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读后感摘抄
《引力波》是一本由珍娜·莱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般般
●大致看目录觉得是科普,细读后都是人物故事研究过程中的小传记,有点啰嗦,什么坐车转弯时候轮子掉了一家子笑的事情,还有很多人物心理描写,像小说一样,科普只是附带带的,硬货不多,不是自己习惯的那种科普书
●很久以前就想读了。我终究是没有读下去,实在是不喜欢老外的书,所以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利用静读天下的语音功能来听书!顺利的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基本上不是一本在講什麼是引力波的書,而是測量到它的存在的 LIGO 團隊,對外募集資金及資源的困難,對內管理團隊的艱辛,以及為何引力波重要與測量的困難等介紹。
●爱因斯坦曾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过引力波的存在,但由于引力波过于微弱,因此一直未能探测到。如果能捕捉到引力波,就相当于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 LIGO项目想要申请2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但是这笔拨款必须得到国会的同意。历经两年努力才说服国会批准这笔资金。| LIGO项目早期三巨头共同领导,但是罗纳德性格古怪,不懂得与他人合作,因此管理状况极差,内部矛盾尖锐。最终罗纳德被开除,也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探测引力波这样的大型科学项目,所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科学上的问题,还要面对资源上、管理上、人性上的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大型综合难题。| 引力波虽然微弱,但却可以穿越很长的距离,很难收到干扰,这样人类就可以通过引力波来观测整个宇宙。
●听的。
●2019.7.3 讲述发现引力波的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往事。弃读!
人类全部知识的90%是在二战后的六十余年取得的,剩余的10%来自数千年文明的积累。
在商业社会,多数人关心的是如何“变现”,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然而仍然有那么一群人,能够在清苦的科研领域坚守,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情怀,默默耕耘,拓展人类的智慧边界。
二、人类今后任何一项重大的科研进步都需要指数级增长的资源投入
用于探测引力波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即LIGO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所高校,上千名博士投入研发,包括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参与。
最感慨的是LIGO前后40年,一千多人参与,不但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拼图,还带动了激光、材料、光学、工程、计算机等诸多学科前沿的发展。很多 LIGO的技术会对, 或者已经对半导体制造、能源、材料、大数据等实用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很多科研人员的成果没有时间去做商业化,比如说LIGO项目的计算机组,很多成果都很有商业价值,但他们却专注于怎样尽快探测到引力波,而不是怎样用技术去挣钱。这些人是为了理想在做事,他们只要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非常值得敬仰!
《引力波》读后感(二):有脾气没问题,得和能力匹配,但也没有诺依曼这种全才来得实在
得到听书:
首先讲到的第一个角度,是 LIGO 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建造难度。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物质会让时空发生弯曲,物质的运动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涟漪,就是引力波。如果能观测到引力波,就相当于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引力波极其微弱,所以科学家必须要让探测器达到极高的精度,还要排除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项目难度之高堪称史无前例。
第二个角度是外部视角,讲到了 LIGO 项目争取资金的过程。 LIGO 项目组的钱,绝不是不请自来的,而是要回应来自科学上的反对意见,要找到合适的人和机构来申请资金,还要打通国会的关系,甚至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才能争取到资金。其间还会受到种种未知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所以说,任何一个大型科研项目,要解决的都绝不仅仅是科学问题。
最后一个角度是内部视角,讲到了 LIGO 项目所面临的内部管理困境。在三巨头领导时期,由于罗纳德的性格问题,整个项目的管理模式非常糟糕,效率低下,内讧严重。罗纳德无法和团队里的其他人进行合作,还伤害到了不少人的自尊心,最终导致自己被解聘,甚至让整个团队都产生了分裂。这说明,一个团队的内部氛围和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团队的效率,甚至是生死。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再高,也都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就可能会带来混乱。
