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有多久读后感100字
《活着有多久》是一本由[加拿大]理查德·贝利沃 / 丹尼斯·金格拉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邦书城买的,开篇就很吸引人:献给所有那些死去比活着时教给我们更多东西的人。这书也可以当本美容养生类的书读。三联的书翻译一般还行,虽然和港台的翻译还有些差距。
●没有什么系统性,也没什么高明的见解,堆砌了一些事实和小知识而已
●一个句子,陌生感也是关乎审美的一种,比如这书名,用别的语言,似乎就显得好一些。不过,怕也是被国内写手起名字乌烟瘴气了的缘故。话说,乳腺癌细胞真是,好看啊。
●光说科学了,说好的哲学呢?
●两颗星~不能更多了~ 我能说这是一本艰涩又难懂的书么 =__= 完全无法唤起任何阅读的兴趣……也没有任何哲学类的话题……真想知道其他给三颗星或以上的阅读者是什么感受……
●高中学生物的时候,看着生物课本里说的生命体运行机制,心生惊异:细胞运行、器官组织这些和人类社会,和浩瀚宇宙的运行机制何其相似!前五章作者用精炼而到位的语言和严谨清晰的逻辑深入浅出地进行生命教育;之后的大半本书,都是一些看的时候“哇 原来是这样的”仅限于知道的小知识了,更像一篇篇睡前一阅的微信文章。3.5
●被书名误导了,这是一本纯科普书!!!
《活着有多久》读后感(一):科学有了,哲学呢?
人类自出生始,便有一件事始终无法避免,就是死亡。无论伟大与平凡,最终全都要尘归尘,土归土。几百万年来,关于死亡,人类一直在探索两件事——如何活的更久甚至永生(科学问题)和死后的世界(哲学问题),本书也意在讲述这两个方面。生与死如同硬币的两面,想活的更久,就必须知道为何会死亡。书中从自然衰老,到慢性疾病,急症疫病,毒药,外界暴力,不寻常因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致死的原因与过程,谈到了想“活的更久”的应对之策,堪称是一场生物学,病理学,物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小旅程。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明白人将如何离去。但是科学的旅程结束了,哲学的旅程却未开始,也许关于死亡的哲学讨论太难了吧。
《活着有多久》读后感(二):死亡科学谈
2018.4.13
人脑与灵魂相扶相依,死亡其实就是人脑的死亡。动物细胞不停的新生和死去,直到平衡被打破(每天死去的多)。所以我们不是突然死去(意外和疾病是突然让氧气供应系统中断),而是每天死去一点点。同类相食会产生严重的疾病,如疯牛病,食人族会导致大脑海绵状脑病。 细胞复制时,染色体两端部分无法被复制,所以每次都会变短,最终过短而无法复制,细胞死去。这是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之一。癌细胞可以自身合成端粒酶而永生不灭。除了癌症,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位列二,三位。呼吸系统疾病第四位。传染病和毒药也高居前列,(动物,植物,气体)氰化物竟然不能排名靠前!(河豚毒素,沙林毒气等都排名靠前) 至于收到外力(刑法,兵器,枪支,车辆等)的伤害死亡,作者也有相应的介绍。当然还有大自然的力量也能导致死亡。 我们身上的原子可能是远古时期某棵树木,细菌,甚至恐龙身上的。
最后的尸体变化以及木乃伊化,给人一定的刺激感,慎读。原来日本的僧人也有木乃伊化的倾向,而且更可怕,竟然活着就开始处理自己的身体(减少腐败的组织,增加毒素)。
《活着有多久》读后感(三):2019.04.30《活着有多久》 30/4 √
2019.04.30《活着有多久》 30/4 √
前半段大部分是在科普一些科学理论知识,看得我很没有兴趣。然后中间部分科普了一些对于我个人而言很猎奇的一些死亡文化。
今天仍定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的福雷斯部落,仍实行着同类相食的葬礼仪式传统。(吃人!我的老天爷…大半夜读到这些我特么怕死了…)
提及一些国家对于"安乐死"这种辅助自杀是合法的。科普安乐死是向病人静脉注射镇静剂,一旦病人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则注入一种强大的肌肉松弛剂中止其呼吸运动。当然一些宗教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辅助死亡方式的,因为在有信仰的人认为只有神才可以左右人的生死。
然后书中有提到很多种人类的死法,疾病啊,细菌病毒啊,人类的自相残杀,酷刑啊,中毒啊等等等等列举了好多,这让我想起了国外曾经有个节目叫《1000 ways to die》
我还看过几集~
书中对于一些酷刑的举例,让我在深夜看得胆战心惊!
