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童年的王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童年的王国读后感100字

2020-05-02 23: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童年的王国读后感100字

  《童年王国》是一本由[奥地利]、鲁道夫.斯坦纳、、潘定凯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1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5-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的王国》精选点评

  ●稳定且持续研究人类本质,所教育的一切取自真实生命……

  ●创始人的书

  ●这本书是作者讲座整理记录,概要地讲解华德福教育的中心思想,所以这不算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观点ok 可读性较差

  ●想了解华德福,这本书绝不能做为首选玄之又玄,我读到的版本也很搞笑,时不时就跳出来忧心忡忡强调“此种说法未经科学验证”的编者按。但有一点印象深刻的,就是“整体性”。 又想到了,科学是分得十分细致的,但人有时不可分割

  ●二刷 可以隔个两年三刷 第一次感受全程迷妹脸 隔了几年 带了班之后 第二次看的感受是 有很强的认同感 #华德福教育理念一直深得我#

  ●人智学创始人的讲演集。最触动我的,是这句:孩子并不学你说什么,甚至不学你做什么,是学你真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全息接收器啊。。。小时候减少智识性的输入,多想象力开发

  ●对华德福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说实话这本书的理念真的很奇葩,还灵体豆瓣竟然给8分,我也是醉了,这本书简直就是华德福学校骗钱的宣传手册,这么赤裸裸的洗脑,让我想起了传销

  ●说实话,很多地方都看不太懂。。。

  《童年的王国》读后感(一):华德福教育是天下儿童工厂心灵氧吧

  鲁道夫·斯坦纳博士一百年前的演讲中,就一直在强调如何整体的而不是分离地看待事情;一直在说,教育是一个整体,对儿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对人真正的了解之上;一直在说教育者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些观念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意义作为一种“另类”教育的代表,本书旨在呈现华德福教育的创建人斯坦纳博士的儿童观,并不做人智学概念探讨。其实不管何种教育方法,应该都有一个相同目的:希望孩子、希望人类有个更好的未来。怎样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又该如何把活生生东西带入教育之中?在各种育儿概念泛滥的今天,这本小书或许能给你带来更多启发

  《童年的王国》读后感(二):摘给自己的话

  1 一种好的教育应该关注儿童身、心、灵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内在潜能。华德福教育是一种有启发性的、人性化的教育,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艺术性教育,旨在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幸福的人。 2 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 3 教育其实还包括生活、饮食、心灵等因素,是一种整体教育,对人类的整体——身体、灵魂及灵性——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努力去学习如何“整体”地去观察人类。 4 假设班上有一个孩子脸色苍白,则我们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解开这脸色苍白之谜。也许是我的教学让这个孩子要耗费过多心力来学习,可能过度地运用了他的记忆力,如果我不承认这个可能性,如果我是一个短视的老师,认为不论小孩脸色红润或苍白都要实施我的教法,要不计任何后果地使用这种教法,则这个孩子的脸色当然会继续苍白下去。 5 我一定要知道我今日这样对待这个儿童,四五十年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前后相连,不是只了解这个孩子就好,我一定要了解人的整体性。应把教育对象看作是不断成长的、有 生命的人类,而不是只去实施一个抽象的教育概念。 6 在儿童生命中的前七年,如果你想用求知欲或好奇心引诱儿童,那你恰巧是反其道而行,引开了他本有的意志。你绝不能用好奇心去引诱他,而是要用另一种方式,也就是让儿童与你自己融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如此,你真正地活在儿童之内。你一定要让儿童所爱做的一切,好像本来如此,好像这就是孩子自己的内在本性。你一定要给孩子深刻的印象,就好像是儿童用他自己的手所做出来的一模一样。 也可以说,你一定要成为只是他的身体所延伸出来的一部分。 7 当儿童换牙了,渐渐进入七岁到十四岁这一阶段,你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如何渐渐地显现出求知欲及好奇心,你要细心地、老练地去注意,好奇心是如何渐渐地融入儿童的生命。儿童在此时有幻想,这个幻想的国度要靠你来建造,这项工程其实就是所谓的“灵魂之乳”的观念。我们都知道,其实儿童出生后要喂母乳,这就是他的食物,也包含了所有其他必需的物质。当儿童在换牙期开始上学时,你又得给他另一种乳了,但是这一次是给灵魂饮用的乳。“乳”的含义是说你所教的内容不能是彼此分离的,而必须是浑然一体的。在换牙后,儿童就必须吸收这种“灵魂之乳”。如果你分开教他们读和写。就好像你喂他们奶时,先用化学方法将奶分离成为两样不同的东西。

