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读后感大全
《真理》是一本由(美)约翰·卡普托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书#购于偶遇的桂林刀锋书店,完全是出于对企鹅的信心。作者的观点明确,总算Get了一些观点,无奈本人没有哲学底子,很多内容只能一掠而过。前现代的上帝之光,到开启现代的启蒙运动推崇的理性之光,再到后现代的极速变化和不确定,论述真理从大写的,绝对的,到动态的不确定性的过程.#真理不是警察,而是充满信心的未知#
●作者从“真理”在启蒙运动前的意义一路谈到了后现代主义中的“真理”意味着什么(基本上,真理一直在改变,所以我们还得继续拭目以待)。这一本的翻译略生硬了,很多表达方式近乎机翻,让人很想中途弃书。
●用表面的清晰来掩饰激进的混乱真理思想。用宗教和哲学作为珍珠链子。
●真理是努力成为真的过程。或许在这个时候看到奥古斯丁决定改宗时“拿起来读”有某种暗合。
●啰嗦啊,3.5星吧。
●书中文字是多彩跳跃的,时而如诗歌,时而如戏剧。读者永远不知下一秒会进入何处景色。这带来的阅读体验,与作者所提出的真理是同样质感的:在不安的未知中,期待下一秒的冒险,并保持对不可能的可能性的期待。而不可能的可能性即是真理。 但不得不说读这本书是有遗憾的。对一众哲学家的梳理十分精彩,作者的“破论”也引人入胜,然而“立论”的某个逻辑点似乎脱落了。作者提出面对未知需保持开放,不仅对结果开放,而且对规则开放,但那样我们如何判别善恶?作者进而提出事件需要情景化地判断,但情景化地判断仍然不能避开判断依据是什么的问题。 最后引用我最喜爱的一段:“知识在暴露处未知时才是知识。当我们没有关于我们是谁的真理,当我们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谁,不知道我们渴求什么(那是我们之所是)时,我们对自己最忠实。”
●很久没有读过观点和论述方式都这么清晰的读物了
《真理》读后感(一):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变化的未来
《真理》这本小书,是继《为什么长大》后该系列读的另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事件》和《自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比《为什么长大》要更加有意思一些,特别是在说奥古斯丁和德里达的故事的时候,虽然始终话语比较绕,但是思路很清楚,读起来也很有趣。再到后来阐述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行方面,说得非常清楚,特别是作者所推崇的后现代行,从理念到方法再到举例说明,逻辑非常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哲学领域,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以及历史、科技、社会发展这些框架下,哲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当然作为核心理念,随着“事件”的发生,解释学的帮助,暂时性的结论可以算作当前的一定框架假设下的规则,但这也只是通往真理之路的阶段性里程碑而已。所以,这本书的关键在于灌输关于变化是一切活动的必然,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事件是起到决定现在的未来或者未来的现在的关键。而真理不像启蒙运动中所说的绝对化,它是后现代性的目标,却终究不会达到,但却是未来过程中永恒的变化或是变化的永恒。总之,这本哲学小书写得浅显易懂,非常有趣。
《真理》读后感(二):笔记
1. 康德三大批判的贡献在于,纯粹、实践、判断力批判为真善美各自划定范畴(当然这也是卡托普挑战的“水桶”)。但在划下边界的同时,康德亦为信仰留下地盘,将宗教置于知识、伦理和美学之外,这三者是经验问题(现象),而宗教是超验问题,所以需要被“悬置”起来。个人认为,卡普托认为康德把宗教还原为伦理学,或多或少是有所误读的。