书中还提到日本的"即身佛"倒是挺有意思。
以上所有所有,作者居然在最后说:”这些主要是写给那些对于死亡的恐惧与无知而最为不安的人,我们不是为了引发焦虑,而是引导大家去反思我们的生命的短暂,以及我们存在地球上无非昙花一现的卑微地位。“
(天啊,读完这本书一点缓解焦虑都没有好吗,真的好没有说服力哈哈哈哈哈哈)
总结:怀着科普和猎奇心理的可以涉猎一下,不建议购买书本,可吸收知识点太少。插图倒是很有意思
《活着有多久》读后感(四):一些疑似有误的地方
第2页:他们首先要进一步了解死亡……
“他们”疑应为“我们”。
第6页:已死亡的人数约以十亿计。
十亿太少,有误。
第25页:正电子会产生光子……
不准确。应该是正电子与电子湮灭产生光子。
第49页:ph写法不准确,应为pH。
线粒体“机体”“晶状体”有误,疑为“基质”“嵴”。
第54页:寿命较短的细胞
“短”应有误。因为所列的神经元细胞寿命为60年,不短了。
第71页:秦始皇归入吸血鬼传说不知有何出典?
第74页:日本某些地区停柩三日是因为河豚毒待考。
第75页:由年轻男子担当……
为何只有男子呢?
第111页:人类世界……
似应该特制南美的那些帝国。
第112页:小生命
似以“微小的生命体”为宜。
第120页:放大其基因……
疑有误。“复制”?“转录”?
第122页:造成了200万人死亡……
与123页表格的数字不符。
第136页:花斑乌贼
不知为何会译成“乌贼”。
第141页:大部分(40%)……
应该为“较大一部分”。
第142页:无法有效地捕捉到氧分
疑漏字,应该为氧分子。
第158页:化学方程式中间应用双横线为宜。
第178页:这种被希腊人称为“可待安”的果实(得名于罂粟中含有的一种生物碱“可待因”)……
弄反了,“可待因”得名于“可待安”才对。
参考维基Codeine词条:The name codeine is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 kodeia (κώδεια) for "poppy head"。
第181页:并将之除以3即可
单位不明。普通情形下空气中声速约为每秒340米,若时间以秒为单位,距离为340乘以时间,约等于时间除以3(千米)。故直接用时间(以秒为单位)除以3的结果以千米为单位。
第207页:所有好东西都有一个结束的时候……
可以译成“都有一个头”,下一句“除了香肠,它有两头”。
第210页:不知道怎么同在一个房间里……
有歧义。是一起在一个房间里,还是同样地在一个房间里?
这里的“房间”可能指的是棺材。
第215页:哲学,就是了生死。
疑漏字。“了却”?“了解”?“为了”?
《活着有多久》读后感(五):怎样才能活得够久?
我曾跟一个特勤奋的志向远的朋友说:在这个时代,随波逐流,就能看到很好的风景了。
这是我们的幸运,生在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的开端。
为了逐流的远一些,那总结一下“活得久”的思想和方法吧。
1、盖奇,一个温和的男人,在被钢筋穿过大脑并活下来之后,变成了一个粗野的暴躁的人,喜怒无常,无法与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那么,盖奇知道这一点吗?一个人的性格变了还是这个人吗?大脑结构变化导致的人格变化还能保证这个人的延续一致性吗?以前的那个盖奇“死”了吗?
2、生命是一连串的生化反应。而且在细胞层面,这个反应"堆"在不断老化。因此,繁殖下一代,并自我死亡,也许是一个更有效率的过程。
3、预防慢性疾病的五大金律:
不抽烟
维持体重在正常区间
摄取身体所需的足量植物
每天30分钟锻炼
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
结果是占据人类死亡原因前三名的下降比率是:恶性肿瘤降低70%、心血管疾病降低82%、脑血管疾病降低70%,糖尿中降低90%。
避免折磨意志的慢性病的发生。
4、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达到百岁。
而在这些百岁中,每一千个人只有一个达到一百一十岁。
而且慢性疾病并没有增加多少。
5、生活就是复杂的,生命就是复杂的。要适应复杂,游刃其中。极简是一种逃避自身本质的行为,虽然not in judge。
6、衰老是细胞级乃至分子级损伤在一生时间中逐渐积累的结果。这会导致生物化学系统日趋脆弱。
7、限制食物的输入,也就是热量的限制,会提高生命。热量减少30%,则生命提高40%。 原因应该是复杂的生化过程。但就像一台汽车,省着点用,总比天天超负荷要好。
8、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结合富含植物性食品的饮食结构,会提高端粒酶的活动。同时避免慢性病。
9、癌细胞是叛军,而且越做越大。
10、不要出车祸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