  8 玩具最好能给他们机会尽量发挥想象力。那种有真头发的娃娃只是表面漂亮,事实上可以说是很丑,因为那完全没有艺术气息可言。儿童的玩具最好不是一般人所谓“漂亮的”、已经完成的玩具。别忘了,换牙期儿童进入的这个期间是充满了幻想性而非智识性的!身为教师,你自己一定得培养这种幻想的生命,真正了解人类本质的人便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真正了解人类的本质就会放松内在的灵魂生命而展露笑容,不了解人类的本质才会露出不悦与愤怒的脸色。 当然,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内部器官有病而外现于脸色是没有关系的,这种情形并不会影响儿童,当一个人的内在充满了对人类本质真正了解的活跃知识时,这种光彩必会散发在他的脸上,而他必定能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9 每当我看到老师在学生面前对着一本书来照本宣科,或是常常去看一本笔记,拿上面的问题来问学生,都会感到极端的恐怖。“我的老师不知道我该学什么,为什么我还应该学我的老师不知道的东西?”只要老师是照着一本书来教,儿童的潜意识本性就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10 你对教室秩序状况好坏的处理能力,决定于你自己灵魂的状况或心情,你可以在这两者的关系上体会到奇异的经验,而其重点则在于老师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使心意与灵魂处于一种能真正与孩子们的心灵接触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了解你班上的孩子们。你会发现,就算你的班上有超过50个学生,你也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得到这种能力,你可以了解他们,并且在心中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影像,你会了解每一个人的脾气、天赋、外观等。

  《童年的王国》读后感(三):教育要顺应孩子的成长

  知道华德福教育,源自以前的一个同事,她很喜欢华德福教育,先是利用寒暑假到成都华德福学校去培训,后来索性辞职到美国去读华德福的硕士,现在任教于美国一所华德福学校。她曾经对我说华德福教育是她所接触过的最好的教育,没有之一。

  鲁道夫﹒斯坦纳在这本《童年的王国》里,描述了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封面上的一句话“孩子不是学你说什么,甚至不是学你做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位同时肩负妈妈和教师两种角色的自己,越来越意识到要想给孩子和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以身作则地去影响,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教育他们。

  斯坦纳首先强调要从人的一生来看整体地待教育。现在幼儿园有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小学有小学的教学大纲,很明确的规定了不同年龄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很多早教书上连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的新生儿应该习得什么样的技能都有很清晰明确的规定,这就让对着书养育孩子的妈妈无比焦虑,自己也没少对着书烦恼过,现在想来真是好笑。不管怎样,儿童就是儿童,他不会在十二岁前变成成人。如果不考虑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硬要让他们早早学英语,学写字,学算数,弹钢琴,给他们压力,过分耗损他们的记忆力,在五十年后这个同样的生命就有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肌肉或动脉硬化等一系列原因不明的病症。

  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很不相同。七岁之前遗传了父母的很多特性,从外界环境中感知模仿。就象一袋面粉一样,你在上面印了一个什么印子,它就会保留这个印痕,成为它生命的一部分。换牙后,儿童好奇心大爆发,开始问各种问题,想象力活跃。这时教师要以想象性的图像、影像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学习内容应该来源于有生命的东西,而不能脱离生活过于抽象。书中还特别强调儿童在九岁十岁左右才正真学会了如何分别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这时教师需要成为学生们无可置疑的权威,相信教师就是真善美的代言人,否则带领孩子过一生的一种内在的安全感就动摇了。在这之前,我们应该用整体性的方式来教学,也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内外所有的食物都有一种整体性特质。过了十二岁,我们才可以教授本质上无生命的事物,如物理里面的因果关系,化学现象等等。也就是只有这时,才可以开始教给学生各种智识性的知识。

  这本书中间部分着重谈了换牙期到青春期中间教育的一些原则。如讲到植物时应该结合地理学、地质学和植物学一起教,要让孩子感受到植物是地球的一部分,地下的根连着周围一大片土壤。植物的生长受地质影响,并且它的生命周期和地球的四季息息相关。在数学上,斯坦纳指出这种整体性教学体现在我们先认知的是一个整体,由整体的不断分割才出现了二、三、四、五等越来越多的数字。(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教算数应该先教减法而不是加法,如妈妈给你十颗糖,你吃掉一部分,现在只剩下四颗糖,你吃掉几颗?这种问题就很实际,很自然。

