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00字

2022-03-15 14:4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00字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奥] 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精选点评:

  ●嗯,略显浮夸,虽然知道这是历史小说,不能当严肃历史来看,但真的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亨德尔复活那篇最佳,陀翁那篇远不及库切的《彼得堡的大师》~

  ●我很理解为什么有人不喜欢这本书:茨威格没有把它写成简单的传记而是运用小说的技法将历史上扣人心弦的瞬间描绘成永恒。这样势必会招致一些读者的不满,认为实际情况和书中所写差异太大。但是既然副标题叫做“十四篇历史人物画像”,那就说明是经过主观加工后的素描,如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一样,是回忆录,而非文学史。有趣的是十四篇画像:美国三人,俄国三人,德国两人,法国两人,古谷罗马两人,西班牙一人,英国一人。作为一个奥地利籍德语作家,茨威格是昆德拉那句话的最好践行者:“一个小国公民要么成为一个小国人,要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人。”

  ●奇怪的是,如此壮烈而充满激情的书出自一个悲观的自杀者之手。我们唯物史观虽然科学,但打动读者的力量还是不如这英雄史观啊。

  ●只看过讲历史故事的章节。

  ●比小说更精彩的传记。历史的十四个瞬间,世界就这样被改变。神奇。

  ●还行吧

  ●正如译后记所说,“它不是小说,却有如小说一般扣人心弦,令人开卷便不忍释手;它不是传记,却有传记的真实性;它不是报告文学,却能予人以报告文学的现场感。” 值得一读,感受作家的文字魅力,感受历史如电影般在眼前放映。

  ●“学校的教科书仍然认为讲述个别统帅和民族的战争和胜利更加重要,而不讲那些真正的胜利,全人类共同的胜利。”(2018-07-12)

  ●个人觉得翻译不是很好。。。但是这14个历史瞬间的确都值得被全人类铭记。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繁星闪烁之后

  这几天几乎没干别的把《人类群星闪耀时》看完了,说来特别惭愧,自从上大学后看书就没什么耐性了,常常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哪去了,所以都看了很多书全是看了个开头就扔到一边,再想起来就不知道把书放哪了。这本书能读完也是因为最近没什么事干每天在班上基本都在看书听音乐。茨维格是一位我特别喜欢的作家,这本书里的斯科特那篇也被收录进过语文课本,本书描写了历史上14个曾经试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人,他们像星星一样照亮我们的方向,有些人的名字如雷贯耳比如列宁歌德列夫托尔斯泰,但也有不少功败垂成的失败者他们的名字并不响亮但也都如流星般留下痕迹,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引起茨维格的关注被收录书中,因为书里的每个人的故事一切都各不相同,很多人也并不是主流历史上会关注的焦点,他们那么平凡却在某一瞬间的形象变得高大。这本书里的人物好像历史的另一面镜子,它展现了历史上不会展现的画面使历史更加鲜活具象,两位作者的翻译也都很棒,华丽的辞藻行云流畅,值得让人品读玩味。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摘录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人类群星闪耀时》书评:天才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

  我为什么写作?我有我的职业,我有真实的社交圈,为什么要在网上写作,为什么渴望更多的人关注,希望与更多的人互动?

  我深知,我写下的每一句话,在互联网上传播了出去,它就是留下痕迹,永抹不去,甚至成为了历史。

  我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但我在意这一点,我就珍视我的内容生产。我希望我传播出去的东西是能留下来的。这就是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给我的启发。

  《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录了14个改变人类命运是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晚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一分钟、《马赛曲》的创作过程……这14个关键历史瞬间悄然而神圣降临到这14位天才身上。

  他们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生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星空。

  我喜欢第一个故事,西班牙巴尔博亚以逃犯之身发现了太平洋。

  “发现太平洋”的说法会令我们中国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欧洲视角下的历史观。

  准确的说,第一双看到太平洋的欧洲眼睛就长在巴尔博亚身上。他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美名、也没有像麦哲伦一样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名垂千史。

  相反,他的结局是在南美殖民地上被西班牙总督送上了断头台。

  15世纪,冒险航海追求黄金的都是社会不安定分子,有拦路抢劫的强盗、梦想发大财的窃贼、逃债的负债者、想摆脱妻子的丈夫、被追捕的逃犯……

  巴尔博亚出身贵族,在殖民地破产后,他偷渡到恩西索的船上。藏在大木箱里,直至被大狼狗发现。他掌权后,抢夺恩西索地位成为新殖民者的主人。为了免受叛乱罪的审判,在那个时代,唯有向西班牙王室进贡大量黄金。

  巴尔博亚只是一个亡命之徒,他只有在法官到达之前,发现另一个大洋,发现新俄斐,他才得救。在人类居住的世界尽头,对于他而言只有一种逃亡形式,那就是逃遁到人类不朽的事业中去!