2. 康德将宗教信仰悬置,最主要的推论基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四组二律背反,(关于时空、基本粒子、自由意志、宇宙成因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律背反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因为这样的无条件的东西是超越人类理性和自身经验的。所以要把无条件者(上帝)不看做是认知对象,而看作是信仰目标。但是这样一来的大问题是——也是卡普托在书中诟病的,信仰被真空了,与生活绝缘了。这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
3. 所幸卡普托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路径——那就是德里达所带来的启发。哲学的三次转向,与宗教基本同步。1⃣️中世纪之前本体论:哲学探讨世界本源,经院哲学上帝本体论证明2⃣️启蒙运动之后转向认识论:从笛卡尔开始主客分离(二元对立),而宗教改革恰基于这样的每个人(主体)对上帝(客体)的认知3⃣️后现代转向,哲学称之为语言学转向,阐释的不确定,观测者的不确定(量子真理),德里达所说的上帝的名字是关于“不可能”,宗教是a.相信“不可能的可能性”的存在(超验存在,最终还是存在being),b.对未来可能性的希望,c. 对生活的热爱。由此,或许能打破现代主义的范畴界限,将信仰和生活相互渗透。
4. 后现代:语言学、阐释学、范式
5.上帝是一种我们想出的一种表达、歌唱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恩典的感激之情,感激事件给予的幸福。
《真理》读后感(三):真理是活物,你不能逼得太紧
从《为什么长大》发现这个“地铁上的哲学”系列,觉得作为一本小书很惊艳也不是很费脑子,而且是企鹅出的,就准备都看看,最近终于断续把四本读完(都是从图书馆借的),然后买了其中齐大神写的《事件》自留。对普通人来说,这是进入哲学思考的四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话题切入点(书名即主题),类似于哲学类的“大家小书”。
值得一提这系列的封面插画作者是顾湘,就是写《西天》的那位,很有意思的姑娘。
还有《真理》的译者贝小戎可能也有不少人认识,在三联生活周刊写了若干年书评的那位,三联杂志丛书也给他出了厚厚一本结集,叫《假装读过》。我不知他有没有别的译作,不过看完《真理》是有点失望的。
《真理》是最后看的,不是最难理解的一本,但是远没有另外三本读起来顺畅,内容本身也让人感到一些拖赘和反复。因为毕竟没有读过原著,不足以评判翻译的信达雅,所以读得磕绊可能也有一半要归结于原作者的行文习惯。
有一些硬伤(有些单纯是错别字,有些则叫人完全摸不着头脑)觉得需要笔记一下,不枉我这么认真地读完它了(果然书非借不能读呀)。
疑误汇总:
114,倒行2,“笛卡尔接着证明了我们队物理世界存在的信念”——“队”应为“对”
141,倒行3,“他们不是把真理只当作命题和现实之间的符合(命题真理),而是当作现实的本质(本体论真理)以及心灵之光(奥古斯丁)。”——“符合”应为“符号”。
171,行4,“重要的是内心的纯洁,而不是世界-历史的结果。重要的不是中国历史在绝对穿越时间中的地位,而是我的灵魂的历史,孤独地面对上帝。”——上下文没有任何与中国有关的内容,此处亦非举例而是结论,不知这个“中国”从何而来
176,行5,“这个名称会让人误以为只有意志叫做‘意志’的东西,而不是许多不断地相互斗争的微型力量。”——第一个“意志”疑为“一种”
188,倒行6,“但是为什么要跟这种思想得搏斗那么狠?”——应为“但是为什么要跟这种思想搏斗得那么狠?”
189,行6,“牧羊人象征的最终胜利时接受永恒轮回,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接受无法躲避永恒轮回的循环这一事实。”——“时”应为“是”
193,行8,“到10世纪末,我们面临着选择纯粹理性造成的疯狂,还是一种有益的、反对它的疯狂。”——疑为“20世纪”,而非纯粹理性尚未出生的“10世纪”
207,行5,“会弄得更好(当解释得欠当时)或更糟(当解释得比较郁闷或者很勉强)”——“解释得欠当”疑为“解释得当”,不然跟后面岂不是一个意思?
226,注①,“它解释了为什么宇宙不仅是一个没有质量、以光速移动的粒子场,而是一个由原子、分子、人、星球、恒星等组成的。”——“不仅”配“而是”就罢了,后半句是“一个”什么呢?
再举例几个绊住我的句子:
196,“这个时代要感谢旧的启蒙运动的功劳,送了它一块金表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并带来了新鲜血液。”——送了一块金表对旧的启蒙运动表达感谢,并带来了新鲜血液?
