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读后感精选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是一本由[美]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人类学博士的写作水平有点失望,价值观似乎有点拧巴。一开始还以为是书名翻译的不好,看到结尾发现翻译的也没错。Primates没太看出来,倒是看出来作者有多喜欢Birkin了。
●seems cheesy but is in fact very fun to read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营销推广的这么热乎,可能因为咱们的女性文化觉醒也正热乎进行。非常浅显的人类学结合上东区妈妈的社交经历。无非是说,人有层级之分,亦有社交温情。敢问,这点随笔能给人什么指示?还不如一篇长文讲明白大家争学区房的共同世俗呢。
●快被全文时不时出现的母狒狒社会(以及其他动物)笑个半死……(但其实仔细一看,就是女人的形态啊……
●不写碰瓷人类学的垃圾书,怎么买得起铂金包呢?这个女的书怕不是白读了。以及我丝毫看不出她的自以为幽默的讲述方式有任何帮助读者理解的功效,一种自娱自乐的自我满足。
●我非常讨厌这本书。作者的人类学并非用来理解他人,而是成了用来权威化自己优越感的道具…如果要看这种 cliche 的嘲讽,为什么不干脆去看 gossip girl 好了,我看 venessa 吐槽得比作者好多了。(但怎么说 我确实上 therealreal 看了半天二手 birkin
●无论是纽约上东区,还是北京朝阳区,女性为了下一代的联谊和竞争总是无处不在,大概是由于理工科出身、男脑思维严重,这方面反应较迟钝,人类学家的研究倒是让神经又敏锐了一些
●陈独秀:适之兄说弟是一个“终身的反对派”,实是如此,然非弟故意如此,乃事实迫我不得不如此也。 胡适之:因为他是一个“终身反对派”,所以他不能不反对独裁政治,所以他从苦痛的经验中悟得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
●完全出乎意料的流畅而轻松的阅读体验,通俗性压倒了学术性,但每一处人类学知识背景的植入都恰到好处。如果是一个社会学家大概不会这么写,而是开篇就开始批判上东区的消费主义了与性别不平等了。恰恰是人类学鼓励人参与式观察,每种文化无所谓对错,只要深入沉浸便可。母系社会的协同育儿、融入上流社会的文化冲突、因共同的母职悲剧而激发的同理心......这些话题始于猎奇,终于非常大众化的解读,人类学像点缀其间的贴片广告一样.....
●果真是伪学术伪清高范儿,水的厉害,就这怎么从耶鲁毕业的都让人怀疑。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读后感(一):一点看法
2.不能欣赏铂金包的美也无法认同其社会价值(i‘m sorry)
3.原以为会给我带来焦虑,反倒缓解了作为一个妈妈的焦虑,我觉得也是作者的目的之一
4.中国的阶级分化才刚刚开始,学区房很难降价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读后感(二):看着玩
对于教育的焦虑,其实所有的高速发展的社区都会陷入同样的焦虑。大人在生活中有了万般繁杂的念头,把孩子们的童年也变得不简单。 孩子就是孩子,大人也可以还是孩子。 在这样的书里,真正的主角,孩子被漠视了,全是大人加的戏。 我还是更喜欢看儿童观察的书,但是也不错,能有书来描写这些教育焦虑。。。。。。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读后感(三):无聊厕所读物
作者一边试图清高,看不起其他依附丈夫或父亲生活的,没有工作的女性;一边描述铂金包对自己的吸引力,为了买一个多么费尽周折,还嘲讽了一下某店员卖cashmere卖到老死可能都买不到一个铂金包。最后因为失去了腹中胎儿和周围女性混得很熟…………我现在只记得:作者一堆弯酸心理描述,奢侈牌子名称占用大量篇幅,凑字数的猩猩狒狒。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读后感(四):☆
跟看Tamara's world的感觉一样,满足某种诡异的八卦上流社会的欲望,各种名牌看得眼花缭乱。
不知是否是翻译问题,每章开头的人类学视角的段落莫名有些尴尬,文内引用的部分反倒流畅一些。最精彩的段落是对于上东区妈妈们的描绘,健身房里练physique 57仿佛阿帕奇日升之舞,人类学家视角的吐槽精妙又独特。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读后感(五):就是写给穷人看的
哪一个富人会为这本书驻足?哪怕只是自己认为自己富有的人,大概都不会看这本书。
就是写给穷人看的,也只有穷人想要知道富人是怎样过的。而这世界最不缺的人,就是穷人。
而恰恰就是,穷人,那些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人,那些尚能吃饱喝足的人,那些虽有车有房但仍归为穷人的人,都要模仿着成为富人。所以,这本书有极大的市场潜力,毕竟,多么穷的人,都能买得起一本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