  其中有一段讲如何批评学生的,我看过之后很有启发。斯坦纳说到:“我们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他们的行为,如果你能够不漏痕迹地让他们体会到羞耻心,而不是使用一些严厉的处罚方式,会更容易见效”。他举了个例子是一个老师上课时发现学生在桌子底下传纸条,他突然开始讲邮递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孩子们迷茫了一会,等他们明白过来,赶紧停止了传纸条的行为。“老师一定要能自我控制,最重要的是绝不要在指正学生时却犯了与学生一样的错”。这句话读来如雷贯耳,因为这是我们做长做老师太容易犯的错误了。教室里吵闹,我们以更大的声音让学生保持安静,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一下,我们打孩子一下,边打还边说不许打人。唉~~~

  在儿童换牙期和九到十岁之间要用描述性、想象性的图形影像来教孩子,要耐心唤醒那些会发芽会成长的灵魂。这点没有做好,会伤害孩子们对抽象性事物的理解。班上有个女生,尽管已经早过了这个年龄段,但抽象能力很差,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每一步都能看懂,但连在一起就不能从整体上理解。我怀疑她就是更正早的时候家庭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课堂上,在引入新概念时我尽量从现实出发,引导她们想象出来图像。如引入三维向量时,我就以墙角、地面为xyz轴,让这个女生站出来满教室笔画在不同象限内点和向量的位置。在教韦恩图时,我又以班上同学的选科为例,让她们到黑板上画出班上全体同学的集合(好在班上学生不多),然后分别以艺术、生物为子集,引出补集、交集、并集等概念。经过多次这样的由具体到抽象举例,她对数学自信心有所增强。

  看完《童年的王国》这本书,反过头来回顾时我不禁感慨:难道教育原本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人与人,人与植物动物和大自然都是相互联系的。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分不清主体客体,那么我们为什么在幼儿园阶段就一定要把数学、拼音、美术分开?再大一点更是四十分钟数学,四十分钟语文,四十分钟自然、地理、物理、生物,泾渭分明,让学生搞不清其中的联系。由孩子的经验出发进行教育,而不是硬塞给他们一些抽象的没有办法理解的概念。用童话般的故事来教学,让学生能够想象出来事物之间的关系。由具体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再在抽象之上进一步抽象,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由感性过渡到理性,由善到美到真。教育,一定不能脱离生命。

  《童年的王国》读后感(四):接地气

  这是1924年史泰纳做的八天的演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

  8月12到8月20,其中8月17是周日,没讲。

  这本书非常接地气,以致让我非常有身临其境之感。

  又或许因为是史泰纳亲自演说,觉得非常亲切。

  本书主要是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介绍,观点深入我心,以致觉得讲得太少了。

  无力作综合的阐述,一些点摘录如下,或有断章取义之嫌,仅做备忘之用。

  第一讲:

  - 一般而言,所谓的“乖孩子”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有排斥灵体的情形。

  - 也许你会认为孩子们的疯狂大叫有时简直有点像中邪灵,其实你只不过是见到了灵体投生于儿童身体内时所必需忍受的痛苦。

  - 他(灵体)将自己局限于一个经多代遗传所生的肉体之中了。

  -较弱的灵魂,在降生时十分衰弱,这些人就会完全依照第一个肉身来塑造第二个肉身。

  -健壮的灵魂,,,,他们会自主地创造他们的肉身。

  -在换牙时,我们所遗传的部分就随着这第一套肉身被丢弃了

  - 在出生前我们与外在的世界完全融为一体的。。。因此我们对外在的世界没有好奇心。。。在生命的头7年,儿童就一这样的心态学习走路/讲话与思考。。。。。如果你想用求知欲或好奇心引诱儿童,那你恰巧是反其道而行,引开了他本有的意志。你决不能用好奇心去引诱他,而是要用另一种方式,也就是让儿童与你自己融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如此,你真正的活在儿童之内。你一定要让儿童所爱做的一切好像本来如此,好像这就是孩子自己的内在本性。你一定要给孩子深刻的印象,就好象是儿童用他自己的手所做出来的一模一样。也可以说,你一定要成为只是他的身体所延伸出来的一部分。(我理解:父母是一个可供模仿的“环境”,不言之教)