  1513年9月1日,190个士兵,全体武装,跟着他逃亡。在经历数不清的吸血虫、赤道火烤般的骄阳、惨烈的殖民屠杀后,只有67人来到了那个能望见尚未可知海洋的山峰。

  9月25日,上午10点,他们已接近顶峰。只要再爬山一个光秃秃的圆形小山,就可以极目远眺了无边际的大洋。就在这一刻,巴尔博亚下令停止前进。

  他不让任何人跟在他后面,因为他不愿意任何人分享他第一次看见这未知疆域的殊荣。

  1513年9月25日这一天,人类知道了地球上迄今不为人知的最后一个海洋。

  追随者像尊崇上帝一样崇拜这个冒险家和反叛者,他可以骄傲地向西班牙报告他完成了哥伦布以来最伟大发的事业。但那封报捷信还没到西班牙。西班牙朝廷就派了另外一个总督来对他的犯罪行为执行法律。

  于是,巴尔博亚开始第三次逃亡。

  但命运从来都不是慷慨无度的。他失败了。

  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司马迁也歌颂失败的项羽。

  何为英雄呢?从来服从统治者意志,效忠国王才是名正言顺。这是忠臣。

  冒险家的胆识、献身精神和承受艰险磨难的毅力,使他们创下最壮丽的英雄业绩。

  不过殖民的历史,同样伴随无耻至极的尔虞我诈和卑鄙的厮打内斗。

  我们的历史观应该如何塑造?

  过去的历史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坚毅果敢、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吗?现代中国正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所以,做你认为该做的事,历史会给你正名。珍视你的能力,在这个时代,你能发声。你甚至不知到你的声音能传播多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第一百一十八頁書】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小時候看香港TVB,某個女傭中介公司的廣告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女傭中介,我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我從小就聽說過這個名字)”。這句話也適合用在奧地利的猶太裔作家斯特凡·茨威格身上,至少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80後一代人是這樣——從小學到中學,茨威格從來就是語文課本的常客,我記得他寫雕刻巨匠羅丹如何醉心於工作的課文,而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也一直在中學課外推薦閱讀的書單中。

茨威格原著,高中甫、潘子立譯《人類群星閃耀時》(2017)上海譯文出版社

  不過,那時候我稍稍翻了一下這本書的前言,便望而卻步。作者一番煽情的感慨——“一個影響至為深遠的決定系於唯一的一個日期、唯一的一個小時,常常還只系於唯一的一分鐘”云云,未免有些半文不白的造作,也令我以為這是一部難啃的鴻篇巨製。

  時隔多年後再讀此書,才發現是一部小品式的文集,裡面有14篇文章,每一篇各自講述了歌德、托爾斯泰、列寧、西塞羅等多位名人生平中的一段小插曲。雖然文風帶著與前言一脈相承的浮誇——換個好聽一點的說法,那就是作者對他筆下的人物充滿熱情與亢奮,但是內容一點也不晦澀,一來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二來所敘述的事情並非天馬行空之作,大多已見於正史,茨威格只是對這些“原材料”進行“藝術加工”,以突出故事主人翁所經歷的片刻如何“影響至為深遠”。這也正是那個有點中二的中文書名的含義:諸位偉人在某個瞬間的一舉一動就如星辰閃耀,照亮人類文明的夜空。

  《人類群星閃耀時》不同於同樣出自茨威格手筆的《三大師傳》與《三作家傳》,後者是細膩而嚴謹的人物傳記,而前者頗有些“地攤文學”的野趣,畢竟我很肯定茨威格一定沒有陪著托爾斯泰在那個破舊的列車長宿舍中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也沒有與列寧一同乘坐火車穿越德國、秘密返回俄國組織“十月革命”,更不可能和英國人斯科特一起探索過南極,可是他栩栩如生地重塑了當時的每一幕,好像他當時就在現場一般,這種“腦補”的寫法,在鳳姐最喜歡看的《故事會》與《知音》中倒是並不鮮見。

