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词曲概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词曲概论》读后感精选

2020-04-08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词曲概论》读后感精选

  《词曲概论》是一本由龙榆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词曲概论》精选点评

  ●词和曲是中国特有的文体,都是先有了韵律格式,再来补充文字。有了长长短短的句式变化旋律,这两种文体便比其他文体多了一层维度,有着独特魅力。 龙榆生先生是20世纪的词学宗师之一,敏于词作,长于论述,勤于编撰。有同时代其他诗词学者所不及的敏锐思辨力和广阔视野。这本《词曲概论》原是龙先生大学任教时候讲稿。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词曲的特性起源发展流变;下编论法式,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 从词曲开始,过一种有韵味生活。这本《词曲概论》推荐

  ●在另一个角度发现周邦彦柳永的词好在哪里。

  ●和《詞學十講》互補,對詞曲源流部分當年還沒有搞懂曲(雖然現在也沒有)而一頭霧水

  ●学习阅读词曲应该了解理论,理顺宋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区别和传承关系,书的下编对平仄四声的深入研究,使我们能深入理解词曲的妙处

  ●上编将词曲史略为带过,下编对词曲形式解析可观,但全书沉浸在那个时代阶级斗争观点中,评价很不客观。(对辛弃疾评价还是很高的)以及韵和平仄的部分还是太难了,我根本不能明白为什么一句是和谐的或拗怒的。

  《词曲概论》读后感(一):歌婉转,曲清扬

  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描绘古人生活的一幅幅写意画,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的爱情;从“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感慨,无不彰显诗词的魅力。

  龙榆生先生为20世纪词学大师之一,他撰写《词曲概论》为其在大学授课的教材,是一部少见的贯通词、曲,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其发展规律指示创作欣赏方法经典著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首先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随后依次介绍自唐至明清各时期代表韵文体裁,从小令到慢曲,从诸宫调到散曲、杂剧、传奇,结合名家名作,使读者对词曲之关系和各种不同面目获得通盘的理解。下编论法式,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词曲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龙先生认为曲是词的发展,并希望借由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为新时代的韵文创作找到方向

  我作为诗词小白,读此书感触如下:第一,感觉优秀作品来自于民间。“从《碧鸡漫志卷三》可见唐诗人对新体歌词创作,远远落后于民间流行和教坊传习的新兴曲调,那些整齐的诗句,是乐工加上虚声,勉强凑着合拍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勇于尝试,民间的“依声填词”在沉淀多年以后,才慢慢被接受,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第二多视角认识对作者及作品。通过龙先生的陈述,慢慢理解温庭筠创作的温词陷于唯美的形式主义,柳永从小令打开慢词的局面;第三,所选时间场景不对。我在假期旅游时阅读此书,发现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很难静阅读,感觉要有一定诗词基础,明诗词声韵、格律,才能更好地懂得书中讲解创作方法,看来我还需慢慢补习基础知识,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攀爬这座文学大山……

  《词曲概论》读后感(二):词学宗师论词曲

  《词曲概论》是词学宗师龙榆生的词学研究理论著作之一,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论源流”,下编为“论法式”,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呈现了龙先生研究词曲的理论所得。但正如钱鸿璞在《词学宗师龙榆生》一文中所言,由于时代影响,龙先生在论述中难免有些观点有“左”的意味。但这并不影响其词曲研究的主要观点与价值。可以说,抛开这些微的“瑕疵”,这本创作于多年前的《词曲概论》,仍然具有学术理论指导意义。

  我们一般都是像说“诗词”一样,将“词曲”并提,实则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龙先生第一章就先从特性和差别两者出发,来探究江浙的区别。我们知道,《词曲概论》是以龙先生的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而按照惯例,任何一门课,第一节课基本上是要讲清楚这门课是干什么的、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有的课容易说明,有的课却很难说明,而《词曲概论》就属于这后者了。为了说明这一点,龙先生 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如引用元稹的论述,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当时没有今天的多媒体,光是元稹这段话就够龙先生写一阵了,先是写在教案上,然后再写在黑板上。所以,抛却学术方面的东西,单论这一点,我也是很钦佩龙先生的。

  龙先生在谈词曲的时候,注重对其社会背景的分析,如第二章《唐代民间词和诗人的尝试写作》。他先是说词是伴随着曲调的流行而逐渐发展的,后面又讲了敦煌在唐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然后又引出了民间词。这种论述方式是易于为读者所能了解和接受的。