  --而在换牙时。。。许许多多的特质都在此时觉醒。不过,儿童虽然有了好奇心,却并不是智识性的好奇心,因为此时儿童还没有推理的能力。任何人指望儿童在七岁时就能发挥智力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搞错了方向。

  -母乳。。。灵魂之乳。。。灵性之乳

  第二讲:

  儿童在换牙期至青春期,对老师究竟是智识性强还是想象力强特别敏感,智识性对儿童有毁坏及阻碍性的影响,想象力则给予儿童生命及动力。

  -在第一个七年,孩子是全然的感知器官。。。整个人完全就像一个眼睛。。。。他的全身组织都根据外来的影响而调整。。。若孩子成长中伴随一位易怒的父亲或老师,则孩子的全身的脉管系统(血管 淋巴等)就会随着易怒的倾向而生长。这种在生命早期种下的倾向会影响他的一生。。。。。真正对他们有影响的是“你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在他们面前所表现的一切,都一点一滴地被转化融入他们的身体,灵魂,灵性中,你在儿童面前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倾向,以为他们未来一生的健康

  --这些幼儿教育法(聪明的智识性教育)埋下了儿童在未来身体与灵魂怯懦 的远因(?不太明白)

  --那种以脚尖行走的孩子,他们之前可以说是很表面化地过了一生,所以你没办法从他的身上挖出什么,但当你与他们同处时,你就必须多做一些事情并表现出其意义,让他们可以模仿学习。

  - 儿童从换牙到青春期间,一定要以想象力的本质来教导儿童。因为此时,令儿童为全然感知器官的力量已渐渐内敛,这力量进入了灵魂层次的生命。感官不会思考,它们只感知讯息,或者也可以说他们依外界物体造出影像,因此你必须以(想象性的)图像/影像的方式来教。

  -儿童认为自己是一个影像,他们也希望一切的事物都以影像来表现。因此我们会发现孩子们非常需要老师们能运用想象力,能有艺术气质,如此老师才能以一种真正“活跃‘的心灵与孩子们相见。

  第三讲

  --地理学,地质学和植物学绝对不能分开来教,分开教是很荒唐的。地理学必须将对当地的描述与对当地植物的观察一起教,位置地球是一个有机体,植物就像是这个有机体上的头发。儿童一定要能够明白地球与植物是一体的,每一片土地都背负着属于它的植物。

  --如果你的教法是一般的植物学教法,灵魂在来到人世之前所体验的这一切丰富的感受便会被告的迷糊混乱了。要知道儿童如果听到植物的世界与地球是相关相连的,他们会有一种内在的喜悦。

  --他们渐渐地认为他们站在地球上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生物上面,例如像站在一只鲸鱼上面。这便是一种正确的感受,这种感受便能将他们带往一个人类对整个世界应有的,真实的感受。

  --植物的地球。。。动物的人类。

  --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他们的行为,如果你能够不露痕迹地让他们体会到羞耻心,而不是使用一些严厉的处罚方式,将会更容易见效。。。。绝不要在指正学生时却犯了和学生同样的错误。

  --星芒体:人类除了肉体之外,还有细微能量体。星芒体是其中掌管情绪/欲望的能量体。因为这些细微能量物质泛着如星星的光芒,也因为它与掌管情绪/欲望的星芒界相关联,所以称之为星芒体。---译者注。

  --我的老师不知道我该学什么,为什么我还应该学我的老师不知道的东西? 只要老师是照着一本书来教,儿童的潜意识本性就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第四讲

  --训练他们做那些要先想才做得出的动作,他们将来处世时就会变得智慧又细心。

  待续。

  《童年的王国》读后感(五):《童年的王国》: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很不相同

  近两年我个人成长得益于日复一日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但也有一股力量不可磨灭,就是儿女加入华德福学校后,体会到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视角。

  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智性的,几十年如一日强调最强大脑的结果是,我们获得了大量书本知识,却与真实世界脱节了。

  当我——一个城市孩子,坐火车经过万亩良田,竟对那里一草一木一无所知时,身边农村长大的朋友,对沃土上的一切如数家珍。

  我当时只是诧异,却没有深思,或者说,我经历的生活太过抽象。我对自己是谁,要怎样在这个世界定位一无所知。

  大家都忙碌地做着正确的选择,却不知为何如此。时至今日,当我经由思考和发现,不断与自己的身体和内心连接,我发现了过度思维的种种假象——头脑起了支配作用,往往早于身体和心灵做出判断,一个动机尚未开始便消失在萌芽之中。这样的经验比比皆是。