看完《引力波》这本书给人一个感受:建立 LIGO 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创业,在项目本身靠谱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各种内外部问题,才有可能成功。比如要把握时代的风向,向外界展现你的价值,打消别人对你的疑虑,才能从投资人手里要到钱;要做好内部氛围管理,避免内讧,建立内部合作机制,才能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团队。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的话,那真应该认真看看这本书。
《引力波》读后感(三):引力波的相对论差异
请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探测数据,找到科学的结论,而不应一味听信谎言并宣传谎言。
引力波的相对论差异——GW150914信号波数据的科学分析和结论
Relativistic Differences of Gravitational Waves—Scientific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on GW150914 signal wave data
全文下载: PDF(727KB) PP.1-19 DOI: 10.12677/HANSPrePrints.2017.21019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21763
2015年9月14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了GW150914信号波. 基于由广义相对论Blanchet频率方程的零级近似所估算的啁啾质量等拟合结果, 该信号波被认定为约13亿年前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36个和29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合并成一个62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时所产生的引力波, Einstein广义相对论的黑洞和引力波等推论因此均被认为得到了检验, 原始信号波也被修正为频率和应变先随时间单调增加然后频率趋于不变而应变急剧减小的数值相对论波形. 这里详细分析了LIGO所探测到的GW150914信号原始波形和数值相对论修正波形的正负应变频率. 精确数值计算和图像解的结果表明, GW150914信号原始波形的正负应变的不同分布的频率的变化率有高精确度的相同变化规律, 表现出与量子数相关的泛量子特性, 广义相对论Blanchet频率方程没有GW150914引力波解; 而由数值相对论拟合的标准相对论波形的频率分布和频率变化率偏离原始波形的很远, 并且也不满足Blanchet频率方程, 数值相对论处理的结果未达到预期目的. 由此得出结论: GW150914信号波、引力波广义相对论频率方程和引力波的数值相对论波形三者之间互不相容, 到目前为止, 人类宣称直接探测到的GW150914引力波信号, 如果它真的不是一种电磁仿真信号, 实际上也并不支持引力波的广义相对论推论, 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必定同样不支持广义相对论, 目前还不明确。
《引力波》读后感(四):文科生的科普书评:像小说一样好看的《引力波》
在读《引力波》之前,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艰涩的书。作为文科小白,我既不懂引力波是什么,也没有读过相对论。事实上,爱因斯坦、黑洞这些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熟悉的名词。
但是因为《三体》给我挖坑,我又深深地喜欢上了与天体物理有关的内容,并且开始补课。而《引力波》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个完美的开端。
这本书恰到好处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一件事:引力波是什么?说白了,引力波就是14亿年前在离地球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两个黑洞发生了碰撞,在碰撞后发生了合并。在这种合并的过程中,黑洞周围的空间发生了震荡,从而产生了引力波。说难也不难,我们都可以想象,两个物体的碰撞自然会产生一种力,但是在宇宙中,这种力还能形成一种波,一圈一圈向外传播。因为路途遥远,他们传播到地球上时已经是14亿年后了,而且幸运的是(其实书中内容告诉我们这不只是幸运),在引力波传播到地球上的那一刻,被人类的科学家捕捉到了!
探测到引力波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种科研并不是一种可以立即生效的研究,但是却关乎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在地球上的空间越来越少,资源越来越紧缺,探索宇宙将会是未来的趋势。在引力波还没有被探测到时,它就频频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在《三体》里,它是罗辑敲诈三体人为地球人赢得生机的大杀器。在《星际穿越》中,它是库伯和女儿跨越时空传递信息的介质。
在未来,引力波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尽管现在我们还无法断言,但它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少数浅显易懂的科普,《引力波》最大的亮点当属作者描写的那些故事。对,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普,它更像一本非虚构纪录片,记录了50年来,天才的天文学家们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搭建起这个项目,并且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故事。
