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后感摘抄
《国史大纲》是一本由钱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0,页数:9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我建立了国学的三观体系,虽有些价值观不适用当今中国,有些知识已经过时,但依旧值得一读。
●还有最后两编正在读,虽然感觉读完以后也不能记住什么,但就是感觉这书好厉害。这是我读的第一部繁体竖排的书,很慢很细,能让人静下心来。精装版排字没有那么密,看起来很舒服,有的是空间写笔记。
●人之父母,不必为世界最崇高之人物;人之所爱,不必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无害其为父母,为所爱者。唯知之深,故爱之切……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总之力荐。
●钱老于亡国灭种之际写下的,希望多年以后,有志之士复兴中华,能够有一本中国人历史的书籍。
●历史类必读 倒是不适合想买来装逼的人入门 读史人却读不懂繁体字 也是讽刺
●钱穆先生通过该书为我辈读史者梳理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深入浅出的论述了我民族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历程,用宏观的视野勾勒出历史、民族、文化发展的大图景!文化应该是包容的,“异中求同,同中见异”!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这么牛的书,居然没人肯写?!
要知道作者当时写书的时代和环境,对救亡图存是有着迫切的追求的,而一个江浙的书香门第,弟子,无疑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通读古书,于他而言,就是找寻一条道路。
中国,这个有文字记载三千年的国家到底怎么了?!我们认为人不等同于动物,所以才有商汤革命,我们不认同世界就应该暴力至上,所以才选择了宋朝崇文。。。。。。点点滴滴,都是鲜血淋漓,有无数的生命死亡,都是无数祖辈的牺牲与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这样,有那样,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我们做过了很多的选择,最后,才成为了我们,中国人。
但是,如果你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不读史是做不到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二):这么牛的书,居然没人肯写?!
要知道作者当时写书的时代和环境,对救亡图存是有着迫切的追求的,而一个江浙的书香门第,弟子,无疑有着无可逃避的责任,通读古书,于他而言,就是找寻一条道路。
中国,这个有文字记载三千年的国家到底怎么了?!我们认为人不等同于动物,所以才有商汤革命,我们不认同世界就应该暴力至上,所以才选择了宋朝崇文。。。。。。点点滴滴,都是鲜血淋漓,有无数的生命死亡,都是无数祖辈的牺牲与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有这样,有那样,我们走过了很多的路,我们做过了很多的选择,最后,才成为了我们,中国人。
作为一个三无人员,在先生的书条下班门弄斧,惭愧不已
但是,如果你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不读史是做不到的
问题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选择做一个中国人了?!
《国史大纲》读后感(三):历史的情感
2018年最后一天读完。感触收获都颇多。对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再到乾嘉儒学变化一目了然,三言两语解决了很多大疑惑,此其一。
看钱穆读史料的能力,读出上下文,读出字外之意,让人非常佩服,里面随便一条按在今天拿出来就是一篇大论文。以前看历史都迷恋方法论,现在发现材料多了,自然就是有方法,否则空谈方法论没有意义。此其二。
而最最重要的是,钱穆说“故西方史常表见为‘力量’,而东方史常表现为‘情感’…中国史之隆污升降则常在其维系国家社会内部的情感之麻木与觉醒。此等情感一旦陷于麻木,则国家社会内部失所维系,而大混乱随之”,又说“东方之一型,于整块中为团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合,而转为中心之翕”;因此说历史方法论,他说“(西方方法,当时的革命派)治史如治岩矿,治电力,既无以见前人整治之活动,亦于先民文化之精神,漠然无用其情”。所以钱穆认为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关键在情感。后来钱去美国演讲,也说中国历史的本质在记“人”。人与情感,乃是中国历史及其研究的根本。这一点,我读钱穆一脉下来的余英时朱熹,戴震,章实斋,王汎森笔下的五四知识界,乃至罗志田笔下的胡适(钱穆的相爱相杀)和晚清都感触颇深。钱穆看到人与情是上世纪40年代,民族危难之时,而三十年以后,福柯的开始的新史学革命也是从微观的人作突破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四):《国史大纲》第三、六、七编笔记