  误打误撞步入华德福学校,大家本然状态影响着我,社交如同一面镜子,你看到别人怎样,也照见自己。

  不知不觉,我内心一些冰冻的部位开始松动,我知道有些理解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而世界就在窗外,我得以用一腔赤诚去领略窗外的美好。

  此时,我遇到了《童年的王国》这本书,由华德福教育的创始者鲁道夫斯坦纳在十九世纪初几篇演讲组合而成。

  这些近百年前产生的内容着实令我吃惊,斯坦纳提到的教育“问题”,现今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工业革命带来了“节拍式”教育,当人“物化”了,便具备了“工具”属性,与人真实的情感和需求背道而驰。久而久之这样的人会成为“空心”人,身体也跟不上头脑的节奏,变成了“落后分子”。

  我们能做的,不是全盘否定现今的主流教育方式,而是通过丰富学识和经验,为“教育”查缺补漏,掌握除了智性学习之外的,关于心灵和身体的觉察,从小处着手,去平衡身心灵,找回本真的状态。

1、把生命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我偶尔听朋友提起,她们家孩子怎么这么懒,连一首诗都背不下来。你孩子几岁?我通常会立刻问回去。三岁了都……朋友的口气是,三岁背一首诗很轻松。

  每到此时,我几度欲言又止。我不知该从何谈起,让朋友明白孩子最初的七年不要有太多智性的学习,因为没有生命的知识灌输对孩子来说只是负担,再无其他。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一生拉长看待,人生最初几年的“愚笨”和未来的生命状态有必然因果关系么?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不会因为背诵一首诗而变得更加幸福,相反,一个懂得诗歌内涵的成人或许在诗歌中获得某种共鸣。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机械式死记硬背,而是让与生命无关的人、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丰富的镜像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斯坦纳坦言:我们一定要想“儿童总有一天会成年”,你要站在生命是一个整体的观点来看,不能在做儿童教育时就只考虑儿童期,你必定要以他的整个人,整个人生,来判断你该做什么。

  按他的分析,教育者势必要了解生命的全过程,才能在孩子不同阶段给到恰当的“自由”和“关注。

  其中有一个发展一直被我们忽视着,那就是灵性的成长。

  斯坦纳认为灵性是我们的本性。人在出生之前已经取得了灵性生命,出生时,灵体必须进入肉体并在内发展。人初生的时候,灵体无法适应肉体,会显现出家长口中“笨手笨脚”“很吵”“没用”的状态。

  如果家长能每日、每月、每年细心观察,会发现灵体适应身体后,孩子渐渐不再笨手笨脚,能够运用自如了。经过第一个七年的打造,大概到了七岁(换牙前),孩子拥有了第二套肉身,并按着自己的决定继续成长。

  七岁至十四岁(青春期),孩子渐渐显出求知欲及好奇心,并逐渐过渡到开始理解无生命的世界。

  书中讲述的关于此方面的内容,与我们受过的教育完全不同,甚至很难理解。暂且放下观点之间的差异,有些分析值得关注。

  比如,一个七八岁时过分耗损记忆力的孩子,五十年后,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肌肉或动脉硬化;一个不满十二岁的孩子因为学习了太多智识性的知识,影响他们的肉体,成年后容易患上许多疾病。

  这些解释或许为那些找不到孩子患病原因的父母提供了治疗方向。也让我们汗颜,不良的教育方式发生在童年却作用在一生。

  总之,我们应把教育对象看作不断成长的、有生命的人类。而不仅仅去实施一个抽象的教育概念。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任何成人读不懂或理解不到的做法,都可能埋下“祸根”,在未来呈现成人不愿看到的结果。

2、孩子是全然的感知器官

  刚才我们说孩子最初的七年是灵性在身体内适应的过程。

  斯坦纳解释,儿童在生命中前七年,全身就像一个大眼睛。假设在儿童身边有人非常愤怒,这种爆发的愤怒就会在孩子身内产生一个印象,生命体就对这情形“照了一张相”。这种暴怒的印象于是从此处传入孩子的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及新陈代谢系统。

  也就是说,对孩子有深远影响的,不是他能够背诵多少诗、讲几国语言,而是周遭人物和环境。

  真正影响孩子的,是你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最初七年里,他们是全然的感知器官,随着环绕他们周围的人所给予的印象做反应。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无法分辨是非善恶,而是全盘接受,将家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一切,都一点一滴转化融入他们的身体、灵魂、灵性中。