“十月革命”中的列寧

  當然,所謂“地攤文學”只是戲謔罷了。其實,要通過想象去填充大量細節的技巧並不容易掌握,用得不好就會弄巧成拙,讓人啼笑皆非,堪比初練武功的江湖小蝦米,撿到一本《九陰真經》秘笈就囫圇吞棗地照著練,稍有不慎就會走火入魔。

  最近某個媒體在報道抗擊疫情的一位護士如何廢寢忘餐地戰鬥在第一線時,就有點玩過火了,記者先是寫道“出生二十多天的一對雙胞胎已經很多天沒有見過媽媽”,後面又描述說“這對雙胞胎不斷地問爸爸,‘媽媽到哪裡去了?’爸爸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亨德爾的復活》講的是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巨匠亨德爾在多次經歷了人生的低谷後,本已萬念俱灰,有一天突然仿佛受到上帝的啟示般恢復了活力,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三個星期,不眠不休地寫出了脍炙人口的清唱劇《彌賽亞》。《彌賽亞》首演後轟動全歐洲,老邁的亨德爾煥發了第二春,一直到他以七十四歲高齡最後一次於倫敦考文特花園指揮這部作品。

亨德爾的《彌賽亞》

  這首歌的印刷本和手抄本就這樣默默地在全國流傳,直到被南部城市馬賽的一群國民衛隊年輕人高聲唱出。這首情感熾熱的歌曲迅速引起共鳴,沒多久,成千上萬的國民都在合唱,但他們都不知道這首歌是誰寫的,也不知道是為前往萊茵河的軍隊而作,於是直接命名它為《馬賽曲》,也就是今天的法國國歌。而原作者魯日的下場非常慘淡,他幾乎被人遺忘,“艱難地度過渺小的餘生”。

  這兩篇恰好都是以音樂創作為題材,但是兩個故事的過程與主人翁的遭遇迥乎不同,《彌賽亞》幾乎讓亨德爾嘔心瀝血,與其說他花了大半個月寫成,不如說是把一生的才華都呵成一口氣,最終亨德爾與他的作品一同不朽;而小人物魯日只用了半個夜晚就把《馬賽曲》一揮而就,茨威格說是“一次殘酷的偶然機緣使魯日有三小時之久成為神和天才”,而命運“隨後又輕蔑地把他擲回原先的卑微”,如今人人皆知《馬賽曲》是法國國歌,但又有多少人記住魯日·德·利勒的名字呢?所以,東方也有一位偉人說過,“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细数十四个人类历史的高光时刻

  人类历史上那些星光熠熠的时刻,或如烟花般绚丽夺目,令人交口称赞,或如转瞬即逝的奄奄流星,让人扼腕叹息……但所有这些瞬间,所有看似偶然的物件和时机,恰恰构成了推动时代发展这艘巨轮的重要零件。

  早在去年就在旁听一门选修课时吃下老师的强烈安利,默默把这本书加入“想读”的tag,这次连续花上三天左右的时间,细细读完了这部不那么“茨威格”的作品,虽然挑的这个版本翻译上有好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体读下来还是很受触动。

  一如书的封面那句“十四篇历史人物画像”,全书聚焦于人类历史上那些星光熠熠的时刻,那些光芒,或如烟花般绚丽夺目,令人交口称赞,或如转瞬即逝的奄奄流星,让人扼腕叹息……但所有这些瞬间,所有看似偶然的物件和时机,恰恰构成了推动时代发展这艘巨轮的重要零件。人类历史上十四个星光熠熠的时刻,那些光芒,或如烟花般绚丽夺目,令人交口称赞,或如转瞬即逝的奄奄流星,让人扼腕叹息……但所有这些瞬间,所有看似偶然的物件和时机,恰恰构成了推动时代发展这艘巨轮的重要零件。

  o.1《不朽的逃亡者》(1513.09.25)

  这一篇讲述的是逃亡者巴尔沃亚历经劫难终在一五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发现太平洋的的事迹,由此其身份也实现了从亡命徒到大洋发现者的华丽转变。

  0.2《拜占庭的陷落》(1453.05.29)

  o.3《亨德尔的复活》(1741.08.21)

  0.4《一夜天才》(《马赛曲》1792.04.25)

