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结婚就该判刑?《剩女》这部纪录片真实到让人窒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结婚就该判刑?《剩女》这部纪录片真实到让人窒息

2020-04-07 12:34:33 作者:李桂梅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不结婚就该判刑?《剩女》这部纪录片真实到让人窒息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有一种伤害,叫“我是为你好”(可点击

  由以色列导演执导的中国女性纪录片剩女讲述中国大龄未婚女青年面临的种种压力困难,以及她们选择何去何从故事

  光看片名,没有任何新意,甚至有歧视女性的嫌疑。然而看过的网友却说:真实到让人窒息。或许这就是影片连续几周在豆瓣排名前列原因之一。

  1.

  30+,女性,未婚,在社会意味着什么?

  影片一开始,是34岁的北漂律师华梅出现在某婚恋会所,她希望通过相亲,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她提出伴侣要求

  ①受过良好教育

  ②尊重女性,如能与妻子一分担家务

  接待她的会所负责人郑重地告诉她要“认清现实

  ①长得并不漂亮

  ②你年纪太大了;

  ③即使现在遇到合适结婚对象,到明年生孩子,你也是个高龄产妇了。

  “伪装式好老公,我却想离婚”(可点击)

  言下之意是,在婚恋市场,你并不具备竞争力,不要再挑挑拣拣了。华梅坚持认为自己年龄没什么问题时,负责人再次“坦诚”地告诉她:你的性格太硬了,希望你软一些。

  简单几分钟对话,婚恋市场对女性标准跃然纸上你得年轻,漂亮,如果你不年轻也不漂亮,那你至少要性格温顺像华梅这种有想法个性独立女子自然不讨喜。

  华梅继续公园相亲角碰运气,她与一位替儿子相亲的阿姨聊天,阿姨一听她是律师,连忙摆手:那不行的,要是我跟你吵架,你动不动搬出个民法、刑法什么的,我吵得过你吗?咱不谈了行吗?我害怕

  让人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华梅大概没想到,她的职业在旁人看来体面的职业,竟成了被嫌弃理由

  华梅与相亲对象见面,遇到一个山东老乡,当华梅告诉对方,自己有5姐妹老家在乡下的时候,对方掩饰不住的优越感我们在城里,我是独生子......

  而另一相亲对象,直接跟华梅说,成了家,我要占主导地位的,我不希望我的另一半比我强。

  华梅的独立,依然被嫌弃。

  婚姻市场,相亲对象带给自己的遭遇和压力,过了就过了。而家庭给自己的压力,却是永远伤痛

  2.

  来自家庭的压力有多大?

  华梅回到老家,姐姐外甥称呼她“光棍姨”,还揶揄她说,村里有个老头没结婚,你去跟那老头过!

  更有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劝说华梅:

  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不结婚是要判刑的!

  就是读书读傻了!

  全家人为你的事(还没结婚)在村里抬不起头!

  似乎没有结婚就是个失败者,谁都可以嘲笑你,指责你。

  当华梅质疑情绪激动的姐姐:“你觉得你结婚幸福吗?”

  姐姐不容置疑地说:“我结婚生孩子了当然比你幸福!”

  在姐姐眼里,女人只有结婚生子才是正道,女人的全部价值,也只体现在婚姻里。

  如果说来自姐姐们的压力华梅还能承受,那么来自父母的恩情与压力,她便无力招架了。

  父亲难过地说,你小时候要什么我都想方设法给你,你考上大学,为供你读书,我经常半夜就起来干活。

  一直沉默的母亲说,为你的事,你爸爸经常睡不着觉。

  此时的华梅,忍不住的无力与泪眼婆娑。

  如许多30+的女孩子一样,她们褪去了毕业时的青涩,工作逐渐得应手,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她们不觉得单身有什么问题,甚至正享受单身的乐趣。然而来自父母的压力,当他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跟你说“不结婚就是不孝”时,深受孝文化影响的我们,深深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也该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

  而这种压力,远远比“还没结婚”本身的压力要大得多。

  有些父母,他们特别担心女儿“上了年纪”还没结婚,因为很多人认为那是被“剩下”的,被剩下的就是残次品,家里有个残次品,那是多没面子的事!所以他们会三天两头催你结婚,以便自己有面子。至于女儿单身过得如何,结婚了是否会更幸福,他们并不关心。在他们看来,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无论如何都比单身强。

  第二位主人公徐敏,28岁,北京人,是一名播音员。她之前交往了一个南京的男朋友,但由于妈妈不同意,两人分手了。

  在徐敏家里,妈妈说了算,她从小就是个顺从听话的孩子。她只能照着妈妈的要求找男友:非北京户口不要,非体制内不要。

  徐敏很想摆脱妈妈的控制,她尝试跟母亲沟通,却异常艰难。

  她哭诉着说:“从小到大我都必须听你的,不听你的你就要惩罚我,你从来都不尊重我,我一直都很怕你。”

