掉的那些征服者群体,那些先行的前辈,现在他们应该承认,与那些征服者同一种族,同一命运。

  地中海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在有限的地域,前尘往事和姓名都保存下来;而另一个世界,风沙在广袤的大地抹掉了人的踪迹。

  他曾力图逃脱湮没的命运,逃脱那种无知顽固的贫困生活,他不能生活在这种盲目忍耐的水平,不能这样直截了当,只顾眼前而毫无计划地生活。他跑遍了世界,曾感化、塑造、激发过人,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然而,他现在从内心深处知道了,圣-布里厄及其象征,对他从来就不是毫无意义的,他想到他不久前离开的破旧、长了绿苔的坟墓,怀着一种奇特的喜悦,接受了这样的意念,死亡将他带回到他真正的祖国,并以其无限的遗忘,也覆盖了这个异乎寻常而又平凡的人的记忆。

  祖国这种概念,对雅克来说空洞而无意义,他知道自己是法国人,这便带来一系列的义务,然而对他而言,法兰西,是人们依靠的一个虚位,可是又不时需要你,有点儿像他在外面听人谈起的那位上帝所为,上帝似乎是主宰,掌握善与恶,至高无上,绝不受世人影响,反而完全能摆布人的命运。

  世人佯装遵纪守法,但实际上,从来只是向强力低头。

  这些出人意料的民族主义者,要同其他民族争夺的并不是世界的统治权,也不是金钱和清闲的特权,而是当牛做马的优先权。在这个街区,劳动并不是一种品德,而是一种需求,既让人赖以生存,又把人引向死亡。

  他隐隐约约地感到,在重要的事情上,不能向自己所爱的人说谎,只因这么干,就不可能跟他们一起生活,也不可能爱他们了。

  大家挤在高温的车里,成年人和这个孩子,谁都默默无语,转向等待他们的家,平静地流着汗,忍受着这种折腾的生活:从事一份没有灵魂的工作,乘坐极不舒服的电车长距离来回奔波,最后倒头睡觉。有些晚上,雅克望着他们,总感到有点儿揪心。此前,他在贫穷中感受了丰富和快乐的生活。然而,炎热、无聊、劳累,向他揭示了穷困的厄运,愚昧劳作的不幸令人心酸落泪,无穷无尽的单调生活,同时使得日子变得太长,生命变得太短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第一人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