  讲述法国国歌《马赛曲》诞生的故事。鲁日上尉(其自称鲁日·德·利勒)受当时的斯特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所托,为即将奔赴前线的莱茵军写一支战歌鼓舞士气。于是1792年4月25日在鲁日彻夜创作下,一首《莱茵军战歌》诞生了。但战歌的诞生似乎只在贵族沙龙上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却没有将军们愿意在行军或打仗过程中让战士们演奏或唱这首歌,歌曲似乎随后被大家遗忘。两个月后的6.22这一天,在法国马赛,一个俱乐部举办宴会送别国民卫队的年轻志愿者,一位医学生突然站起身来高唱一支大家都不太熟悉的歌,这首崭新的触动了在座五百位即将出发,为自由二战、为祖国献身的志愿者的心,强烈的节奏使他们极度亢奋,他们一遍遍要求再唱一次,再唱一次……唱着唱着,这首曲调已经成为他们自己的了,第二天在送行的街头人群中,人们也自觉跟着唱起来,似乎没有人知道这首歌曾经的名字《莱茵军战歌》,它获得了新的名字,叫《马赛曲》。作品恒久流传,但总有人将创作者遗忘……是幸,也是不幸……

  0.5《滑铁卢决定胜负的一瞬》(拿破仑,1815.06.18)

  顾名思义,此篇讲述的是滑铁卢战役决定胜负的一瞬,拿破仑的部下格鲁希,在“百日王朝”中晋升为元帅,但是在滑铁卢战役中因为严格服从指令却不知审时度势随即变通,未能阻止普鲁士军队驰援英军,致使拿破仑战败。正如此篇开头所说,命运之神虽钟爱和它一样不可捉摸的强权人物,但不可否认,在时代长河的某一瞬,命运之神也会投入平庸之辈的怀抱,但对平庸之辈而言,他们很少能有魄力抓住足以改写历史的那一瞬,“他们几乎总是颤抖着与投向他们的命运失之交臂。极少有人能抓住机会而平步青云。因为大事系于小人物仅仅一秒钟,谁错过了它,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恩惠降临在他身上”。

  o.6《玛里恩巴德哀歌》(歌德在卡尔斯巴德和魏玛之间,1823.09.05)

  讲述的是歌德最爱的《玛里恩巴德哀歌》的创作。1822年2月,歌德大病一场,于6月前往玛里恩巴德疗养并住在乌尔莉克家中,期间爱上了年轻的乌尔莉克。1823年,74岁高龄的歌德无法抑制自己对19岁的乌尔莉克的爱,委托朋友前往乌尔莉克家代他求婚,遭到拒绝。歌德尝试再一次作出努力,追随心爱的乌尔莉克到卡尔斯巴德,但“火一般的热望还是空无着落”,爱而不得的歌德内心的苦痛与日俱增,但也是时候告别了。于是他在1823年9月5日乘坐游车启程起开卡尔斯巴德,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行进的旅途中他不说一句话,只是将内心喷薄的情感化作一行行诗句匆匆写下,到达目的地魏玛时,《玛里恩巴德哀歌》业已完成。这首诗在作者自己看来是“内心状态的日记”,是“处于一种高度激情状态时的产物”,诗的内容与最庄严的形式结为一体,将其最火热的生活瞬间袒露地、神秘地转化为形象。“《玛里恩巴德哀歌》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它是最重要的,是揭示他个人最隐秘的情感并因此也是他最喜爱的一首诗,是他最勇敢的告别,是他英雄般的新的开始。”诗歌开头“在这花期已过的今天,我如何期望和她再见?”一句,老人在悬车之年热烈又隐忧的爱意肆意流出,忧伤又美丽,不由得想起拜伦那句“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世间美好,终是彩云易散,皓月难圆……

《玛里恩巴德哀歌》开头两句写的时候脑子里蹦出来《天使爱美丽》里的这个画面。也许,世间情绪虽不同,都相通。

  o.7《黄金国的发现》(约翰·奥古斯特·祖特尔,加利福尼亚,1848.01)