238,“除非我们承认我们真的迷失了,不然我们就无法搜寻。”
239,“对真理的爱属于后现代情境,不下于它属于早已死去的古希腊人。”
以上。
Anyway,这些我挑的毛病并不能掩盖作者和译者的智慧之光,相反我从这套小书中获益匪浅,也正是由于对它们的喜爱,我才认为其中的这一本,本可以更好一些。
《真理》读后感(四):08.11-8.15
08.11
刚看序言和第一章,讲得太清楚了,条理逻辑非常棒,必须一字一句读。 最初智慧包含着真善美,之后理性被单独提出,结果就是疯狂则成了一种负面(作者认为启蒙运动虽然好,却过分提倡理性了),同时宗教逐渐成了一件私人的事(神可以为真,但并非只有唯一的神),人们对于宗教的看法从“上帝即真理”转变成有能证明“上帝为真”的理性基础。
08.13 内容太丰富了,真的没想到自己的部分想法可以被“后现代”定义,还挺让人感动的,说明当前世界的总体发展的确正朝着开放行进(或者是消极的预感),而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便是追逐什么的过程(觉得作者描述的真题是人类推进的不过也可能是被真理引领着,与存在有类似)。德里达的祈祷也和我的类似,是用“你”而并非用上帝指代的存在,他不喜欢“后现代”这个词是因为它划分了时间。 哥白尼在去世后匿名发表的书是跨时代的,作者将笛卡尔的二元论中的身体描述为粘在鞋子上的口香糖哈哈哈!康德将宗教看作伦理(这部分之后要再读啊),强调善良意志,认为知识是由心来决定的,而真实的世界处于世界的范围之外(我想我们的确站在有限的角度,致使无法掌握完全真实),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具体的(作者认为实在是太具体了,更推荐他的演讲集),举的拿破仑是抓住更巨大力量的例子真好,他对启蒙运动大力抨击,关于上帝在全部事物中的部分还挺认同的。
读到这里感触最深的还是宗教在历史中占据的地位,这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感受到的。
8.14
看了讲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部分,说这两位可被当作后现代的奠基人。二者的理论相似也不同,都认为生命并无意义想要唤起激情。
克尔凯郭尔想恢复的是教徒热情,认为当时信教所做的只需周日那天去教堂聆听,其他时间内心并没想到上帝,这实在是太容易了!
他区分了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无论说话者的身份和意图,只要提出的是真(比如2+2=4),那就为真,在真理上他支持客观真理,强调主体的意识。黑格尔觉得更重要的是生命的结果时,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客观真理带来了破坏性。他认为基督教和客观真理不同,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真理,实践和行动比起内心更重要。(作者不同意他提出的只要上帝提出,献祭是被允许的,被认同的
尼采一直在旅行,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跳跃。
他认为人们忘记了真理是虚构的,认为真理必须服务生命(就和牙齿一样),而不是相反,他批评苏格拉底(这实在挺大胆的),说他将能真正服务城邦的人拉离了真正的道路,而做出的最大损害就是影响柏拉图,让他烧掉了早期作品(我也是逐渐理解到了师生关系会是那么重要的)。
读到他关于生命永恒轮回的部分有些悲伤,他又说只有看清承认并接受这一切的才是强者。真理于他是绝对的诚实。关于overman的部分作者写的不多,觉得尼采所说的超人似乎是不受从前道德真理的定义及带来的各种影响的人?
真理意味着冒险!
正式的后现代是三部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
作者想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外找到其他立场,那就是解释学(Hermeneutics):真理都有背景,要正确预设,避免错误预设。好的解释不会垮掉,除非它服务的是权力宣传,但作者认为不能因此责备解释。当前拥有的最佳信息就是最佳解释,解释因存在角度遮蔽我们但也赋予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角度。
*没有纯粹事实,问厨房里有几把刀可以答出但难保会漏掉。
语言游戏让人想到玻璃球游戏,维特根斯坦是不是读过黑塞呢?
