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读后感100字
《欧洲》是一本由布伦丹·西姆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角度阐述了近500年欧洲的变化。还挺有意思的。
●政治是历史的女儿,历史是地理的女儿。所以德意志是欧洲的要冲地带,500年的近现代欧洲史都绕不开它。
●2016-07-25 標“在讀” 今讀完
●塑造现代世界政治、经济、科学面貌的中心是欧洲,欧洲的中心则是德国。纵横捭阖,苦的是民众。
●1453年以来的欧罗巴战国策,基本围绕以德意志为核心的几个老牌帝国主义以及美利坚的合纵连横,大大填补了个人对很多历史大事件之间关联的认知上的空白,肯定还会再看第二第三遍
●。。。是我拿错书了
《欧洲》读后感(一):欧洲的争霸之途
2019年暑假,,第一次踏上欧洲这片古老又充满智慧的土地,心中激动之情油然而生。半个月的欧洲之旅,使我迫切想了解她的过去,于是买了这本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
说来惭愧,从8月份开始,知道今天才将此书读完,未免太过懈怠。找借口因为工作太忙,身体太累,这些都应反省,读书是最好的精神食粮,精神世界荒芜,那么就要拿物质世界取乐,所以为了满足这个物欲横流的内心,钱包空了,腰围粗了!!!还是好好学习,安心看书吧!至少不会让自己感到那么空虚。
这本书读起来还是很费脑子的,虽然是一本历史题材的书籍,由于内容过于庞大,身为地理老师的我,对于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还是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层峦叠起的历史事件却是让我手忙脚乱。读完这本书,脑子里留下的内容也是屈指可数了,但是对于欧洲500年的历史,心中还是非常震撼。所以500年的争霸之途还是非常贴切的。
欧洲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地区,在世界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心之所望,期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再去欧洲,走遍每一座城市。
《欧洲》读后感(二):精彩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
英荷四次战争(1652年—1654年、1665年—1667年、1672年—1674年和1780年—1784年)
九年战争(1688年—1697年)
北方大战(1700年—1721年)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年—1738年)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
七年战争(1754年—1763年)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年、1792年和1794年)
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5年)
四国同盟战争(1718年—1720年)
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年—1779年)
意土战争(1911年—1912年)
巴尔干战争(1912年—1913年)
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战争(1999年)等
玫瑰战争(1455年—1485年)
西班牙内战(1936年—1939年)
长达241年,平均19年发生一次,前后共发生11次的俄土战争
发生在欧洲,蔓延至其他大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欧洲》读后感(三):欧洲史概述
2019.12.8
可以看出,欧洲对文明和政治制度极其重视,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文明被视为异类,可以被打击甚至灭绝。
1453-1648,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除了面临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威胁,欧洲各国都想获得帝国皇位而纷争不断。 1649-1755,德意志是冲突的关键。法国四处发动战争(1688-1697),包括对德意志的战争。随后,西班牙,奥地利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野心,普鲁士在腓特烈二世时期崛起。 1756-1813,开局便是七年战争,普鲁士和英国是胜利者,法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失败者。其它参战国甚至非参战国都受到影响而改变政策。其中,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件。当然,拿破仑无可争议的成为最耀眼的明星。美国在此期间独立。 1814-1866,由于英国打败了拿破仑,所以有更多的兵力可以放到美洲,致使美国解放加拿大的设想失败。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定了欧洲。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俾斯麦担任了普鲁士首相并在后来统一了德意志。
1867-1916,美国和德国的崛起使得这个时期的欧洲力量发生巨大变化,德国强大的同时,面临俄国和法国的夹击。随着殖民地争夺日益激烈,欧洲主要强国之间矛盾加剧。直到巴尔干火药桶被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1944,德国战败,割地赔款,但欧洲复杂的形势并未好转,俄国十月革命让西方列强有了新对手。德国经济严重衰退,赔款没了基础,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矛盾。希特勒上台让德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翻身,也让各国惶惶不安,罗斯福政府甚至承认了苏联来遏制德国和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动用的资源是空前的,如果没有苏联和美国的联手将无法预料后果。同盟国之间缺乏基本的一致,也导致系统作战有诸多问题。
1945-1973,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到来。朝鲜战争和欧洲军事一体化加剧了本就激化的美苏矛盾,苏联对抗整个西方世界。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让美苏冲突达到顶峰,中苏交恶让美国看到了希望。随后,美国从越南战争脱离出来,美中关系正常化,美国重新加强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
《欧洲》读后感(四):永不停止的霸权争夺
“谁控制了欧洲,谁就会掌握世界的领导权……只有德国才能赋予欧洲一个统一的结构图”,希特勒的这句话并非全然狂妄。至少英国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应该不会反对,他的《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展现的就是1453年后,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霸权争夺史。
1453年是欧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中世纪落幕。这一年,法国收复除加莱以外的全部领土,英法百年战争结束。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也在此刻停笔。布伦丹•西姆斯就从吉本停步的地方开始,从1453缓步走到2011,现代欧洲的轮廓在他的勾勒下逐渐清晰。
既是争霸史,布伦丹•西姆斯的焦点就紧紧锁住“政权”二字。这一点,明显的体现在他对八个篇章的命名上:帝国、继承、革命 、解放、统一、乌托邦 、分裂、民主,皆是体现权力状态的政治术语。布伦丹•西姆斯认为,神圣罗马帝国大厦崩塌后的200年里,欧洲地缘政治的就是两股势力的较量。一面是控制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期王朝尽力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一面是四面环伺的对手对哈布斯王朝统治的坚决抵制。于是,中世纪战争结束后是更多的战争。