  讲述的是祖特尔开发加利福尼亚这个“黄金国”的故事。1834年,为逃避法庭指控,抛妻弃子登上由法国驶往美国纽约的越洋船,去北美寻求新的生活。到达美国后待过数地,干过各种营生,但他无法满足于过平静的生活,当时人们口口相传的“西部”对其有着巨大魔力,他便在1837年从密苏里州一个小镇出发前往未开发的加利福尼亚,并签下十年租约,带领南太平洋群岛的土著民开垦建造新的王国。1848年,一个细木匠挖土挖出了黄色颗粒状的黄金,随后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世界,一股前所未有的淘金热愈演愈烈,外来者互相出售和购买本属于祖特尔的土地,他的王国被瓜分,一个崭新的“黄金国”——加利福尼亚诞生,祖特尔却因此直接破产。1850年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后,他对那些因瓜分占据他的土地的农场主们发起控告,在1855年加州长官承认祖特尔对土地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利,但事情并没有迎来转机,等待他的是成千上万农场主们对祖特尔家产的洗劫和对其家人的杀害。失去亲人的祖特尔只有打官司这个念头,在那之后的二十五年,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衣衫破旧的痴呆老头在华盛顿大楼前徘徊,直至1880年,祖特尔因心脏病倒毙在国会大厦台阶上……

  o.8《壮丽的瞬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彼得堡,谢苗诺夫斯基校场,1849.12.22)

  这一篇用诗歌的形式,聚焦于因参与革命活动被判处死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刑执行前到传来沙皇一纸特赦令的瞬间。虽是短暂的一瞬, 放在整个世界文学长河乃至人类历史长河中,却是最令人胆战心惊又是最最壮丽的一瞬。

  o.9《飞跃大洋的第一句话》(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1858.07.28)

  讲述的是有着超常热情和冒险精神的商业巨擘菲尔德历经千难万险,建设跨越大洲大洋的电缆的事迹。

  o.10《逃向上帝》(为列夫·托尔斯泰未完成的戏剧《在黑暗中发光》所作的尾声,1910.10)

“我没有赞同暴力,从来没有!”“我不知道仇恨,也不要去知道仇恨,也反对那些对我们的人民犯下罪恶的人。作恶的人的灵魂是不幸的,要比遭受罪行的人更为不幸,我怜悯他,但我不仇恨他。”“没有一个道德秩序可以通过暴力而强行建立起来,因为每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又制造出暴力。一旦你们拿起武器,那你们又制造出新的专制。你们不是在摧毁它,而是在使它永远存在下去。”“真正的力量在反对暴力时不是通过暴力,它是通过顺从使暴力变得无力。”

  这一篇中,茨威格将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出逃这一幕艺术化地处理,并将其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生前未完成的戏剧《在黑暗中发光》的结局。在茨威格看来,“没有比把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悲剧结尾补到这部残稿上更为自然的了”,他“怀着尽可能对历史真相和事实文献的敬畏,试着把这个结局、这唯一的结局写出来”,虽然这篇结局足足比《在黑暗中发光》要迟十六年,但正是因为两者相隔的时间足够久,托尔斯泰的形象和最后悲剧性的逃离才愈加让人肃然起敬。

  o.11《南极争夺战》(斯科特队长南纬九十度,1912.01.16)

  这一篇讲述的是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在即将抵达南纬九十度时,因发现自己落于人后成为第二发现者而返航,却在途中壮丽牺牲的故事。这一悲剧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是一座大山。也许,某个时代只会记住奋勇争先者 ,但有悲悯情怀的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却不应仅仅歌颂当先者,那些为人类文明和历史演进开疆拓土的英勇壮士同样应该被记得,被歌颂!

  o.12《封闭的列车》(列宁,1917.04.09)

“他有规律地每天清晨九点去图书馆,直坐到十二点关门。十二点十分他准时又回到家里,一点差十分时他离开家,再次头一个进入图书馆,一直坐到晚上六点。由于刺探情报的特务们只注意到那些饶舌的人,不知道对于世界的每一场革命最危险的人永远是最孤独的人,他们读的多,学到的也多……”

  讲述一战期间在瑞士避难的列宁1917年4月在德国帮助下乘坐一辆封闭的货运列车秘密返回俄国,并成功领导之后的十月革命的故事。

  o.13《西塞罗之死》(公元前43年12月7日)

  讲述了历史上的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作家西塞罗因反对独裁者安东尼而惨遭杀害的一幕。

  o.14《梦的破灭》(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1918年12月13日—1919年4月15日)

  讲述的是伍德罗·威尔逊关于建立世界永久和平的梦想破灭的故事。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为建立世界永久和平。提出了包括无秘密外交、建立国际联盟等在内的“十四点原则”,但是1919巴黎和会上,由于英法操纵会议进程,反对美国提出的纲领,且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标志“十四点原则”的失败和威尔逊“梦的破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