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诲日的默想:人不谦卑,道不入心
感谢主,在过去的两天里,我们一起读经、默想。今天是受难周的第三天,耶稣的行程跟前两天一样,从伯大尼前往耶路撒冷。
路过那棵无花果树时,门徒发现它连根都枯干了,十分惊奇,耶稣便趁机教导他们“要凭着信心祷告”。进城后,好几拨人轮番向耶稣提问,也有人找耶稣辩论,耶稣不厌其烦,用许多比喻把神的道讲解给众人听。
针对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对他权柄的质疑,耶稣讲了“凶恶佃户的比喻”(太21:33-46),又用巧妙的话语回应了有关“纳税给凯撒”的问题(太22:15-22)。随后,耶稣向撒都该人解释“复活的问题”(太22:23-33),也对刁难他的人予以反击,并向他们提出“基督与大卫的关系”(太22:41-46)。
在无人敢提问后,耶稣用强烈的语气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太23:1-36),而对于那些真心跟从信靠的百姓,耶稣则用“寡妇两个小钱的奉献”(可12:41-44)为比喻,给百姓带来安慰鼓励,并告诉了他们“最大的诫命是什么”(太22:34-40)。
除了以上内容,在这一天,耶稣还讲解了末日的信息。他“预言圣殿被毁”(太24:1-2),讲解“基督再临的预兆”(太24:3-14)以及“末后的大灾难”(太24:15-28),用 “十童女的比喻”、“按才受托的比喻”、“万民受审判的比喻”(太25章)告诉百姓在末日来临时要注意的问题。
可以说,从早到晚,耶稣这一天都在教导人、劝勉人,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训诲日”。
今天我们要默想的经文是:
太21:23--25:46 ;
可11:2-13:37;
路20:1-21:38
因耶稣教导的内容非常多,今日的默想,我们有所取舍,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默想一:“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何意?
望着那棵枯干的无花果树,耶稣教导门徒要“信服神”。有些事情,看似不可能,在神却轻而易举。耶稣还说,门徒们也会经历祷告的大能,只要他们对神有信心,无论向神求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读到这段经文,我们在心情振奋的同时,也会有一些疑惑。实际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的祷告并不能让大山挪到海里,许多的祈求也并没有“如愿以偿”。
这样的情况发生时,难道我们统统解释为“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可是,就算我们信心十足时,也没有求什么,来什么啊?
很显然,耶稣只是用“挪山”来比喻信心祷告的果效,而不是让我们在挪山之时,用祷告来代替挖掘机。山,代表着稳固不变,无法撼动的难题,而凭着信心向神祷告,就可以让困境变通途。
同样,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这句话,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求什么,上帝就给我什么。在这里,耶稣仍是在强调信心的重要,我们不要因此而忽略祷告成就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要按着神的心意。否则,信心无论多大,仍不能成就。所以,“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按着神的心意求,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正因此,耶稣才教导门徒要饶恕别人,就是提醒人一定要体会神的心肠(可11:25-26)
就此,我们反省:
1.我们真的相信神有权能,祷告大有功效吗?若不常常祷告,那我们的信就是理论的,是自欺欺人的!
2.我们的祷告是按神的心意求,还是总希望满足自己的私意?
默想二:人们既听懂了耶稣所说的话,也知道自己辩论不过他,为何仍不愿信靠他?
见耶稣又来到圣殿,祭司长、文士并长老找到他,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可11:27-28)很显然,对于耶稣昨日的举动,他们仍然耿耿于怀。
耶稣知来者不善,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可11:30)他们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不知道。既然如此,那耶稣也就没必要回答他们。不过,耶稣还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凶恶佃户”的比喻,以此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他们听懂了吗?这些人都是宗教领袖,一点儿也不笨,当然听懂了。他们听出来了,比喻中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人,他们这些宗教领袖便是那忘恩负义、贪婪嫉妒、恶毒凶狠的佃户。园主的仆人,则是历代的先知和祭司,儿子当然就是站在他们面前的耶稣。还要问耶稣的权柄是谁给的吗?作为园主之子,他有权柄行任何的事!
虽然耶稣说得很清楚,宗教领袖们听的也很明白,但是,他们不仅没有向耶稣俯伏下拜,反而起了杀心,要捉拿他。他们的表现,跟基督所说的比喻一模一样。
在这之后,无论是讲纳税的问题,复活的问题,还是最大诫命的问题,都让提问者无言以对,点头称是。
可是,他们既然听懂了耶稣所说的话,也自知辩论不过他,为何仍不愿信靠他,甚至有人还想杀了他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来问耶稣问题的人,并非是那种“敏而好学”的好学生,而是都心高气傲,甚至居心叵测。因为心中有骄傲、嫉妒、凶恶,就算听懂了耶稣所说的话,心里仍是不服。耶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而骄傲的人,则是心被油蒙,把神的道当做耳边风。
就此,我们反省:
1.我们读经、听道,或向牧者咨询信仰的问题时,内心总是谦卑的吗?
2.在读懂或听懂神的话后,我们只是在知识上有了长进,还是切实去遵行呢?
请牢记耶稣的话:“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路8:15)
默想三:耶稣为何只讲他再来时的预兆,却不讲他再来的具体时间呢?
门徒问耶稣,他降临和世界末了的预兆是什么?(太24:3)对于再临时的预兆,耶稣讲论了许多,概括来说,有七个方面:异端层出不穷、战争愈演愈烈、自然灾害增加、教会遭受逼迫、福音传遍天下、敌基督的出现、大灾难的发生。
虽然对于自己再来的预兆耶稣大讲特讲,但对于具体的时间,耶稣却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24:36)意思很清楚,就是——无可奉告!
耶稣为何只讲他再来时的预兆,却不讲他再来的具体时间呢?当然,耶稣给出了理由,就是子也不知道。很显然,这里的重点不是耶稣为什么不知道,而是主来的日子任何人都不知道。对我们来说,不知道主再来的具体日期,并非坏事,甚至还大有好处。假若我们知道确实的日期,有人可能会懒惰,也有人可能会继续犯罪,直到最后的时刻才归向神。正因为未知,我们便会警醒等候,努力做工,就如那五个聪明的童女一样。
就此,我们反省:
1.平安稳妥的日子里,我们是否还牢记世界有末了,是否还切盼基督的再来?
2.我们是聪明的童女还是愚拙的童女?是忠心良善的仆人还是又恶又懒的仆人?是总以为来日方长还是时不我待,殷勤服侍?
最后,希望你在默想结束时,做一个祷告,求神赐你信靠、谦卑和警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