15世纪后的欧洲与中国的战国时期相似,群雄并立,狼烟四起。国家间合纵连横,尽为权谋。从争夺王朝继承权的王位战,到拿破伦催毁帝国的革命战争,从美国反抗英国争取自由的解放战争,到德意志和美国南北战争……欧洲大陆在战争中不断震动。这种震波及亚洲、美洲及至全球,直至引发人类史上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最伟大的战争著作之一《战争论》,就应欧洲战争而生,一如战国的《孙子兵法》。它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得出结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
布伦丹•西姆斯认为,欧洲最根本的问题一直都是,“欧洲能否统一为单一的力量,或者由某一个强大的力量所主导。”他将一这问题的钥匙系在欧洲中心的一块土地上,这就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1904年,英国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成为政治地缘学的奠基之作。他在文章中首度提出了"心脏地带"的概念。他的观点得到德国纳粹地理学家豪斯霍费尔的赞赏,成为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来源之一。在布伦丹•西姆斯看来,德国正是欧洲的心脏,他的书写因此以德国为着力点。
就《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跨越的历史维度而言,“争霸”有双重含义:战争年代的领土争霸和和平年代的经济争霸。战争可以是几个世纪的主题,却不会是永远的主题,否则人类无法延续。然而,炮火熄灭后,另一种战争又随之兴起,那就是世界经济的争夺。曾经的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就是经济争霸的产物。二战后,两名意大利反法西斯分子起草了“为自由、团结的欧洲而奋斗”宣言。该宣言认为,资本帝国主义和极术主义国家倾向于发动毁灭性战争,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是破除传统的均势观点,使欧洲不再是分裂的各主权国家,而是成立欧洲联邦。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1993年易名为欧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德国,依然是欧盟的重心。
布伦丹•西姆斯在最后说,只有两个国家可以打开深化欧洲一体化的门锁,一是军事力量最强的英国,二是经济最强的德国。然而就在2016年3月,英国央行行长金恩表示,德国已变得过于强大,应该离开欧元区以拯救欧盟。欧洲究竟是会分崩离析,还是成为更强大的整体力量,一切仍只能交给历史回答。
《欧洲》读后感(五):动荡混乱的欧洲大陆,500多年的逐鹿争霸史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从宏观的视野,以简练的笔触,全面地、高度概括地梳理了500多年来欧洲大国争霸与权力博弈的历史,完整地描述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发展脉络,揭示了欧洲大陆持续动荡的政治根源,说明了500多年来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的较量如何塑造了近代欧洲以及世界的现状。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欧洲500多年的历史分为若干时期,根据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以帝国、继承、革命、解放、统一、乌托邦、分列和民主为主题,讲述了每个时期发生的大小战争、国家兴灭、国土变更等历史事件,同时说明了一些关键人物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部信息量非常丰富但高度浓缩的作品,涵盖了欧洲现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地缘政治格局的所有关键事件和时间节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将每一个重大地缘政治事件串联到一起。对不熟悉欧洲历史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极好的入门级读物。读完之后,可对欧洲现代史有一个全方位的、清晰的了解。
自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及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结束至2011年的500多年时间,欧洲一直是世界上动荡最激烈的大陆,一些大国总是幻想统一欧洲大陆,甚至一些稍微有点实力的中小国家也不安分。整个大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英法奥德西俄及芬兰、瑞典和奥斯曼等国,或觊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争夺皇位继承权,或围绕欧洲的心脏德意志,争夺欧洲的控制权,或乘机扩张自己的地盘。从查理五世、拿破仑、亚历山大到希特勒等,无一不贪婪欧洲的土地,企图控制欧洲,掌握欧洲的支配权,进而称霸世界。
500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可谓举不胜举:八十年战争(1568年—1648年)、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英荷四次战争(1652年—1654年、1665年—1667年、1672年—1674年和1780年—1784年)、九年战争(1688年—1697年)、北方大战(1700年—172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年—173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七年战争(1754年—1763年)、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年、1792年和1794年)、拿破仑战争(1803年—1815年)、爱尔兰独立战争(1919年—1921年)、四国同盟战争(1718年—1720年)、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年—1779年)、意土战争(1911年—1912年)、巴尔干战争(1912年—1913年)、波斯尼亚战争(1992年—1995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等,有发生在一国之内的战争,如玫瑰战争(1455年—1485年)和西班牙内战(1936年—1939年)等,有长达241年,平均19年发生一次,前后共发生11次的俄土战争,也有发生在欧洲,蔓延至其他大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几百年来,除了打仗,整个欧洲几乎就没有闲着。
阅读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乱”。不是说书写的乱,而是欧洲大大小小的帝国、王国和公国之间合纵连横,今天结成一个阵营,明天结成另一个联盟,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战场开打的敌人。各国之间你争我斗,在这片土地上纠缠不已。除了霸权就是领土,除了安全就是利益。国家实力此消彼长,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在欧洲争斗还不算,英法西荷还要跑到美洲大陆争夺殖民地。总之,在500多年的现代欧洲历史中,和平的时间少,战乱的时间长,这一幕就像中国的战国时期。
本书的最大不足之处是缺乏地图,书中提到一些地名,如尼德兰、佛兰德和低地国家等,如果对地缘政治和历史演变不太清楚,很难搞清究竟在哪,对相关国家有什么地缘关系和影响,为什么会成为必争之地。
本书的翻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地名的翻译不太规范;二是还存在一些文字错误(详见亚马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