  你在儿童面前的行为和表现,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倾向,以及他们未来一生的健康。

  按照这个逻辑,一个孩子来到学校,老师无需多言,只需观察孩子一段时间,即可窥视孩子家庭的生命状态了。因为孩子一言一行,都沿袭了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

  那些将孩子交给教育机构的,每个周期望几个小时的学习可以改变孩子行为习惯的家长一定会失望。教育机构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孩子在家庭中24小时的吸收和模仿。

  七岁前的阶段,孩子充满了幻想而非智识性的。华德福幼儿园的玩具都是简单、留白的。对孩子而言,这样的玩具更有想象空间,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曾听到老师描述“清醒”状态的孩子,对周遭的一切只是侧目,而不参与。他们过早“认清”了物品的属性,少了“改造”和“创新”的乐趣。对孩子而言,这是一种损失。

  待七岁后他们灵性到了对外界产生兴趣的时候,在给与他们非生命世界的引导,是顺应了他们灵性的发展的。

  如书中所言,真正了解人类本质,教育者就会放松内在的灵魂生命而展露笑容。

  我的理解,我们未曾经历过专业的关于灵性的学习,但至少从浅显解析的书籍中,可以用灵性视角重新看待孩子的现状,从灵性角度走近孩子,每多一分理解和宽容,都是在往为孩子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上迈进了一步。

  结合上个观点,当我们从一个人一生的视角看待孩子,允许他们最初七年的梦幻和纯真,我们将在未来收获一个内心充盈饱满的,健康的孩子。

3、多一个视角多一份理解

  这本书的译者版税,全部捐给出版社作为推广“整体教育”之用。且在出版说明中指出,这本书主要在于阐述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演讲中的人智学理论并非本书重点。此书只是希望将这种有启发性的、人性化的教育观念传递给读者。

  感动于出版方和译者的良苦用心。

  目睹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主班老师会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深知自己时刻处在孩子的“注视”之下。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想象力和个人魅力。

  与孩子们达到某种默契,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老师必然要观察每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从中解析属于他们的灵性密码。

  他们对孩子站姿、坐姿、交流方式等有专业的观察内容,这种时刻捕捉,灵活引导的方式,大多数家长望尘莫及。

  这也是他们最辛苦的地方。把孩子当做人而不是机器,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

  他们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感觉不到累,尽量减少孩子运用智识力,而只运用他们的韵律系统,在孩子们充满幻想的年纪,运用幻想想象而生的一种图像的教法,把无生命的事物带入生命之中。

  这样说或许抽象,但当你看到孩子们亲手绘制的主课课本时(他们没有固定教材),或许你会被每个孩子内心的图景所感动。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与生命的本质不相违背,便走上了属于他们的探索之旅。

  昨天和孩子因为作业发生了争执,今天在一位老师启发下,忽然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我认为”的大坑。

  我持续书写亲子博客十三年,自认为对孩子“了如指掌”,殊不知当我白天在单位忙碌时,孩子疫情期间独自面对网课要遭遇怎样的“网络冲击”。

  也许大家都有感受,越网络越孤独。网络填塞了我们所有的闲暇,却同样带走了与自己相处的机会。

  孩子还小,还需要在广袤的自然环境奔跑和嬉笑,却无奈脱离集体坐在学习桌前,上网课好几个月。

  这种状态难以言表。孩子缺乏真实情感的交流,身心灵都处于匮乏的状态。此时,如果再对他们要求过高,其结果定会差强人意。

  按照《童年的王国》提出的,如果将生命看作一个整体,当前最该解决的不是作业是否完成,而是家长给孩子内心的支撑和满足有多少?

  把孩子从飘忽的网络世界拉回现实,有诸多方式方法。一次说走就走的骑行,一场海边的漫步都可以把注意力收回来。

  用灵性走进灵性,相当于用真实接近另一个真实,这种爱的传导才是直接而有效的。

  当强势和权威对孩子“不奏效”时,不妨取下有色眼镜,只是简单地观察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但至少可以彼此影响和支撑。

  当大家陷入迷茫的时候,建议重复斯坦纳这句话:孩子们从你身上所学到的,将会活在他们的心识和灵魂中,成为他们一生中一种自然发展的方式。

  我们该做的,是用纵观一生的视角,点亮自己的同时,也启发孩子的天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