在这部纪录片里,基普·索恩、雷纳·韦斯,都是书中不可缺少的主演。
《引力波》一开篇就像是电影的开始,从主角的童年开始说起。那些在引力波项目中做出卓绝贡献的人们,大多在二战中经历了百样人生。故事的开始也就是他们的童年,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成年后人们的观点。而且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都形成了一种反战的态度。长大后,他们成了世界名校里的青年学生,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他们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找到了灵感,甚至把探测引力波当成了自己的终身目标。
然后的故事,就是寻找一起奋斗的伙伴,说服那些颇具天才但当时对这个项目并不感冒的人。组建团队后,他们就开始把寻找引力波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其中种种故事,让人感叹科研工作者的痴迷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纵然很多人是向往宇宙,爱好天文的,但是也许因为天文研究的内容实在是缺少眼前的“实用性”,类似引力波这样的项目在美国的生存也非常艰难。因此,这个项目的推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不顺利。中间几度面临资金短缺、团队失和,几乎这个项目就面临失败了。
珍娜·莱文在写作的时候,并不回避这些不和谐的瞬间,而是把这一切都写出来。整个故事读来都让人觉得真实,而且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科学家的生活也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光鲜亮丽。为了保证项目的推进,许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像雷纳·韦斯这样的MIT荣休教授,在LIGO项目中,经常自己在真空管道中赶老鼠,赶虫子,做清洁工这样的工作。而基普·索恩也用他天才的头脑经常承担团队中“居委会大妈“的角色,是团队中的润滑剂。这种科学家的真实生活,是平时我不可想象的。
然而,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平凡中,足见伟大。
1989年,LIGO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引用了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一句话:”没有比引领新事物的秩序更难把握、更冒险和更不确定的了。“
诚然,科学家的人生就是为了这种冒险而活着,我们可以预言未来,《引力波》的作者是这样预言的:
在远长于人类既有历史的遥远未来,宇宙中的恒星都将死亡,一些恒星会坍缩成黑洞。宇宙万物都会被吸进黑洞。
然而这个未来离我们太远了,以致于我们此刻抬头看到天空,天空明亮安静,听不到任何来自宇宙的喧嚣。除了一点引力波的声音……而这一点声音也许是未来喧嚣的序曲。
然而,人类应该了解这一切,了解这些科学家为了这项事业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了解这一切意味着睁开一只眼,看向那个几乎”不存在“的未来。
《引力波》读后感(五):《引力波》:穿越13亿光年,只为拉长人类世界的10亿分之一纳米——两个"黑洞"的婚礼请柬
今天是白色情人节,也是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逝世2周年纪念日。翻开一本有深度也有温度的书——《引力波》,重新聆听那来自宇宙深处的布鲁斯,为了浪漫,也为了纪念。
电影《星际穿越》海报大家一定记得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这部豆瓣评分9.3的史诗级科幻电影讲述了宇航员库珀和伙伴们穿越虫洞,去为人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在茫茫的银河系两端,旅行者面对宏大而幽深的宇宙,绚丽而无声,新家遥遥无期;而守候在地球的家人则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困境而陷入绝望,但最终——引力的神奇魔法——它将父爱化作幽灵,给远方的孩子以启示和守护。这部电影的传奇编剧就是大名鼎鼎的基普·索恩(Kip S. Thorne)。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讲述去拾取引力波探索的传奇历程。
2017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 Barish)等三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01 作者简介
珍娜·莱文(Janna Levin),生于1967年,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天文学和物理学双学士,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布鲁克林艺术与科学中心“先锋工厂(Pioneer Works)”科学总监。她长期与艺术家合作,试图打通艺术与科学的边界。用一首时下流行的歌曲《左手指月》的歌词来形容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非常贴切:
“左手握大地,右手握着天;左手拈着花,右手舞着剑”02 全书解读
爱因斯坦的百年猜想,如一句无声的呐喊,在一个世纪的求索中等待,终于有一天,科学家收到了14亿光年之外宇宙的回答,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早已超越一切,如神圣而非神圣,怎能不叫人痴迷。
02.1 引力波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牛顿力学理论认为:万有引力发生在任何两个物体A和B之间,一旦拿走物体A,那么物体B受到A的引力就随之立即消失。但是,牛顿错了!