游戏是受规则限制的活动,语言是属于某些活动领域的话语。不能用一种游戏规则判定另一种游戏是“非理性的”;一种游戏就是一种“x主义”;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游戏间的相似性。
在任意给定时刻,科学研究的状态是围绕着流行的范式组织的。一般常规是填补范式,维持稳定的范式被假定为正确的,如果引起震荡的存在没有达到转换程度(如果真的是范式转换会造成一场运动,并被他人采纳接受,否则创新就会失败),人们通常会坚持范式。→这个很像社会学的内容啊……
总之真理是流动的,真理警察退散。
《真理》读后感(五):朝向真理的开放
谁都不要谈论真理,因为谁都无法掌握全部的真理。
谁都可以讨论真理,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相信谁都无法掌握真理,以此来拒绝对真理的严肃讨论。于是,相对主义成了主流,真理似乎被取消了。
真理是什么?
什么才是真理?
在哲学家的眼里,真理有着最高统治的地位,因为哲学家是一群追求真理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是至善,康德的真理是关于理性纯粹形式的性质,奥古斯丁的真理是至高神的存在。虽然不同的哲学流派所阐述的真理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哲人所理解的真理意味着是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真理充满了理性的光耀。在哲学王国的范畴,真理从属于理性,理性替代了真理。
理性主义与现代性
《真理》这本书是通过回顾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史,展现人类是如何在历史中越来越依赖于自身理性,从而建立起现代性的思想和心智的。古往今来,人类思想中的很多命题与概念都被历史中出现的伟大哲人反复讨论过,唯独现代性这个词是如此新颖,以至于从上个世纪至今都在哲学领域引起强烈的关注和讨论,这些讨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那么,现代性这个词,又是指什么呢?
现代性,这个词儿是相较于古代的、古典的。现代性隐喻着某种进步,是对古代思想的反动和怯魅。但凡接受了启蒙主义教育的人,脑袋中对古代的印象,尤其是中世纪的印象,都是黑暗的。古代被描述为充满霸权和暴力的、无序的世界。古代和古典被今人所遗弃,扫入了历史的角落,与愚昧、无知、迷信、黑暗呆在了一起。现代就不一样,现代是属于光明的,它的内涵是平等、自由、进步。当今世界,公民所拥有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概念,都要归功于现代性思想的萌发。《真理》的作者约翰·D·卡普托做了一个比喻,现代性作为人类思想的一种趋向,犹如人性的成熟,人类的理性到了可以拿驾照的年纪了。
不得不说,启蒙主义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向。人类不再满足于对神秘至高神的揭示,我们把目光从神的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就像笛卡尔那位老兄某一天突然发现的:我思故我在。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转向呢?人类已经失去对神的兴趣,不再费尽心思去论证神的存在,讨论和神有关的一切。人类转向自身,乐此不疲地证明人因偶然性而存在。偶然性,是一套唯有理性才能认知到的世界法则和秩序。于是,哲学终于脱离神学的捆绑,不过哲学的这次放飞自我并没有回到古典,而是滑向了未知的方向。
对人类自我的倾注,很容易引起狂热的自恋。毫无疑问,大多数爱智慧的哲人认为,人身上最宝贵的、充满光辉的那部分就是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西方不少哲学流派认为理性是知识获得的唯一手段,只有理性才是可信赖的。通过理性,人可以认识外部的大千世界;人的内在亦可通过理性去达成。一如康德的发挥,在他的纯粹理性的体系里面,伦理学不需要真理,只需要理性所能认识到的普遍命令。在启蒙主义哲学家那里,人性被简化为理性。就此,人类很轻易地将理性摆上了神坛,一切都是理性至上。不可知论、唯物主义、无神论、科学至上主义...统统粉墨登场。可以这么说,没有理性主义的抬头,就没有现代性。现在真理体系由理性构建而成,任何违反理性的,就不是真理。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了解,理性主义的抬头意味着人类放下对至高神的钦崇,上帝不再是真理体系的核心,上帝甚至被扭曲为通往真理路上的一个障碍物。
然而,启蒙主义哲学真的了解人性吗?不尽然。