  母亲却一直面无表情,不容否认地怒斥:“我辛苦培养你这么多年,高价供你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给你买车买房,你现在却把我说得一无是处,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然后摔门而去。

  徐敏无奈去找心理咨询师,当咨询师问她,你的感情方面的事情,你母亲决定权有多少?她说,大概80%——90%。

  在母亲常年的控制了,徐敏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主见。她也深深地认同了母亲,把母亲的标准内化成了自己的标准。

  只要母亲不同意,她就会一直被“剩”下去。

  控制的母亲,无法长大的孩子,演绎着亲情里的为所欲为。

  如我们很多成年子女,他们享受着父母提供的车子房子,享受着父母的日常“资助”。当然也要忍受,父母对他们生活的干涉和侵入。

  共生的关系,子女已经不是子女,他们是父母的一部分,子女的一切都为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存在。而父母也不单单是父母,他们是子女生活的唯一依靠。

  父母和子女,他们互相依靠着,佝偻着背,大家都站不直,大家都难受,却谁也离不开谁。

  3.

  妥协,是最好的选择吗?

  第三位主角盖琪是广州的一名大学老师,出生书香门第,36岁。她通过相亲,选择了一位来自农村,年龄比她小,条件不如她的男士结了婚,她也是纪录片里三位“剩女”中唯一通过相亲结婚,生子的。

  盖琪说,她婚前的生活很有趣,很丰富,而婚后的生活很无趣,但更幸福了。同时,她表示她的婚姻是有所妥协的,她不喜欢孩子,但是先生喜欢,所以她会牺牲个人的意愿来守住家庭。她认为婚姻关系,总是需要妥协的。镜头下的盖琪,平静地叙述着自己的事情。

  或许如她母亲所说,我们不能打破规矩。

  在这个社会,一个女性,不管你接受了多好的教育,你能力有多强,你有多成功,你得结婚生子,才能称得上完满。

  到了大家认为该结婚的年纪,就选择结婚;到了大家都认为该生孩子的时候,就生子;婚后要以家庭为重,相夫教子,做个贤妻良母,这就是大家都认可的“规矩”。也是一个女性最高的价值所在。

  这或许也是我们很多女性的选择,毕竟,选择遵守“规矩”,远比选择未知的抗争要容易得多。

  我们无法预知,以妥协为基础的结合,能否支撑得起婚姻里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与一地鸡毛;我们也无法预知,以感情基础先行的结合,就一定能穿过婚姻漫长岁月里的体面与不堪。

  谁又知道呢?

  你是会更喜欢有趣丰富,还是无趣幸福地生活?

  更重要的是,作为女性,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喜欢,所以选择?

  4.

  女性的伤和痛

  影片最后,华梅说,自己像是在反抗周围的一切,像孤身深陷在大海中,随时会被淹死,她迷茫过,失落过,但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婚恋观。她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不想妥协。”最后,她选择到法国留学。

  如今的华梅,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业,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另一半,定居德国,并打算创业。

  一个成长在农村的女孩子,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去挑战世俗的偏见,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总有一些人,让人敬佩;总有一些事,让人感动。

  80多分钟的影片,沉重的无奈散落在每个镜头之下,在若有若无之间,似乎又有一股力量,推动着作为女性的我们去争取。

  正如华梅说的,现在中国女人面前都有一双固定号码的鞋,无论是谁都要穿进去,脚小的女人穿进去会很舒服,但脚大的女人穿进去,就会很疼。她不想受到“剩女”的束缚,但她又害怕,觉得自己只能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那个没脾气的男人,我跟他离婚了”(可点击)

  或许这也是我们很多女性的真实写照,我们不愿意受到世俗的束缚,又害怕现实的压力。

  社会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女性成长的路上。

  在“活出自我”成为口号的今天,我们能多大程度上坚守自我?

  我整天待在厨房里烹饪,不是因为这样能在婚恋时获得更多男性的青睐,而是因为我喜欢;

  我选择结婚,不是因为我应该结婚,而是因为我喜欢和对方在一起生活。

  我可以很低调,也可以很张扬。

  我可以很活泼,也可以很刻板。

  我可以活得清心寡欲,也可以充满野心和欲望。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喜欢。

  如果有一天,我们女性能这样“为所欲为”地生活,社会的文明就又前进了一步。

  作者:李桂梅,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跨国集团公司企业培训师、EAP负责人,HR经理。爱养花爱美食。

  中国首部团体心理小说《八仙》上线开更,UM心理&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新春重磅推荐~

  扫码新仙开读

  疗愈故事不私藏

  RECOMMEND

  推荐阅读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