1.汉代: 集权崇拜与扩张崇拜。六尚无实权,十三曹掌管国家机器。大司农与少府财政独立,武帝为征匈奴收回山泽鱼林之权,“盐铁政策”主导国营专卖。节制资本,不抑兼并,形成自由主义的佃户关系。印刷术未普及,出现书生贵族,演化为汉唐世代经学。
2.唐代: 宰相权力三省均分,监察权被抽离。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刺史地位提升。因科举人数激增,被迫扩大政府组织,政治逐渐臃肿。租庸调为民制产,两税制加重百姓负担。府兵制全兵皆农,晚唐兵源枯竭,疏于防范,胡族临制后造成了安史之乱。
2.宋代: 三省只中书可取旨,与枢密院相对立。安史之乱后宰相兼司职蔚然成风,财权已在三司手中。另设考课院,东主文西主武,分离中书相权。设三老掌教化,免役令承袭至今,募兵制及锋而试。蓟北之野和甘凉河套被辽金侵占,中原饲马羸弱,精良铁矿远在塞外,故而久战不胜。
4.明代: 胡惟庸造反后废止宰相,皇帝专制。御史台流变为都察院,与六部、大理院和通政司并称七卿。五品内阁得权,尊在其职而不在其官,给事中失去封驳权。四境承平,国防松懈。甲胄霉变,兵器锈钝,中原各地语言不通,不适关外严寒,难以抵抗清兵。
5.清代: 满洲部族私心控权,制度意义少,法术的意义多。军机处演化为南书房,六部尚书沿袭明制,撤兵部尚书,侍郎可向皇帝发言。关东三省和新疆台湾为禁地,只本部十八省,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满汉夹用。改革两税制度,地丁摊粮。
总论: 第一,中央政府有集权的倾向。第二,社会阶级过于平铺,社会力量不足。第三,制度繁密,法制易因人治而变动。第四,中国之将来,重要的不在推倒,而在建立。制度随人事而建立,各有渊源流变。重视时代意见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意见。
★ 反复翻阅,终于读完中三编。其中已无钱穆先生早年颠沛之时,在《秦汉史》中对复古改制的批评,他与顾颉刚、胡适一脉,必然是不同的。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其国家乃有再向前发展之希望。
2019.11.4–––2020.1.29
《国史大纲》读后感(五):怀着温情与敬意来读这无字天书&有字人书
国史大纲 day 1 20191210引论书成自记
何为国民?何为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何为对以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短短一段话,令人心潮澎湃,wow,是个文字高手啊。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凡其所爱,必其所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平民社会传播学术之机会,既易且广,而学术即为从政之阶梯,白衣卿相,自秦以来既尔。士大夫无识day2 20191211第一讲 如何研究通史
特殊性+变异性=传统性 中国史V西洋史,诗歌V戏剧变化大V小研究方法1)从古至今 2)从今至古3)从某一个点出发
史才、史识与史德旧史翻新Quote 1:“又如自清代咸同中兴以迄今天,一部中国现代史上,也曾有不少次的变动,每一变动也多曾引起人鼓舞想望,以为中国有希望了。但事实上,却是每下愈况,愈变愈坏。我们当问,这些变究自何处来?究竟是要变向何处去?为什么总是变不好? 每下愈况,愈变愈坏。四个字看得我很难受,我大概知道作者所处时代,也能想象那种求索挣扎。 Quote 2:今天我希望在座各位中有能发愿来写中国通史的,预定花二十年时间自可下笔。以历史时间论,二十年并不长。如一人要能对历史有贡献,二十年工夫是在是很短。 对漫漫历史,无穷宇宙而言,人的一生真若朝露微尘。既然如此,疯狂混乱的宇宙下,的确应顺应自己心意和追求生活。 day 3 20191212 如何研究政治史一: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二: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 Quote 1:又如中国社会上之宗教信仰,向来是十分自由 的。而政府则有一套制度,对此民众信仰,有颇为开明的管制与调节。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分离,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极少有因民间信仰冲突而酿成宗教战争的。直到今天,还未有人能仔细来加以研究。我想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宗教与政府与社会三方面如何配合,于自由 开放之中,有其节制调整之用心的种种制度,在今日依然值得注意。 读到这点觉得非常有意思,中国历史的确没有由于宗教信仰而引起的战争,而十字军远征、圣战等等,甚至于现在世界多处活跃的Aldaq基地组织也离开不宗教原因。彭贝觉得这是焚书坑儒的缘故。我却不这么想,我妈妈每次拜神会把家旁边的道观寺庙一个不差的求一遍,我外婆也是这样的每年上香绝不遗漏某个神仙。从样本推及整体,可见中国人对于宗教信仰是十分兼容并蓄的,只要能管用。 Quote 2:在西方历史上,所谓政治思想家,他们未必亲身参预实际政治,往往只凭着书立说来发挥其对于政治上之理想与抱负。如古代希腊之柏拉图,如近代欧洲之卢騷、孟德斯鸠等人皆是。但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一种士人政府,许多学者极少着书纯讲政治理论。