  就内容的编排来看,先源流后法式,利于读者先对词曲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这种编排方式,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只是,词曲知识零基础的人读这本书是有一定障碍的,因此,读这本书前,最好去读一点具体的词曲作品,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龙先生所言,也才能将其论述中的精华尽数吸收。

  如诗歌一样,词曲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作为一个普通人,显然是不能通读全部词曲作品,即便通读,在理论方面有时也不能有所感知,如此,像《词曲概论》这样提纲挈领的书就很有阅读的必要了。

  《词曲概论》读后感(三):倚声填词:汉语四声在在词曲中的应用

  龙榆生和唐圭璋、夏承焘并称近代词学三大,龙氏师从朱疆村,朱疆村师法南宋吴文英,但龙氏自己性苏辛。相比较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类入门书籍,龙榆生的《词曲概论》虽然也不过只是通论,但程度要深一些,而且龙氏更注重词的音乐性。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讲词曲的起源及发展,下编“论发式”则谈到词在音律上的技术性。词分小令和长调,一般人都认为小令节奏快,长调节奏慢。龙氏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音乐节奏的快慢并不以歌词篇幅的长短来区分。北宋的词上接南唐,“宋初置教坊,得江南月,已汰其坐部不用。”(《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志》十七)唐代分乐舞为二部,堂下站着演奏的叫立部伎,击鼓吹笙,地位较低;烫伤作者演出的是坐部伎,丝竹合奏,属于雅乐,地位较高。北宋淘汰了坐部,接受了南唐的乐曲风格,为许多长调慢词创造了基础。

  因为龙氏重视词曲的音律,所以对于汉语中四声的运用格外有心得。《诗词格律》之类的书一般将词简化为平仄两种,但对于词和曲来说都是倚声之学,字句要根据曲调的异样高下来妥善安排。现代人对“倚声填词”有些摸不着头脑,举个简单的例子:陈耀川、易家扬作词,陈耀川作曲、张信哲演唱的《信仰》中有一句:“如果当时wen你,当时抱你,也许结局难讲。”听的时候会感觉这句歌词应该是“如果当时问你……”,但实际上却是“如果当时吻你……”。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说明在这个音调上上声的“吻”字并不契合。这也是为什么李健的歌曲《传奇》会出现“想你时你在闹海”的梗了。“吻”和“问”、“脑”和“闹”在现代汉语的声调同属仄声,在乐曲中仍然需要加以区分,这也是为什么在词曲中不仅要讲求平仄,还要细论到四声的原因。

  龙氏举了诸多例子,来证明韵脚的疏密、四声的安排会如何影响到词曲的情感。如韵脚太密会显得比较迫促而带有伤寒气氛;句脚多用仄声会给人以激越凄壮的感觉;平仄交替试用会给人的感觉特别和谐,适宜表达舒徐和婉或者温柔悱恻的意思。

  《词曲概论》是龙榆生的教学手稿修订而成,因为成书时间已经在49后,所以书中很多反映意识形态的话语,也对龙氏的选词有些小的影响,但无大碍。词学爱好者以及当代的词作者都应该读一读,对汉语文字的特点有一些了解。

  《词曲概论》读后感(四):了解曲词发展的好书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曾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与夏承焘、唐圭璋、詹安泰并称民国四大词人,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

  龙榆生自幼熟读诗书,他的一生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巨变之中,外境的波折并没有影响他对词学的研究、创作和追求。辗转几十年,在发扬词学上,龙榆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而努力。1933年他创办《词学季刊》以联系新老词家,1934 年4 月发表《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词学内涵。龙榆生毕生治词,在传统词学成就之上,细化词学领域,提出声调、批评、目录等方向,在整理词籍中,对晚清以来的词籍校勘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因为对清代词集的整理渊源,龙榆生一生校词也多集中在晚清。

  《词曲概论》一书是龙榆生晚年的教学讲义,是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词、曲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论源流,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细致介绍了唐代民间词、五代北宋令词、唐宋大曲和转踏、慢曲、宫调、元人散曲、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涵盖了唐明清各时代的代表韵文体裁。

  在谈晚唐民间词时,作者遗憾地说,词到晚唐已普遍发展起来,只是那些有才能的诗人不肯向群众学习,不肯改用新形式反映现实为人民说话,结果被温庭筠领到另一条花间词的歪风邪路上,是词曲发展的重大遗憾。龙榆生推崇词曲作者们向民歌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认为这样的作品会“富有生活气息而使读者感到满意”,并指出花间派作者中的皇甫松、欧阳炯和李珣等人善于吸取民间的养料,来丰富创作。