在对自身理性的朝拜中,人类早已忽略了理性的有限性,这可谓是人类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与之对应的,是人类不承认自己是受造物的事实,神不再是我们的创造者,也不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本源。人类在创世纪伊甸园内犯的错,似乎又重蹈覆辙。很不幸的是,启蒙主义运动恰恰是人类再次选择了智慧果,人始终抑制不住充当造物主的内在冲动。在这一点上,人类把自由意志和理性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如果我们说这就是人的本性,那毋宁是指向人性中的罪恶。真正的罪恶是人想要成为天主。无论人类把上帝赶走是出于何种原因,这都是人对神的抛弃,人转向了自己。
神本位和人本位引起激烈的冲突,也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喋喋不休的争论,这是理性与信仰之争。
基督教的真理观
与推崇理性的哲学家不同,基督教认为一切智慧和知识都来自唯一的神,我们的天主。教父奥古斯丁认为善的本质和实体的根源就是天主,而罪恶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罪恶是因人类滥用自由意志,远离了善的本体,远离天主。用尼采的那句名言来说“上帝已死”,是人类抹杀了上帝,赶走了上帝。这一宣告,揭露出人类理性根基的脆弱,理性所独有的疯狂和傲慢。当人类想要充当天主,在此语境之下人类所构建的世界失去了唯一的实体根源。
理性主义至上带来的激进试验在近现代演化出宏伟的革命进程,但损失惨重。高举科学和理性的人们相信,新世界或“天国”是可以通过人类自身力量去实现的。在通往这个新世界的过程中,人类自己异化了自己,人成为非人。二十世纪的两场世界战争起源于这一思想所付诸的行动。进步时代所倡导的平等和自由未曾实现,人反而成为达到社会集体目的的工具,失去尊严,失去权利和自由,连同人的本质也被扭曲了。践踏生命、制造屠杀成为理性疯狂后的必然。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揭露的正是伊甸园的含意,我们对理性和知识的渴望超过了天主和生命本身,人类就会失去永恒家园。罪恶进入世界,打乱了天主创造之初的善的秩序,世界因罪恶而失衡。进步的现代性企图建立起完美的和平(秩序的和谐),但它恐怕已经迷失,找不到善的起点。
与天主相比,作为受造物的人类及其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有限性,即受造物的这一特质决定了人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向善。无论理性多么狂妄自负,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它的先天性缺陷就是不能自足,它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凭借有限性(也就是我们自己)去超越一切,达到永恒。倘若人类对此始终不以为然,我们就会滑向真正的罪恶深渊。因此,把理性这跟稻草视为真理和救赎,就显得极其荒诞。人类抛弃天主就是抛弃了永恒生命的根系。失去善的本体,我们只能存活于罪恶之中。
正是由于受造本质而无法企及,无限和永恒才成为我们炽热追求的。人类是需要天主的,就像每个人都渴望完美。而这种渴望和追寻,并非是要通过理性的僭越,自己替代天主。正是因为对天主的渴望,我们才情不自禁地打开心扉,整个心神朝向天主。对无限永恒之神的钦崇和开放,是基督徒式的爱真理。
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若14:6)
在基督徒的宗教情感和经验里,真理并非是一套理论、一些辩论的结果或权威定义。道成肉身,真理成了一个人,他就是耶稣。成为血肉的圣言,是起初创世的圣言,这圣言也是带来救赎的真理,给予人类真正的自由和归属的转变。“救赎”的原文是买赎,意思是付出相应的代价使得物品脱离原有的归属。这在犹太人的古代时期也常常适用于人身,为奴隶支付一定的金额使得他获得自由的身份。道成肉身,是天主赐下唯一的独生子,以基督的生命为代价背负我们所有人的罪,成了祭献的羔羊。这血肉亦是这真理,真理亦是这血肉。天主以有形可见的模样来到人类当中,而且与我们面对面地交谈、生活在一起。耶稣亲自传报天国的讯息,为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真知。
基督徒明白,唯有依靠这成了血肉的真理,也就是耶稣基督才能获得救赎。
哲学上的真理对我们的永恒生命而言没有太多益处。人类不需要为自己建立起某种对立,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确定与怀疑的对立。理性也是善的一部分,那是天主赐给人的,人有了认知的工具,也有了创造的潜能。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去认识天主,在应用理性这件事上,信仰并不反对科学。不过我们必须小心的是,不应使用理性去反对天主。理性至上主义是一个封闭的陷阱,使我们不再朝向真理和无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