这并非中国人没有政治理想,乃因他们早多亲身参预了实际政治,他们所抱负的多少可在实际政治上舒展。 看得我心潮澎湃啊,施展政治抱负or著书立说,卢梭、柏拉图、孟德斯鸠为什么不参政?为什么?好奇?我觉得对政治有所抱负的人,大多都不会甘于纸上谈兵吧,为什么他们不参政?好奇他们这些人的时代政治背景。另外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也都是人精啊、觉得人精啊,好想了解更多。期待.jpg,我一定会接着看下去的。 day 4 20191213如何研究社会史 马克思把西方社会分别为三形态:一曰奴隶社会,二曰封建社会,三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把此三种社会形态来配合于西方历史上古、中古、近代之三分期。 中国的四民社会。游士时期、郎吏时期、门第社会、“白衣举子”之社会、进士时期。 研究中国社会史之有关书籍材料:氏姓谱谍;方志。 研究社会史,应该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 Quote 1:此当前的社会,呈显于我们面前之一切,实为最真实最活跃的眼前史。我试给它起一名称,我将戏谓之“无字天书”,一部无字的历史天书。此外一切史书着作,只都是“有字人书”。有字人书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所以他在写《史记》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但我们今天也得反过来讲,我们也须能先读通了有字人书,才能来了悟此无字天书。否则纵使此一人终身生活在某一社会中,可以不认识此社会。纵使他毕生在此世界上周游,亦可不了解此世界。可见“无字天书”该与“有字人书”参读。历史是以往的,社会是现存的。如说社会是一个发光体,那么历史就是这一发光体不断放射出来的光。必待有某样的社会,始能产生某样的历史。一切有字人书,全本此无字天书而写出。因此各位如要研究历史,不该不落实到现实社会。诸位如欲了解此现实社会,也不该不追究到以往历史。 无字天书,如何去周游、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钱穆写这本书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如今网络社会将世界呈现给所有人,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光纤电缆观察别人的生活、体会别人的情感?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来记录表达他们的社会生活,或视频、或图片、或文字。,当越来越多的材料,越来越多的数据堆积在我们的手机、我们的电脑中,当我们不缺乏社会生活研究材料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观察?如何去认识?怎么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丁香说:科技也许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一代代下来,人是没有变的。我十分赞同,太阳底下无新事,尤甚人心。 Quote 2:但话虽如此,当我在讲此番话时,我心上却觉十分难过。姑就我一人的生活言,自十岁开始有知识起,这六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一回溯,全上心头,真可谓世变日亟,人事全非。中国社会在此六十年中,惊波骇浪,层翻叠起。使人置身其间,大有眼花缭乱,目不暇给之感。这社会变化委实太大了。在抗战时期,我避难后方,得遍经华南及西南地区,如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四川各省,凡所到,觉得那里的社会尚保存着很多传统的古老风情,尚如我幼年时在江浙所见。但抗战时的江浙,已早不是那情形。尤甚的,如今天大陆 上的变化,想来将更是急剧而句法。倘我们仍想根据今日眼前所见,来追究以往,在此研究中国社会史一大题目上,这项工夫真是大大不易。昔孔子作《春秋》,曾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三世。我们此刻,需能好问多闻,越过此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一百年,才能把我们眼前这一本无字天书,向上衔接到前代人的有字人书上去。若我们将来返回大陆 ,那时的中国大陆 社会,将更是面目全非,社会上根本一切都大变了。苟非有大智慧、大学问,即使要做此一番连贯研究的工作,也甚不易呀!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心情沉痛,看到这段话更是让人不禁深思。人间二十年,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不禁庆幸自己的幸运。世界并不和平,贫穷、饥荒、灾害、恐怖、极端、宗教,时时发生在各地。更显得这和平的珍贵。丁香说钱穆那个时代的人,所写的书都有一种使命感。我说是的,那个年代每个人,不管哪行哪业,都在想着怎么拯救国家、哪里是中国的出路?彭贝说现在的中国没有那样的人了。我说:当然有,如果你觉得没有,那就成为那样的人,并且我也会努力成为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