  北宋令词作家,一般推崇晏殊、晏几道父子和欧阳修,但他们的作品脱离现实,只为少数人的娱宾遣兴,虽然表现手法炉火纯青。在晏几道的《小山词》之中,到处可见小晏对社会女性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格外值得注意。而在小晏之后的词令作者,都兼写长调慢曲,再没有专写小令的作者了。

  唐有大曲,即整套的舞曲。这类词作创作和流传都比较少。而稍简略些的形式还有连歌带舞连说带唱的“转踏”,这类亦歌唱亦朗诵,甚至可以说故事——这种形式,接地气,更偏向戏曲文学和说唱文学。

  词曲形式的更迭,之后是慢曲,而慢曲的代表作者是号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柳永生活在宋王朝经济发展最高峰,风流才调,迎合小市民心理,因而市井流行。这其实也是士大夫文化走向民间的生动写照。元杂剧之前,还有短暂活跃的诸宫调,这是宋金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文学。元散曲活泼有趣,轻松灵巧,老百姓喜闻乐见。

  下编论法式,分析平仄四声、韵位疏密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词曲的创作。

  推源溯流,发覆阐微。龙榆生一生致力于词学史的研究,著作之中处处可见真知灼见。《词曲概论》一书讲解细致精道,脉络清晰,帮助我们梳理了词曲发展的要点,是一部了解曲词发展不可多得的好书。

  《词曲概论》读后感(五):词典爱好者不应错过的一部学术专著

  唐诗、宋词、元曲,常常一起被并谈。诗词曲同源异流,我们从词是诗余,曲是词余,即可知它们的继承关系。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词人往往羞于承认自己是词家,而只在人前宣称是诗人。诗言志,唐人以诗赋取士,词登不得大雅之堂。曲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试问设若有元一代不采取等而下之的民族政策,曲能被文人重视吗?曲由民间兴起,而渐被文人看重,也是不得已。词曲许是应了上述原因,而常常被放在一起谈论,也就不足怪了。

  词曲即是同源,必有许多相同的特性。“词和曲都是先有了调子,再按它的节拍,配上歌词来唱的。它是和音乐曲调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都是沿着‘由乐定词’的道路向前发展的。”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一书的上编论源流的第一章“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开宗别义地如此说道。

  说到词曲研究,近代以来,吴梅和龙榆生都是绕不过去的角色。作为前辈,吴梅声名远播,人称曲家泰斗,海内推挹。《吴梅词曲论著四种》是其代表作。作为后学的龙榆生也不遑多让,作为学者毕生研究词曲,著作虽不多,却都是精品。《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等,包括这本《词典概论》。

  作为“大家小书”系列的一册,《词曲概论》以短小精悍见称。全书分为“论源流”和“论法式”两编。是作者大大学任教时的讲稿,经整理出版。上编以词曲的特点、起源、发展和流变为主,辅以对期间涌现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加以评价。下编着重讨论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扁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我们从《诗经》中得到这样一种经验,即诗起源于民间,渐为士大夫所重视,迄至唐诗而成就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诗人不免骄傲起来,也变得僵化保守,不肯接受“胡夷里巷之曲”去“倚声填词”,延缓了长短句歌词的发展,龙榆生注意到了在吴歌小曲中,三言搭五言的长短句式并不鲜见。他批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总是落后于群众。他从敦煌发现的琵琶谱所保存的《倾杯》、《西江月》等曲调上注明的“慢曲子”或“急曲子”,否定了慢词创自柳永的说法。

  词曲作为诗余,也是十分重视平仄的。平仄四声在词、曲的结构上,都占有首要的地位。诗的平仄起初并不严格,到了南朝齐梁沈约等人,平仄渐受重视。发展到律诗,可谓登峰造极。词曲的平仄四声,虽没有律诗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也是不可小觑的。在《词典概论》的下编论法式中,龙榆生从“论平仄四声在词典结构上的安排和作用”开始,对词曲的法式作了精妙的论述,可谓篇篇精彩。

  周邦彦历代评价不甚高,王国维独称许他为“词中老杜”,龙榆生从其在四声在歌曲上的妙用等方面上,认为由平仄进一步讲究四声的适当安排,只有到了文学家兼音乐家的周邦彦才成为可能,指出其与别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可谓的论。

  龙榆生的《词曲概论》有很多精彩之处,当然也受作者所处时代之限,其中难免有一些“左”的痕迹,但这点瑕疵完全不构成对于阅读愉悦的威胁。此书对于词典爱好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书理论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