1916年,爱因斯坦通过他的广义相对论告诉人们,世界上不存在什么速度可以超光速传播——引力也不行!并且爱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要理解什么是引力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广义相对论对于引力的解释:大质量物体造成其周围时空弯曲,小质量的物体需要具备一定的速度才能不至于掉落,于是小质量的物体绕着大致两物体公转。但,此时引力是稳定的,不易不易察觉的。
不过,直到突然有一刻,大质量物体消失(增大或者运动起来)了,他周围的时空因它状态变化而恢复平坦(或更加弯曲),这时:原先的弯曲时空中便会出现涟漪,以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引力波。
不幸也万幸的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被历史短暂,偏安宇宙一角的人类感知到就更难得。直到2015年9月14日,一道引力波从13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传来,它整整花了13亿年到达!送给了人们1秒钟的信号。而这个信号来自于两个黑洞的“婚礼”:它俩——一个有29倍太阳质量,另一个有36倍太阳质量——相互靠近并最终结合,释放出了3个太阳质量的能量(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以自行计算),这些能量以纯引力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然后后后后……13亿年……到达地球,用10毫秒的时间先后唤醒了位于美国东南和西北的两座引力波天文台——利文斯顿和汉福德的迈克尔逊激光干涉探测器。
02.2 引力波:亲爱的,我来了!LIGO:来吧,我会加油,争取接到你!然而科学远没有起个标题那么轻而易举,无数的科学家穷尽毕生智慧,用坚定的信仰,坚韧的毅力才收获预言验证的那一刻。
A. 因为相信,所以义无反顾。
雷纳·韦斯(Rainer Weiss),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坚信引力波的存在,并认为自己的一定能捕捉到它,他为了自己的信仰,工作了近50年。2005年,他辞掉教授的工作,开始一心一意地奋斗在4000米的混凝土管道里。他总会想起,1975年,在他的项目举步维艰时,他遇到了偶像级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S. Thorne),正当雷纳和基普准备向加州理工学院提交成立引力实验项目时,他们想到了天才的实验设计者罗纳德·德雷弗 (Ronald·Drever) 。1979年,罗纳德接受了基普的邀请,加入了引力波探测项目。从此,LIGO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三巨头”聚齐。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一群世界一流的头脑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时。
. 用来发现引力波秘密的仪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LIGO的工作原理图探测引力波的仪器是一种超高精度的“迈克尔逊激光干涉仪”,它的能通过感知两个干涉臂细微的长短变化,分辨出时空因引力波而发生的扰动。科学家们的工作就是设计、制造足够灵敏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以使得可以在引力波经过天文台时“听到”它。雷纳从他1.5米的原型机开始,先后建造了5米,40米,最后到4000米长干涉臂的LIGO,曾经被人嘲笑“连太阳炸了都不会有感觉”的装置,不断升级,最后成了验证引力波的神器,期间多少坎坷挣扎,可想而知。
这台“激光干涉仪”的灵敏度要达到什么程度:
可以记录:大约质子直径( 1.6xE-15 m)千分之一距离的变化,换算成时间: 就是10的27次方分之一秒。 打个比喻,这样的测量精度,可以在3个地球并排的宽度上发现一个原子核大小距离的移动。C. LIGO与引力波浪漫的邂逅是另一个奇迹。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任何一个物体移动,都会发出引力波,但是普通的物体根本不可能搅动“刚硬”的时空。所以,即便是拥有如此灵敏的天文台,要想让它感受到时空变化,至少也应该是恒星毁灭级别的天文事件,如果是白矮星,中子星就更好了,如果是黑洞运动或者合并,那就再好不过了。1000多名科学家与工程师,当然包括意大利和法国人Virgo,以及日本人的TAMA团队,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共同的信仰,他们多希望能在爱因斯坦引力波预言100周年——2016年之前——成功“听见”一次宇宙的“蓝调”。
雷纳说:“一次成功的探测,将为这一切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奇迹发生了,就在两座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利文斯顿和汉福德调试完成2周之后,不早不晚,2015年9月14日凌晨05:51,13亿光年之外的双黑洞合并,它们发出的引力波抵达了地球!
LIGO收到的引力波03 结语
珍娜·莱文的《引力波》再现了50年来,LIGO的科学家团队与信仰相伴,与时间赛跑,最终成功验证了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引力波的预言,为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找到了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随后,LIGO合作组分别在2015年12月26日和2017年10月16日宣布,他们第二、第三次探测到的了引力波信号,我们可以确定自己能“听到”,并且“听懂”宇宙的声音。
回看全书,我们会发现它比电影《星际穿越》更能震撼人心:13亿光年的距离,65个太阳质量的双黑洞系统1秒钟之内融合,释放出3个太阳质量能量的引力波,正好显示在人类“10的负18次方米”精度的仪器上,这样的邂逅已不能再浪漫。
1人点赞读书笔记